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詩歌以外,吳筠的著述傳世的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應該就算是《玄綱論》了。


    在《進玄綱論表》中說了說他的寫作目的,大概是對當時的重玄思想以及流行的三洞經書這些道書的深奧難懂表示很不感冒,“難皟其奧,罕窺其門”,這不是自己束縛自己的發展嗎,這些前輩們就沒有想著道教的整體發展,非要讓後輩們感覺是在看天書才能顯得你們學究天人,水平很高嗎?你們要是寫得淺顯易懂,讓後輩們都能修成無上仙法,這是多大的貢獻啊,所以他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對道教的理論總括綱要,讓後來人能少走點彎路,所以就寫了這篇《玄綱論》。


    《玄綱論》共三十三章,分上中下三篇,是吳筠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上篇主要是明德,涉及宇宙生成、養生、政治等多方麵內容,多繼承自老莊的思想,基本上是從宏觀角度講了道。中篇辯法教,主要從細微之處闡述一些煉養內容,涉及了道的次序,修道的關鍵和虛靜無為的一些方法,算是從微觀上講道。下篇析凝滯,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答疑解惑,主要內容是神仙信仰等方麵,比如怎麽把有形的身體與無象的道相契合,怎麽守靜去躁,怎麽息欲凝慮等。


    《玄綱論》總體是圍繞什麽是道來論述,開篇就解釋了什麽是道,“……虛無之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簡單提煉一下吳筠的觀點,首先,道是宇宙的根本,虛為的依托,造化的根本,神明的本體,天地的本源,所以道才至大至無,無形無聲不可知,但又是絕對存在的;其次,道是至幽至靜,萬物由道而生,所以道是掌控萬物死生的。不難看出,吳筠試圖從本體論的層次來解釋道的概念。


    吳筠認為道的“有”和“無”兩種狀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怎麽做到這種轉化,“有無相同,以有契無,與道同一”,這又是修煉的關鍵,可以說是追求天道的總綱,相應的,一本武功秘籍自然也有修煉的總綱,吳筠總結為八個字,“以陽煉陰,守靜去欲”,是不是有點熟悉?


    吳筠的修煉方法實際上恰好契合了內丹理論的思想,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吳筠的思路為內丹理論的逆修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前麵講過道家的修煉是一種順為人逆為仙的基本理論,當然傳到現在一樣也是這麽認為的,道友們應該都熟悉的。現在,廣泛出現在修真小說裏麵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化虛合道”就是一個典型的逆修的過程,這也是內丹學的迴歸之道,逆反成仙之道。再比如道家著名的導引術“八段錦”,如果簡單做八個動作的話效果實在一般,效果比廣播操強不了什麽,但配合唿吸、意念,把動作和氣脈配合起來那就不一般了。那位道友也許問,你這說的和“逆為仙”有什麽關係?這裏不講高深的,隻說說簡單的唿吸方法,比如第一段的雙手托天,有興趣的話您可以試一下,雙手十指交叉手心向上,從腹部向上,到胸部時外翻再向上到頭頂時手心依然向上,做這個動作時一般人的習慣都是吸氣,不是一般人的請忽略。接著手指分開,手從兩側向下,再迴到腹部前交叉,此時一般人習慣應該是唿氣,同樣非一般人忽略。如果您是這樣做下來,效果當然也有,而且也不錯,這是調理三焦經的,也是為後續七段做的準備工作,相當於跑步、遊泳這些相對劇烈些的運動前的放鬆、準備活動,但效果也僅止於此,這隻是“人”的層次,就是“順為人”,要想達到道家的養生、延年甚至更高的追求,那就要變一下,也很簡單,就是習慣吸氣的時候唿氣,習慣唿氣的時候吸氣,這就是“逆為仙”的最簡單的做法。不再多講了,有興趣研究八段錦的道友下麵再交流,這裏不多說了。


    在這個順逆轉變過程中,吳筠說還要注意摒棄情欲,這同樣是“逆”,人哪裏沒有情欲,這也是人後天成長中逐漸增強的,但要想修道,同樣要逆過來,迴歸本真是關鍵,也就是說情欲和道是對立的,有我無他的關係,他的這個思想不僅被內丹學說所重點吸收並發揚,熟悉宋代理學的道友們可以想一想,他們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本質上是不是一致?另外佛教的六大皆空啊,各種持戒等等,仔細想想是不是同樣是在克製人的自然的行為和意誌?隻不過宗教也好,理學也好,把這些東西提煉、升華了,成為了一種哲學層次的理論了。


    所以,吳筠從哲學層次上解釋了道以後,接著他進一步用元氣來解釋萬物生成,這個問題前麵也講過,宗教、哲學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以後,就得解決“我從哪裏來”的問題了。萬物是具體存在的,所以就得從唯物主義上操作了,吳筠把萬事萬物的生、滅統統安排給了“司玄化,禦萬靈”的“虛皇”身上。這位虛皇實際上就是道的化身,他就是道,當然了,道教是一個多神的宗教,吳筠再弄出一個虛皇出來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以前有太上老君,有元始天尊了,再多一兩個至高神也沒什麽大不了,不過虛皇必須和太上老君他們一樣,不能隨便就露麵,天天搞演講拉選票什麽的肯定是不可以的,這就是宗教的本質,你一個至高神,不能太直白、太真實、太具體的,必須保持足夠高的神秘性才可以。


