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煉氣化神


    煉精化氣階段功法圓滿的標誌是精與氣三歸二以後成為炁,炁又叫丹母,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下一階段的功法了,就是煉氣化神,此時把炁與神合煉,也就是完成二歸一的過程。


    這一關標準時間是十個月,取的是人十月懷胎之意,也就是意味著此關煉成的藥已經有靈性。胎兒嘛,已經和沒有意識、沒有靈性的死藥有了本質的區別,已經不再是凡藥。相對來說,煉氣化神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些意念性的、空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唯心的,所以更為複雜,有些東西師傅也沒辦法直接告訴你,必須自己去悟,懂了就懂了,懂不了也沒辦法。就像前麵講的那個擊竹有感的故事,隻可意會,不能言傳,所以要想達到這一階段的難度就更高了,鮮有人成功。


    這一關實際上就是神與炁合煉的過程,也就是對炁進一步煉的過程。精和氣是有形有質的,煉也好,化也好,合也好,相對來說還比較好理解,也比較好把握,行功操作起來還算是有跡可尋,但炁與神歸一的這個過程,則變成了把有形的歸於無形,就是內丹理論中的從有為到無為的過程。“有無自此自相入”,是不是有種從唯物主義實然變成了唯心主義的感覺?


    實際上,道家在這個追求無為的過程中,不僅精、氣需要坐忘,什麽愛恨情仇、功名利祿,貪嗔癡怨等等統統都要忘卻,這就叫群陰盡被煉化掉,因為那些東西都是影響最終修成道體,與道合一的障礙,是不是有點宗教的感覺?也正因如此,內丹功法才顯得神秘,自古鮮有人成功,在這條道路上無數高道一代一代的摸索,也許成功了,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套用網絡小說裏經常出現的一句話,什麽都忘了,什麽都沒有了,那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就算是與天地同壽,又有什麽意思,所以,能得道成仙的肯定不是我輩凡人,凡人哪裏能舍得超脫紅塵俗世啊。


    張伯端對煉氣化神講的很多,總的來說就是以自身為鼎爐,以元神為藥物,這是總綱。具體到功法,簡單點說就是以上丹田為鼎,下丹田為爐,用乾坤表示,這也是為什麽用乾坤來代表身體的意思。“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藥為烹”,烏是傳說中的金烏、太陽,這裏就是心神,兔則是月亮,即腎精。烹的方法就是以神引氣入下丹田,這就是氣與神,又稱坎與離、水與火或者龍與虎相交,最終結成下一關所需要的大藥。


    四、煉神還虛


    這是得道前的最後一關,也稱上關、九年關,標準定的比較長了,是九年,同樣也不是一個準確的時間。這個九年的時間應該是和佛教的達摩麵壁九年的故事有關係,當然這個猜測也沒有什麽直接依據。據說如果這一關過了,就可以成就仙體,破碎虛空,白日飛升,差不多就相當於修真小說裏的度劫以後的那個層次。


    築基期是性命雙修的,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則修的是命功,煉神還虛階段修的就是純粹性功了。煉神還虛階段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實現神與道合,而這個道本質上就是虛無,也就是說,當煉神還虛修煉圓滿以後,一切就都沒有了。


    自從張伯端在成都的真人那裏學到了“金液還丹火候之訣”這一套“養命固形之術”以後,就對精氣神這上藥三品開始了修煉。張伯端應該是這方麵鮮有的天才,經過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後結成金丹,完成了他所認為的命功的修煉。在一般人看來,他走到了這一步,似乎已經是修煉成功了,不過張伯端卻總感覺離真正成仙還差了那麽一點。經過苦苦摸索,最後他從佛教禪宗中悟出了“性功”的修煉方法。張伯端充分吸取了禪宗的思想,完善了自己的修性理論,他在《悟真篇》的序中表示,“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在《悟真篇》附錄中還有一首雜言《禪宗歌曲雜言》,“此恐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則運心不普,物我難齊,又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總之,張伯端最終悟到了的用禪理來煉心,“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這一階段和佛教如來、圓覺、真空、真如之類的思想非常相近,所謂萬法歸宗,到最高處以後都是一致的,“會得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此時金丹已成,“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總之,大家都是“教人修種,以逃生死”。


