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道教的主線事件就大致講完了,下麵再講幾位重要人物,有些是高道,有些是相關的人物,第一位就是華山老祖陳摶。
姓名: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受賜白雲先生、希夷先生、清虛處士
籍貫:亳州真源縣或普州崇龕縣或河南鹿邑(沒辦法,大家都爭名人)
出生時間:871年
去世時間:989年七月二十二日
主要著作:《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
主要成就:無極圖
和林靈素這類頗具爭議的道士大相徑庭的是,北宋時期也存在一些一心鑽研修身養性之術和道教理論的道士,當然各朝代都有,其中北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陳摶和張伯端等,他們對於道教的發展貢獻顯然更具長遠性。
史書中對於陳摶的記載還是很多的,除了《宋史》以外,對地陳摶記載比較詳細的還有龐覺《希夷先生傳》、趙道一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群談采餘》等。陳摶的知名度在中國曆史上應該算是很高的吧,除了傳說中他從趙匡胤手裏贏了華山之外,就是他的睡仙之名。
對於陳摶的身份,曆來說法很多,有的人說他是道家,有的人說他是儒家,有的人說他是理學家等等吧,宋人喜歡把他當作道士、相士及誌士為一身的複合型人才來對待。《宋史》把他歸到了隱逸中,和種放、王樵等人列在一起,顯然元人更喜歡把他當作道士、隱士來對待了。元以後,陳摶的身份就趨向於簡單化了,就是一位得道成仙的高道形象,比如從馬致遠的《陳摶高臥》、明傳奇中的《蟠桃記》、馮夢龍的《陳希夷四辭朝命》及清代戲曲《蟠桃初熟》等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這種態度。當然了,道教界顯然更加願意把他接納進來,並且是一直把他視作為道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所以這裏就把他當作道士來講,而陳摶的其他身份,我們也是承認的,包括他的“儒師道祖”的稱號。
陳摶早期的生平生年記載不多,他的生年不詳,正史中沒有講,在其他史料中也沒有查到,所以隻能反推一下。根據宋史記載,陳摶是卒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而《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太華希夷誌》均記載其享年118歲,所以反推其生年應該是唐懿宗十二年(871年)。不過寵覺的《希夷先生傳》中卻又說陳摶是生於唐德宗(780-804年)年間,這麽算的話,陳摶就活了二百多歲了。對於煉養功夫高深的得道之士活一百多歲並不算難事,不過超過二百歲,可信度就不是很高了,當然了事無絕對,這裏暫不糾結了,總之陳摶肯定是位長壽之人就是了。
如果按照陳摶是118高齡計算,他是生於晚唐,經曆了五代和北宋,跨了三個朝代了。由於陳摶在民間就是神仙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出生也有人加以了神話,徐徐看到明代倪綰寫的《群談采餘》中,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個姓陳的漁翁撒網的時候,網上來一個大家夥,像個大肉球,外麵還用一件紫衣包著。一般人看見這麽個怪東西怕是早就扔水裏去了,這位打魚的也是個大心髒,他可倒好,迴家架上鍋,燒開了水就準備把這個肉球扔進去煮了吃,而且還順便沽了一壺老酒。
如果真的讓他把這個肉球煮著吃了,世上就少了一個神仙般的人物,劇情當然是不允許,於是落雷閃電就奔著漁翁的小破房子霹了下來,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隻是震懾無意取他性命,總算是沒有鬧出人命來。不過經過這一嚇,漁翁也算識趣,知道自己怕是辦了件錯事,於是趕緊把這個肉球扔到了地下。