    虛皇是如何造化萬物的呢,想當年女媧是摶土造人的,雖然後來偷懶了拿個樹枝隨便甩來甩去的,甩出點泥點造人吧,這也是有個具體的過程了,虛皇的手段則主要是通過“元氣”來實現的。《玄綱論?元氣章》講宇宙初始狀態是“真一”的空虛,個人感覺相當於盤古開天辟地前的階段或更早點的階段,接著由於“至精感激”使這個“真一”動了起來,靜止狀態當然不能創造萬物了,所以這個動是很關鍵的,這就是造化之功,這就是吳筠的宇宙觀。


    道家的理論有時候不太好理解,“真一”是一種空虛,那空虛是怎麽運動的,什麽東西在運動?“真一運神而元氣自化”,也就是說元氣是關鍵,是運動起來的媒介和具現的途徑,元氣是“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就是有了它才生成了天地人萬物。不過元氣必須要動起來,否則萬物隻具其形,沒有靈魂了,元氣動則天地人才產生了靈性,而隻有神才能操控元氣,讓萬物運動起來、變化起來。


    元氣不動時就是太極,自化則化生萬物,後麵還會講到陳摶的太極圖,周敦頤還創作了《太極圖說》,第一句就是“無極而太極”,當然那些修真小說裏常用這句話。從無極到太極,從太極再動而生陽也好,生兩儀也好吧,總之就從虛無、靜止動了起來,這就是吳筠的宇宙觀,也是他的道。


    道是宇宙中最高、最根本的存在,是超越時空的絕對存在,是虛極幽深的存在,是天地萬物的生成者,而道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動靜。宋代理學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動了生陽,動到極致以後就是靜,如果有道友感覺這個理論不好理解,您可以觀察一下高速轉動的車輪,靜是生陰的,同樣靜到極致了又動了,所以宋儒們認為動靜是互為根本的,這其實就是從道家而來的。


    吳筠認為“靜”是萬物的最終歸宿,複歸於靜是宇宙的普遍規律,道理也很簡單,塵歸塵,土歸土嘛,本來就是虛無的,本來就是靜的,怎麽變化怎麽動,最終還是要迴到原點的。但是“道”不是靜的,道是無動無靜的,是超越了動、靜的存在,要不怎麽能體現出道的高大形象呢。


    道家的終極追求是什麽,是能長生,說與天地同壽那是不行的,因為天地那也是道創造出來的,最終也是會由動歸靜的,也就是說天地也是有壽命的,但是道是超越了動靜的,或者說得道了,就可以超越了生死的,道士們要做的就是“守靜去欲”,最終要達到形神合一,這就是仙道。


    吳筠專門寫了《玄元論》,裏麵綜合了老莊思想和元氣論,完善了自己的本源論,但是最終還是受到了時代、科技等方方麵麵的限製,解釋不了運動的本源問題,這方麵還是可以理解的,宇宙觀那是近代才逐步完善,當然了,過幾百年以後再看,現在的認識也許同樣隻是個皮毛,甚至有很多是錯的。和近現代的一些科學家相似,既然用現在的科學解釋不了,那麽很簡單,那就是神才能解決的了,感覺這才是宗教、神產生本質原因嘛。


    當然了,吳筠少不了給出一些修煉方法和理論,他是從道家的元氣生成論的角度講了心性修養與煉形的關係,主張“神仙可學”和“形神雙修”,這自然是內丹方麵的發展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重玄的風氣。


    吳筠在重視內丹修煉的同時,對前輩們的外丹理論很不感冒,並且說外丹是舍本逐末,這種否定就有點絕對了。前麵講孫思邈時提到過唐代外丹術還是非常有市場的,可以說相當流行,要不然唐、宋、明一直有那麽多皇帝、名人死於丹藥,但是由於這是一個極為燒錢的行業,所以基本上隻限於在上流社會流行,於是窮人們隻好另辟蹊徑,想著走一條經濟實惠的路出來,畢竟窮人也得追求仙道嘛,於是存神、服氣等等就得到了深入研究和發展。窮道士們天天存思打坐、唿吸吐納,心裏竊喜,這種修煉簡直是不要太省錢嘛。


    窮人還是多數的,所以各種理論發展、規模化以後,理論研究自然就會深入,於是就有了吳筠、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等高道的加入,加以升化、提煉,並用他們的傳承和博學,形成一部部道家典籍。可以說這些人理論知識豐富,學識淵博,很受達官顯貴的歡迎,他們雖然沒有形成完善的內丹理論,但實際上都是在推動著內丹學術的發展,為晚唐、五代及以後的內丹學發展打下了很不錯的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