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是大宋朝的第二任老大,976-997年在位,對了,他原名是趙匡義,哥哥趙匡胤當了皇帝後諱匡字就改成了趙光義,據說這還是哥哥賜的名字。等趙光義當了老大以後,又改名叫趙炅,因為宋為木德,據說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火力更旺,至於是不是嫌棄哥哥給的名字用著不舒服就不知道了,不過他有樣學樣,順便給弟弟趙光美改了個名字叫趙廷美。
按照傳統趙匡胤死後應該是由他的兒子接班的,所以趙光義這個皇帝當得本來是不合規矩的,更何況還有個斧聲燭影的傳說,趙光義就更需要有人來幫自己正名了。所以啊,趙光義繼位以後,急需鞏固自己的位子,加強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造勢,消除那些不利於自己的負麵的影響,所以各路道門高人就成了他的座上賓,首先出場的是張守真。
張守真仔細分析了當前的情況,自編自導了一個劇本,劇情很簡單,大概就是:前幾天天上的玉帝曾經派了一位叫黑殺將軍的天神下凡找趙匡胤談話,談話的中心思想就是表達了“晉王有仁心”,應該“兄終弟繼”,也就是說按天意趙匡胤應該把皇位傳給弟弟而非兒子,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經過這一通宣傳造勢,不但趙光義的繼位完全符合了規矩,而且還洗刷了他謀位殺兄的嫌疑,難怪趙光義事後下詔加封這位黑殺將軍為“翎聖將軍”,還在終南山大搞土建,修了一座宏偉的上清太平宮專門供奉這位有功的神靈了。對於功勞大大滴的張守真,趙光義那是相當滿意,賜紫衣,封“崇玄大師”,還把這座新修的宮觀封給了他當老大。
屁股底下穩固以後,趙光義開始加強了和道教的接觸,在眾多的道門高人中,陳摶無疑是最有名的一位。984年趙光義在京城第一次接見了陳摶,據事後趙光義和大臣們閑聊時透露,他和陳摶二人相談甚歡。期間陳摶還多次和宰相宋琪等人會晤,這幫子大臣們豈會放棄如此好的機會,多和老神仙接觸接觸沒準就有意外驚喜,於是紛紛向他求教煉養之術。對於這類請教老道士很委婉地拒絕了,大體意思是說,我要是傳給你們道法,你們一個一個都把時間放到打坐修煉去了,萬一哪天白日飛升,都當神仙逍遙快樂去了,誰來幫著皇帝治理天下啊?你們啊,要好好研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法,這才是你們這些人應該做的。
經過趙匡胤推行清靜無為的政策,國家漸漸恢複了活力,所以趙光義和手下的官員們對於道教的清靜無為的政治還是非常認可的,所以黃老思想在北宋建國初期,對於穩定政治、恢複經濟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陳摶正是看到了華夏最終重新統一並逐漸繁榮起來而非常認可趙家兄弟兩人的成績,說現在的太平盛世,是你們協心同德,勤於政事的結果。趙光義被誇得非常高興,稱他“獨善其身,不幹勢力”,賜了個“希夷先生”的稱號給老道士,賞了件紫衣,還派人去把他的雲台觀裝修了一番。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趙光義本來想立長子趙元佐的,那位道友可能會問,繼承人選定上趙光義怎麽不再堅持“兄終弟繼”了,不是有“金匱之盟”嗎?這您可是冤枉他了,因為弟弟趙廷美早就被他弄了個由頭遠遠趕跑了,最後是鬱悶死的還是怎麽死的誰知道呢,所以不用考慮弟弟繼位這件事了。
因為叔叔的死,趙元佐卻受了點刺激,加上二兒子又病死了,所以趙光義就打算立老三壽王當太子。為了讓兒子們都服氣,據說他派人請陳摶來,讓這個精於相術的老神仙看看哪個王爺最合適當接班皇帝。老道士早就看透世事,知道趙光義想立壽王趙元侃,連表演都懶得做,別的地方根本就沒去,直接衝著壽王府去了,而且連大門都沒進,也沒有看到壽王就轉身去找趙光義報告說:“老道我早就窺得天機,壽王將來就是皇帝,這是天意”。順水人情多簡單啊,接著又說:“因為我還沒進壽王府的大門,就看到門口的那兩個把門的家夥不簡單,將來都是出將入相的人才,所以才斷定壽王將來必能接任皇位”。還好老道士沒進壽王的大門,這要是進去了,看到的壽王府裏的人還不全是國家棟梁?趙光義也非常高興,這下子心滿意足了,說:“你們看到了吧,這是天意,可不是我偏心啊,以後壽王就是太子了。”
這位壽王就是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宋趙恆,當然名字也是後改的。
總體上來說,在禮敬、招攬道士上趙光義比哥哥力度是更大的,除了陳摶以外,《宋史》中記載的還有丁少微、馮文智、張契真、柴通玄、王懷隱、陳利用、郭恕先、種放、趙自然等等,這些道士們有的被賜了件紫衣,有的賞了個封號,通過這些道士,北宋皇室不但加強了和天上神仙的關係,更主要的是使社會和民心更加穩固了,誰敢和有神仙背景的勢力過不去啊!