結局就簡單了,肉球裂開了,陳摶出世了,而且跟隨了這個漁翁姓了陳。這個肉球從哪來的沒人知道了,正是因為這樣,陳摶的父母是誰我們就不知道了,所以也沒有辦法向上追溯他的淵源。
以上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探究了,不過道友們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像哪吒出世吧?那麽倪綰和許仲琳之間有沒有相互抄襲的嫌疑,如果有是誰抄誰?這個還真不好說,喜歡八卦的話道友們自己去考證吧,這裏隻能告訴大家,倪綰和許仲琳的生活時代基本相同,倪綰大約比許仲琳小幾歲,二人一個福州人,一個南京人,離得也不算遠。哦對了,吳承恩和他們二位年齡也差不多。
雖然陳摶出生的方式比較玄幻,可信度需要打個問號,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再結合《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說陳摶“生而不能言”,《宋史》中說他四五歲的時候就在渦水邊上玩,並且巧遇一個青衣婦人哺乳以後,靈智大開。所以綜合一下,可以大膽推測陳摶小時候生活在水邊,很可能是在江南,家裏也不是很富裕,他從小不是很笨就是有點怪,但是到了四五歲以後卻表現出了極高的稟賦,從此熟讀百家經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負詩名”。
反正陳摶的來曆是個謎,他的籍貫也無從考證,各地的陳摶故裏爭來爭去,也許其中有一個是,也許都不是,就看以後能不能考證出來吧。
後唐時期,六十多歲的陳摶參加了科舉考試,不過沒有考中,於是對仕途失去了興趣,感覺以前的學習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以外,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從此開始寄情山水,逐漸對道教產生了興趣。看來這次高考沒上線對他的打擊是真不算小。
也許有道友奇怪,這麽聰明的陳摶為什麽到六十多歲才參加科舉?這是因為他出生在晚唐,是個亂世,接下來是那個混亂的、惡人頻出的五代,六十多才有機會科舉是正常的事。
在四處遊曆時,陳摶遇上了兩位隱士:孫君仿和鹿皮處士,三人一見如故,一談就是七天七夜,堅定了陳摶的向道之心。經二人指點,陳摶來到了武當山九室岩閉關,專心研究丹道,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指玄篇》《高陽集》《釣譚集》等作品以及那六百多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可惜失傳的多,流傳下來的少。
後周時期,八十多歲的陳摶喜遷新居,去了哪道友們應該都知道,就是華山。
初來華山時陳摶是住在了雲台觀,後來搬到了少華山的一座石洞中,想必高人都喜歡貼近自然吧,山洞裏住著更有格調。
在華山,陳摶開始修煉一種睡功,經常一睡不起,多的時候一百多天也不醒,人家可不是懶啊,是真的在修煉。世人對陳摶的睡功多有誇張和神話,傳說他可以一睡八百年,也是誇張得有點過頭了。不過陳摶所創的“五龍蟄法”,的確是道家極為高深的內丹修行功法。
柴榮曾經派人來華山請陳摶,可能是太缺錢了,就想學點點石成金的法術,順便能長生不老就更好了,結果呢,雖然什麽也沒學到,對陳摶卻相當禮敬,還給他賜了一個“白雲先生”的雅號。
趙光義時期,宰相宋琪對陳摶相當尊重,便把他介紹給趙光義說:“這個老道士淡泊名利,是個真正的世外高人,我聽說他在華山隱居四十多年了,估計現在得有一百多歲了。”
趙光義聽說以後,也想見見陳摶,別的不說,問問他有什麽養生之道也不錯嘛,於是就讓宋琪安排去請陳摶。不久,宋琪來匯報說把陳摶請來了:“陳摶自己說的,他經曆過五代的亂世,本來決心一生隱世不出的,如今天下太平,才欣然出山來拜見陛下的。”
