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百廢待興,為了快速完成統一、平息農民起義、緩解或轉嫁階級矛盾,使國家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位皇帝篳路藍縷,傳到宋真宗時期,終於可以輕鬆一些,可以安心當一位太平天子了。


    真宗是趙光義的三子,上一章也提到了,按道理是輪不到他接班,當他的太子地位確定以後,趙光義順便給三兒子改名叫趙恆,並且語重心長地說:“名此,欲我兒有常德,久於其道也”。意思很簡單,老爸的江山將來是要交給你的,你一定要持之以恆地延續我現在的治國政策,把我們家的江山守護好啊。


    總體上看,真宗是997年三月繼位,前十年,就是到1007年這段時間是他努力工作的第一階段,也如老爸期望的那樣,在政治上沿襲了趙光義的思路,呂端、李沆先後為相,提拔重用踏實穩重的幹部,輕搖減役,穩中求進,國內形勢向好,家業守得不錯,《宋史》中誇了他一句“英悟之主”。第二個階段是從1008年起到1022年真宗駕崩,這十幾年他卻開啟了崇道模式,甚至不惜勞民傷財,那麽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呢?


    事情得從宋遼一次大戰說起。1004年八月,真宗啟用畢士安和寇準為宰相,恰好兩個月以後遼國二十萬大軍來襲,雙方大戰各有勝負。十月,宋軍在朔州大敗遼軍,十一月遼軍又在洺州大敗宋軍,前線基本上就是在河北、山西和河南交界的一線吧。


    眼看軍情緊張,真宗真的害怕了,參知政事王欽若等人勸他趕緊收拾收拾往南跑,最好是遷都金陵,離契丹人遠點。但是寇準直接參了王欽若一本,極力鼓動真宗親自出馬,並且說打敗來犯的遼軍後,陛下還可以乘機一舉收複幽燕失地,創下名垂萬代的不世功業。


    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前麵提到過,收複北方這片土地可以說是任何一位帝王的夢想。稍有曆史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宋朝是重文輕武的,而且很嚴重,原因大家都知道,當年趙匡胤就是在五代十國那個重武輕文的時代廝殺出來的地位,最後陳橋兵變也是因為手下有兵才當了皇帝。自己當了皇帝,就要防止手下的將軍們哪天也把他的天下搶走,因此,重文輕武就理所當然了。隨著勢力的增加和國內的穩定,趙光義就曾對燕雲十六州動過心思,並且於979年和986年曾兩次伐遼,可惜都失敗了,實在拿遼國沒辦法,於是就采取了守勢,從此“不敢北向”,轉而發展內部建設。對了,名將楊業就是986年那次伐遼戰死在狼牙村的,當然了,和評書裏麵講得故事是不同的。


    真宗被寇準忽悠得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懷揣著創不世功業,完成自己老爸都沒能實現的夢想,還就真的跑到前線去了,結果被圍在了澶州,差不多就是在河南濮陽市境內。雙方打了一個多月,這場大戰的細節就不多講了,宋軍的李繼隆和遼國的蕭撻凜棋逢對手,精彩程度足可寫一部小說,結果遼國戰神、此次攻宋的先鋒蕭撻凜被當時的神器床駑射殺了。蕭撻凜的意外戰死,對於遼國的勢氣打擊沉重,而真宗麵對千軍萬馬的血腥戰爭和遼國的強大可是真的畏懼了,那可不是在舒服的後宮裏聽聽戰報能體會得到的。所以,十二月,真宗就乘著稍占上風的時機,派曹利用去和遼國商量了一下,說遠親不如近鄰,不要再相互傷害了,你不是窮嘛,你看這樣,每年我就大方一點,給你點錢,給你點布什麽的,各自退兵好不好,以後我們就是好兄弟了。大遼也同意了,於是雙方罷兵,這就是史上的澶淵之盟,自此,戰勝方宋朝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叫歲貢。


