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就講一講這位紫陽真人張伯端,一位開創了和北方全真教並立的金丹派南宗,寫下了一部和《參同契》並稱丹經之王的《悟真篇》,在道教發展史上的頂尖級大咖。
姓名:張伯端,字用成,號紫陽
曾用名:張平叔
稱號:紫陽真人、悟真先生
籍貫:浙江天台縣?
出生時間:984或987?
去世時間:1082年三月十五日?
主要作品:《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華秘文》《奇經八脈考》《紫陽真人語錄》
主要成就:開創南宗,提出先命後性、性命雙修的內丹理論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位道教界名人,在正史上的記載卻不多,這個可以理解,不過在各種道教典籍記載卻不少,隻是這些典籍發揚著一貫的不太靠譜的傳統,相互矛盾,疑點多多,這也是上麵有那麽多問號的原因,所以這些信息至今還沒有定論,對此隻能再次表示遺憾,具體情況在下一章專門講。
綜合一些相關的史料,張伯端的大致生平如下:從小就喜歡看書,而且涉獵極廣,從書算、戰陣、天文、地理到刑法、算命風水等,感覺隻要是能接觸到的書,沒有張伯端不喜歡讀的樣子。
和眾多讀書人一樣,張伯端也曾經有入仕的理想,參加過科舉考試,不過也沒有考中,個人感覺是因為他看的書太雜了,好多都不是科舉考試的內容。當然了,也有些學者不知道從哪裏得出了張伯端中過舉的結論,由於缺乏可靠的支撐材料幾乎沒人認可。
由於科舉當官之路行不通,為了生計,張伯端選擇了去當公務員,在古代讀書人還是很好找工作的,就業壓力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是公務員也如此,所以他很快就成為了台州府裏的一名光榮的小吏。
朝九晚五的日子是平淡的,有一天,張伯端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婢女在廚房忙了好長時間,山珍海味弄了一大桌,朋友有心和他開玩笑,就把一盤魚藏到了房梁上麵。北方的道友可能對如何在房梁上藏東西理解不了,有機會到江浙一帶的古民居裏看看就明白了。
大家吃喝得挺高興,朋友也就把藏魚的事情忘記了,不過張伯端卻是最喜歡吃魚的,他當然注意到了特意安排要準備的魚沒有送上來,所以很自然地猜測是下麵的婢女偷著給吃了。所以,朋友走後,張伯端便責問婢女,婢女當然不會承認了,於是張伯端就把婢女鞭打了一頓。這個婢女也是個剛烈性子,受了主人的冤枉又挨了頓打,一時想不開就自殺了。
過了幾天,房梁上的魚壞了有蛆蟲掉下來以後,張伯端才明白了所謂的偷魚的事實,非常後悔之餘,觸動頗大,感歎人生無常,世事多舛,心情怎一個糟字能表達。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實際上還是有地方值得推敲,而且曆史上有過類似的故事發生,這裏隻是捎帶一提罷了。
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不幸的事情才直接影響了張伯端的人生軌跡,據說不知道是故意還是意外,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婢女之事,張伯端把縣裏的文書案卷一把火燒了。這種行為在當時是屬於犯罪的,查了一下,大概可以劃歸為“火焚文書律”,處罰也是相當重的,所以張伯端“坐累謫嶺南兵籍”。
他的這段經曆在很多文獻裏均有記載,為此,南宗第五祖白玉蟾還曾寫過一首小詩:
元豐一皂吏。
三番遭配隸。
遺下悟真篇,
帶些煙火氣。
張伯端獲罪被發配到嶺南的事情確實是發生了,具體那時的嶺南和現在的嶺南基本上一致,就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一線以南,大體上就是兩廣和海南,廣義上還包括越南的北部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一部分。對於生活在中原和江南的花花世界中的人們來說,那裏絕對是一個遠離繁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煙瘴毒蟲遍地的一片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作為流放之地是最合適,絕對不是文明人願意去的地方。
有道友可能會問,講了半天,這些都是發生在什麽時間的事情?不是不想說,而是時間上問題比較大,稍後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現在隻能說個可能的,大致的時間,1034年-1038年間,宋仁宗時期。
