講完了明、清兩代皇室對道教的態度,按慣例下麵要講一些主要的人物,接著清代皇帝的話題,先講一講幾次提到過的王常月和婁近垣,這二人一個是全真道士,一個是正一道士,正好代表了南北兩大正統道教門派的現狀和未來。
就是在正統道教日益勢微的嚴峻形勢下,全真龍門派卻出現過一次短暫的中興,而這次中興的主角,第七代律師王常月被後人稱為“中興之祖”。
姓名:王平,法名常月,號昆陽
籍貫:山西潞安長治縣
出生時間:1594?
去世時間:1680
主要貢獻:重整全真龍門戒律,中興龍門
主要著作:《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缽鑒》《初真戒律》
據弟子閔一得(後麵要單講)在《金蓋心燈·王昆陽律師傳》裏麵說,王常月本名叫王平,家境還不錯,父兄都是向道之人,沒事的時候經常和一個叫做張麻衣的道士喝茶聊天。
有一次王平得了個怪病,幸好張麻衣顯露了一手高深的道法把他治好了,隨後張麻衣也離開不知所蹤了。
由於受家庭熏陶,加上這次生病看到了道法的神奇,王平幼小的心靈中對道教充滿了向往。等到十幾歲能夠自立以後,王平便迫不及待地離家尋找張麻衣,在他心目中,這位張麻衣就是一位得道高人,就是他未來的師傅。
這一找就不知道多少年,風霜雨雪,艱難險阻,王平絲毫沒有動搖。
這一年王平來到了王屋山,忽然心有所感,果然在山中遇到了一位高人-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複陽子趙真嵩。
幾年在江湖上行走,王平早已經不是當年純真少年了,也知道了江湖上的各大門派及前輩名宿,當知道了趙真嵩的身份以後,自然知道這位的水平或地位並不在張麻衣之下,便誠心拜見,請求收入門牆。
事情自然不會這麽簡單,古人看重師徒關係甚至超過父子關係,雙方都要非常慎重選擇,麵對莫名其妙出現就要拜師的王平,趙複陽非常堅決地說:“no,我們沒有師徒的緣分,你下山去吧。”
王平卻下定決心非要拜師,於是就在附近找了個山洞住了下來,餓了就去揀點鬆籽,渴了就喝口泉水,然後就守在趙複陽的門外,擺明了不收下我我就和你耗下去了。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本來以為沒什麽希望的王平忽然看到山下來了一個人,走近以後才發現竟然是苦尋幾年沒找到的張麻衣。原來張麻衣和趙複陽這二位本就是好友,而王麻衣算到王平前來拜師遇到麻煩,特意趕來成就這段師徒緣分。
在張麻衣的撮合下,趙複陽才算收下王平,並且給他起了法名常月,傳下些全真經書,並語重心長地囑咐說:“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物,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汝大器當晚成。”
跟隨趙複陽潛心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王常月便下山四處雲遊,搜覽三教經書,每遇高人便虛心求教。在外雲遊的八九年間,王常月拜訪過二十多位名師,與五十多位同道探討過道法,自覺有所收獲,但總是找不到自己的道。
後來王常月聽說湖北九宮山上異人很多,於是在崇禎元年(1628年)來到九宮山。開始時在山裏轉了好久也沒有發現一個高人,這天已經來了九宮山的最深入,看到了一人獨坐,走近才發現原來就是趙複陽,大喜。
趙真人是專門在這裏等他的,問了問這十年是否有所收獲,王常月說:“玄風頹敝,邪說流行,罹諸艱苦,徒增浩歎”。
趙複陽一聽感覺時機已成,弟子心性、學問及道法也累積夠了,眼界也鍛煉出來了,可以交付大任給他了,便傳下天仙大戒,說:“以前我們全真一脈就在單傳秘授上吃了大虧,以至於道法不能廣行,所以現在我們道門威儀在江湖上幾乎沒人知道了,更不用說我們的戒律了。重振全真的大任,以後就全靠你了。”
從此,王常月先是在華山隱修了幾年,然後和師傅一樣開始行走江湖,求仙問道,由於嚴於律己,兼之道法高深,逐漸在江湖上有了名氣。
一晃二十多年,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來到了北京,掛單在靈佑宮。聽說祖庭白雲觀因戰亂已荒敗,便專程前去,也想瞻仰一下丘處機祖師的遺蛻,結果當真的看到龍門總壇破敗不堪的樣子時,心內五味雜陳,獨愴然而涕下。
費了老大工夫,前前後後找了又找,終於在荒草掩沒的一間破殿裏王常月看到一個老道士。可憐這老道士瘦得都沒人形了,二人略一攀談,得知此道士姓俞,而且還沒有道籍,僅是一個居士,相當於臨時工,因為無父無母、無兒無女,還無家可歸便住在了這裏。王常月聽得心裏很不是滋味,堂堂北方第一大派,想當年是何等風光啊,如今祖庭的草都能埋人了,於是留下來自己封為方丈,決心重振龍門。
經過仔細分析以後,王常月理清了思路:如果想要讓龍門派重新振作起來,恢複以前的輝煌,必須要得到清廷的認可。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皇帝不喜歡全真教,怎麽才能讓他重新喜歡上龍門派呢?
