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張伯端的生卒時間以及是臨海人還是天台人的籍貫問題來說,他的師承和傳承的問題就更不能馬虎,不言而喻。


    同樣,張伯端的師承至今還沒有定論,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和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大體上得到一致認可的是張伯端於1067年到桂林知府陸詵手下任職,1069年隨他遷調去了成都。在成都天迴寺張伯端遇到一位真人,得其傳授仙法,“其言甚簡,其要不繁”,使人“霧開日瑩,塵盡鑒明”,這就是成都遇師,而這位真人就是大家特別想知道是誰的張伯端的那位神秘的師傅。查遍所有資料,無論是張伯端自己,還是他的弟子,都沒有說過這位真人是誰,就連姓什麽也不知道,於是有人猜測說是呂洞賓,有人說是陳摶,還有人說是劉海蟾,總之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下麵就把主要的觀點說一說,再簡單說一下本人的拙見。


    前麵已經講過呂洞賓和陳摶,這裏就不再重複,先簡單交代一下劉海蟾。


    我們雖然沒有開單章專門講劉海蟾,並不是說他在道教發展史上不重要或者沒什麽名氣,相反,他在民間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關於劉海蟾的傳說很多,早在明代時,《列仙全傳》就把他列為八仙之一,隻不過最後被張果老頂替了下去。另外在民間還有劉海戲金蟾的故事,算是半個財神,大量出現在年畫、板畫裏麵。那隻三條腿的金蟾呢,則大量出現在一些營業場所裏麵,被很多銅錢包圍著踞在收銀台上。當然各位可能有一個疑問,劉海和劉海蟾是一個人嗎?迴答是肯定的。


    劉海蟾本來叫劉元英,開始修道以後就號稱海蟾子,隻不過當時常被人省去“子”,直接以海蟾唿之了。在南宋時,北方道教是以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和王重陽為全真北宗五祖,劉海蟾得到的是陳摶的傳承,這還是基本可信的。至於《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一些典籍中稱他是得鍾離權、呂洞賓真傳,由於時間上存在問題所以並不可靠。當然這類問題前麵見得也多了,畢竟仙人的壽命不是問題,幾百年、上千年以後還出來行走傳道收徒也就順理成章的嘛。


    需要說明的是,南、北兩宗的五祖的傳承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從鍾呂到陳摶,都是兼容並蓄發展的,南北宗同樣也互有傳承,所以道統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隻不過是隨著長期的南北政權的分隔,道教在南北交流方麵也受到很大影響,二者發展才漸漸產生變化,總體上看北宗近禪,而南宗近道,大家在後麵的講解中可以慢慢體悟。


    在這裏講的是張伯端的傳承問題,他向下的傳承後麵再講,關鍵是他傳承自什麽人,為什麽就把南宗和北宗視都視為了鍾呂、陳摶一脈?


    接著,我們先解決一下張伯端在成都到底遇上的是不是劉海蟾的問題。


    首先張伯端是在1070年左右到的成都,那時的劉海蟾至少應該是一百八十歲了,雖然不是沒有可能,但可能性還是低到了一定程度了。


    其次,張伯端在《悟真篇》的序中寫道“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誌不迴,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這裏提到了真人,但並未說明是何人,如果真得了劉海蟾的真傳,那麽在這裏不應該隻有一句真人的春秋筆法了。就連和誰去了成都都要交代一下是陸詵,更何況是傳他真經的老師呢?要知道三教兼修的張伯端和其他古代儒家一樣,是極為尊重老師的,老師的名諱哪裏會不銘記?所以,有學者得到了他是——夢到了真人,夢裏學到了金丹之法。之所以這麽認為,當然還有那個“感”字。您還別感覺可笑,這種事情自古就有很多先例,從理論上也說得通,但事實怎麽樣卻隻能嗬嗬了。


    那麽比較可靠的說法呢,個人感覺是他得到了陳摶、劉海蟾等一脈的一些典籍,通過學習以後融會貫通,感覺得此仙法如在夢中,才有這樣的記載。


    有些人可能感覺你這樣說更沒有說服力,純粹是自己瞎想的,ok,那麽我們再對“真人”這個詞進行一下拓展。


    早在這部書的第一篇中就解釋過“真人”的概念。在先秦時期,真人一般是指神人,是完全區別於凡人的。自唐以後,有些皇帝會封一些高道為真人,比如唐明皇就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等。和這些先賢相比,後世的道士們就很少有能受到真人封號的,即使是有,一般也都是死後若幹年才有可能受封的。北宋期間,極少有皇帝加封真人的事情,當然並不是說沒有,這裏隻是想和道友們說明一下,北宋以前“真人”並不是那麽容易就被封的,真人的稱號也不是隨便哪位都有的資格用的。南宋以後,真人的稱號就被封得有些濫,不太值錢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據考證,劉海蟾被封為真人是到了元朝的事情了,是被忽必烈封為了“明悟弘道真君”,而且還是搭了丘處機的順風車,當然是在丘處機死了22年以後才被封的。


