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章,如果認為《新五代史》中的3336這個數字是正確的話,結論就完全不同了。
《新五代史》中歐陽修明確記載了柴榮“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再結合其他數據:約七萬五千僧尼被強製還俗,保留寺廟共2694座,僧尼約六萬一千二百餘人,這樣就是差不多把佛教勢力砍掉了近一半。
按照這組數據推論的話,柴榮是不是還算是一位仁君?他的滅佛與三武滅佛還是有所區別的,從時代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等多方麵分析,決定了他對待佛教的態度和措施並不會走極端。所以說柴榮不是滅佛,而是限佛,是一次相對溫和、文明、理性的政治行為,要不然隻關了一半多點的寺廟,解雇了一半左右僧尼。
從人口比例上再分析一下,粗略計算,限佛前,後周的總人口和僧尼比約50~100:1,那麽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北周和北齊在滅佛前比例大約是10:1,再參考一下九十年代的西藏,大約是50:1,所以後周時期僧尼所占的人口數量並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或者說影響程度遠遠小於北周和北齊,所以同樣可以推翻眾多學者們的僧尼太多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後周的征兵、徭役、經濟等等的觀點。當然了,這裏並不是說沒有影響,要不然柴榮也不會限佛,但說他是滅佛顯然有點不恰當吧。
事實上,經曆了幾百年發展的佛教和道教,與封建社會的融合程度是越來越高的,到五代時期,已經不存在過去那麽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統治階級也更需要利用宗教來維護統治。《全唐文》中記載了一位叫李節的唐代進士的話:“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釋氏使安其分,勇者將奮起思鬥,智者將靜而思謀,則阡陌之人皆紛紛而群起矣”,說得多深刻啊。柴榮會不懂這些?
道友們再迴顧一下三武滅佛,是不是都有佛道之爭的背景,是不是都有人在背後推動?魏武帝身邊有崔浩,周武帝身邊有張賓,唐武宗身邊有趙歸真和劉玄靖,柴榮身邊有這樣一個人物嗎?沒有。缺少了這樣一個關鍵的反佛者出主意或者說是鼓搗事,文治武功的柴榮就不容易走極端去滅佛。那位說了,不是有陳摶嗎?陳摶早就跑到華山去旅遊去了,人家還真的沒有參與這件事,至少從現有的史料中沒有發現。稍後再講講陳摶,下一篇中還會詳細講他。
綜上所述,在佛教並沒有對社會造成不可忍受的危害的前提下,自然就沒有理由讓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出昏招,對佛教舉起屠龍大刀,感覺柴榮用的是小李飛刀,精準,有分寸,當然這一結論的前提是《新五代史》中的數據是正確的。
基於這個結論,可以再分析一下限佛的詔書。
955年,柴榮下了一道詔書,大概意思是:從今天起,全國範圍內,不管是村裏還是城裏,隻要是沒有“敕額”的寺廟,包括尼姑庵,以後就不單獨說了,就是沒有類似現代的那種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的,一律關停廢止,裏麵的和尚、尼姑統統滴還俗。從現在起,任何人,不論你是王公貴戚,還是地方大員,都不能再申請新建寺廟,不準剃度僧尼,就是說除了保留特別準許的寺廟和裏麵的合法僧尼以外,其餘的寺廟全部要廢除,僧尼全部要還俗。感覺是不是更像清理非法的佛寺?如果是滅佛,會這樣嗎?
當然了,也不是說以後就再也不準許有人出家當和尚了,真那樣的話以後佛教就真的要滅絕了,不過出家的門檻提高了,從根本上減少了“四不”僧尼的數量,就是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這四不。
詔書中的限佛舉措歸納起來大約有十幾條,就不再一一詳細講了,但這些內容無不反映出柴榮在限佛上溫和、理性的同時,又立場堅定,有力有節。
當然了,即便是柴榮沒有高舉屠龍大刀,此次限佛也是對佛教的一次相當沉重打擊,雖然都是些非法存在的寺廟和尚,但也幾乎是被腰斬了,還想著廣大僧尼和善男信女們給你點讚好評?所以前麵說《佛祖統紀》等佛門典籍都對此事表示極為痛恨,大罵柴榮你個該天打雷劈的……和尚急了也會罵人的,得道高僧也一樣,不多說了。
另外,在柴榮限佛時,已經對後周稱臣的吳越國也在行動上和後周保持了步調上的一致,限佛的政策基本是蕭規曹隨,隻是取得的成果上略小於後周。
上麵提到了陳摶,也許道友們會想,即使陳摶沒有參與進去,那麽柴榮的限佛行動背後真的沒有道教的影子嗎?有些學者還考慮到了其中是否有崇道抑佛的因素。
上麵講到柴榮身邊沒有道士支持他的限佛行動,那麽當時的道教是什麽情況,柴榮對道教的態度又是什麽樣的?
