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遺留下的著作很多也很雜,特別是其中有大量的詩詞,很多教義、丹法都通過詩詞講出來,從這也可以看得出來他是深受儒學影響了,隨便舉個例子,欣賞王重陽所作的一闋《瑞鷓鴣》:


    修行孰是煉金丹,煉就方知兩事全。


    七返不容開四戶,九還就是轉三田。


    氣神交結為珍寶,靈性分明作大仙。


    今日卻歸元本路,自然清靜永恬然。


    王重陽的主要的作品收錄在《重陽全真集》中,有很多內容收錄進了明代的《正統道藏?太平部》中,他的七大弟子分別開宗立派,把全真教發揚光大的同時,同樣留下了大量著述,成為全真教早期的典籍。


    按照傳統,什麽傳統?就是為了自神其教的老傳統,王重陽說他曾經得鍾呂的傳承,所以全真教的領導人往上數就是出自東華帝君王玄甫一脈,從此全真教從上往下就有了一套很好看的傳承譜係: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馬鈺、丘處機等七子-尹誌平、李誌常……


    全真七子在王重陽故去以後,在某個明月高懸的夜晚,在師傅的墳前商量了一下,結果各有誌向,於是吃過散夥飯後便各奔東西了。


    馬鈺選擇留在了師傅的老家終南,以劉蔣村為中心開始傳教,不過事業發展並不是很順利,可以理解,要是順利的話,他師傅也不會大老遠的跑到山東去發展了。後來,馬鈺因為金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僧道的度牒而被迫返迴山東。1183年十二月,馬鈺64歲時死於萊州,留有著作《漸悟集》《金玉集》《行化集》《成道集》《團圓集》《精微集》等,弟子不少,後世稱馬鈺這一分支為遇仙派。


    丘處機同樣留在了陝西,先是到了寶雞磻溪,就是當年薑太公釣魚的地方,在一座山洞裏苦修了六年,接著又跑到寶雞的龍門山苦修七年,所以他這一脈分支稱為龍門派。不過龍門派的祖庭卻不是在龍門山,而是在今天的北京白雲觀。1190年,金章宗禁罷道教時,丘處機被迫返迴了山東棲霞,1214年奉命招安楊安兒的義軍,後來又應成吉思汗之邀遠赴西域……關於丘處機的生平事跡後麵再開單章,這裏暫且放下不表。


    譚處端去了洛陽,事業發展算是七真中最差的一位,弟子僅王道明留有痕跡,63歲去世,開創的是南無派。


    劉處玄也在洛陽發展,後來為了照顧老母迴了老家。由於他精通齋醮祈雨等傳統道教科儀,1198年受到金章宗的召見,從此事業發展得非常好,相從者日眾。1203年二月劉處玄辭世,留有《太虛》《安閑》《道德經注》《陰符經演》《黃庭經術》《清靜經注》大量著述,是師兄弟幾人中創作最豐的一位,再傳弟子也不算多,他開創的一脈叫隨山派。


    王處一則一直在山東一帶行走,時間相對較長,所以在民間的聲望非常高。1187年、1188年、1198年先後三次被金世宗和章宗召見,1201年、1203年兩次去亳州太清宮主持普天大醮,最後被賜號體玄大師。1217年,王處一故於天寶觀,留有兩部詩集,弟子雖然收了不少,但出色者寥寥,他開創的是崳山派。


    郝大通後麵也會再講一講,據說他曾經偷偷地跟著四個師兄到過南京,然後又追到了劉蔣村,隻不過幾個師兄不怎麽待見他,第二天一大早便離開了。此後郝大通先後有過兩次奇遇,得高人傳授,最終大易秘術大成。郝大通73歲故於寧海先天觀,弟子也不多,創立了著名的華山派。郝大通留下的著述有《三教入易論》《示教真言》《心經解》《救苦經解》《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周易參同演說圖像》《太古集》等,他在道法上的功力深淺不說,在易學方麵成就是極高了。


    關於孫不二的記載相對來說就少多了,他也沒有什麽大作傳世,隻留下了一些詩詞,這方麵,全真七子全部受到了王重陽的傳染,都會寫詩填詞。孫不二的詩詞中涉及一些女丹的思想,為全真教招收女弟子提供了方便。1182年十二月,孫不二故於洛陽,年63歲,創下了一個清淨派。


