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的修道思想,可以通過研究他留下來的各種著述來了解,限於篇幅、能力,講些皮毛。


    杜光庭對僖宗的知遇之恩是深懷感激的,一直以來都希望為唐王朝的延續能做點什麽。901年他完成了《道德真經廣聖義》的撰寫,總結了隋唐道教的重玄思想,希望老莊的思想能夠成為挽救唐王朝的法寶。


    杜光庭認為當年玄宗皇帝所注的《道德經》是非常好,是曆年來最得老莊思想精髓的版本,以他的能力是不能超越了,所以他隻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廣疏”。如此吹捧玄宗,估計玄宗本人聽了也得臉紅吧,想想杜光庭的情商還是蠻高的。


    為什麽要研究《道德經》?唐玄宗曾經說過:“道德五千,實惟家教。理國則致乎平泰,修身則契乎長生”,司馬承禎也說過:“理國如同理身”。也就是說,《道德經》中含有修身理國的真諦,比如國君要愛民,否則民心散了哪還有國,所以“有道之君”要有民本思想,要“情田無為”,這是國君與道相合的治國方法,這樣才可以讓天下太平。當然了,理身和理國雖然都是道的體現,還是有個內外、先後和本末關係的,身為國之先,有諸己而後有諸人,先成己後成物,先理身才能理國。


    杜光庭以唐玄宗的思想為中心,進一步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通過重玄思想把心性論和修道結合在一起,把前輩們深愛著的長生之路的探索進行了修正,希望後來人能夠迴歸到從心境中探求超越生命的道路上來。為了增加說服力,他編寫了大量關於神仙、顯靈的故事,鼓勵大家信道,極力推銷積善可以成仙的思想。他這種做法對道教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些編造出來的神仙故事水平差了點,真的有點假,極大的拉低了他的著作的學術層次,所以在《辭源》中把“杜撰”這個詞安在了他的頭上,“杜撰之說,其來久矣。或雲道藏五千餘卷,惟道德二卷為真,餘皆蜀道士杜光庭所撰,故曰杜撰”。當然,杜撰一詞的來源還有其他說法,例如《辭海》中則說是來源於一位叫杜默的人,有興趣的道友可以自己查查。


    可惜本來想借此來為李唐尋得力挽狂瀾的方法,但此時就連王建都已經在成都宣布獨立了,更不用說朱溫、李克用這些牛人了,那都是令垂暮的大唐仰視的超級軍閥了,唉,一切都太晚了,雖說也是書生意氣,也值得佩服。果然,六年後朱溫徹底終結了唐朝,華夏大地再度進入大混亂時期,所以這部《道德真經廣聖義》也隻能吃灰了。


    在修行方麵,杜光庭並沒有跳出藩籬,沿續了前輩們的階段劃分的修行思想,依舊是一級一級的打怪升級模式,不過他的分級比較粗糙,隻分了三個等級,“道貫萬法,而演為三乘”,即小乘、中乘和大乘三法。對了,也有學者是用的“成”字,即小成、中成和大成,這裏提一下知道怎麽迴事就夠了。


    小乘功法是基礎的入門功法,一般是給剛加入的菜鳥道士修習的內容,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到仙凡的區別,從而堅定向道之心,總綱是“以戒檢心,以律檢行,以存修靜其內,以齊潔嚴其外”。具體功法嘛很多,總結起來有十條,不再詳細列舉了,大體是要利用道門的各種戒律來約束道士的言行和心境,學習存神的方法安靜心緒,用齋戒來塑內含和氣質,這些都需要在師傅的指導下,遠離俗世煩擾,修身養性,打坐誦經,積善度人等等。


    小乘功法修行入門以後,就可以通過中乘功法的修行達到熟其行、製其味、滌其過,達到正心、修身,致於冥寂、契乎無為。中乘功法比小乘功法自然要複雜,杜光庭認為入門功法適用於每個人,類似於現在的初等教育,但到了中乘功法的修行階段,就好像大學裏要分專業一樣,要因材施教,每個人走的路就會有所區別了。為什麽呢?因為修道人的根性是有上、中、下之分的,不同根性的人走的路區別就大了。上一章剛講到吳筠把人性分成三種,杜光庭這個分類也相似。對於這三種人,修行時自然不能一視同仁,就和學校的學生一樣,普通的學生是占多數的,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通常是很少的,這就是所謂的正態分布。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教學時自然會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才能使三類學生都可以得到最佳的培養。


    修道是一樣的,所以杜光庭就在中乘功法裏分了權、實兩門,或者說是兩種教學辦法。道友們不要被這兩個很陌生的詞弄得不知所以然,簡單解釋就是特別聰明的人一點就透,一修就通,自然冥合,就用實教之法,反之,中下之資質的,你講得太快或者高深,他們是理解不了,跟不上節奏的,那麽就得用權教的辦法促成他的修行。


    那麽具體的實、權教學修行法門是怎麽樣的呢?