嶺南的地盤還是相當大的,被流放的張伯端理應被發配到某個條件艱苦的地方勞動改造才對,但是史料上並沒有這方麵的記載,反而在《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悟真篇本末事跡》等典籍中有“浪跡雲水”的說法,張伯端自己在《悟真篇》序中也有“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的說法,感覺他就是到嶺南旅遊去了,除了不能迴家,似乎沒什麽限製了。
那麽張伯端主要的活動範圍在哪裏呢?南宋時期的桂林摩崖石刻有一篇《張平叔真人歌跋》,“劉君諱景,字仲遠,桂林人也,嘉佑末得是歌”,嘉佑末約是1063年,這首歌是這樣的: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成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再結合一些史料分析,可以進一步確定張伯端當時主要活動的地方是在桂林一帶,直到1064年左右投靠了桂林知府陸詵,在帳下當了一個機要秘書的官職。
陸詵其人我們不多說了,大體上就是位溫和派的清廉
官吏,一生都是奔波到全國各地任職。據陸詵的孫子陸思誠在《悟真篇記》中記載,張伯端在桂林依附陸詵以後,陸詵每改任它地,也都跟隨。張伯端自已也在《悟真篇》序中說“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誌不迴,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己酉歲就是1069年,這也是學者們比較認可的一個時間節點,也就是張伯端入蜀而習得金丹之法的時間。
第二年,1070年八月,59歲的龍圖公陸詵去世,死在了成都,張伯端也就在那一年迴到了台州老家,開始整理自己的學問,閉門著書寫他的《悟真篇》。
不過,關於《悟真篇》的成書時間和地點,曆來學者的說法不一,依據各不相同。本人比較傾向於南宋的《嘉定赤城誌》中的記載(台州古稱赤城),裏麵有這樣的記載:“張用成,字平叔,嚐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術。歸以所得萃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
《嘉定赤城誌》在我國方誌史上的地位極高的,所以其記載的內容相對可靠性更高,而且道友們也都知道“時近則跡真”的道理。此外,再結合明代天台高僧傳燈和尚和清代的敏曦和尚的記錄,也都是說張伯端到四川遇到真人,學得金液還丹法,迴到老家以後寫成《悟真篇》。明代《赤城新誌》,清代以後的《台州府誌》《臨海縣誌》《天台縣誌》等基本上都是參照《嘉定赤城誌》中的說法。
1075年成書以後,張伯端又開始外出遊曆,此時已是一個年近90歲的老爺爺了,居然還能閑不住,關鍵是還能走得那麽遠。據說張伯端來到陝西以後,曾經先後收過三個弟子,詳細的情況無從考證,但這三個弟子不但沒能傳下道統,反而給他帶來很大麻煩。特別是因為他收第三個弟子,得罪了鳳州太守,所幸巧遇石泰說情才免去了一場大禍,於是張伯端就把《悟真篇》傳授給了石泰。
除了石泰這一脈以外,據說由於張伯端曾在扶風馬默手下打過工,所以就把《悟真篇傳》給了他,這一分支向下依次是張坦夫-陸師閔-陸彥孚。
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張伯端在天台山趺坐而化,弟子把他火化後得千百舍利。雍正皇帝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
這裏的趺坐是什麽姿勢呢,道友們想想那些端坐的佛像就知道了,傳說這種坐姿是神秀創作的,據說是坐得最穩,也最舒服,目的當然是能夠更好更快地入定了,要不然打坐時倒了就尷尬了。
可以看得出,各種史料對於張伯端的記載實在是太過簡單,且裏麵有諸多疑點值得推敲。簡單歸納他的一生,大體上就是由儒入道,由道入禪,以道為本,儒釋道合一的曆程,這些在後麵還會再講。
在明代的《正統道藏》中,收錄了張伯端的三部作品:洞真部玉訣類的《悟真篇》、洞真部方法類的《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和太玄部的《金丹四百字》。代表作當然是《悟真篇》了,前麵我們也一直在說,這是與“丹經之祖”《參同契》齊名的丹道巨著。對於這部重要的道教典籍,《悟真篇》同樣有數十位高人為其注釋,而這些注疏無論是對張伯端本人,還是對這部書,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姓名:張伯端,字用成,號紫陽
曾用名:張平叔
稱號:紫陽真人、悟真先生
籍貫:浙江天台縣?