在修造宮觀上,趙光義同樣遠超哥哥,除了上清太平宮外,他還在蘇州修了太一宮、棲真觀、洞真宮,在亳州修了太清宮、壽寧宮,天下各地修的修、造的造,反正是很不少,道教整體上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趙光義對道教發展還有一項貢獻,就是他在位期間命令徐鉉和王禹偁(偁是稱的古字,音意相同)等人收集整理了大量道書,並且加以刊正,最後一共整理出來三千七百三十卷,這為真宗時期編纂《道藏》打了個不錯的基礎。
當然了,趙光義的崇道並不意味著他不尊佛。翰林宋白在趙光義死後評價他說:“釋老之教,崇奉為先,名山大川,靈跡勝境,仁祠仙宇,經之營之”,這就是對他尊佛崇道政策的一個小總結。
對於佛教,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這是在國家政治層麵上對佛教的肯定,本質上也是在說佛教對我統治國家是有幫助的,既然這樣為什麽不利用它呢。宰相趙普在一次上疏中曾這樣寫道:“陛下本是天人暫來人世……內裏看經,盤中戒肉……”,這說明了趙光義對佛教信仰並非是在做表麵文章,不過這馬屁拍得也是一點也不含蓄啊。
隨著國內的統一,戰亂的平息,經過戰亂洗禮過的大宋江山進入了休生養息,恢複生產建設的和平穩定時期。於是,在980年,天竺僧人比如法天等陸續來到開封,他們來大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繼續傳播天竺的佛經,把佛教事業做得更大更強。趙光義非常高興,立即下旨成立了一座譯經院,從此恢複了唐代時就中斷了的官辦佛經翻譯工作,還模仿著李世民寫了篇《新譯三藏聖教序》。
接下來趙光義又大興土木,在開封開寶寺裏修了一座地標建築,高360尺的十三層木質舍利塔。這可是一個大工程,花了多少金銀就不說了,光耗時就超過了七年。360尺高是個什麽概念呢,宋元以後的一尺基本上接近現在的一尺了,約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說這座舍利塔高一百多米,相當於三十多層的樓房了。可惜五十多年後高塔被雷火毀掉了,後來宋真宗又用磚和琉璃重修了一座,這樣就不用怕天雷地火了,一直流傳至今。
趙光義在位期間還剃度了17萬左右的僧尼,至於在各地大修佛寺,鑄造佛像等方麵,對了,他曾經下詔鑄過一尊62噸重的普賢菩薩銅像,總之,趙光義對佛教的扶持力度是遠超道教的。
當然了,無論是趙匡胤也好,趙光義也好,他們兄弟二人的崇佛尊道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服務,為了宣揚自己的“皇威”,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罷了。
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執政思路還是連貫的,想當年趙光義是一直跟隨哥哥輔佐柴榮打天下的,所以兄弟二人的三觀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對於宗教的態度,趙光義也沒有什麽不同。在立國之初,兄弟二人對道教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也是適度的,禮敬、招攬道士為統治所用,修造宮觀提升道教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地位,最終使政治、經濟和民心得已迅速恢複。
說二人的道教政策的正確,是指他們並不是沒有節製地發展道教,還是有一定的限製措施的,比如加強了道士的資格審查。由於宋初的道士大多是結婚有家的,有的甚至是住在家裏的,這樣既不利於官方的管理,也不利於道教的發展,所以在972年趙匡胤就要求“衝妙之門”要以“清淨為本”,你們這樣哪像敬神的正統宗教的樣子,拖家帶口住進道觀的要“速遣出外”,以後再有人想入道籍也要有正規的手續。不過初期步子有點大,一下子管得太嚴了,所以趙光義時代政策又稍有放鬆。到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1009年二月再次明確了道士不能帶家屬住進道觀。
同時,趙匡胤還嚴令道士們不能再私自煉丹煉藥,這可能是從柴榮當年限佛時學來的,因為這些道士煉出來的金、銀對金融市場多少也是有衝擊的,特別是國家建立之初,金融秩序還太脆弱的時候,哪禁得起這些假金銀流入市場,所以隻要有人舉報,查證後“賞錢十萬”。這道禁令下了不到一個月,僅開封就抓了王玄義等十二人,都給流放改造去了。