    當真宗以勝利者的姿態迴家以後,本來還是挺高興的,也很自豪,也由此對力諫自己禦駕親征的寇準非常滿意,嗯,寇卿家很不錯,是個好同誌,從此對寇準就非常信任了。這樣一來王欽若就受了冷落了,當然了,王欽若是不甘心坐冷板凳的,而且寇準還向真宗告他的黑狀,這可是仇人,仇人受寵了可不行,於是就動了一番腦筋,這一天悄悄地來見真宗。


    王欽若首先迴顧了此次出征,指出寇準就是一個賭徒,讓皇帝冒險出征,“契丹人的兇狠您也看到了,那一個個的跟兇神似的,稍有不慎您就迴不來了。”


    真宗想想也是後怕,點頭應是。


    王欽若接著說:“雖然僥幸勝了,但是城下之盟,《春秋》恥之,陛下您可能不知道,將校們和百姓私下裏對您老人家怎麽不滿意呢,都說打了勝仗反而賠款,丟大宋的臉。”


    這一番話就如三九天挑戰冰桶,真宗一下子從誌得意滿中掉了出來,也知道大夥對他這種無能不怎麽滿意了,“上自是常怏怏”,反思了好幾天,還是接受了王欽若的說法。


    既然知道自己這件事做得有點丟人,你倒是發憤圖強、勵精圖治,爭取早日“以兵取幽燕”而“滌恥”啊。不行,那是你的想法,真宗是真是害怕北方的異族了,可是還得穩定軍民之心,洗刷恥辱,這可怎麽辦啊?自己實在想不出好辦法了,隻好又派人叫來王欽若。王欽若怎麽會不知道真宗的想法,於是說:“這事簡單,陛下您再派大軍去收複幽冀就行了。”


    “no,no,no,”真宗哪還有直麵大遼的勇氣,“河朔生靈,始得休息,朕再動刀兵,百姓可就沒活路了,不可,不可啊,愛卿還是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就知道你不敢,”王欽若心裏得意,“如果陛下不忍再動刀兵,那就得幹出一番大事業來,動靜得大大滴,就可以威震八方,誇示戎狄了。”


    真宗不禁悠然而神往:“那……朕要怎麽做呢?”


    “唯八字矣”,王欽若麵容嚴肅:“神道設教,封禪泰山!”


    就這樣,真宗皇帝就在大導演王欽若的策劃下,開啟了以“天命興宋”為核心思想的神道設教之路,而最終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造勢去泰山,完成泰山封禪這一偉大壯舉。


    目標的確很偉大,但是“封禪當得天瑞稀世絕倫之事乃可為”,自古帝王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的才有幾個?秦皇、漢武、劉秀、李治、李隆基去過,如果真宗拿迴了燕雲十六州,也勉強有資格去封禪,可現在憑什麽去呢?所以真宗雖然被這塊大餅誘惑得心裏發癢,但也知道這事挺難的,對“神道設教”心裏也沒底,所以王欽若的能力就顯現出來了。


    首先,王導演對真宗說,我們這幕戲要演下去,有兩件事要先解決好。第一是要有道教的支持,這很容易。因為在對待宗教的問題上,太祖、太宗時期就采取了和唐朝近似的政策,佛道兩家一碗水平端,籠絡著兩教的名道、名僧。佛教方麵不多講,道教圈子裏的陳摶、種放、丁少微、蘇澄隱、馬誌通、張守真等都被封了稱號,不是先生就是大師。真宗當皇帝也多少有陳摶的功勞,所以他對道教也是非常認同的,這件事上找幾個高道過來配合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要解決的難題是要說服一個人,如果沒有他的同意和配合,是沒辦法演下去的,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宰相王旦。還好王旦知道這件事情以後立即表示支持,而且還說這是好事,因為這樣做也算是為民祈福。當然了,王旦這麽痛快地讚成還有個原因,就是真宗事前給他送了禮物。據說真宗事先請王旦來吃飯,說:“老王啊,咱們喝的這酒不錯吧,這還有一壇子,你拿迴家去喝吧。”皇帝賜了美酒,哪能不收著,王旦迴家後發現,酒裏還藏著不少珍珠,現在想起這件事了,王旦心下了然,所以非常痛快地表示支持真宗了。


    問題解決了,好戲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