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煉刀圭,外儲功行,體天行化,佑國求民”,這是白玉蟾所作的一篇叫《傳度謝恩表》的文章中提出來的觀點,可以視為他學道有成以後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他的丹道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南宗未來發展的方向性綱領。


    在如何內煉,如何煉丹方麵,白玉蟾並沒有一成不變地照搬師傅的成果,而是對師傅講的性命雙修、煉形煉神進行了創新。在他看來,人如果要追求道,追求天道,那麽就得先明白什麽是道?目的很簡單,如果想修道,想長生,別人講的也好,自己構建起來的也罷,總得先有個明確的目標才行,得先明白這個目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存在才行。如果不能在心裏建立起來一套完整的體係那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可能得道的。接下來就簡單了,堅定實現它的信念,安心一步一步去修煉就行了。


    在白玉蟾看來,神仙譜係和宇宙生成觀這兩方麵的工作前輩們做的已經相當不錯了,經曆過的v1.0、v2.0……不同版本也沒有本質的區別。對於道的理解和認識這才是根本,是後人們需要花更多精力去研究的。


    從唐宋以來,道家一直在努力融合三教來發展自己的教義,完善自己的理論,北方的王重陽、南方的張伯端兩大巨擘同樣在做這方麵的努力。除了接受著道門的傳承,白玉蟾同樣也是一位融合三教的踐行者,現在和他相交的名儒高僧有很多,吸收的儒釋思想同樣也很多。


    白玉蟾說“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名之曰道”,很明顯,在白玉蟾的道的認識論中,除了繼承了張伯端的《悟真篇》以外,也沒有脫離開《道德經》《陰符經》等傳統的經典。


    下麵先看一看他對儒家思想的引入有哪些方麵。


    白玉蟾有一篇《五寶說》的文章,其中的“五寶”是對師傅陳楠在雷法中提出來的“五雷”加以解釋的。具體這五雷就不多講了,道家的雷法體係還是比較龐大的。白玉蟾在文中把雷法中的五雷與儒家的思想做了關聯,用於說明儒家的智信仁勇嚴這五種品質,隻有具備了這五種品質的人才有資格修習、使用五雷法。白玉蟾這種做法雖然有點強行和儒家搭上關係的痕跡,但這五種品質還是沒有完全把儒家五常照搬過來,而是把其中的義和禮則用勇和嚴代替了。


    對於儒家這五常的引入並不隻在雷法上,白玉蟾還進一步用它來解釋道家的養氣的功夫。白玉蟾寫過一篇《玄關顯秘論》的文章,兩千多字的短文,把肝、肺、心、腎、脾五髒之氣對應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他說五髒氣全則五常具備,那就是符合儒家標準的好人,如果五氣都不全,那就是個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之人。修行之人,要凝虛養浩,心廣體胖,氣母就煉成了,那結成金丹就是小意思了。


    白玉蟾這種把五氣和儒家思想直接對應起來的思路,無疑能收獲儒家的好感,同時也使道家神秘的內修更直觀、更易於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南宗的發展大計。比起一心隻為自己修煉、超脫凡塵的高道們,白玉蟾的做法對於道教發展來說更值得多給幾個讚。


    說到儒家,就繞不開朱熹朱夫子,不僅是因為他們二人是同代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熹和白玉蟾都曾經在武夷山停留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白玉蟾的止止庵距離朱嘉居住了四十多年的武夷精舍還不遠,應該說是很近。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人就主觀地推斷二人是摯交好友,甚至還為此杜撰了一些二人坐而論道的故事,這就有點想當然了。朱熹的卒年是1200年,如果白玉蟾是生於1134年生,二人有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如果白玉蟾是生於1194年,則朱夫子死前他還是一個海南島上正開蒙的童子,怎麽可能和朱熹交上朋友。從白玉蟾的性格和詩作來看,如果二人是好友,哪怕僅有一點交集,則白玉蟾沒有理由不寫幾篇詩賦來記錄他們偉大的見麵,就如和懶翁相交那樣必然會留下不少作品,但無論是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中,還是在白玉蟾的《白真人集》等文獻中,都沒有找到這方麵的內容。當然這也隻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什麽要考證白玉蟾的準確的生日的原因。


