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伯端相仿,白玉蟾的生卒年也是一個謎,以至於學術界一直為此麵紅耳赤,爭論不休,這也導致了他的言行、文章等很多地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比如前麵所講,也隻能是假設他是生於1194年,否則一個孩子,一個老頭,行為舉止解釋起來矛盾之處就太多了。


    關於白玉蟾生日的話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紹興說,認為他是生於1134年,是紹興甲寅年。一種是紹熙說,認為他是生於1194年,是紹熙甲寅年,二者相差正好一個甲子六十年。


    白玉蟾的卒年爭議倒不是太大,多數人認為是1229年。如果卒年確定了,這裏就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也是為什麽會有爭論的主要原因,就是白玉蟾這位南宗之祖是長壽還是早亡。


    這裏簡單總結一下目前在學術界的一些研究結果:


    先說一說紹興說,就是白玉蟾生於1134年(紹興甲寅年),卒於1229年,壽96歲。


    無論白玉蟾是生於1194年還是生於1134年,都是甲寅年,支持紹興說的學者主要是相信白玉蟾是長壽的,也希望能夠證明他的長壽,不得不說是受南宋前四祖那驚人的長壽記錄的影響。假如成就比前四祖還要高的第五祖卻輸在了壽命上,甚至比普通人還要短壽,這太不科學了。


    支持紹興說的一方首先否定了彭耜的記載,作為白玉蟾最重要的弟子,也應該是最了解他的人來說,彭耜說白玉蟾生於1194年似乎不應該被懷疑,所以紹興說一方就需要先證明彭耜錯了。無論是彭耜喝高了還是馬虎筆誤才把紹興錯寫為紹熙了,僅憑這麽臆測顯然是不行的,於是他們開始擺出來一係列證據:


    證據1:《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跡三條》中有這樣一句:“父親振業於紹興甲寅歲三月十五,夢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產子,母即‘玉蟾’名之以應夢”;《福建通誌》中也有一句:“長庚以紹興甲寅三月十五日生”,其他還有一些史料記載均是紹興甲寅三月十五日。


    這裏先哆嗦幾句,一些史料古籍由於傳抄錯誤,有的把白玉蟾的爺爺稱為葛大興,他的父親的名字則是葛振業、葛振興等,這還情有可原。可是有些現代學者的文章、專著裏稱他的爺爺叫葛有興,父親叫葛振興,然後就是對白玉蟾的生卒、經曆等等引經據典一番,我就嗬嗬了。如果白玉蟾是古瓊州的未開化的土著或者不是生於一個儒學家庭也就罷了,這些學者給自家孩子起名的時候,先輩的名字用過字應該知道不要用吧,何況那還是極重禮教的宋代,更何況是父、子的名字,用同一個字就不感覺奇怪?關鍵是這類專家還很多,甚至還有某名校的博導、知名的道學家。恰好聽了一個最近網上流行的關於專家段子,這年頭專家的話你也信?可見那些所謂的專家對專家黑得也沒誰了。可能有的道友會反駁,人家就願意用同一個字,不可以嗎?這也不是不可能吧?還有比如兩晉父子都有“之”字的,比如著名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甚至還有父子同名的等等。列位,這些都是有特殊原因或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情況,不是普遍現象啊。


    關於這個證據,個人表示沒什麽說服力,這裏的《神仙通鑒》並不是趙道一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而是清代的一部小說似的故事集,雖然是龍虎山張家後代所著,但是感覺和拿《三國演義》來說是一個感覺。當然了,《仙鑒》的可信度也就那樣,差不多也是故事書。所幸,不少學者依舊拿這個作為證據大談特談,讓圈外人以為這是史料而非娛樂屬性的故事集呢。


    證據2:熟悉曆史的道友可能知道,在南宋紹興年間,準確說是在嶽飛死的那一年——1141年,曾發生過一次“淮西之亂”,起因自然是宋金之戰,遭殃的當然是百姓了。北宋滅亡後,高宗趙構還曾把杭州改為臨安用來宣誓自己抗金的決心,那段時間宋金兩國戰事不斷,這可以參考一下《嶽飛傳》。那麽淮西之亂和白玉蟾的生日有什麽關係呢?白玉蟾寫過一首《雲遊歌》的詩,其中有這麽幾句:“記得兵火起淮西,淒涼數裏皆橫屍。幸而天與殘生活,受此饑渴不堪悲……又記得淮西兵馬起,枯骨排數裏,欲餐又無食,欲渴複無水”,很明顯這是在描寫淮西之亂的慘境,所以學者們推斷,當時他已在世,並且親身經曆過這件事才會在多年以後有感而作了此詩。


    證據3:通過對白玉蟾在1194到1229年之間寫的詩文研究,學者們發現了很多能夠說明他是個老人而非壯年的內容。比如:“白發黃冠逞神通”、“六十四年都是錯”、“今已九旬來地”,等等,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總體上看這些內容都不應該是一個三十幾歲人的口氣。