出生時間:984或987?
去世時間:1082年三月十五日?
主要作品:《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華秘文》《奇經八脈考》《紫陽真人語錄》
主要成就:開創南宗,提出先命後性、性命雙修的內丹理論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位道教界名人,在正史上的記載卻不多,這個可以理解,不過在各種道教典籍記載卻不少,隻是這些典籍發揚著一貫的不太靠譜的傳統,相互矛盾,疑點多多,這也是上麵有那麽多問號的原因,所以這些信息至今還沒有定論,對此隻能再次表示遺憾,具體情況在下一章專門講。
綜合一些相關的史料,張伯端的大致生平如下:從小就喜歡看書,而且涉獵極廣,從書算、戰陣、天文、地理到刑法、算命風水等,感覺隻要是能接觸到的書,沒有張伯端不喜歡讀的樣子。
和眾多讀書人一樣,張伯端也曾經有入仕的理想,參加過科舉考試,不過也沒有考中,個人感覺是因為他看的書太雜了,好多都不是科舉考試的內容。當然了,也有些學者不知道從哪裏得出了張伯端中過舉的結論,由於缺乏可靠的支撐材料幾乎沒人認可。
由於科舉當官之路行不通,為了生計,張伯端選擇了去當公務員,在古代讀書人還是很好找工作的,就業壓力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是公務員也如此,所以他很快就成為了台州府裏的一名光榮的小吏。
朝九晚五的日子是平淡的,有一天,張伯端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婢女在廚房忙了好長時間,山珍海味弄了一大桌,朋友有心和他開玩笑,就把一盤魚藏到了房梁上麵。北方的道友可能對如何在房梁上藏東西理解不了,有機會到江浙一帶的古民居裏看看就明白了。
大家吃喝得挺高興,朋友也就把藏魚的事情忘記了,不過張伯端卻是最喜歡吃魚的,他當然注意到了特意安排要準備的魚沒有送上來,所以很自然地猜測是下麵的婢女偷著給吃了。所以,朋友走後,張伯端便責問婢女,婢女當然不會承認了,於是張伯端就把婢女鞭打了一頓。這個婢女也是個剛烈性子,受了主人的冤枉又挨了頓打,一時想不開就自殺了。
過了幾天,房梁上的魚壞了有蛆蟲掉下來以後,張伯端才明白了所謂的偷魚的事實,非常後悔之餘,觸動頗大,感歎人生無常,世事多舛,心情怎一個糟字能表達。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實際上還是有地方值得推敲,而且曆史上有過類似的故事發生,這裏隻是捎帶一提罷了。
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不幸的事情才直接影響了張伯端的人生軌跡,據說不知道是故意還是意外,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婢女之事,張伯端把縣裏的文書案卷一把火燒了。這種行為在當時是屬於犯罪的,查了一下,大概可以劃歸為“火焚文書律”,處罰也是相當重的,所以張伯端“坐累謫嶺南兵籍”。
他的這段經曆在很多文獻裏均有記載,為此,南宗第五祖白玉蟾還曾寫過一首小詩:
元豐一皂吏。
三番遭配隸。
遺下悟真篇,
帶些煙火氣。
張伯端獲罪被發配到嶺南的事情確實是發生了,具體那時的嶺南和現在的嶺南基本上一致,就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一線以南,大體上就是兩廣和海南,廣義上還包括越南的北部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一部分。對於生活在中原和江南的花花世界中的人們來說,那裏絕對是一個遠離繁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煙瘴毒蟲遍地的一片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作為流放之地是最合適,絕對不是文明人願意去的地方。
有道友可能會問,講了半天,這些都是發生在什麽時間的事情?不是不想說,而是時間上問題比較大,稍後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現在隻能說個可能的,大致的時間,1034年-1038年間,宋仁宗時期。