顯然,原來的全真教是不可能得到皇帝的認可,否則白雲觀也不會破敗得可以直接當外景拍《聊齋》了,所以必須得改革,而改革的方向王常月選擇了一條他認為最可行的道路,那就是從戒律入手。
道教衰微的根本原因,就是戒律的威儀不在了,不但民間百姓不知道了,就連門內的道士們也不知道了,這是王常月多年行走江湖的切身感受。如今,真正懂道教、研究道教的人越來越少了,偶有幾個想振興道教的也是眼高手低,怨天尤人,他給這些人總結了八個字:“不能度己,隻要度人”,就連自己都做不到,還想讓別人做到,這怎麽可能,還是哪涼快去哪吧。
先度己實際上是王常月能夠或希望重振龍門派的基礎,自己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撐起道教這片天空的,必須有大量的人才,真正可用的人才,所以要先把門內道士們的素質提高上去才談得上其他。
分析了道教自身的不足和劣勢,明確了今後的道路以後,王常月開始閉關潛心整理理論,廣泛吸收、附會了儒家和佛教的長處,完善龍門派的教義。王常月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為道教爭取到各方麵的認可,在他的《龍門心法》中處處可見通篇引儒釋的經據儒釋的典籍,全是聖人教誨和佛門妙理。比如“儒門曰:‘稱齊家,而後可以治國’,齊家猶人道,治國猶仙道……”,“釋氏曰:‘須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凡心乃三綱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難矣……”。再如:“見聖賢仙佛之心,明聖賢仙佛之理,司聖賢仙佛之法,行聖賢仙佛之事,成聖賢仙佛之身,遠離旁門左道……”。
通過整理歸納,王常月設計了三大戒律,即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稱三堂大戒或三壇大戒,打算用它來全麵提升龍門派綜合實力,也成為了後世全真教傳戒的最重要的內容。
也真是難為這位王道長了,為了正統道教的發展,為了得到皇權的認可,為了龍門的生存,真的是精研儒、釋,想方設法地把修仙和治國聯係到一起,僅就三教融合方麵的研究,最高個人成就獎頒發給王常月才公平。
當然,透過現象看本質,王常月實際上是在混同三教,隻是為了借殼上市,純利用儒釋來發展道教。
王常月認準了持戒這條路以後,也就有了方向,隻要戒行精嚴,降心順道,忍耐行持,一絲不離,始終不變,窮困不移走下去就行了。如果再簡單點說,王常月認為今後的修道就是四個字:“依戒修行”。
三大戒律的第一部分《初真戒律》,是初入道門的受戒,內容從三皈依戒、積功歸根五戒到初真十戒,製外六根,教人拘製色身,不許妄動胡行一路下來,雖是入門戒律,但內容已經是相當多了,或者說是極多了,比如出入、事師、視聽、言語、飲食、出行、聽法、作務等十三種威儀,以及入戒要規、各種咒語、戒條等共二百多條,而這僅僅是新手村裏要完成的,畢業以後才算是一個初步合格的道士,對了,有個名字叫妙行師。