史書記載和柴榮有來往的道士主要就是上麵說的陳摶。
首先陳摶與柴榮有著密切的來往,且柴榮對陳摶比較崇信,或者說對道教是崇信的。柴榮曾詔陳摶進京,想讓他為國效力,“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人才”,這麽看來似乎更多的是為了招攬人才,並非因為陳老道士道法高深,自然也不是出於崇道的原因。
不過陳摶卻不想當官,“堅乞歸山,世宗許之”,這也符合一位得道高人的身份。
陳摶當年應詔進京時還寫過一首詩:
草澤吾皇詔,圖南摶姓陳。
三峰十年客,四海一閑人。
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
超然居物外,何必使為臣。
詩中透露出來的反而是看透了俗世,要去閉關創作,不知道此時的他是否道法大成,想學點興趣班了。種種記載表明,陳摶並沒有出仕入相的想法,也沒有受到柴榮的禮遇而蠱惑他滅佛,反過來說,柴榮也沒有迷信道教,更沒有寵信道士。
陳摶迴山以後,柴榮還專門派人給也送去不少圖書,想來知道這種隱世神仙是不喜黃白之物,還附上一封信,大體是問候一下,誇獎一番,表示缺啥短啥的別跟我客氣雲雲。
還是那句話,沒有了人在背後煽風點火,柴榮反而能夠更理智地處理宗教問題,《五代會要》裏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並寺、觀內鍾、磬……鈴鐸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可見柴榮當時的限佛行動並非隻針對佛寺,道觀同樣也被收繳銅器的,其中也可能有很多神像。《舊五代史》中記載了在禁止佛教的舍身、燒臂等非人道的行為時,也禁止了道教的符篆、還魂等迷信活動。由此可見,柴榮對佛、道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隻不過是道教的規模遠遠小於佛教,抑道或限道的聲勢遠遠低於限佛罷了。
最後,再迴到最初的一個話題上。上麵提到了佛教的過度發展還影響到了銅錢的發行,這也是事實,所以也讓學者們更加堅信柴榮是在滅佛,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了,這樣理解也並不錯。
在解決銅錢缺少的問題上,柴榮也是冒著得罪天下人的風險熔佛鑄錢的,毀掉佛像、法器鑄錢,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的這一做法。當時柴榮是這麽應對的,他說佛祖不是要造福萬民嗎,都可以舍身飼虎,現在老百姓連銅錢都沒有了,這顯然不是佛祖願意看到的吧?如果佛祖真身來了,估計他連自己的真身都舍得放棄,何況是那些佛像法器呢。
結果反對的聲音全部壓了下去,於是,除了必須要保留的祭祀用的銅器、禮器等,限五十日內各地官府必須把包括佛像在內的所有銅製品上交,當然,政府是迴收,付錢的,絕對不是強搶。假如不按要求上交,一旦查出來,隻要是涉及五斤以上的銅就直接判死刑。
《佛祖本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鎮州有尊佛像極為靈驗,不尊敬都會有報應,何況是要毀掉呢,所以真沒人敢動手。柴榮聽說後親自去了一趟,上去對著佛像前胸就是一斧子,那一刻的柴榮,形象應該是非常高大吧。所以,熔佛鑄錢並不是反佛滅教,而是柴榮的富國強民的改革計劃中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柴榮所鑄的銅錢就是著名的周元通寶,喜歡收藏錢幣的道友都知道周元通寶,它雖然沒有被列入五十珍,但其傳世的價值毫不遜色任何銅錢。
周元通寶是仿唐代的開元通寶的樣子,外觀更加精美,有光背、星紋、月紋幾種,在五代十國時期的鑄幣中質量、鑄量高居榜首。由於這批銅錢多是由佛像所鑄,好像憑空增加了很多佛祖法力在裏麵,所以民間一直有“周元可入藥”、“周元可治病”等傳說,百姓們都非常喜歡收藏,所以隻鑄了五年的周元通寶雖然數量不算多,但存世量還是不少的,其中少量有星紋、月紋的更加貴重一些。
明清時期,出現過一批仿造的背有龍鳳、日月或七星的周元通寶,這就屬於壓勝錢(圈內一般稱厭勝錢)了,反而收藏價值更高一些。現在有很多“聰明人”,腦洞大開而設計出來的更多版本的周元通寶,那些就純屬工藝品了,就別談什麽價值了,如果想收藏周元通寶的道友們可要仔細些了。
《新五代史》中歐陽修明確記載了柴榮“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再結合其他數據:約七萬五千僧尼被強製還俗,保留寺廟共2694座,僧尼約六萬一千二百餘人,這樣就是差不多把佛教勢力砍掉了近一半。