其他的限製政策還有禁止官民在喪事上大操大辦,主要是禁止請和尚、道士做法事,還有禁止僧道參加科舉,禁止學習天文和地理,不得私自修造寺廟、宮觀等等,這些政策都很有效得加強了宗教的管理,限製了宗教對政治、文化的負麵影響。
按照傳統趙匡胤死後應該是由他的兒子接班的,所以趙光義這個皇帝當得本來是不合規矩的,更何況還有個斧聲燭影的傳說,趙光義就更需要有人來幫自己正名了。所以啊,趙光義繼位以後,急需鞏固自己的位子,加強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造勢,消除那些不利於自己的負麵的影響,所以各路道門高人就成了他的座上賓,首先出場的是張守真。
張守真仔細分析了當前的情況,自編自導了一個劇本,劇情很簡單,大概就是:前幾天天上的玉帝曾經派了一位叫黑殺將軍的天神下凡找趙匡胤談話,談話的中心思想就是表達了“晉王有仁心”,應該“兄終弟繼”,也就是說按天意趙匡胤應該把皇位傳給弟弟而非兒子,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經過這一通宣傳造勢,不但趙光義的繼位完全符合了規矩,而且還洗刷了他謀位殺兄的嫌疑,難怪趙光義事後下詔加封這位黑殺將軍為“翎聖將軍”,還在終南山大搞土建,修了一座宏偉的上清太平宮專門供奉這位有功的神靈了。對於功勞大大滴的張守真,趙光義那是相當滿意,賜紫衣,封“崇玄大師”,還把這座新修的宮觀封給了他當老大。
屁股底下穩固以後,趙光義開始加強了和道教的接觸,在眾多的道門高人中,陳摶無疑是最有名的一位。984年趙光義在京城第一次接見了陳摶,據事後趙光義和大臣們閑聊時透露,他和陳摶二人相談甚歡。期間陳摶還多次和宰相宋琪等人會晤,這幫子大臣們豈會放棄如此好的機會,多和老神仙接觸接觸沒準就有意外驚喜,於是紛紛向他求教煉養之術。對於這類請教老道士很委婉地拒絕了,大體意思是說,我要是傳給你們道法,你們一個一個都把時間放到打坐修煉去了,萬一哪天白日飛升,都當神仙逍遙快樂去了,誰來幫著皇帝治理天下啊?你們啊,要好好研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法,這才是你們這些人應該做的。
經過趙匡胤推行清靜無為的政策,國家漸漸恢複了活力,所以趙光義和手下的官員們對於道教的清靜無為的政治還是非常認可的,所以黃老思想在北宋建國初期,對於穩定政治、恢複經濟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陳摶正是看到了華夏最終重新統一並逐漸繁榮起來而非常認可趙家兄弟兩人的成績,說現在的太平盛世,是你們協心同德,勤於政事的結果。趙光義被誇得非常高興,稱他“獨善其身,不幹勢力”,賜了個“希夷先生”的稱號給老道士,賞了件紫衣,還派人去把他的雲台觀裝修了一番。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趙光義本來想立長子趙元佐的,那位道友可能會問,繼承人選定上趙光義怎麽不再堅持“兄終弟繼”了,不是有“金匱之盟”嗎?這您可是冤枉他了,因為弟弟趙廷美早就被他弄了個由頭遠遠趕跑了,最後是鬱悶死的還是怎麽死的誰知道呢,所以不用考慮弟弟繼位這件事了。
因為叔叔的死,趙元佐卻受了點刺激,加上二兒子又病死了,所以趙光義就打算立老三壽王當太子。為了讓兒子們都服氣,據說他派人請陳摶來,讓這個精於相術的老神仙看看哪個王爺最合適當接班皇帝。老道士早就看透世事,知道趙光義想立壽王趙元侃,連表演都懶得做,別的地方根本就沒去,直接衝著壽王府去了,而且連大門都沒進,也沒有看到壽王就轉身去找趙光義報告說:“老道我早就窺得天機,壽王將來就是皇帝,這是天意”。順水人情多簡單啊,接著又說:“因為我還沒進壽王府的大門,就看到門口的那兩個把門的家夥不簡單,將來都是出將入相的人才,所以才斷定壽王將來必能接任皇位”。還好老道士沒進壽王的大門,這要是進去了,看到的壽王府裏的人還不全是國家棟梁?趙光義也非常高興,這下子心滿意足了,說:“你們看到了吧,這是天意,可不是我偏心啊,以後壽王就是太子了。”
這位壽王就是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宋趙恆,當然名字也是後改的。
總體上來說,在禮敬、招攬道士上趙光義比哥哥力度是更大的,除了陳摶以外,《宋史》中記載的還有丁少微、馮文智、張契真、柴通玄、王懷隱、陳利用、郭恕先、種放、趙自然等等,這些道士們有的被賜了件紫衣,有的賞了個封號,通過這些道士,北宋皇室不但加強了和天上神仙的關係,更主要的是使社會和民心更加穩固了,誰敢和有神仙背景的勢力過不去啊!
