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們可能經常聽說太極圖,也都知道那個著名的陰陽魚的圖案,那麽無極圖是什麽樣的?和太極圖有什麽關係嗎?這裏涉及四個基本概念:無極和太極、無極圖和太極圖,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要仔細講一講它們之間的區別恐怕還真不一定可以,下麵就先講一講這幾個概念,這樣才能夠明白陳摶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麽了不得的寶貝。


    南宋末年的誌磐和尚在《佛祖統紀》中講到,陳摶從麻衣道人那裏學習了《易經》,並且接受了他的《正易心法》一書,經過苦心研究後融會貫通,並為其作注以便後人更容易參透裏麵的玄機,至此,陳摶在易學上已經大成。


    有了深厚的易學基礎以後,陳摶進一步研究了河圖、洛書,從而解決了困擾著漢、晉以來的諸多易學大家們的難題,至今在大量易學書籍中出現的類似於“戴九履一,三左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膝,縱橫皆十五,而五居其室”這些說法,都是拜陳摶的貢獻,河圖和洛書前麵講到過,這方麵的資料極多,這裏就不重複了。


    令人遺憾的是陳摶最著名的易學作品《易龍圖》沒有流傳下來,應該說他的大多數著述都沒能流傳下來,除了可惜還是可惜,所幸他的《龍圖序》得已存世,雖然僅三百餘字,但對於了解《易龍圖》的內容有很大幫助,也可以讓我們窺得這部書的一角。這個序就不引用了,沒有易學基礎,讀起來就是天書,陳摶在序裏說明自己的《易龍圖》把伏羲的卦、孔丘的象、自己的數悟透以後,懂得了易的真義,了解了陰陽,從而天人相通,觸碰到了萬物衍化、宇宙生發的本源,因此才用此書記錄了下來。


    邵雍的兒子邵伯溫在《經世辯惑》中說,陳摶的易學不怎麽用文字解說,而是直接上圖,來表示陰陽、消長的數和卦的變化、消息,可以說這是陳摶的一大特點。從《易龍圖》的書名上看,裏麵大約是有很多插圖的,是否如此就要看以後有沒有可能看到這本書的孤本或善本了。


    除了《易龍圖》以外,在陳摶的著作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無極圖,所幸它也沒有失傳,這可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下麵就先解釋無極和太極的概念。


    無極這個詞並非陳摶創造的,最早出自《老子》,所以這本來是道家的一個概念。老子當時說:“為天下式,常德不求,複歸於無極”,道友們可以翻翻《道德經》,五千言中應該隻有這一處提到了“無極”兩字,所以不負責地推測一下,老子當年對無極這個詞可能也沒怎麽在意。在後世的注疏中,最初對無極這兩字也沒有特別關注,比如曹魏時期的王弼說無極就是“不可窮也”,河上公則說無極就是“歸身於無窮極也”。時間轉眼來到唐代,成玄英比較重視這個詞,於是就說“無極,道也”。隨著唐代的道學理論研究的深入,無極的概念最終被一些人重視起來了,而且上升到和“道”相等的地位,不過卻沒有引起整個道教界的廣泛地重視,也就是說,在宋朝以前,無極基本上就是道家的一個專屬名詞,對它有一些研究罷了,而儒家對它基本上沒有怎麽關注了。


    再說太極,這個詞就複雜了,因為它是同時出現在《莊子》和《易經》中的,也就是說道家和儒家都在用這個詞。


    道家就不說了,儒家有一句經典名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估計沒人不知道,不過道友們注意,這句話可不是出自道家的,而是儒家的。這句話的背後,是儒家將太極定義成為了宇宙發生論的核心,本體論的本體,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怎麽看都是比道家更為重視這一詞。


    到了漢代,儒家進一步把太極和易學的宇宙發生論加以細化。例如在漢代有一本無名氏所著的讖緯類的書《孝經緯》,其中就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這五大運模式,當然了,這五個詞並不是儒家的發明,喜歡修真小說的道友可能經常看到這些詞,道家也在用,它們全都是對於鴻蒙狀態,就是天地未開時期的宇宙形態的不同階段的定義。


