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宋元這四百年曆史,中國好不容易從五代戰亂中掙脫出來進入統一的發展階段,隨著金代遼南侵,北宋滅亡,曆史又重迴南北朝時期南北分裂,隨後又是元代的短暫的統一,道教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曆了北宋的繁華,金代新道教的興起,元代的三教融合,這又是一段如何精彩的發展曆史,出現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和卓越的人物,下麵先從北宋的開國的兩兄弟開始說起。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道友們應該沒有不熟悉的吧,960-976年在位,也算是一個手持蟠龍棍的英明神武的馬上皇帝的形象,他的生平就不多講了,我們隻談談他的宗教政策。


    在跟隨柴榮征戰天下的時候,趙匡胤本來是非常信仰佛教的,對於道教則還沒什麽感覺,直到黃袍加身以後。


    趙匡胤的皇帝是怎麽得來的道友們都知道,作為後周的禁軍統帥,說他是皇帝柴榮最為信任的大將也不為過。趙匡胤親眼見證了柴榮限佛的全過程,也親眼看著柴榮親手去毀掉了那尊誰都不敢去碰的鎮州大悲佛佛像。那時那刻的柴榮是否心裏有過害怕誰也不知道,雖然他說即使佛祖親來也願意看到他為了天下百姓這麽做,但在古代真敢對佛像下手的人,是需要大勇氣的,就算他是一國皇帝。這件事對於趙匡胤來說,印象可以說是非常深刻,所以當他看著柴榮因為胸口生瘡最後痛苦地死在北伐路上的時候,想得最多的可能這就是柴榮毀佛像遭到了報應,更加加深了他對於佛教的敬畏和信仰。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同樣跟隨在柴榮身邊的趙匡義應該有同樣的感受。


    當然了,關於柴榮的死因,正史記載不多,後世想探究的人不少,結論無非就是累的、病的,還有人說是趙氏兩兄弟下的黑手,甚至有人想到了佛教派出了高手暗殺等等,看看這些東西還是可以適當調劑一下大腦的。


    在趙匡義的策劃下,當趙匡胤在陳橋被披上那件黃袍時,他心裏是否也對滿天的神佛禱告了一番,感謝了一番,並許下了種種好處呢?反正他960年正月兵變稱帝以後,立刻就宣布把他的二月十六日的生日那天就確定為長春節,並在相國寺舉辦了一場大型生日party。這還不算,他同時宣布要剃度8000人出家,算是對佛祖表達一點點的謝禮?接下來還有一係列的崇佛禮佛的舉措實施,比如對四川轉運使沈義倫說你該孝敬孝敬朕了吧,於是沈大人就急吼吼地送來了一部用金銀字寫就的《金剛經》來。再比如又組織人編修《大藏經隨函索引》,曾出版過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官刻木雕版的佛教經典《開寶藏》,這是當年玄奘取迴來的一部大藏經。還有趙匡胤還曾派內侍去普賢道場峨眉山裝修佛像,派157個和尚組團去西天取經,規模可是比唐三藏的取經隊伍壯大得多了。966年,河南進士李藹不信佛教發表了一篇《滅邪集》,趙匡胤知道後大怒,把李進士給流放了。如此等等吧,足夠說明他對於佛教的崇敬之心了吧。


    如果說趙匡胤對於佛教的因果報應是深信不疑的話,那麽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他同樣對道教的天命觀有了新認識,也不再無視道教的存在,開始認真接受並考慮利用道教,特別是道教的天命做些文章了。


    相傳陳摶很早就見到過趙匡胤,那時對他說過“此真命也”的話,隻是趙匡胤當時還沒有任何稱帝的想法也就沒往心裏去,這也難怪,在柴榮的光環下,這得需要有多麽強大的心髒才能生出取他而代之的那種野心?


    但是眾口鑠金,說的人多了,聽的多了,總會讓人有些想法的。《宋史》中記載了術士苗訓也曾在趙大北征時說過“視日上複有一日,久相摩蕩”,意思是你代周這就是天命,不代都不行。想必類似這種趙匡胤話沒少聽到,趙匡義同樣也聽了不少,所以當天晚上陳橋兵變時,趙匡胤便順著苗訓的話說:“有天命者責任自為之,不汝禁也”,要說他沒有當皇帝另幹的野心,那隻能說是在柴榮病重之前的事,至於以後有沒有,這就太明顯了。


    當然了,在五代十國時期,一個沒有能力帶領那群兵大爺四處征戰的小孩子是不可能得到他們支持的,那個時代的人都現實得很,誰能夠帶領著大家走得更遠,跟著誰更有前途就擁護誰,而趙匡胤就是能代替柴榮帶領大家謀幸福的那個人,而不是那個小皇帝柴宗訓,就算他是明主柴榮的兒子也不行,這種事在五代真的是太正常不過的了。


    趙匡胤當然也不能吃相太難看,所以道士送上的“真命”天子的理由就拿過來用吧,反正也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了,大家呢,也感覺麵子上都過得去,所以呢就有了宋朝。


    宋初經過五代十國之亂,國家急需休生養息,迅速恢複生產,這樣才能讓統治地位穩定下來,上麵所講的那些崇佛禮佛的政策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樣,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不要過度加重百姓的負擔,不要過度幹擾百姓的生產生活,對於當時的國家穩定、建設和發展來說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幾年以後,趙匡胤向洛陽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請教養生之術時,老道士給趙匡胤上了一堂無為而治的理論課,最後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趙匡胤迴想了以前所取得地成就,深以為然。


    第二年,趙匡胤又派人去請來了精通老莊、易學的王昭素來問養身治國的方法,王昭素的迴答很簡練,中心思想是“治世莫若愛民,養身莫若寡欲”,這句話後來成為了趙匡胤寫在屏風上的座右銘。


    每當遇到天災,主要是水旱災害時,會請萊州高道劉若拙來設壇施法,“其法精審,上甚敬之”,後來一想每次都請來請去的太麻煩,幹脆就封了他一個左街道錄的官,以後就把他留在開封了。


    除了與一些高道來往,並虛心向他們請教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以外,趙匡胤還在全國範圍內重修了很多宮觀,比如首都開封的太清觀就是他那時重修的,而且還賜了一個新名——建隆觀。


    總體上來說,趙匡胤對於道教的態度是積極的,也是謹慎的,在利用道教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道教的管理。從而奠定了道教在北宋初期的健康、平穩發展的基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