宋太宗便安排宋琪等人先去陪陳摶好好聊聊。當宋琪他們詢問有沒有修身養性的妙法教教我們時,陳摶迴答說:“我就是個山野之人,哪有什麽養性之法,更沒有什麽煉金點石之術,就算真有,皇帝和你們學會了全都飛升了,誰還治理天下,那對於天下百姓反而是壞事。現在的聖上龍顏偉秀,博古通今,深諳治國之道,有這樣一個仁德聖君,有這樣一群肱骨之臣,應該努力把天下治理得越來越好,哪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
宋琪等人聽了心裏怎是一個爽了得,點頭稱是,迴去和趙光義一學,皇帝也高興:“如此隱士高人,賞。”於是詔賜希夷先生,授紫衣,還留他在宮裏多住了幾天,為的是安排人去把他的雲台觀擴建一番。
為了感謝皇帝的禮遇,陳摶臨走時也拿出了自己的一點誠意,送給了趙光義一小瓶自己閑暇時煉製的靈丹大靈豆,據說吃一粒七七四十九天不用吃飯。如果僅有這點果腹的功效,那隻是修真小說中常見的辟穀丹罷了,陳摶的這個大靈豆吃了以後還能使筋骨如故,顏色返嬰,大約就是強身健體,美容養顏,男女通殺的神藥,比辟穀丹高級多了。
陳摶是典型的方外高人,對於名利、儒道的區別看得很透徹,所以才會選擇避世,不願意過多地沾染紅塵,柴榮、趙光義、宋祺等人向他求煉養修身的方法時,他都能避實就虛地推脫掉。當然,對於有利於家國天下的大事,他也會盡自己的能力提出來,大量史料可以證實,陳摶和北宋皇室關係密切,也為皇帝出過一些治國策略。
陳摶雖然有和皇室來往的經曆,不過卻並不醉心於名利,和他交往的大多是隱士高人,諸如鍾離權、呂洞賓、譚峭、麻衣道人、李八百等等,人以群分,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醉心於自己的學術,不喜歡出世。在與這些高人隱士交往的過程中,陳摶的絕學越來越多,經過博采眾長,他的易學和內丹學成就尤其突出,可以說是臻於大成,對於後世的理學及道教的內丹派影響相當深遠。
陳摶朋友中的麻衣道人,道友們應該能猜出他的身份吧,街邊流動書攤上經常出現的《麻衣神相》就是托這位之名而作的,是位相麵看相的鼻祖。陳摶不但從他那裏學到了易學,也從他那裏學了不少相術,斷人禍福隨口道來,無一不中。史料中對他的神奇相術記載很多,《宋史》中有兩個例子,其他史料及民間傳說就更多了,有興趣的道友自己不妨找來看看。
988年,感於自己大限將至,陳摶安排弟子賈德升去蓮花峰下的張超穀開鑿一個山洞,說我要去那休息休息了。
第二年山洞鑿出來以後,七月二十二日陳摶便在洞中坐化了,七天後肉身還有溫度,五色雲霧蔽塞洞口,經月都沒有散去。
對於陳摶的一生,很多人有過總結,感覺其中最為恰當的無過於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副石刻對聯: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相傳這副對聯是陳摶結束了武當山的二十年修行出關時所刻,很多人稱它是中國第一聯。不過也有人考證說對聯的確是陳摶寫的,不過並不是他刻上去的,這副字一直在民間流傳,最近的記載是康有為重金從民間求得,結果張大千的老師李梅庵聽說後就給借走了,直到死後才舍得歸還。此後,據說這幅字又到了張大千的另一位老師曾農髯的手中,再以後就流失到了海外,希望沒有毀於戰火,哪一天能夠重現天日吧。所以,龍門石窟的那幅對聯很可能是明代時,有人按這副字仿刻上去的。
再引用朱熹在《寄陸子靜書》中說的一句話:“熹衰病,幸叨祠祿,遂為希夷直下諸孫,良以自慶”,這是儒家對他的肯定。
陳摶的著述還是很多的,在《宋史》中,記載了陳摶的比較重要的作品,包括:《宋史·藝文誌·易類》記錄他作有《易龍圖》一卷,《宋史·藝文誌·神仙類》記錄《九室指玄篇》一卷,《宋史·藝文誌·五行類》記錄《人倫風鑒》一卷,《宋史·藝文誌·別集類》記錄《釣潭集》二卷,《宋史·陳摶傳》記錄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三峰寓言》五十首、《高陽集》一卷和詩六百餘首。《九室指玄篇》和《指玄篇》是一部書,還有一些沒有列舉出來,可見陳摶的著述相當豐富,隻是可惜大多數都佚失了。
