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要講的唐朝的高道是杜光庭,他生活在唐朝這座大廈傾覆的時代,同時也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時代,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和努力,保存下了大量的珍貴典籍,為後世重修道藏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同樣也是一位山中宰相。


    姓名:杜光庭,字賓聖


    籍貫:處州(浙江)?


    出生時間:850年


    去世時間:933年


    主要成就:三洞藏的編修,修編齋醮科儀


    主要著作:《曆代崇道記》《廣成集》《道門科範大全集》《道德真經廣聖義》《太上洞淵神咒經》《金籙齋懺方儀》《洞天福地記》……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的“道門領袖”,道教理論大家,是唐宋道教的理論轉型關鍵的節點人物,在道教的哲學、思想、煉養、齋儀、神仙等方麵有很全麵的總結研究,可以說是上承唐朝道教的重玄思想、心性論思想,下啟清靜之心修道的先河,特別是推動了神仙思想的入世,引導著心境轉向精神超越的追求,把追求長生不死轉向了對生命本身的精神超越的追求上,可以說是他開啟了宋元的道教,為內丹心性學的體係化提供了理論和思路。


    杜光庭還是一位迷一般的道士,《新唐書》《舊唐書》《舊五代史》中都沒有立傳,《十國春秋》說他“為人性簡而氣清,量寬而識遠”。在道書、野史等諸多記載中就有杜光庭各種版本的生平、事跡,但差異就多了,比如他的籍貫上打了問號,原因是他的籍貫就有六七種以上,處州、縉雲、長安、天台、括蒼等等,簡單考證一番,他的老家是處州縉雲縣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這裏還要再囉嗦幾句,研究杜光庭思想的學者並不少,也看了一些學者的文章,有些人還會提一句他沒有入新、舊唐書和《新五代史》,有些人幹脆就不會提,然後想當然的說杜光庭沒有入正史,想來這些學者都沒有親自考證一下,人雲亦雲而已。您想啊至少還有一部《舊五代史》啊,最早如此說的人為什麽沒有提它,意思明顯是說隻是這三部史書沒有為杜光庭立傳罷了。


    此外,在《五代史補》《十國春秋》等史書也有杜光庭的記載。當然了,有些道友可能會翻翻《舊五代史》的目錄,然後很是理直氣壯地說:“的確沒有啊,你怎麽說有?”


    請打開《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六,門下侍郎參知政事監修國史薛居正編的“僭偽列傳第三”,裏麵是有一段關於杜光庭的記載的,當然在其他正史中,並不是沒有他的記載,隻不過是沒有單獨立傳罷了。


    和前麵講過的高道們一樣,杜光庭從小就聰明好學,七歲時就“博極群書”,神仙書、經史子集都是他喜歡讀的,到十幾歲時就“經籍備熟”。


    據說有一位叫方幹的詩人在縉雲旅遊的時候,偶遇了年僅七歲的杜光庭,估計是被小小的杜光庭的才華驚到了,或許他還懂點麻衣神相之類的,說杜光庭未來前途不可估量,真稱得上是“宗廟中寶玉大圭”。事後證實,方幹還是很有水平的,相人之術還是極準的,當時並不是為了奉承才誇獎孩子的。


    晚唐的動蕩大家都知道了,年輕的杜光庭立誌成為像姚崇、宋璟那樣的賢相,這樣就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867年,18歲的他參加了科舉考試,當時他參加的是九經舉。


    關於唐朝的科舉前麵簡單講過幾句,九經舉考的是九部儒家經典,包括禮記、左氏春秋、周易、尚書等,由此可見,杜光庭少時攻讀儒學時還是下過不少功夫的。


    傳說杜光庭在考試的時候文思泉湧,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可惜沒被錄取。事後,據他自己分析落第的原因肯定不是自己文采不好,而是受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要不然也不會“奮然入道”。“奮然”這個詞總感覺有點問題,好像用“憤然”更合適,總之杜光庭知道自己沒考上公務員幹脆就去了天台山,拜在了應夷節的門下學道。


    應夷節小時候也是個神童,十三歲就當了職業道士,不但學過正一法術,還修了上清道法,在天台山修真五十多年,總體上應該把他歸到上清一脈,所以杜光庭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上清道士。