中極戒又稱為“太上老君中極三百大戒”,也就是說有三百條戒條,這就不是《初真戒律》的內容了,而是王常月從太上老君的《中極上清洞真慧觀身大戒經》中整理出來的,分為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品。這一階段要掃內六塵,是教人如何降伏幻心,避免妄想胡思的,持戒的道士稱為妙德師,相當於大學畢業,可以到一般小道觀裏當個主持、方丈獨當一麵了。
天仙大戒則是龍門派的至高戒律,全稱是“三壇圓滿天仙大戒”,包括《智慧上品大戒》《玉真宮大戒規》等五種戒律,使三身解脫、八識消亡,九難十魔不敢侵犯,教人解脫真意,不許執著粘縛,修行圓滿後就稱為妙道師。
隻有授過三壇大戒,一般還得是天字第一號的戒子,並且要德勤能績全優,才有資格擔任傳戒方丈,再配合監壇、證盟、保舉、演禮、登籙、提科、引請、糾儀八大師,一起完成傳戒儀式。
無論如何製定戒律,道士歸根到底還是追求自身的修煉,最終目標還是求得長生久視,所以王常月的戒律不但是想對龍門派進行改革以符合統治階級的意誌,最終還是要通過持戒達到修行的目的,這同樣是他的修煉的心法。
王常月的戒律吸收了佛教的戒律達到修心的目的,他把三壇大戒與戒、定、慧對應起來,初真戒是個戒字,中極戒是個定字,天仙戒是個慧字。王常月告訴我們,想當年我們的天尊老祖宗就是因為慈憫眾生才傳下了戒、定、慧三戒,教給了眾生降伏身、心、意的無上功夫,我們才有機會超脫凡塵,成就金丹大道。
王常月提出的全真教性命雙修的功法完全打破了道教的傳統,突破了道教的固有體係,使龍門派的修煉通過持戒走進社會,展示給了清廷和世人,開創了一條通過自律修煉到至高真性的道路。王常月的這一思想,實際上暗合了龍虎山張宇初的《道門十規》的主旨,二者對道教走進社會,推動道教世俗化的影響相當深刻。
就是在正統道教日益勢微的嚴峻形勢下,全真龍門派卻出現過一次短暫的中興,而這次中興的主角,第七代律師王常月被後人稱為“中興之祖”。
姓名:王平,法名常月,號昆陽
籍貫:山西潞安長治縣
出生時間:1594?
去世時間:1680
主要貢獻:重整全真龍門戒律,中興龍門
主要著作:《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缽鑒》《初真戒律》
據弟子閔一得(後麵要單講)在《金蓋心燈·王昆陽律師傳》裏麵說,王常月本名叫王平,家境還不錯,父兄都是向道之人,沒事的時候經常和一個叫做張麻衣的道士喝茶聊天。
有一次王平得了個怪病,幸好張麻衣顯露了一手高深的道法把他治好了,隨後張麻衣也離開不知所蹤了。
由於受家庭熏陶,加上這次生病看到了道法的神奇,王平幼小的心靈中對道教充滿了向往。等到十幾歲能夠自立以後,王平便迫不及待地離家尋找張麻衣,在他心目中,這位張麻衣就是一位得道高人,就是他未來的師傅。
這一找就不知道多少年,風霜雨雪,艱難險阻,王平絲毫沒有動搖。
這一年王平來到了王屋山,忽然心有所感,果然在山中遇到了一位高人-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複陽子趙真嵩。
幾年在江湖上行走,王平早已經不是當年純真少年了,也知道了江湖上的各大門派及前輩名宿,當知道了趙真嵩的身份以後,自然知道這位的水平或地位並不在張麻衣之下,便誠心拜見,請求收入門牆。