    上麵也提到了,全真教廣泛傳播以後,也曾被統治者忌憚,怕出現原來張角那樣的起義,據《紫微觀記》和《金史》記載,1191年,政府確實因“惑眾亂民”而“禁罷全真”,不過很快又“勢如風火,愈撲愈熾”。據《永樂宮碑錄》記載,經過全真七子的努力,全真教“其教大弘,風靡海宇”。


    上麵簡單講了講全真教的創業過程,後續發展還會再開單章講,畢竟是道教北宗,而且是傳承至今的中國道教史上一個重要的大教嘛。下麵再簡單聊聊全真教的教義方麵的內容。


    首先說說全真教名字的講究,為什麽叫全真教?“全真”這個詞不是王重陽自創的,出自莊子,本意是保持本性的意思,原文不引用了。至於王重陽拿過來用作教名,又是如何定義“全真”二字的,後人解釋相當多,主流的有兩種,洗百家流弊而全老子無為學說之真而名全真,摒棄各種紀妄而全人體性命之真而名全真,但萬法歸宗,基本上都想法往老莊方向靠,究其原因,王重陽是首重《道德經》的,自然其道教思想是立根在老莊之上的,往老莊上靠沒毛病。


    元代全真道士彭誌祖在《通真觀碑》中寫道:“竊嚐謂全真之教,自開辟兩儀,此理已具……漢魏唐宋以來,張道陵、冠謙之、杜光庭、陳圖南輩,迭起而弘暢之……”由此可見,全真教是在繼承了杜光庭的性命雙修、陳摶的“逆以成仙”和鍾呂內丹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研究整理全真教教義的重要方向之一。


    王重陽本是學儒出身,前半生或者說是大半生都是深處傳統儒學思想影響的,入道以後,他認為道、釋、儒的經理最深,所以堅持“三教搜來作一家”的思想,既然“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那麽三教互融才是至理。這又是研究全真教教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據《全真教祖碑》記載,全真教是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和“獨全其真”為宗旨。基於三教互融的這一思想,王重陽親自製定門規,全真教小學初級班必修課本包括《道德經》《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四部,認為這是可以代表三教思想精華的四門功課,不背熟掌握,就不能升到中級班,也就意味著不能升職加薪。這四部經書中,《道德經》不必多說,那是道教公認的經典中的經典,甚至可以說是祖經。《清靜經》則主要是讓道士們明心悟空,時時誦讀,雜念不生。《般若心經》簡稱《心經》,是用的玄奘的二百六十字版本,就是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篇,講五蘊、三科、四諦等,講自性本空的佛理,相信沒聽過的人很少了。王重陽極為看重《心經》,他告訴弟子們,《道德經》和《心經》的根本是一致的,掌握了精髓,都可以成就長生之道,所謂“五千言,二百字,兩般經秘,隱神仙好事”,千萬不要輕視初級教材啊。至於《孝經》,則是儒家的經典了,王重陽為什麽選了這部儒經路人皆知,全真教雖然講究拋妻棄子出家修道,但卻主張要在父母膝前盡孝,所以劉處玄才會中途跑迴老家去奉養老母親。


    前麵講過很多了,三教合一一直有人在唿籲,也做過一些努力,但是三教之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究其原因,根本上還不是一個虛名。誰都不承認自己應該排在後麵,誰都認為自己才是那個第一,曾經有後輩問王重陽,儒釋道三教都要學,那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王重陽斜眼看看這個小輩:“你以我為喊出“三教平等”這個口號是假的啊,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大家都一樣,並列第一。”心裏卻給這個小輩一個不可教的評價,沒看到給你的四本書裏有兩本道經?誰第一還非要問出來?初級班至少讓你多學幾年。


    光這麽說可不行,到底三教怎麽個平等法啊?王重陽是通過“道”自圓其說的,三教都尊這個道字,同時他從心性學說方麵進一步解釋三教合一。王重陽傳承自鍾呂一脈,自然就傳承了鍾呂的內丹道,繼承了內丹的心性學理論。這方麵的內容,前麵也涉及一些,比如唐代的王玄覽的“心滅則法滅”,“無心即是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吳筠的養心而性全等,但是從理論體係上來說,王重陽總感覺前輩們的理論層次比佛儒總是差了那麽一點。