    通過這一線索進一步尋找證據,比如在《水調歌頭?和懶翁六首》中有這樣一個副題:“丙子七月十八日得雨,午後大風起,因不感”,詞中還有這樣一句是“光景暗中催,雲覽鏡,朱顏猶在”,這些能看出什麽來呢?學者們在這裏運用了反證法,假定白玉蟾是生於1194年,那麽這裏所說的丙子年就應該是1216年或者1276年,可是白玉蟾早在1229年就已經去世了,所以不可能是1276年。如果那丙子年是1216年,你看到過有哪個20歲的美女說自己朱顏猶在的?如果白玉蟾是生於1134年就科學了,丙子年就是1216年,白玉蟾82歲,作為一代高道,駐顏有術,朱顏猶在,完美。如果有朋友問,白玉蟾如果生於1134年,那麽丙子年也可能是1156年啊?那年他也才23歲,也不能說朱顏猶在吧?這麽說沒毛病,可是1216年合理就行了啊,玩笑,輕鬆一下罷了。


    這位懶翁也是大有來曆的,本名叫蘇森,是著名的三蘇中蘇轍的五世孫。蘇森盛年歸隱,1212年在武夷山衝佑觀當了個閑職,自號懶翁。白玉蟾與他相交甚密,寫了大量和他相關的詩文,可惜多數沒有傳下來,僅在《懶翁齋賦》中有一些相關的作品記載,不過這也足夠為證明白玉蟾的年齡提供佐證了。


    再比如《謝仙師寄書詞》中白玉蟾如此寫道:“……自嗟蒲柳之質,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知有神仙之分。”落款是“大宋丙子閏七月二十四日鶴奴白玉蟾焚香稽首再拜”,顯然這個丙子年同樣是1216年。道友們應該都清楚桑榆之年是指老年、暮年吧,大約就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有一張老頰才科學。如果白玉蟾是1194年生,就算他少年老成,早熟,也不可能年紀輕輕就生就一張老臉吧?


    證據4:還有學者考證了白玉蟾的弟子彭耜,發現他是生於1185年的。拜一個比自己還小十來歲的少年為師不怎麽合理,也由此斷言白玉蟾不可能是1194年生。當然這個理由有點勉強,學無先後嘛,但是這一條證據作為補充勉強將就吧。


    下麵再看一看第二種觀點紹熙說:生於1194年(紹熙甲寅年),卒於1229年,壽36歲。


    如果按照這種觀點,白玉蟾僅活了36歲,在南宗五祖中比張伯端都差得太多了。


    持紹熙生人觀點的學者主要依據是彭耜於嘉熙元年(1237年)寫的《海瓊玉蟾先生事實》一文,其中說:“時大父有興董教瓊琅,是生於瓊,蓋紹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所以1194年生人的說法就是由此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其中還有一句是:“紹定己醜冬,或傳先生解化於盱江”,這是白玉蟾卒於1229年說法的來源。


    為了反駁紹興說,紹熙說的支持者也得把自己的證據擺一擺,文人嘛不能動拳腳,隻能是以理服人。


    理由1:同樣反證法。假定玉蟾生於1134年,那麽他在1194年以前的這六十年,注意這不短的一段時間,曆經了高宗、孝宗及光宗等幾代帝王。問題來了,在這六十年的時間裏,為什麽在各類文獻、蹤跡、野史、傳說等等中卻找不到白玉蟾的一絲一毫的活動痕跡,仿佛這個人就不存在一般?您不要說他這個人走的是低調路線,如果一個低調了六十年的人,晚年卻性情大變,頻繁外出,四處活動,處處留痕的這種風格是不是反差有點大,不太科學?


    理由2:白玉蟾不是參加過童子科嗎,結果查了一下,發現他當年是到廣州參加的,時間是1206年。就連當年的考題是“織機”,考官是“韓郡王”,就是著名的韓世忠(1089-1151)這些信息也一並考證了出來。當時白玉蟾賦詩一首:


    山河大地作織機,


    百花如錦柳如絲。


    虛空白處作一匹,


    日月雙梭天外飛。


    咱這水平就不評價這首詩了,汗顏。


    所以說,白玉蟾如果生於1134年,讓一個老頭參加童子科?就算鶴發童顏也不行啊。至於那句幾近桑榆之年和丙子年的分析,如果丙子年是1216年,白玉蟾已經83歲了,那已經是桑榆之年了好不好,怎麽還能說是幾近呢?這不是矛盾嗎?有道友會說,那紹熙說支持者怎麽解釋一個二十幾歲的人說自己年近桑榆呢?對不起,我們隻反駁對方辯友的觀點,證明對方是錯的就行了。


    理由3:下麵接著就對方所說的淮西之亂那個理由加以反駁。在《續資治通鑒》中可以查到一些記載,1194年以後,比如在1217年、1219年、1221年、1222年,宋金兩國曾多次在淮西一帶互相傷害,所以淮西之亂並不是隻發生在1141年,也就不止亂了一次。而且就算白玉蟾是1134年生的,1141年的時候他也才7歲。先不說他能不能或有沒有機會去淮西感受當時的戰亂,就算是出差、自駕遊什麽的真的去了,道友們想想自己7歲時那年,您記得多少,對社會的認識又能有多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