按照這組數據推論的話,柴榮是不是還算是一位仁君?他的滅佛與三武滅佛還是有所區別的,從時代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等多方麵分析,決定了他對待佛教的態度和措施並不會走極端。所以說柴榮不是滅佛,而是限佛,是一次相對溫和、文明、理性的政治行為,要不然隻關了一半多點的寺廟,解雇了一半左右僧尼。
從人口比例上再分析一下,粗略計算,限佛前,後周的總人口和僧尼比約50~100:1,那麽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北周和北齊在滅佛前比例大約是10:1,再參考一下九十年代的西藏,大約是50:1,所以後周時期僧尼所占的人口數量並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或者說影響程度遠遠小於北周和北齊,所以同樣可以推翻眾多學者們的僧尼太多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後周的征兵、徭役、經濟等等的觀點。當然了,這裏並不是說沒有影響,要不然柴榮也不會限佛,但說他是滅佛顯然有點不恰當吧。
事實上,經曆了幾百年發展的佛教和道教,與封建社會的融合程度是越來越高的,到五代時期,已經不存在過去那麽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統治階級也更需要利用宗教來維護統治。《全唐文》中記載了一位叫李節的唐代進士的話:“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釋氏使安其分,勇者將奮起思鬥,智者將靜而思謀,則阡陌之人皆紛紛而群起矣”,說得多深刻啊。柴榮會不懂這些?
道友們再迴顧一下三武滅佛,是不是都有佛道之爭的背景,是不是都有人在背後推動?魏武帝身邊有崔浩,周武帝身邊有張賓,唐武宗身邊有趙歸真和劉玄靖,柴榮身邊有這樣一個人物嗎?沒有。缺少了這樣一個關鍵的反佛者出主意或者說是鼓搗事,文治武功的柴榮就不容易走極端去滅佛。那位說了,不是有陳摶嗎?陳摶早就跑到華山去旅遊去了,人家還真的沒有參與這件事,至少從現有的史料中沒有發現。稍後再講講陳摶,下一篇中還會詳細講他。
綜上所述,在佛教並沒有對社會造成不可忍受的危害的前提下,自然就沒有理由讓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出昏招,對佛教舉起屠龍大刀,感覺柴榮用的是小李飛刀,精準,有分寸,當然這一結論的前提是《新五代史》中的數據是正確的。
基於這個結論,可以再分析一下限佛的詔書。
955年,柴榮下了一道詔書,大概意思是:從今天起,全國範圍內,不管是村裏還是城裏,隻要是沒有“敕額”的寺廟,包括尼姑庵,以後就不單獨說了,就是沒有類似現代的那種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的,一律關停廢止,裏麵的和尚、尼姑統統滴還俗。從現在起,任何人,不論你是王公貴戚,還是地方大員,都不能再申請新建寺廟,不準剃度僧尼,就是說除了保留特別準許的寺廟和裏麵的合法僧尼以外,其餘的寺廟全部要廢除,僧尼全部要還俗。感覺是不是更像清理非法的佛寺?如果是滅佛,會這樣嗎?
當然了,也不是說以後就再也不準許有人出家當和尚了,真那樣的話以後佛教就真的要滅絕了,不過出家的門檻提高了,從根本上減少了“四不”僧尼的數量,就是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這四不。
詔書中的限佛舉措歸納起來大約有十幾條,就不再一一詳細講了,但這些內容無不反映出柴榮在限佛上溫和、理性的同時,又立場堅定,有力有節。
當然了,即便是柴榮沒有高舉屠龍大刀,此次限佛也是對佛教的一次相當沉重打擊,雖然都是些非法存在的寺廟和尚,但也幾乎是被腰斬了,還想著廣大僧尼和善男信女們給你點讚好評?所以前麵說《佛祖統紀》等佛門典籍都對此事表示極為痛恨,大罵柴榮你個該天打雷劈的……和尚急了也會罵人的,得道高僧也一樣,不多說了。
另外,在柴榮限佛時,已經對後周稱臣的吳越國也在行動上和後周保持了步調上的一致,限佛的政策基本是蕭規曹隨,隻是取得的成果上略小於後周。
上麵提到了陳摶,也許道友們會想,即使陳摶沒有參與進去,那麽柴榮的限佛行動背後真的沒有道教的影子嗎?有些學者還考慮到了其中是否有崇道抑佛的因素。
上麵講到柴榮身邊沒有道士支持他的限佛行動,那麽當時的道教是什麽情況,柴榮對道教的態度又是什麽樣的?