    比如佛教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了佛性的研究,隨後有天台、華嚴的心性理論的研究成果,然後是禪宗的心性說的大成,人家早就把心性的理論提高到了哲學本體論的高度了,諸如“心即真如”、“本性是佛”、頓悟而明心見性等理論,聽著就那麽有道理,而且還從而客觀上帶動著儒、道的哲學體係不得不跟著人家前進。


    再看儒家,雖然以前也和道家一樣弱,但是從理學出現以後,特別是那著名的“五子”、“六先生”為代表,就是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這五子,加上司馬光就是六先生,邵雍後麵還會詳細講,其他幾位都是如雷貫耳的大儒,不再多說。理學提出了諸如“去人欲,存天理”等,聽聽,多麽深刻,多麽……都不知道怎麽評價了,總之,儒家在孟子的心性說的基礎上改造成了心性理論,開始從道德上討論心性,從此可以達到內聖而外王、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聽起來就莫名覺厲。


    和佛儒兩家一比,王重陽深深地感覺道家的心性論還是有差距的,英雄所見略同,恰好南方的張伯端同樣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二人不約而同地從內丹理論上來著手完善道教的心性理論,這才是真正的南北二宗。前麵講到南北二宗,是說的南方全真、北方正一兩大道派二宗南北分立,而這裏所說的南北二宗,則是全真一脈的南北思想的發展,理論還是有區別的。北宗主張性命雙修,而南宗則隻言性不修命,講心就是本體,這個南宗後麵也會詳細再講,暫且不多說。


    王重陽在禪宗的基礎上引入了仁、善思想,所以這又是研究王重陽的三教合一的一個方麵。隻有言行符合倫理道德,才談得上修性修命,否則就不可能長生成仙,其他要求比如要忠君愛國,知禮守法,行善積德更是要嚴格遵守的,“為官清正同修道,忠孝仁慈勝出家,行盡這般功德路,定將步去歸雲霞”。


    那個後輩弟子又舉手提問:“祖師,您老剛才不是說讀好了《道德經》和《心經》就可以悟透長生至理嘛,怎麽又不仁不善別想長生啊?”


    王重陽:“……”,心中頗感無奈,這孩子小學還得再多學幾年。


    全真教有一部重要的《重陽立教十五論》,這是全真教的一部重要的經典之作,是全真教的教規必須每個入教弟子必須牢記的。


    這十五論可以說是王重陽立教思想的具體體現,僅千餘字,確定了“陽神不死”的基本信仰,通過內丹修煉,苦己利人、功行雙全等方麵的闡釋和規定,為全真教發展定義了基本的核心思想。這十五條基本教義,曆代研究它的學者非常多,一一羅列出來也挺無聊的,估計大家也不喜歡看這些枯燥的東西。其中有不能娶妻,當然也不能嫁人了,不能吃葷腥,要出家清修這些要求信徒杜絕凡人世俗的欲望的內容,和天師道有著很大的區別,反而與佛教更相近一些。簡單說,第一至第六論參照佛教的戒律,詳細規定了道士的信庵、雲遊、學著、合藥、蓋造等諸方麵的內容;第七至第十一論則是修煉方麵的內容,包括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和混性命等理論;第十二至第十五論,是從聖道、超三界、養身、離凡世等方麵講了全真一脈的仙學理論。


    全真教雖然有很規範的組織體係,也有嚴格的教義教規,但是綜合看全真教更貼近底層社會,非常接地氣。王重陽明白,真正需要拯救的是底層的窮人,所以那些華麗的大宮大觀,窮苦人哪裏敢進來,還是用小庵傳道更合適。事實證明,以庵為據點,教眾們形成一個個社、會,注意不是社會,直接下到基層中傳教是成功的,當底層百姓發動起來以後,才能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所以,王重陽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純道教的行為,而是完全融入社會的一種宗教活動,或者說全真教道士不怎麽重視追求個人的得道成仙,更注重的是明心見性,入世修行和積累功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