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爭鬥和融合,儒釋道從三教鼎立逐步向著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隋唐時期,三教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社會文化、百姓生活和國家政治等方方麵麵,早期道教的那些比較粗淺的天人關係、形神關係等理論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善、嚴謹的宗教哲學體係。


    唐代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期,當然了,在不同的階段道教的地位有所波動,如李淵、李世民的道先佛後,武則天的佛先道後及其後的兩教並重的政策,當唐玄宗穩定了李氏的地位之後,采取的則是兩教並行的道先佛後政策……無論是哪種宗教政策,無一不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皇帝也要為自己的統治而作出的調整和改變,但是總體說道教一直得到統治階級的扶持這是沒有疑問的。


    在這樣的大的政治背景下,佛教和道教的關係從緊張逐漸轉趨於緩和,隨著隋唐的沉浮而越來越成熟,對後世道教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道教在唐代成為了皇族宗教、國家宗教,老子成為了教祖,《五千言》自然被尊為道教的聖典,從此道教靠上了一棵參天大樹。唐朝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大繁榮的一段時期,名人代出,朝野名流信道、入道成為時尚,客觀上促使了道教的理論水平、藝術形式的提高,道教也借勢發展成了一棵參天巨樹,名道、高道輩出,義理、齋醮、科儀、著作等方麵成就巨大。


    在盛唐燦爛的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佛教同樣一直在發展,比如智顗開創了天台宗(法華宗),玄奘開創法相宗、神秀和慧能倡導禪宗,甚至《西遊記》都是以唐代為背景的創作,這些無不反映出唐代佛教的興盛,這同樣刺激了道教的發展。


    打鐵必須自身硬,在佛道之爭的刺激下,道教開始援佛入道,開始引入儒家思想,開始用神仙信仰來闡發老莊思想及義理。這是自陶弘景開始就做的事了,唐初的道士王玄覽同樣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總結前輩的成果的基礎上,在唐代論證了“道”是宇宙的本體,是永恆的存在,論證了“道”和“物”的關係,論證了“道”與“眾生”的關係,論證了“道應內求”,最終,歸根到底論證了如果要修道成仙,必須要先“識體”,才能使“真體”不死。


    隋唐時期,道教出現了大量的哲學性質的作品,比如司馬承禎的《天隱子》《坐忘論》,吳筠的《神仙可學論》,李筌的《陰符經注疏》,張誌和的《玄真子》,譚峭的《化書》,無名氏的《無能子》等。當然了,隋唐五代的道教的義理發展遠遠不止上述這些,還有梁丘子、胡愔闡發的《黃庭經》,張誌和闡發的《易》理,吳筠闡發的《西升經》,彭曉闡發的《參同契》、閭丘方遠闡發的《太平經》等等,不再一一列舉了。


    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將老子的“道”與神仙信仰進一步融合,總結了佛道相爭的得失,義理化明顯有了進步。比如對於神仙的向往,再也不是那種簡單空泛的想象和黃白丹道,一改原來那種無頭蒼蠅似的摸索,而是更加注重了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明確了從思想上解放自身以尋求突破的方向。


    整體來說,隋唐五代的道教是魏晉南北朝茅山上清派道教的延續,隻是在表象上有所改變,老莊思想也成了基本教義,義理色彩更加濃厚。


    哲學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曆史觀都決定了人類的認識和發展,隋唐時期的這些發展和變化,對宋以後的道教、儒學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比如一個重要的概念——無極就產生自五代,還成為了理學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來源。


    佛道之爭是個永恆的話題,雖然到了唐代更多的是采用了辯論賽式的文鬥pk了。


    傅奕是個愛國主義者,也是基於民族大義而投身到了反佛事業中,是真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民族做點實事。


    與傅奕相比,趙歸真等人則完全是一種教派的傾軋行為,典型的以權謀私,一心想著通過擴張自己的勢力來消滅對手,家國大義則完全不知道是個什麽東西,這就不能怨後人說他是以邪術幹政,臭名昭著,以至於道教圈子裏都恥於給他立傳。