在修造宮觀上,趙光義同樣遠超哥哥,除了上清太平宮外,他還在蘇州修了太一宮、棲真觀、洞真宮,在亳州修了太清宮、壽寧宮,天下各地修的修、造的造,反正是很不少,道教整體上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趙光義對道教發展還有一項貢獻,就是他在位期間命令徐鉉和王禹偁(偁是稱的古字,音意相同)等人收集整理了大量道書,並且加以刊正,最後一共整理出來三千七百三十卷,這為真宗時期編纂《道藏》打了個不錯的基礎。
當然了,趙光義的崇道並不意味著他不尊佛。翰林宋白在趙光義死後評價他說:“釋老之教,崇奉為先,名山大川,靈跡勝境,仁祠仙宇,經之營之”,這就是對他尊佛崇道政策的一個小總結。
對於佛教,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這是在國家政治層麵上對佛教的肯定,本質上也是在說佛教對我統治國家是有幫助的,既然這樣為什麽不利用它呢。宰相趙普在一次上疏中曾這樣寫道:“陛下本是天人暫來人世……內裏看經,盤中戒肉……”,這說明了趙光義對佛教信仰並非是在做表麵文章,不過這馬屁拍得也是一點也不含蓄啊。
隨著國內的統一,戰亂的平息,經過戰亂洗禮過的大宋江山進入了休生養息,恢複生產建設的和平穩定時期。於是,在980年,天竺僧人比如法天等陸續來到開封,他們來大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繼續傳播天竺的佛經,把佛教事業做得更大更強。趙光義非常高興,立即下旨成立了一座譯經院,從此恢複了唐代時就中斷了的官辦佛經翻譯工作,還模仿著李世民寫了篇《新譯三藏聖教序》。
接下來趙光義又大興土木,在開封開寶寺裏修了一座地標建築,高360尺的十三層木質舍利塔。這可是一個大工程,花了多少金銀就不說了,光耗時就超過了七年。360尺高是個什麽概念呢,宋元以後的一尺基本上接近現在的一尺了,約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說這座舍利塔高一百多米,相當於三十多層的樓房了。可惜五十多年後高塔被雷火毀掉了,後來宋真宗又用磚和琉璃重修了一座,這樣就不用怕天雷地火了,一直流傳至今。
趙光義在位期間還剃度了17萬左右的僧尼,至於在各地大修佛寺,鑄造佛像等方麵,對了,他曾經下詔鑄過一尊62噸重的普賢菩薩銅像,總之,趙光義對佛教的扶持力度是遠超道教的。
當然了,無論是趙匡胤也好,趙光義也好,他們兄弟二人的崇佛尊道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服務,為了宣揚自己的“皇威”,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罷了。
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執政思路還是連貫的,想當年趙光義是一直跟隨哥哥輔佐柴榮打天下的,所以兄弟二人的三觀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對於宗教的態度,趙光義也沒有什麽不同。在立國之初,兄弟二人對道教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也是適度的,禮敬、招攬道士為統治所用,修造宮觀提升道教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地位,最終使政治、經濟和民心得已迅速恢複。
說二人的道教政策的正確,是指他們並不是沒有節製地發展道教,還是有一定的限製措施的,比如加強了道士的資格審查。由於宋初的道士大多是結婚有家的,有的甚至是住在家裏的,這樣既不利於官方的管理,也不利於道教的發展,所以在972年趙匡胤就要求“衝妙之門”要以“清淨為本”,你們這樣哪像敬神的正統宗教的樣子,拖家帶口住進道觀的要“速遣出外”,以後再有人想入道籍也要有正規的手續。不過初期步子有點大,一下子管得太嚴了,所以趙光義時代政策又稍有放鬆。到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1009年二月再次明確了道士不能帶家屬住進道觀。
同時,趙匡胤還嚴令道士們不能再私自煉丹煉藥,這可能是從柴榮當年限佛時學來的,因為這些道士煉出來的金、銀對金融市場多少也是有衝擊的,特別是國家建立之初,金融秩序還太脆弱的時候,哪禁得起這些假金銀流入市場,所以隻要有人舉報,查證後“賞錢十萬”。這道禁令下了不到一個月,僅開封就抓了王玄義等十二人,都給流放改造去了。
其他的限製政策還有禁止官民在喪事上大操大辦,主要是禁止請和尚、道士做法事,還有禁止僧道參加科舉,禁止學習天文和地理,不得私自修造寺廟、宮觀等等,這些政策都很有效得加強了宗教的管理,限製了宗教對政治、文化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