    師傅是兼修上清和正一道法的,杜光庭自然也不例外,兩教道法兼修,很快就有名氣。國家將亂,道教也不能獨善,所以麵對當時“幾將廢墜”的道法科儀,杜光庭立要誌光大道門傳承。於是他便跟隨師傅潛心修習,廣涉各派經書,“遂考真偽,條列始末”,更是把上清和正一經法融會貫通,這些都成為日後他編寫《三洞藏》的基礎。


    由於師傅是名道,自己又好學,還經常下山進行江湖曆練,弘揚道法,所以杜光庭名氣是越來越大,終於,“僖宗臨禦,光庭始充麟德文章應製”,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事情發生在唐僖宗即位的874年,僖宗前麵提到過他,不多講了,臨禦就是剛當皇帝開始治國理政了。國家亂了,新任的皇帝急需人才,於是就啟用了鄭畋。關於鄭畋就不多講,與本書關係不大。鄭畋極善寫奏書,所以很欣賞善寫文章的杜光庭,這才向皇帝舉薦杜光庭,說他“工詞章翰墨之學”,一定會成為您的得力助手的。


    僖宗先看了看杜光庭寫的文章,嗯,感覺還不錯,就派人把他詔來麵試,嗯,的確是位有真本事的高道,於是龍顏大悅,當即就封他當了“道門領袖”,讓他跟隨在身邊,可見對他還是很重視的。


    轉眼一年多,杜光庭在這段時間,利用身份便利廣泛閱讀官方收藏的經書,重點對涉及齋醮科儀方麵的部分加以整理,讀書筆記不知道寫了幾摞紙。也是在這時期,他開始了《曆代崇道記》的創作,希望通過對以前帝王崇信道教的實例,告訴皇帝道教是可以為皇朝提供幫助的,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會,您得學學皇帝前輩們“扶宗立教”,把道教發揚光大,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據記載,876年和877年,杜光庭還曾兩次來到蜀地訪道,879年又去了趟湖北,出行的主要原因是道教一路在下坡路上有狂奔的趨勢,道經更是毀損嚴重,這些都讓杜光庭著急上火,所以他才數次遠行收集各地的道經,然後加以刊正,可謂用心良苦。對了,他還特別喜歡和各地的老人們閑聊,特別是老道士,總能從他們嘴裏聽到很多珍貴的信息,還能收集大量的奇聞軼事。


    不久,黃巢起義,眼看兵荒馬亂的,880年僖宗逃出長安直奔成都而去,杜光庭也跟隨一路來到成都。


    在成都期間,僖宗除了派兵去打黃巢,想著收複失地以外,同時還大修道場,希望能得到太上老君他老人家的庇護,保佑李家的天下能多挺幾年,估計這位管太監叫爸爸的逃跑皇帝對大唐的未來也沒什麽信心了。


    身為隨行的著名的道士,杜光庭感覺是自己表現的時候了,於是經常舉辦一些大型的齋醮活動,為大唐祈福,弘揚了道教,又迎合了皇帝的心理。


    道經的收集和寫作杜光庭也沒有丟下不管,884年底,《曆代崇道記》終於完稿,杜光庭把它獻給了當時還僅是刺史的王建。感覺挺不好理解的,杜光庭為什麽不把它獻給僖宗皇帝呢?是人微言輕還沒有到向皇帝直接匯報的層次呢,還是算準了王建未來的遠大前程而提前混個臉兒熟,反正是沒給皇帝。正好皇帝要起駕迴長安,於是杜光庭舉行了一場臨行前的齋醮儀式,保佑皇帝和自己能夠一路平安。


    還算不錯,有杜光庭一路陪著,太上老君也保佑吧,僖宗885年三月平安迴到長安。皇帝安穩了,杜光庭也就又有時間四處搜集道經的工作。於是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考辨真偽,條列始末,當然寫點文章,為日後整理道藏做準備也是必要工作。


    為了保存這些寶貴的道經和自己的著述,杜光庭給僖宗上一份表,請求僖宗投資建一座玄元觀,用來保存這些文獻。難為皇帝了,國家風雨飄搖呢,本來是不會理這些小事,不過真的希望道教能拯救自己,想著建個道觀也花不了多少銀子,不但批準了工程項目,還希望能借助崇道找到更多的人才幫我治理天下、教化萬民,於是就請一位姓潘的高道幫忙舉薦些人才。