姓名: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受賜白雲先生、希夷先生、清虛處士
籍貫:亳州真源縣或普州崇龕縣或河南鹿邑(沒辦法,大家都爭名人)
出生時間:871年
去世時間:989年七月二十二日
主要著作:《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
主要成就:無極圖
和林靈素這類頗具爭議的道士大相徑庭的是,北宋時期也存在一些一心鑽研修身養性之術和道教理論的道士,當然各朝代都有,其中北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陳摶和張伯端等,他們對於道教的發展貢獻顯然更具長遠性。
史書中對於陳摶的記載還是很多的,除了《宋史》以外,對地陳摶記載比較詳細的還有龐覺《希夷先生傳》、趙道一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群談采餘》等。陳摶的知名度在中國曆史上應該算是很高的吧,除了傳說中他從趙匡胤手裏贏了華山之外,就是他的睡仙之名。
對於陳摶的身份,曆來說法很多,有的人說他是道家,有的人說他是儒家,有的人說他是理學家等等吧,宋人喜歡把他當作道士、相士及誌士為一身的複合型人才來對待。《宋史》把他歸到了隱逸中,和種放、王樵等人列在一起,顯然元人更喜歡把他當作道士、隱士來對待了。元以後,陳摶的身份就趨向於簡單化了,就是一位得道成仙的高道形象,比如從馬致遠的《陳摶高臥》、明傳奇中的《蟠桃記》、馮夢龍的《陳希夷四辭朝命》及清代戲曲《蟠桃初熟》等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這種態度。當然了,道教界顯然更加願意把他接納進來,並且是一直把他視作為道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所以這裏就把他當作道士來講,而陳摶的其他身份,我們也是承認的,包括他的“儒師道祖”的稱號。
陳摶早期的生平生年記載不多,他的生年不詳,正史中沒有講,在其他史料中也沒有查到,所以隻能反推一下。根據宋史記載,陳摶是卒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而《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太華希夷誌》均記載其享年118歲,所以反推其生年應該是唐懿宗十二年(871年)。不過寵覺的《希夷先生傳》中卻又說陳摶是生於唐德宗(780-804年)年間,這麽算的話,陳摶就活了二百多歲了。對於煉養功夫高深的得道之士活一百多歲並不算難事,不過超過二百歲,可信度就不是很高了,當然了事無絕對,這裏暫不糾結了,總之陳摶肯定是位長壽之人就是了。
如果按照陳摶是118高齡計算,他是生於晚唐,經曆了五代和北宋,跨了三個朝代了。由於陳摶在民間就是神仙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出生也有人加以了神話,徐徐看到明代倪綰寫的《群談采餘》中,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個姓陳的漁翁撒網的時候,網上來一個大家夥,像個大肉球,外麵還用一件紫衣包著。一般人看見這麽個怪東西怕是早就扔水裏去了,這位打魚的也是個大心髒,他可倒好,迴家架上鍋,燒開了水就準備把這個肉球扔進去煮了吃,而且還順便沽了一壺老酒。
如果真的讓他把這個肉球煮著吃了,世上就少了一個神仙般的人物,劇情當然是不允許,於是落雷閃電就奔著漁翁的小破房子霹了下來,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隻是震懾無意取他性命,總算是沒有鬧出人命來。不過經過這一嚇,漁翁也算識趣,知道自己怕是辦了件錯事,於是趕緊把這個肉球扔到了地下。