    雖然是鴻蒙,就是一片混沌,但是也有不同的狀態,也存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總不會突然就形成了宇宙吧,於是呢,無名氏給這五個詞分配了不同的時期和狀態,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


    宇宙或者說古人認為的人類世界從最初的一片虛無的混沌狀態開始了發展,慢慢地就有了形和象,此時就是太易;


    再發展,又出現了元氣,於是就進入了太初;


    接著又產生空間,這就是太始;


    此時還是一個空空的,但是已經有了空間的基本結構,接著,空間中出現了物質,進入了太素期;


    此時的空間、物質還比較混亂,類似於無序的狀態,當這種無序狀態逐漸穩定,變得有序以後,就是太極。


    對於這個穩定的,宇宙真正形成的前一階段,如果拿一個雞蛋變成小雞的過程來類比的話,可以簡單理解這個太極階段就是小雞已經有了意識,馬上就要破殼而出的那一刻。太極,還是鴻蒙未分時期,接下來就是道教的老大盤古出場了,由他一斧開天,宇宙也由先天的狀態改變成為了後天的狀態,所以說“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當然了,雖然這種五段式的宇宙發生論聽起來有點虛幻,也有點虛無,但是必須得承認古人的想象力,現在流行說腦洞是真高,以至於經過十多年的網絡小說發展,也沒有突破這五步的模式。但是,也是因為它太過虛無,就算現代人的科技都無法去證明,所以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影響並不大。在儒家看來,這些太過虛幻的東西隻要有就夠了,有時間了就研究研究,顯得我的學問老高的樣子,沒時間了誰也想不起它來,就放在那裏生蟲子去吧,我要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偉大的仁、義等思想研究之中,相對於那種太虛的宇宙是怎麽來的話題,算了吧。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宋朝以前,無極是個道家的概念,儒家不怎麽關注它;太極是儒家的宇宙生成論的核心,但太高大上,研究得也並不多,道家同樣不太重視它。也就是說,在宋朝以前,無極、太極大體上是不相幹的,直到陳摶創作了無極圖並傳承下來以後。


    朱震的《漢上易傳表》《漢上易解》裏對無極圖的傳承有非常清晰和詳細地記載: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


    無極圖的傳承,還有很多史料有記載,通過傳承係統可以看得出來,陳摶的無極圖的影響力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分支:一條是先天圖,傳到了邵雍;一條是河洛二圖,傳到了劉牧;還有一條是太極圖,傳到了周敦頤及二程。


    陳摶創作了無極圖,極大地影響了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北宋五子,進而影響著近千年的華夏文化發展。經過朱熹改造的這句“無極而太極”以後,無極和太極這兩個名詞流行了,就有了密切的關係,道家便對無極和太極有了重新的總結和梳理:


    首先明確:順著的是太極,逆著的是無極。


    也就是說,從宋朝開始,道教明確了順行造化的太極圖係統和逆施成丹的無極圖係統。前者是道教的宇宙生化學,後者則是內丹學,二者又基於內丹修煉思想而統一了起來。


    太極生兩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映了天地萬物化生的常道,是由生趨死的過程。


    無極則是反映了道家修煉精氣神的逆過來的,歸三為二,歸二為一,歸一於虛無,煉神還虛,身與道合,是由死返生的過程。


    前麵講到吳筠的《玄綱論》時,就提到過這個順逆的問題。唐末崔希範進一步提出了“盜天地、奪造化”的理論,天地盜是順,人盜則是逆行。五代時譚峭又提出了化的理論,“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也就是說道家這種逆行成仙的理論也並非陳摶所創,而是前人一輩一輩對內丹學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陳摶直接繼承了譚峭的化的理論,可以從他的《胎息訣》裏看得出來。及至傳到張伯端,更是對內丹理論總結和升華。


    後世張三豐在《無根樹》裏有一句被現在的修真、玄幻作者們常常引用的話,“順為凡,逆為仙,隻在中間顛倒顛”,那些小說裏常說順行為人,逆行為仙之類的就是從這裏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