    注意這位潘道長可不是潘師正,潘師正都羽化兩百多年了。有意思的是,潘道長向僖宗推薦了杜光庭,於是杜光庭就有機會接受了僖宗的第二次麵試,麵試效果應該還不錯,僖宗龍顏大悅,“遂令披戴,仍賜紫衣”,並且封了個“廣成先生”的稱號,派他去蜀地掌管道教。


    不過還沒來得及出發,王重榮和李克用就帶兵來打長安,僖宗隻好又跑路,杜光庭同樣也跟著跑路。不幸的是,就是在這次出逃過程中,杜光庭辛苦多年收集來的三千多卷經書丟了一大半,這對他的打擊可以說非常巨大。


    國家亂成這樣,眼看這個皇帝也是扶不上牆了,多年的心血才會損失慘重,於是杜光庭就寫了封辭職信,“乞遊成都”,我要去成都為大唐祈禱。


    國家的混亂都沒空管呢,一個道士的離去怎麽可能會讓皇帝操心,所以杜光庭很快就離職來到了青城山,在白雲溪畔蓋了個草房隱居。終於可以安心工作了,於是又重新收羅道經,潛心研究,著書立說,還四處拜訪官宦士紳,化點緣重修荒廢的道觀,經過多年努力,杜光庭總算又有了一個安身之所了。


    891年,那位王建大發神威打進了成都建立了前蜀,903年成為蜀王,907年稱帝,這在五代時期也是位成功人士了。王建和杜光庭早就認識,自己也崇道,所以對這位道門領袖非常尊重,經常向他求教軍國大事,還封他了上柱國蔡國公、金紫光祿大夫等,雖然沒有搬進成都,但在山中同樣是積極參政議政,儼然和陶弘景一樣,成為另一位山中宰相了。


    杜光庭在四川時,除了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了道經的收集整理上。他在玉局觀中,繼續廣集道經,集成了一部《三洞藏》,整理了各大門派的理論,同時大力推進教化,結合當地的民間信仰舉辦各種齋醮活動,推動道教在民間的傳播,擴大影響力。在長期的活動中,他結合各派的科儀,加以綜合和完善,無論是理論體係還是科儀規範,各方麵都完善起來,形成了經典的道教科儀。


    年紀大了,杜光庭氣質更加成熟,帶上了仙風道骨的屬性,王建對他更加尊重,請他給太子當家教,919年王建死後,王衍上位,杜光庭自然就成了帝師。熟悉曆史的道友應該知道,這位王衍比劉禪還扶不上牆,當了皇帝以後,就從超級紈絝轉型荒淫無度的昏君生活,不過他對杜光庭還是很尊敬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修起了上清宮,還奉杜光庭為“傳真天師”。杜光庭對王衍的昏君生活很是看不順眼,忍無可忍下就辭官迴到了白雲溪隱居去了,別的缺點不說,僅一條教育儲君完敗就夠杜光庭鬱悶了後半生了。


    直到後唐滅了前蜀以後,杜光庭一直在隱居,直到933年羽化,壽84歲,葬於青城山清都觀。晚唐道士張令問專門賦詩曰:


    試問朝中為宰相,


    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壺美酒一爐藥,


    飽聽鬆風清晝眠。


    杜光庭著述很多,雖然大多都失傳,存世依舊不少,除了道教方麵的以外,還有一些小說、詩歌、雜文,主要收錄在《道藏》、《全唐文》、《全唐詩》等文獻中。


    《道藏》中收有杜光庭的著述二百多卷,主要有:


    《道德真經廣聖義》50卷,依玄宗注的“聖義”發揮出來的,算是他的代表作;


    《廣成集》17卷,表奏、詩詞、序、碑銘等;


    《常清靜經注》《曆代崇道記》;


    《道門科範大全》87卷,整理刪訂的齋醮科儀總集;


    《神仙感遇記》5卷,曆代凡人遇仙、感應神仙的故事75個;


    《錄異記》8卷,收錄了一百多個怪異故事;


    其他還有《道藏》沒收錄的《仙傳拾遺》40卷,《王氏神仙傳》4卷,《全唐文》中收錄他的各種序17篇,齋詞24篇,醮詞136篇,懺文3篇。


    此外,杜光庭在書法、醫藥等方麵也是卓有成績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