    經過與佛教的幾次pk賽,輸贏不重要,鍛煉了一大批道教人才,促進了道教理論水平的提高,體係的完善,典籍還增加了不少,甚至可以開始《道藏》的編纂了,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唐玄宗開元盛世之後不久,755年就發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國家由盛轉衰,藩鎮割據,軍閥混戰,道教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有學者稱這一時代為中國道教史上的第二次否定。第一次否定是以葛洪為代表的,不崇尚老莊的玄談,開始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通向仙界的道路。


    當然,這次否定,也不是全盤打倒魏晉時期的道教思想,還是批判性的選擇吸收了一部分,特別是對老莊精神,易學精義的吸收,肯定了自然義理的不可違背性,又對修煉方法加以完善,金丹、醫學、藥物、冶煉等各方麵都有所發展提高。這次否定,對丹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進一步認識到了外丹的副作用而研究新的養生途徑,內丹理論逐漸得到了發展。


    這方麵突出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司馬承禎,這位上清茅山宗道士,發表的《坐忘論》和《天隱子》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同樣以老莊思想為主體,吸取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闡發養生修真的理論。他的靜心坐忘的修真理論,成為了後世道教在養生修真方麵的圭臬,就是標準的意思。製定標準在現代是非常高大的,這大家都知道,誰製定了標準,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可以向別人收專利費。


    到五代時期,後人們把司馬承禎的靜定之功進一步與模擬自然的金丹(外丹)理論相結合,進而演變成為了鍾呂金丹(內丹)道。


    鍾呂內丹道總結了前人的包括天人合一、《參同契》、佛教的禪宗、密宗等思想,尤其加強了術的內容,使內丹學更加具體化。


    《道德經》是內丹理論的根基,如果體係細分的話有兩個分支,分別是文始真關尹子和少陽帝君王玄甫為代表。文始真人一脈傳承經麻衣道人李和,以後傳到陳摶、火龍真人,特點是以清靜自守、養性為宗,走的是真陽之氣接天地之機,一朝頓悟而直入虛無大道的路子。王玄甫一脈前麵剛提到過了,經鍾離權、呂洞賓,再向下就是下一篇中要講到的劉海蟾、王重陽、張伯端等,接著就開枝散葉,分出了北宗、南宗、東派、西派、中派,成為事實上的正統道教了。傳承到今天,王玄甫一脈無論是清淨孤修也好,陰陽雙修也罷,一般統稱為少陽派,規模上是最大的,但是文始派也不可忽視,很多高道反而認為文始派的丹法功法更高級。


    僅就鍾呂的內丹理論來說,可以簡單歸納幾點:


    1、鍾呂的內丹理論是以性命雙修為根本,這也是繼承了鍾呂思想的門派的根本,比如王重陽、張伯端等人為代表,無論是先性後命、先命後性、三命七性,還是講究精氣神修煉合一,後天轉先天,與道合真,說到底都是性命雙修。


    2、煉心為綱,心息相依為法門。根據煉形成氣、煉氣成神和煉神合道的基礎,把修煉進階劃分成了三乘十門,不再贅述。取坎填離,修的是體內的能量,以自身為根本。鍾呂內丹法的秘訣是心腎相交,這一理論並非鍾呂所創,而是早在《參同契》中就講到過,道家對於人體內的心、腎是極為重視的,認為是內修煉的關鍵,腎為坎卦,在先天坤卦位置,易學裏叫先後天通氣,就是這個坎是坤得了乾中的一陽而成的,或者說極陰中是藏真陽的,也可以理解陰到極致以後就能轉為極陽。同理,心為離卦,與先天乾卦通氣,是極陽的乾卦取坤中真陰而來。內丹修煉時,就是要讓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鍾呂稱這是腎氣和心液,用龍虎來代表,所以龍虎交媾,也稱取坎填離、抽鉛添汞,三百天就可以養成真胎合成大藥,然後“還精入腦”,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向著天仙的境界邁進。


