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筠還有篇文章《心目論》也需要講幾句,它可以說是吳筠眾多著述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奇文,裏麵有他對生命的認識及體悟。


    吳筠用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形式闡發自己的心目觀點,是通過“心”和“目”的對話形式展開的。心為統帥,是主宰,代表神,目則是認知係統,也可以說是神的接收外界信息的通道門戶,所以,傳統道教學者多認為心、目是一體相關的,“目動則心動,心動則神動”,當眼睛接收到了外界的信息,自然就會影響到心神,從而使修煉受到外界的影響。相關的理論,從早期的《太平經》,到《黃庭經》都有論述,特別是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道教對心、目一直是極為重視的。


    在吳筠看來,目動是不一定能引起心動的,當然是不一定,也就是說目動是能引起心動的,心到底動不動關鍵在心而非目動,隻要你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心經受得住考驗了,目動也好,目亂也罷,心都能“安”,心安則身安。這一觀點,唐初的學者有很多人是和他相似的,比如成玄英就說過“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王玄覽也表示“非心非目,不見不知”,道友們再迴想一下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道理也是一樣。


    所以,修道的關鍵還是心,心靜了神自安,“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弊,深根寧極,可以修其性情哉”,總之,管得住目,還有耳、鼻,還有種種勞形是有必要的,但管住心才是根本,才是修道的關鍵。


    以上,通過吳筠這些重要的著述,大體上對他的道學思想有了粗淺的了解,他在神仙思想、丹道理論、存思重玄等方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和對修道體係的整理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還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說吧。


    最後,再聊聊吳筠的詩賦,前麵也講過了,他堪稱是道教界的詩仙,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保障的。


    《全唐詩》中收錄了吳筠的118首詩,《補遺》中有六首,《補逸》中有二首,《續補遺》中一首,《續拾》又增加了四句殘詩,這樣算下來,吳筠傳世的詩一共是129首,有些學者統計是128首。這些詩可以分為四大類:遊仙詩、步虛詞、高士詠和覽古詩。


    詩是作者的心聲的最直接的表達,言為心聲嘛,所以通過詩同樣可以研究吳筠的心路曆程和各階段的思想。


    吳筠的遊仙詩共有二十四首,既通過對仙人仙境的描寫表達了他對神仙的無限向往,又有超然俗世的渴望,一改以前遊仙詩的抒發苦悶的風格,反而更有一種理性的情感在內,同時還反襯出世俗生活的汙濁和虛偽。比如“隱符千魔駭,鳴玉萬帝悅。遂使區宇內,妖氣永淪滅。”再比如“怡神在靈府,皎皎含清澄。仙經不吾欺,輕舉信有徵。”“將過太帝宮,暫詣扶桑處。真童己相迓,為我清宿霧。清霞正可挹,丹椹時一遇。流我宴玉堂,歸軒不令遽。”“悟彼眾仙妙,超然含至精。凝神契衝玄,化服淩太清。”


    步虛詞共十首,基本上和遊仙詩的風格如出一轍,多運用比興的方法,同樣是寫他的修煉、他的道,“以茲保童嬰,永用超形神”,“逸轡登紫清,乘光邁奔電。闐風隔三天,俯視猶可見……”。


    覽古詩十四首,是通過對曆史典故神話傳說的描寫,對前人的講解,抒發自己的感觸,比如他詠張華說明不要因功名而不能求道,甚至殺身,範蠡能功成身退逍遙天地間。


    高士詠五十首,通過表達對五十位高士的崇敬和仰慕之情,“舉其絕倫,明其標的,為五十首,以吟諷其德音焉”,當然,他所詠的高士,都是符合道教的義理的,樹立的一種榜樣,比如莊子、列子、庚桑子、文子、伯夷、叔齊等人。


    吳筠還有八篇賦流傳了下來,收錄在《宗玄先生文集》中,按題材可以分為四大類:向往隱逸的《岩棲賦》《逸人賦》《登真賦》;憂國憂民的《思還淳賦》;托物言誌的《竹賦》《廬山雲液泉賦》《玄猿賦》;自傳型的《洗心賦》。


    總體看,吳筠的詩賦創作,反映了:


    1、神仙是必須存在的,成仙是必須可行的,“天人何濟濟,高會碧堂中”、“仙經不吾欺,輕舉信有征”……。怎麽成仙?積學則矣。如何學,怎麽學,才能成神仙?有仙骨,然後堅持七遠七近原則,比如“樂貧甘賤”、“爵之不從,祿之不受”等才可以。


    2、寶神養形,永超形神,養形守神,形神合一,這承襲自陶弘景的思想,“神與形合而為仙”。“亶化凝正氣,煉形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協自然”、“二氣播萬有,化機無停輪”等。


    3、虛靜去噪,靜心去動,忘心自然,虛為心中無物,靜乃心中無念,“怡神在靈府,皎皎含清澄”、“心同宇宙廣,體合雲霞輕”、“餘滓水可滌,秉心方杳然。孰能無相與,滅跡俱忘筌”。


    可以說,吳筠的詩賦的水平完全可以代表唐代的道教界的最高水平,大體上就是表達了對隱修求仙的向往,對自己的高尚的理想的表白,對恬淡的生活的稱頌,對修道曆程艱辛的感慨,以及對現實世界的一些批判,所以才稱他兼李杜之長了。當然了,從詩中也可以看得出吳筠對現實的反思,那種避世的態度,那種希望在仙道幻境中尋求慰藉和享受的無奈。


    最後,還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唐代詩人,他的道教愛情詩在這裏簡單提幾句,道友們猜一猜是誰?不是李白、也不是白居易、溫庭筠,他是李商隱。


    李商隱估計不用我多說,如雷貫耳的大詩人,清代的《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詩入選了38首,李商隱是32首,王維是29首,而李白僅27首。“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些詩句傳唱千年,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在極力追求美的情況下,寫得纏綿悱惻,可以說是晚唐甚至整個唐代的代表詩人了。


    李商隱年少時也追求過仙道,在道觀裏讀過道藏,尤其熟悉《黃庭經》,這些可以從他的《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等詩中看得出來,裏麵用了不少《黃庭經》中的詞語。晚唐崇道風氣更濃,道觀裏可是有很多漂亮的女冠和房中術的,所以李商隱在道觀裏同樣也有寫情愛詩的環境,諸如“仙眉瓊作葉,佛髻鈿為螺”、“想像鋪芳縟,依稀解醉羅。散時簾隔露,臥後幕生波。”


    李商隱寫了很多關於女冠的詩,比如《碧城三首》《聞歌》《河內》《河陽》《中元作》、《月夜寄宋華陽姊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台四首》,“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等詩句頗具道性,雖然比《聖女詞》表達得隱晦很多,但同樣可以看出他和女冠之間的那些情情愛愛,更有了道家的仙氣飄渺在其中啊。


    道友們應該都知道,李商隱在愛情上比較杯具,所以他對道教的靜、虛、無這些思想非常認同,有很大的共鳴。他的執著、留戀、頹廢都在詩中得到體現,他本人也陷進了給自己編織的神仙世界中,希望從中尋求一絲安慰。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是他的無奈;“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了無生趣;“斑騅隻係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是他的失望;“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是失望後更失望;“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已經徹底沉淪了。道教思想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也在道教思想中得到了排解,讓我們為這位偉大的愛情詩人點個讚吧。對了,還有位難兄難弟溫庭筠,一並給個讚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