史書記載和柴榮有來往的道士主要就是上麵說的陳摶。
首先陳摶與柴榮有著密切的來往,且柴榮對陳摶比較崇信,或者說對道教是崇信的。柴榮曾詔陳摶進京,想讓他為國效力,“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人才”,這麽看來似乎更多的是為了招攬人才,並非因為陳老道士道法高深,自然也不是出於崇道的原因。
不過陳摶卻不想當官,“堅乞歸山,世宗許之”,這也符合一位得道高人的身份。
陳摶當年應詔進京時還寫過一首詩:
草澤吾皇詔,圖南摶姓陳。
三峰十年客,四海一閑人。
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
超然居物外,何必使為臣。
詩中透露出來的反而是看透了俗世,要去閉關創作,不知道此時的他是否道法大成,想學點興趣班了。種種記載表明,陳摶並沒有出仕入相的想法,也沒有受到柴榮的禮遇而蠱惑他滅佛,反過來說,柴榮也沒有迷信道教,更沒有寵信道士。
陳摶迴山以後,柴榮還專門派人給也送去不少圖書,想來知道這種隱世神仙是不喜黃白之物,還附上一封信,大體是問候一下,誇獎一番,表示缺啥短啥的別跟我客氣雲雲。
還是那句話,沒有了人在背後煽風點火,柴榮反而能夠更理智地處理宗教問題,《五代會要》裏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並寺、觀內鍾、磬……鈴鐸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可見柴榮當時的限佛行動並非隻針對佛寺,道觀同樣也被收繳銅器的,其中也可能有很多神像。《舊五代史》中記載了在禁止佛教的舍身、燒臂等非人道的行為時,也禁止了道教的符篆、還魂等迷信活動。由此可見,柴榮對佛、道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隻不過是道教的規模遠遠小於佛教,抑道或限道的聲勢遠遠低於限佛罷了。
最後,再迴到最初的一個話題上。上麵提到了佛教的過度發展還影響到了銅錢的發行,這也是事實,所以也讓學者們更加堅信柴榮是在滅佛,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了,這樣理解也並不錯。
在解決銅錢缺少的問題上,柴榮也是冒著得罪天下人的風險熔佛鑄錢的,毀掉佛像、法器鑄錢,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的這一做法。當時柴榮是這麽應對的,他說佛祖不是要造福萬民嗎,都可以舍身飼虎,現在老百姓連銅錢都沒有了,這顯然不是佛祖願意看到的吧?如果佛祖真身來了,估計他連自己的真身都舍得放棄,何況是那些佛像法器呢。
結果反對的聲音全部壓了下去,於是,除了必須要保留的祭祀用的銅器、禮器等,限五十日內各地官府必須把包括佛像在內的所有銅製品上交,當然,政府是迴收,付錢的,絕對不是強搶。假如不按要求上交,一旦查出來,隻要是涉及五斤以上的銅就直接判死刑。
《佛祖本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鎮州有尊佛像極為靈驗,不尊敬都會有報應,何況是要毀掉呢,所以真沒人敢動手。柴榮聽說後親自去了一趟,上去對著佛像前胸就是一斧子,那一刻的柴榮,形象應該是非常高大吧。所以,熔佛鑄錢並不是反佛滅教,而是柴榮的富國強民的改革計劃中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柴榮所鑄的銅錢就是著名的周元通寶,喜歡收藏錢幣的道友都知道周元通寶,它雖然沒有被列入五十珍,但其傳世的價值毫不遜色任何銅錢。
周元通寶是仿唐代的開元通寶的樣子,外觀更加精美,有光背、星紋、月紋幾種,在五代十國時期的鑄幣中質量、鑄量高居榜首。由於這批銅錢多是由佛像所鑄,好像憑空增加了很多佛祖法力在裏麵,所以民間一直有“周元可入藥”、“周元可治病”等傳說,百姓們都非常喜歡收藏,所以隻鑄了五年的周元通寶雖然數量不算多,但存世量還是不少的,其中少量有星紋、月紋的更加貴重一些。
明清時期,出現過一批仿造的背有龍鳳、日月或七星的周元通寶,這就屬於壓勝錢(圈內一般稱厭勝錢)了,反而收藏價值更高一些。現在有很多“聰明人”,腦洞大開而設計出來的更多版本的周元通寶,那些就純屬工藝品了,就別談什麽價值了,如果想收藏周元通寶的道友們可要仔細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