事情自然不會這麽簡單,古人看重師徒關係甚至超過父子關係,雙方都要非常慎重選擇,麵對莫名其妙出現就要拜師的王平,趙複陽非常堅決地說:“no,我們沒有師徒的緣分,你下山去吧。”
王平卻下定決心非要拜師,於是就在附近找了個山洞住了下來,餓了就去揀點鬆籽,渴了就喝口泉水,然後就守在趙複陽的門外,擺明了不收下我我就和你耗下去了。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本來以為沒什麽希望的王平忽然看到山下來了一個人,走近以後才發現竟然是苦尋幾年沒找到的張麻衣。原來張麻衣和趙複陽這二位本就是好友,而王麻衣算到王平前來拜師遇到麻煩,特意趕來成就這段師徒緣分。
在張麻衣的撮合下,趙複陽才算收下王平,並且給他起了法名常月,傳下些全真經書,並語重心長地囑咐說:“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物,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汝大器當晚成。”
跟隨趙複陽潛心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王常月便下山四處雲遊,搜覽三教經書,每遇高人便虛心求教。在外雲遊的八九年間,王常月拜訪過二十多位名師,與五十多位同道探討過道法,自覺有所收獲,但總是找不到自己的道。
後來王常月聽說湖北九宮山上異人很多,於是在崇禎元年(1628年)來到九宮山。開始時在山裏轉了好久也沒有發現一個高人,這天已經來了九宮山的最深入,看到了一人獨坐,走近才發現原來就是趙複陽,大喜。
趙真人是專門在這裏等他的,問了問這十年是否有所收獲,王常月說:“玄風頹敝,邪說流行,罹諸艱苦,徒增浩歎”。
趙複陽一聽感覺時機已成,弟子心性、學問及道法也累積夠了,眼界也鍛煉出來了,可以交付大任給他了,便傳下天仙大戒,說:“以前我們全真一脈就在單傳秘授上吃了大虧,以至於道法不能廣行,所以現在我們道門威儀在江湖上幾乎沒人知道了,更不用說我們的戒律了。重振全真的大任,以後就全靠你了。”
從此,王常月先是在華山隱修了幾年,然後和師傅一樣開始行走江湖,求仙問道,由於嚴於律己,兼之道法高深,逐漸在江湖上有了名氣。
一晃二十多年,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來到了北京,掛單在靈佑宮。聽說祖庭白雲觀因戰亂已荒敗,便專程前去,也想瞻仰一下丘處機祖師的遺蛻,結果當真的看到龍門總壇破敗不堪的樣子時,心內五味雜陳,獨愴然而涕下。
費了老大工夫,前前後後找了又找,終於在荒草掩沒的一間破殿裏王常月看到一個老道士。可憐這老道士瘦得都沒人形了,二人略一攀談,得知此道士姓俞,而且還沒有道籍,僅是一個居士,相當於臨時工,因為無父無母、無兒無女,還無家可歸便住在了這裏。王常月聽得心裏很不是滋味,堂堂北方第一大派,想當年是何等風光啊,如今祖庭的草都能埋人了,於是留下來自己封為方丈,決心重振龍門。
經過仔細分析以後,王常月理清了思路:如果想要讓龍門派重新振作起來,恢複以前的輝煌,必須要得到清廷的認可。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皇帝不喜歡全真教,怎麽才能讓他重新喜歡上龍門派呢?