結局就簡單了,肉球裂開了,陳摶出世了,而且跟隨了這個漁翁姓了陳。這個肉球從哪來的沒人知道了,正是因為這樣,陳摶的父母是誰我們就不知道了,所以也沒有辦法向上追溯他的淵源。
以上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探究了,不過道友們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像哪吒出世吧?那麽倪綰和許仲琳之間有沒有相互抄襲的嫌疑,如果有是誰抄誰?這個還真不好說,喜歡八卦的話道友們自己去考證吧,這裏隻能告訴大家,倪綰和許仲琳的生活時代基本相同,倪綰大約比許仲琳小幾歲,二人一個福州人,一個南京人,離得也不算遠。哦對了,吳承恩和他們二位年齡也差不多。
雖然陳摶出生的方式比較玄幻,可信度需要打個問號,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再結合《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說陳摶“生而不能言”,《宋史》中說他四五歲的時候就在渦水邊上玩,並且巧遇一個青衣婦人哺乳以後,靈智大開。所以綜合一下,可以大膽推測陳摶小時候生活在水邊,很可能是在江南,家裏也不是很富裕,他從小不是很笨就是有點怪,但是到了四五歲以後卻表現出了極高的稟賦,從此熟讀百家經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負詩名”。
反正陳摶的來曆是個謎,他的籍貫也無從考證,各地的陳摶故裏爭來爭去,也許其中有一個是,也許都不是,就看以後能不能考證出來吧。
後唐時期,六十多歲的陳摶參加了科舉考試,不過沒有考中,於是對仕途失去了興趣,感覺以前的學習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以外,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從此開始寄情山水,逐漸對道教產生了興趣。看來這次高考沒上線對他的打擊是真不算小。
也許有道友奇怪,這麽聰明的陳摶為什麽到六十多歲才參加科舉?這是因為他出生在晚唐,是個亂世,接下來是那個混亂的、惡人頻出的五代,六十多才有機會科舉是正常的事。
在四處遊曆時,陳摶遇上了兩位隱士:孫君仿和鹿皮處士,三人一見如故,一談就是七天七夜,堅定了陳摶的向道之心。經二人指點,陳摶來到了武當山九室岩閉關,專心研究丹道,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指玄篇》《高陽集》《釣譚集》等作品以及那六百多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可惜失傳的多,流傳下來的少。
後周時期,八十多歲的陳摶喜遷新居,去了哪道友們應該都知道,就是華山。
初來華山時陳摶是住在了雲台觀,後來搬到了少華山的一座石洞中,想必高人都喜歡貼近自然吧,山洞裏住著更有格調。
在華山,陳摶開始修煉一種睡功,經常一睡不起,多的時候一百多天也不醒,人家可不是懶啊,是真的在修煉。世人對陳摶的睡功多有誇張和神話,傳說他可以一睡八百年,也是誇張得有點過頭了。不過陳摶所創的“五龍蟄法”,的確是道家極為高深的內丹修行功法。
柴榮曾經派人來華山請陳摶,可能是太缺錢了,就想學點點石成金的法術,順便能長生不老就更好了,結果呢,雖然什麽也沒學到,對陳摶卻相當禮敬,還給他賜了一個“白雲先生”的雅號。
趙光義時期,宰相宋琪對陳摶相當尊重,便把他介紹給趙光義說:“這個老道士淡泊名利,是個真正的世外高人,我聽說他在華山隱居四十多年了,估計現在得有一百多歲了。”
趙光義聽說以後,也想見見陳摶,別的不說,問問他有什麽養生之道也不錯嘛,於是就讓宋琪安排去請陳摶。不久,宋琪來匯報說把陳摶請來了:“陳摶自己說的,他經曆過五代的亂世,本來決心一生隱世不出的,如今天下太平,才欣然出山來拜見陛下的。”