    先說權教,這是對普通或下等資質人用的,這類人實質上有兩種,一種是鈍根之人,就是很笨的人,一種是貪戾之人,按理說這兩種人是沒有資格修道的,不過上天有好生之德,為了顯示聖人的仁慈和博大的胸懷,不但可以修習小乘功法,甚至還專門為他們提供了權教這種中乘功法。無論是笨也好,是貪婪、暴戾也罷,他們都迷失了本性,不知道天道為何物,隻知道貪圖享樂、爭強鬥勝、驕奢淫逸,這樣隻能是離道越來越遠,哪裏有可能修成神仙。但是你還不能用強製的手段去糾正他們,那樣效果不但不好,還可能起反作用。聖人自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人家聰明著呢,他們是“順其性而張之”,概括說就是“因事製宜”,就是要盡最大力量放大你這些毛病,喜歡享受就讓你享受夠了,愛打架就讓你天天打,直到一提到打架就惡心,反正是由著你的性子讓你放縱個夠,最終讓這些成為你的最不可忍受的,這樣你就會主動想著要攝心、攝性、攝欲、攝貪,洗心革麵,求你讓我做個好人吧!這就是聖人想出來的對付中下之人的權教的辦法,最終可以去奢從儉、去偽存真、去有欲為無為,反性而修道,“反者道之動”。


    實教則是為上乘利根的聰明人設計的,對這些人你要想用放縱他們的權教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人家都是稟清氣而才智過人的,本就少私寡欲易於入道的,你這糖衣炮彈打過去,糖衣吃了炮彈還得打迴來。對於他們,直接引導他們走正確的修行之路,就是“設科戒儀範以齊外,注念神凝以正心,煉氣胎元以製食味,祈真朝謝以洗過”等等,這些人就自己能沿著正確的修道大路走下去了。當然了,實教的方法又分為針對在家修行的人和在道觀裏的專業修行的道士兩種,細節方麵還是有所不同的,就不再展開了。


    最後再說說大乘功法。大乘功法又叫無為功法,顯然還是源自老莊,也是杜光庭重玄思想的重要表現。杜光庭同樣極為重視無為,認為無為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理政,理國則國富民淳,修身則氣旺延年。


    杜光庭的無為思想可以說是吸收了整個唐代的高道們,特別是重玄思想的高道們的研究成果,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沒有點創新思維顯然就說不過去。他認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放空思想,而是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循理而舉事,因資以立功”,無為是功法,是大乘功法,並且也是大乘功法要達到的境界,由此可見,直到唐末,道家的思想進步依舊沒有跳出老莊。


    無為既然是功法,杜光庭又細分了三個階段,就是跡無為、心無為和心跡具無為,是不是和重玄思想如出一轍?跡無為就是“功舉不自伐,則功不明而身明”,心無為是“絕思滅誌,無思無慮”,最後心跡具無為則與道合一,證了道果。總之,先立功行,後忘其心,最後契無為之道,了於無為,得證道果。


    正常情況下,這三乘功法是漸進的,小乘修好了修中乘,中乘修好了再修大乘,最後就是成仙飛升了,有正常的進階方法,那麽自然還有不正常的情況,造成這種不正常存在的不穩定分子叫做“觀”。