    《悟真篇》絕句第一首稱:“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這裏直接表達了道和丹法的關係,張伯端暗示了道是順化,需要把它逆過來,就是要再迴歸虛無,用佛語就是要明心見性,用無極圖表示就是上麵那個小小的空心圓,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重返虛無,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長生。


    很多高道都是佛道兼修或三教合一,不過道家和佛教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比如道家重肉身,形神是不可分的,雖然有屍解、兵解之類的,那是沒有辦法的時候才這麽做。而佛家則重輪迴,肉身隻是一個臨時的載體,神才是重要的。


    至於總說的張伯端三教合一的具體體現在哪裏,“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三教異門,源同一也”,這裏簡單提幾句。


    先舉一例說一下張伯端引入的儒學思想。張載有一套著名的人性理論,主張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變化氣質的思想。天地之性源於太虛,是本性,而氣質之性則是後天屬性,因為氣有偏、正,所以氣質之性就有善惡的區別了。要想克服氣質之偏,就得追根溯源,“天本參和不偏,養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張伯端深以為然,他把氣質之性視為欲神,“欲神者,氣稟之性也”,先天之性則視為元神,“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者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佛教思想的引入,則集中在“明心見性”等方麵,對於他的先命後性的理論形成,以及漸修頓悟的修煉功法方麵影響很深,上麵講了一些。就《悟真篇》而言,張伯端自己也說前半部分講內丹,“惟談養命固性之術”,後半部分則滿滿的禪理,有32首禪宗詩偈,表達“本源真覺之性”。此外,天台本就是天台宗的聖地,佛教極為興盛,張伯端又極為欣賞雲門宗的雪竇重顯禪師,對其修煉也曾說這麽評價:“得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矣。”如果對雲門宗的禪意佛理理解不深,哪能說得出這種話來。


    其他的還比如在《悟真篇》的序中說的三教關係,“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


    由於自己本身並不是一個修煉過金丹術的人,儒學功底、佛學原理更是皮毛也談不上,所以這些功法、理論也全是根據書本裏麵得來的,講起來肯定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可能講得全麵,更沒有辦法講得深入透徹,道友們就姑且一聽,大概能明白張伯端的三教合一的丹道思想就好,至於會不會有興趣實踐一番那就是諸位看官自己的事了。


    張伯端的南宗的丹法傳到白玉蟾時就加以發展,特別是白玉蟾的再傳弟子李道純在元末兼三教和全真教的清修丹法,進一步發展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三煉功法,他把這三關又叫三化聚鼎,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三花聚頂,這一脈就是上麵所說的清修派。


    傳到元末時,陳致虛把南宗和北宗合並以後就不再分南北了,當然這是說的清修一脈。及至晚明,全真教龍門派出了一位集大成的弟子,就是第八代弟子伍衝虛,對還虛階段的功法進一步加以完善,這裏先不講,等下一篇還會詳細講伍柳心宗。


    南宗的陰陰派一脈如果追索的話,應該是從翁葆光開始的。元末南北合宗以後,陰陽派走上了和清修派完全不同的道路,到明清時代又分成了東派和西派,除了陸西星和李涵虛兩位大佬,同樣下篇再介紹他們。


    最後再迴到長生久視的話題來,前麵講過,南宗五祖都是長壽(五祖白玉蟾有爭議),這絕非偶然,在張伯端看來,每個人都可以長壽的,想當年老子就說長生久視,前輩的話當然得相信。張伯端說“人人本有長生藥”,學會清修一脈的功法,長生雖不可能,但延壽效果應該是足夠顯著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