顯然,原來的全真教是不可能得到皇帝的認可,否則白雲觀也不會破敗得可以直接當外景拍《聊齋》了,所以必須得改革,而改革的方向王常月選擇了一條他認為最可行的道路,那就是從戒律入手。
道教衰微的根本原因,就是戒律的威儀不在了,不但民間百姓不知道了,就連門內的道士們也不知道了,這是王常月多年行走江湖的切身感受。如今,真正懂道教、研究道教的人越來越少了,偶有幾個想振興道教的也是眼高手低,怨天尤人,他給這些人總結了八個字:“不能度己,隻要度人”,就連自己都做不到,還想讓別人做到,這怎麽可能,還是哪涼快去哪吧。
先度己實際上是王常月能夠或希望重振龍門派的基礎,自己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撐起道教這片天空的,必須有大量的人才,真正可用的人才,所以要先把門內道士們的素質提高上去才談得上其他。
分析了道教自身的不足和劣勢,明確了今後的道路以後,王常月開始閉關潛心整理理論,廣泛吸收、附會了儒家和佛教的長處,完善龍門派的教義。王常月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為道教爭取到各方麵的認可,在他的《龍門心法》中處處可見通篇引儒釋的經據儒釋的典籍,全是聖人教誨和佛門妙理。比如“儒門曰:‘稱齊家,而後可以治國’,齊家猶人道,治國猶仙道……”,“釋氏曰:‘須盡凡心,別無聖解’,這凡心乃三綱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難矣……”。再如:“見聖賢仙佛之心,明聖賢仙佛之理,司聖賢仙佛之法,行聖賢仙佛之事,成聖賢仙佛之身,遠離旁門左道……”。
通過整理歸納,王常月設計了三大戒律,即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稱三堂大戒或三壇大戒,打算用它來全麵提升龍門派綜合實力,也成為了後世全真教傳戒的最重要的內容。
也真是難為這位王道長了,為了正統道教的發展,為了得到皇權的認可,為了龍門的生存,真的是精研儒、釋,想方設法地把修仙和治國聯係到一起,僅就三教融合方麵的研究,最高個人成就獎頒發給王常月才公平。
當然,透過現象看本質,王常月實際上是在混同三教,隻是為了借殼上市,純利用儒釋來發展道教。
王常月認準了持戒這條路以後,也就有了方向,隻要戒行精嚴,降心順道,忍耐行持,一絲不離,始終不變,窮困不移走下去就行了。如果再簡單點說,王常月認為今後的修道就是四個字:“依戒修行”。
三大戒律的第一部分《初真戒律》,是初入道門的受戒,內容從三皈依戒、積功歸根五戒到初真十戒,製外六根,教人拘製色身,不許妄動胡行一路下來,雖是入門戒律,但內容已經是相當多了,或者說是極多了,比如出入、事師、視聽、言語、飲食、出行、聽法、作務等十三種威儀,以及入戒要規、各種咒語、戒條等共二百多條,而這僅僅是新手村裏要完成的,畢業以後才算是一個初步合格的道士,對了,有個名字叫妙行師。
中極戒又稱為“太上老君中極三百大戒”,也就是說有三百條戒條,這就不是《初真戒律》的內容了,而是王常月從太上老君的《中極上清洞真慧觀身大戒經》中整理出來的,分為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品。這一階段要掃內六塵,是教人如何降伏幻心,避免妄想胡思的,持戒的道士稱為妙德師,相當於大學畢業,可以到一般小道觀裏當個主持、方丈獨當一麵了。
天仙大戒則是龍門派的至高戒律,全稱是“三壇圓滿天仙大戒”,包括《智慧上品大戒》《玉真宮大戒規》等五種戒律,使三身解脫、八識消亡,九難十魔不敢侵犯,教人解脫真意,不許執著粘縛,修行圓滿後就稱為妙道師。
隻有授過三壇大戒,一般還得是天字第一號的戒子,並且要德勤能績全優,才有資格擔任傳戒方丈,再配合監壇、證盟、保舉、演禮、登籙、提科、引請、糾儀八大師,一起完成傳戒儀式。
無論如何製定戒律,道士歸根到底還是追求自身的修煉,最終目標還是求得長生久視,所以王常月的戒律不但是想對龍門派進行改革以符合統治階級的意誌,最終還是要通過持戒達到修行的目的,這同樣是他的修煉的心法。
王常月的戒律吸收了佛教的戒律達到修心的目的,他把三壇大戒與戒、定、慧對應起來,初真戒是個戒字,中極戒是個定字,天仙戒是個慧字。王常月告訴我們,想當年我們的天尊老祖宗就是因為慈憫眾生才傳下了戒、定、慧三戒,教給了眾生降伏身、心、意的無上功夫,我們才有機會超脫凡塵,成就金丹大道。
王常月提出的全真教性命雙修的功法完全打破了道教的傳統,突破了道教的固有體係,使龍門派的修煉通過持戒走進社會,展示給了清廷和世人,開創了一條通過自律修煉到至高真性的道路。王常月的這一思想,實際上暗合了龍虎山張宇初的《道門十規》的主旨,二者對道教走進社會,推動道教世俗化的影響相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