    杜光庭在設計他的三乘功法時,想著得留個後門,就算自己用不到,親戚朋友什麽的求上門來的時候也不能沒點表示不是,他說可以通過修觀的方法從小乘直接跳到大乘。實際上,三乘功法可視為修道過程中的三個境界,而“觀”則是不同境界下的具體功法。比如有些修真小說裏的功法是劃分為天地玄黃四級的,有的是分金丹、元嬰的,每一級的功法自然不止一種了,什麽五氣朝元、六道輪迴、冰心訣、破魔手、噬魂咒之類的,這些功法就相當於“觀”。杜光庭在三乘功法中設計了不同的觀,比如小乘功法中的假法觀、實法觀和遍空觀,中乘功法中的無常觀、常觀、非無常觀和非常觀,大乘功法中的妙有觀、妙無觀、重玄觀和非重玄觀等,修道的時候,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都可以通過修不同的觀法直接“契於無為之門”的,就是可以直接從入門到大乘成仙。不同的修觀之法就不再展開講了,感覺杜光庭在這方麵的想象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迴過頭來看杜光庭的修道階次或者說是層次的劃分,實際上還是脫胎於傳統道教內丹修煉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老一套,當然他對五代以後的內丹學多少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相對於煉養方麵的成就,杜光庭在齋醮科儀方麵的貢獻要更大了一些。《道藏》中關於他的齋醮科儀方麵的著述多達二百多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所以他這方麵的成就真不錯。元代學者馬端臨說:“……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黃冠師之徒,則專言經典科教。”南宋道士金允中說:“齋法起於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至廣成先生薦加編集,於是黃籙之科儀典格,燦然詳密矣,後世遵行,莫敢越也。”南宋王契真道士說:“中古以還,……,廣成先生杜君光庭於是總稽三十六部之經詮,……齋法大成……上至邦國,下及庶人,皆得修奉……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這個評價就有點太高了,認為杜光庭已經把齋儀規範到了極致。


    除了陸修靜和杜光庭以外,還有一位唐代的張萬福,這三位都是在對齋醮科儀領域有過突出貢獻,所以後世一般將這三位尊稱為“科教三師”。


    前麵講到過一些高道,在和上流社會打交道時,特別是和皇帝有來往的,比如寇謙之、陸修靜等等,他們一般都會在齋酚科儀方麵有所涉及,因為統治階級需要他們利用宗教進行祈福、祭祀等,不懂這些顯然不行。唐代的道舉中,道士參加的道舉考試時要考與齋醮相關的表白、聲讚、焚修等很多內容,這些都是考較他們唱念行法的水平,以後這些道士是要到各地負責科儀的,規範是必須的。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的齋儀有七種,比如前麵提到過的金錄齋、黃錄齋,塗炭齋等,不同情況用不同的齋,這些主要都是傳自陸修靜,或者說是靈寶派,直到晚唐,杜光庭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差不多是用了一生的心血加以編刪,整理了《太上黃籙齋儀》等齋醮科儀方麵的典籍,後人整理後集成了一部《道門科範大全》,從而進一步規範了道教的齋儀,成為了後世道門的齋醮科儀的iso。


    史料記載,僖宗帶著杜光庭跑去成都後,杜光庭便在“山中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也說明他的齋儀是以陸修靜的傳承,而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是顯著的,所以地位也和陸修靜相當,後人稱他“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在整理齋儀方麵的貢獻,除了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幾乎因戰亂要斷掉的道教傳承以外,還進行了修訂,刪掉了一些不適應的內容,增加了很多新東西。比如為了適應需求,他增加了三獻、稱法位、納職、送聖等環節,同時還增加了一些新的音樂,比如唱道讚、啟堂頌、出堂頌、華夏頌等。當然,他對齋醮的總體沒有大改動,多是在開頭和結尾有所增刪,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使齋儀細化、專業化,不同場用不同的齋儀,但不同齋儀的總體結構和流程又基本相同,這就更利於傳承、推廣、掌握,後人們學習了基本的流程框架後,隻需要在不同的環節選擇不同的音樂、服飾及頌詞等即可,顯然在推動道教齋儀發展上作用不小。


    具體的齋醮程序和流程就不給道友們講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私下裏交流,這些東西懂一些的話,去道觀裏參觀時,恰好遇上道士們做法事活動時就能看出很多門道來。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杜光庭在道藏方麵的貢獻。唐代的《道藏》在戰亂中數次被毀,黃巢衝擊長安時,道經被焚蕩一空,十不存二三。杜光庭辛苦收集整理的道經也沒得道神庇佑,同樣損失慘重,就算僥天之幸保留下來的典籍也大多散亂無章,正因如此,雖然他幾乎大半生都致力於重建道藏,但後世很多人卻認為他的工作成果並不怎麽樣。客觀地說,杜光庭的努力對宋真宗時期的道藏重修工作還是有很大貢獻的,後世評價“其所著道家書,頗研極至理。至條列科教,自漢張道陵及陸修靜撰集以來,始末備盡,於今羽流鹹宗之”,至於哪種評價更恰當,讓學者們接著去辯論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