    從現在的證據來看,二人並沒有如一些人期待的那樣是好友,也不應該見過麵。不過朱熹的理學思想對白玉蟾影響卻不小,白玉蟾和白玉蟾寫的《題精舍》《朱文公像讚》等與朱熹相關的東西,雖然不能說明二人認識,但能表達出白玉蟾對一代理學宗師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提到朱熹,不知道道友們先想到的是什麽,反正我先想到的是那句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欲”。在這裏要為朱夫子平反,朱夫子認為天理就是道心,人欲就是人心,但朱夫子說的人欲卻不是後人斷章取義後的那種禁錮自由的糟粕,人家本意的人欲實際上就是天理。當然了,不需要滅的人欲是基本的生存欲望,不包括什麽貪、色、私欲等這些不屬於基本生存需求的部分,這些才是朱夫子要滅的人欲。王陽明不是同樣也說過要“存天理,滅人欲”嘛,隻不過他是用致良知來實現,但是根本思想還是和朱熹一致的。


    如果某一思想是對的,那麽道家又憑什麽不接受?所以在白玉蟾的思想理論體係中,同樣有朱熹思想的痕跡,比如他就借鑒了天理人欲之辯來解釋自己的性命論。


    白玉蟾說人要想成為仙人,修煉有成,那麽就要弘揚真善美,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什麽五講四美三熱愛,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都是行為準則,總之就是不能作惡人,連一點為惡的念頭都不能有。“因形而有為命,由此而生人之七情六欲,其對公道有害”,形而上的性雖然源於有形的命,但卻是秉受於天道,因此具有天理公道。


    深入分析白玉蟾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人”和“命”是一樣的,都是欲,而“天”與“性”又是一樣的,都屬於道的層次。除了在理論層次上有儒家的思想以外,具體到功法方麵也是有的,比如白玉蟾說:“以坎中天理之陽點破離中人欲之陰”,就是前麵反複講的取坎填離,煉得純陽之體,人家就可以把前輩們的純道的抽添功法上升到天理、人欲的哲學的高度,而且聽起來又那麽莫名覺厲的樣子。


    儒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正心誠意”,就是所謂的三納八條目中的一條,也是朱夫子所認為的為學的根本,白玉蟾又是怎麽理解正心誠意和道家的關係呢?


    白玉蟾是這麽說的:“一念之誠,與道合真,故可感召真靈,無疑矣”,所謂心誠則靈嘛,可見,他是極為重視“誠”之一字。“正心誠意”是儒家所堅守和追求的道德修養境界,白玉蟾非常認同,走上修仙的道路,就是走上了超脫生死的道路,非至誠不可達,也就是說想得道必是至誠之人,當然了,至誠之人不一定得道,所以,白玉蟾是認為這個誠是成仙的一個必要條件。隻有誠才可以得到神仙的承認,才有資格得道,沒有至誠的心,哪能受得了修行的苦。萬法歸一,這些高端的思想家追求的至理大道總是那麽契合。


    說了朱熹,那麽陸九淵也需要說幾句。這二人相互看著不怎麽順眼,大吵小吵就沒斷過。陸九淵的“心即理”的心學思想被王陽明發揚光大,算是替他出了一口氣。在白玉蟾看來,你們兩位儒門泰鬥相互不服氣沒關係,正心誠意我認為不錯,心學我感覺也挺好,所以他說:“法法皆心法,心外別無法”,“至道在心,心即是道”,完全就是象山先生說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嘛,這要是朱夫子還活著,非得罵他一句兩麵派不可。


    心學的東西本人是門外漢,不敢多說,隻是知道陸九淵把本我和宇宙對應起來,恰是這一思想對白玉蟾影響極大。白玉蟾融合這一思想以後,認為心就是萬物之宗,是萬物的本源,也是本體,所以道就是心體,心是道用,提煉出來的話就是“道即心,心即道”。進一步發展,白玉蟾又把心、性、神統一了起來,說“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所以心是道,神是道,性也是道。心是道的本源,那麽道當然就在你我的心中,明心不就可以見道了?沒毛病。


    哲學體係建立起來以後,白玉蟾進一步完善了內丹修煉方麵的內容,使內丹體係更臻圓融。詳細的這裏就不展開說了,在白玉蟾看來,內丹之法歸根到底就是幾個字——丹就是心。也是神,陰神也好,陽神也罷反正都是內丹,這就把很虛無的、非上品靈根的人根本無所適從的內丹修煉和錘煉心性聯係了起來。雖然無心之心、先天之心、後天之心、塵心、真心這一係列心聽起來貌似也沒簡單多少,想要理解一點也不容易,但是這已經是極限了,不能再簡單了,畢竟是成仙的法門,又不是話本、傳奇,太接地氣了也不可能。


    當然了,無論如何理解內丹,但最終還是要迴歸物我兩忘、明心見性上,還是要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神,迴歸重玄、鍾呂。所以說,白玉蟾的內丹引入儒學思想,有完善南宗教義的一麵,也有適應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麵,表現出了一種入世的願望,也是向統治者傳遞了一絲善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