    由此可見,張伯端在成都那時候劉海蟾還不是真人,也沒人會隨便稱他為真人的。


    在《悟真篇》中還有一首七言絕句:


    夢謁西華到九天,


    真人授我指玄篇。


    其中簡要無多語。


    隻要教人煉汞鉛。


    由於古人傳抄的問題,此詩的細節有些不同的版本,好在都明確了張伯端得到真人傳授《指玄篇》,同樣提到了真人,當然同樣是沒有明確說這位真人是誰。再結合序中的那一句“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兩相印證,就有學者想到了,如果知道《指玄篇》是誰寫的,豈不是就知道了這位真人是誰了?沒那麽簡單。


    在1070年以前,至少有張白、陳摶和呂洞賓這三個人寫過《指玄篇》,恰恰劉海蟾是沒有寫過此文,所以再一次把劉海蟾排除了。


    有道友說,為什麽我在網上搜的,還有那麽多學者發論文說成都那位就是劉海蟾呢?這就不用多說了吧。


    那麽張伯端“夢謁”的人基本上就在這三個人中選了,具體是誰呢?


    先看張白,記載這位的史料不多,在《括異誌》中記載,1070年時張白至少也是百歲老人了,也沒有記載他被封過真人,更很難考證他去過成都,且此人也沒有修習過道家的內丹術,基本上就和道教沒有什麽關係,所以先排除這位張白先生。


    接著再看陳摶。陳摶是在989年去世的,且柴榮給他賜號“白雲先生”,趙光義也賜號“希夷先生”,您瞧,如此高人尚且沒有被封為真人,也足見真人的稱號不是隨便給的。不過陳摶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是足夠張伯端敬仰了,夢到他傳授真經似乎也說得過去。


    前麵說過,陳摶的作品大多都沒能流傳下來,這部《指玄篇》一樣缺失很多,不過從佚文的隻言片語中還是可以看出它在丹道中的影響不可能小,實事上它對張伯端也有重要的影響。有人還指出來“西華”就是指西嶽華山,也正好符合陳摶在華山的身份,不過這些證據還是稍顯牽強,不能由此就推斷出這位真人就是陳摶。


    沒關係,為了把陳摶就是這位真人的事情辦成鐵案,於是又有學者從陳摶的親傳弟子張無夢那裏進一步尋來了支持。


    張無夢是長期在天台山隱居的,這可以從宋真宗親賜的“送張無夢歸天台山”詩中得到確認:


    混元為教合醇精,視之無跡聽無聲。


    唯有達人臻此理,逍遙物外事沈冥。


    浮雲舒卷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


    乘興偶然辭潤戶,談真俄爾謁王庭。


    順風已是聞宗旨,枕石還期適性情。


    玉帛簪纓非所重,長歌聊複寵歸程。


    詩成時間大約是在1012年,期間張無夢已在天台山隱居好幾年了。經考證,張無夢大約在1000年到1044年間一直沒有離開過天台山,如果前麵分析的張伯端生卒時間準確的話,那麽就是在他被流放之前,大概有三十年的時間是和張無夢同時在天台活動的,所以學者推斷張伯端是有時間,也有機會拜訪張無夢,從而從張無夢那裏接觸到陳摶的無極思想的,這是其一。


    其二,皇帝的詩中提到了“混元為教”,這在側麵證明了混元教派在當時有很大的名氣。據宋代天台宗僧人誌磐整理的《佛祖統紀》記載:“天台張平叔少傳混元道”,在《曆世真仙體道仙鑒》中也有張伯端“浪跡雲水,晚傳混元之道而未備,孜孜訪問,遍曆四方”的記載,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聯想到一些什麽?或許張伯端在天台期間因為混元道的名氣,主動拜訪張無夢,向他學過內丹道,當然,這同樣隻是推測,沒有實質性的證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