    4、火候問題。鍾呂內丹學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指導性強,就是有詳細的功法,而火候則是其中的密傳部分,火是功力,而候是功法,包括煉先天一氣入體,在體內形成宇宙大循環,是元神和精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轉。修煉的深度或功力的深淺等,鍾離權是用十二地支來講修煉的火候,其中子午卯酉又是最重要的時刻,因為它們是與自然四季相配的,比如子時腎氣初生,卯時氣行至肝,午時氣至心而生液,酉時液行至肺,如此等等。


    鍾呂的內丹法初期以祛病健身為主,中級則是延年益壽,高級則是道家追求的陽神飛升了,功法好壞或高級與否,還是看最終能不能飛升成仙。由於鍾呂的思想和操作方法都是建立在對人體的全麵認識上,在對古中醫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的,相比那些偏重於理論研究的形而上的丹法來說,更容易讓人接受,同道們都會感到新奇去試著修煉一下,所以唐末至宋初迅速火了起來,僅出名的內丹大家就有百多位,修煉風氣之濃,可謂一枝獨秀。同時,從鍾呂內丹理論上衍生出的各種著作也如雨後春筍,諸如《大還丹金虎白龍論》《巨勝歌》《丹論訣旨心鑒》等等,當然了,其中最重要還是《靈寶畢法》。


    當然,除了鍾呂金丹道以外,譚峭、陳摶的“逆以成丹”思想,陳摶的《無極圖》中的丹法次第理論以及杜光庭的性命雙修思想,也都是後世內丹學發展的基礎,比如全真道就是在繼承了杜光庭的性命雙修、陳摶的“逆以成仙”和鍾呂內丹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經曆過戰亂和晚唐的衰落,道教經籍毀損,科儀缺失,嚴重影響了道教的持續發展,道教急需有人能擔負起複興的重任,納儒入道,特別要吸收孔孟之道,進一步規範化、製度化齋醮儀式。


    這方麵的突出代表則是唐末五代時期的杜光庭,他承襲和發揚了吳筠的思想,又從老師應夷節那裏得到了上清大法,還去龍虎山受了天師法籙。他常說道法科教,自漢天師及陸修靜以來,也差不多沒什麽剩下來了,所以他才著手“考訂真偽,條例始末”,把茅山道與天師道兩派的齋醮儀式分門別類整理成了八十七卷《道門科範大全集》。經杜光庭的辛苦努力,他把道教主要道派的齋醮儀式統一了起來,並加以規製化,將表奏、詞章、疏啟、頌讚、咒、願加以文飾,並且對各種儀式加入了藝術處理進行包裝。杜光庭是道教齋醮儀式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說是完成者,他所製定的道門科範,道教至今還依然沿用。


    宮觀經濟的興起,物質的豐富促進了道教的更進一步的發展。杜光庭《曆代崇道記》中:“從國初已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餘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餘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並不在其數”。上一章講到柴榮實際上在限佛的同時,同樣也有限道的行為,隻不過因為道教在規模上真的沒辦法和佛教比,根據杜光庭的統計,佛寺的數量是宮觀數量的三倍左右,僧尼的數量是道士女冠數量的十來倍,注意力會被限佛吸引去了,以至於很少有學者注意到限道這件事,甚至還有學者得到了柴榮崇道而限佛的結論。


    對了,準確地說,宮和觀說是不一樣的,觀是普通的道觀,我們常說道觀,沒人說道宮的。宮則是規模宏大而且一般是受過帝王敕封的道觀,唐朝代表的宮觀就是各地的老君觀,前麵講過這是國家出資建設的,比如長安和亳州真源縣的太清宮,洛陽的太微宮,天下諸州的紫極宮和玄元觀。


    宮觀經濟實際上就和現代的房地產行業一樣,官建、自建一齊上馬,全國都在大修宮觀,規模怎一個宏大了得,當然會帶動道教的規模隨著迅速擴張,這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