嶺南的地盤還是相當大的,被流放的張伯端理應被發配到某個條件艱苦的地方勞動改造才對,但是史料上並沒有這方麵的記載,反而在《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悟真篇本末事跡》等典籍中有“浪跡雲水”的說法,張伯端自己在《悟真篇》序中也有“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的說法,感覺他就是到嶺南旅遊去了,除了不能迴家,似乎沒什麽限製了。
那麽張伯端主要的活動範圍在哪裏呢?南宋時期的桂林摩崖石刻有一篇《張平叔真人歌跋》,“劉君諱景,字仲遠,桂林人也,嘉佑末得是歌”,嘉佑末約是1063年,這首歌是這樣的: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成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再結合一些史料分析,可以進一步確定張伯端當時主要活動的地方是在桂林一帶,直到1064年左右投靠了桂林知府陸詵,在帳下當了一個機要秘書的官職。
陸詵其人我們不多說了,大體上就是位溫和派的清廉
官吏,一生都是奔波到全國各地任職。據陸詵的孫子陸思誠在《悟真篇記》中記載,張伯端在桂林依附陸詵以後,陸詵每改任它地,也都跟隨。張伯端自已也在《悟真篇》序中說“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誌不迴,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己酉歲就是1069年,這也是學者們比較認可的一個時間節點,也就是張伯端入蜀而習得金丹之法的時間。
第二年,1070年八月,59歲的龍圖公陸詵去世,死在了成都,張伯端也就在那一年迴到了台州老家,開始整理自己的學問,閉門著書寫他的《悟真篇》。
不過,關於《悟真篇》的成書時間和地點,曆來學者的說法不一,依據各不相同。本人比較傾向於南宋的《嘉定赤城誌》中的記載(台州古稱赤城),裏麵有這樣的記載:“張用成,字平叔,嚐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術。歸以所得萃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
《嘉定赤城誌》在我國方誌史上的地位極高的,所以其記載的內容相對可靠性更高,而且道友們也都知道“時近則跡真”的道理。此外,再結合明代天台高僧傳燈和尚和清代的敏曦和尚的記錄,也都是說張伯端到四川遇到真人,學得金液還丹法,迴到老家以後寫成《悟真篇》。明代《赤城新誌》,清代以後的《台州府誌》《臨海縣誌》《天台縣誌》等基本上都是參照《嘉定赤城誌》中的說法。
1075年成書以後,張伯端又開始外出遊曆,此時已是一個年近90歲的老爺爺了,居然還能閑不住,關鍵是還能走得那麽遠。據說張伯端來到陝西以後,曾經先後收過三個弟子,詳細的情況無從考證,但這三個弟子不但沒能傳下道統,反而給他帶來很大麻煩。特別是因為他收第三個弟子,得罪了鳳州太守,所幸巧遇石泰說情才免去了一場大禍,於是張伯端就把《悟真篇》傳授給了石泰。
除了石泰這一脈以外,據說由於張伯端曾在扶風馬默手下打過工,所以就把《悟真篇傳》給了他,這一分支向下依次是張坦夫-陸師閔-陸彥孚。
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張伯端在天台山趺坐而化,弟子把他火化後得千百舍利。雍正皇帝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
這裏的趺坐是什麽姿勢呢,道友們想想那些端坐的佛像就知道了,傳說這種坐姿是神秀創作的,據說是坐得最穩,也最舒服,目的當然是能夠更好更快地入定了,要不然打坐時倒了就尷尬了。
可以看得出,各種史料對於張伯端的記載實在是太過簡單,且裏麵有諸多疑點值得推敲。簡單歸納他的一生,大體上就是由儒入道,由道入禪,以道為本,儒釋道合一的曆程,這些在後麵還會再講。
在明代的《正統道藏》中,收錄了張伯端的三部作品:洞真部玉訣類的《悟真篇》、洞真部方法類的《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和太玄部的《金丹四百字》。代表作當然是《悟真篇》了,前麵我們也一直在說,這是與“丹經之祖”《參同契》齊名的丹道巨著。對於這部重要的道教典籍,《悟真篇》同樣有數十位高人為其注釋,而這些注疏無論是對張伯端本人,還是對這部書,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