宋太宗便安排宋琪等人先去陪陳摶好好聊聊。當宋琪他們詢問有沒有修身養性的妙法教教我們時,陳摶迴答說:“我就是個山野之人,哪有什麽養性之法,更沒有什麽煉金點石之術,就算真有,皇帝和你們學會了全都飛升了,誰還治理天下,那對於天下百姓反而是壞事。現在的聖上龍顏偉秀,博古通今,深諳治國之道,有這樣一個仁德聖君,有這樣一群肱骨之臣,應該努力把天下治理得越來越好,哪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
宋琪等人聽了心裏怎是一個爽了得,點頭稱是,迴去和趙光義一學,皇帝也高興:“如此隱士高人,賞。”於是詔賜希夷先生,授紫衣,還留他在宮裏多住了幾天,為的是安排人去把他的雲台觀擴建一番。
為了感謝皇帝的禮遇,陳摶臨走時也拿出了自己的一點誠意,送給了趙光義一小瓶自己閑暇時煉製的靈丹大靈豆,據說吃一粒七七四十九天不用吃飯。如果僅有這點果腹的功效,那隻是修真小說中常見的辟穀丹罷了,陳摶的這個大靈豆吃了以後還能使筋骨如故,顏色返嬰,大約就是強身健體,美容養顏,男女通殺的神藥,比辟穀丹高級多了。
陳摶是典型的方外高人,對於名利、儒道的區別看得很透徹,所以才會選擇避世,不願意過多地沾染紅塵,柴榮、趙光義、宋祺等人向他求煉養修身的方法時,他都能避實就虛地推脫掉。當然,對於有利於家國天下的大事,他也會盡自己的能力提出來,大量史料可以證實,陳摶和北宋皇室關係密切,也為皇帝出過一些治國策略。
陳摶雖然有和皇室來往的經曆,不過卻並不醉心於名利,和他交往的大多是隱士高人,諸如鍾離權、呂洞賓、譚峭、麻衣道人、李八百等等,人以群分,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醉心於自己的學術,不喜歡出世。在與這些高人隱士交往的過程中,陳摶的絕學越來越多,經過博采眾長,他的易學和內丹學成就尤其突出,可以說是臻於大成,對於後世的理學及道教的內丹派影響相當深遠。
陳摶朋友中的麻衣道人,道友們應該能猜出他的身份吧,街邊流動書攤上經常出現的《麻衣神相》就是托這位之名而作的,是位相麵看相的鼻祖。陳摶不但從他那裏學到了易學,也從他那裏學了不少相術,斷人禍福隨口道來,無一不中。史料中對他的神奇相術記載很多,《宋史》中有兩個例子,其他史料及民間傳說就更多了,有興趣的道友自己不妨找來看看。
988年,感於自己大限將至,陳摶安排弟子賈德升去蓮花峰下的張超穀開鑿一個山洞,說我要去那休息休息了。
第二年山洞鑿出來以後,七月二十二日陳摶便在洞中坐化了,七天後肉身還有溫度,五色雲霧蔽塞洞口,經月都沒有散去。
對於陳摶的一生,很多人有過總結,感覺其中最為恰當的無過於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副石刻對聯: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相傳這副對聯是陳摶結束了武當山的二十年修行出關時所刻,很多人稱它是中國第一聯。不過也有人考證說對聯的確是陳摶寫的,不過並不是他刻上去的,這副字一直在民間流傳,最近的記載是康有為重金從民間求得,結果張大千的老師李梅庵聽說後就給借走了,直到死後才舍得歸還。此後,據說這幅字又到了張大千的另一位老師曾農髯的手中,再以後就流失到了海外,希望沒有毀於戰火,哪一天能夠重現天日吧。所以,龍門石窟的那幅對聯很可能是明代時,有人按這副字仿刻上去的。
再引用朱熹在《寄陸子靜書》中說的一句話:“熹衰病,幸叨祠祿,遂為希夷直下諸孫,良以自慶”,這是儒家對他的肯定。
陳摶的著述還是很多的,在《宋史》中,記載了陳摶的比較重要的作品,包括:《宋史·藝文誌·易類》記錄他作有《易龍圖》一卷,《宋史·藝文誌·神仙類》記錄《九室指玄篇》一卷,《宋史·藝文誌·五行類》記錄《人倫風鑒》一卷,《宋史·藝文誌·別集類》記錄《釣潭集》二卷,《宋史·陳摶傳》記錄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三峰寓言》五十首、《高陽集》一卷和詩六百餘首。《九室指玄篇》和《指玄篇》是一部書,還有一些沒有列舉出來,可見陳摶的著述相當豐富,隻是可惜大多數都佚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