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年,天寶十三年,吳筠第二次被唐玄宗詔進了京城,二人在大同殿聊了聊從第一次分別後的各自經曆,吳先生妙語連珠,風趣幽默,把皇帝李隆基說得心情愉悅,當時就安排他進了翰林院,這是打算讓他長期留在身邊不放他走了的節奏。至於原因,想來道友們都猜得出,自然是長生成仙那點事,希望吳筠分享分享他的長生之法,長生路上拉兄弟一把。吳先生雖然當年科舉失敗,但還是有真學問的,加之多年的四處遊曆,參研道法,見識也不是一般的高,皇帝的那點心思自然能看得通透,一手太極玩得爐火純青。


    既然在京裏當了官,那麽皇帝也不著急,來日方長嘛,早晚還不能從你那裏挖出點實惠?於是李隆基就時常請吳筠過來聊聊天氣、道法、軍國大事等等,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偶爾請教一些長生之道,顯得也不那麽突兀。吳筠情商很高,又很會把握尺度,也不會隨意參與國政,偶爾稍稍提醒一下皇帝有些過錯的地方,皇帝也不會感到難堪生氣,反而感覺他非常摯誠,就更加看重他了。


    最後吳筠也是被李隆基問得沒辦法了,有一次就說:“陛下,現在啊,流行的道法那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不可計數了,不過我認為,它們加在一起都比不過老子五千言,就是《道德經》,其他的都可以說是在這五千言的基礎上發揮引申,就一些細枝末節大加發揮,唉,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浪費紙墨罷了。”


    “那神仙是怎麽修煉成的,長生的功法總有吧?那什麽,有沒有簡單點的,不費時間的,我也試試?”


    “這個嘛,修道修仙什麽的,這都是我們這些山野俗人們才去做的事,而且沒有捷徑,就是個水磨功夫,積年累月,受盡各種苦還不一定能成,所以您這種人皇,肩負著國家的興衰、萬民的生活,實在不適合走上這條路,內聖外王這才是您需要專注的事啊。”


    吳筠對皇帝一直想成仙這件事感覺也真是很無奈了,我這還在探索仙道的路上呢,哪有閑工夫陪您胡鬧,不過幾句話也不能真就應付過去,所以就加班寫了三篇《玄綱論》,“您先看看這個,以後咱們再討論。”


    玄宗對《玄綱論》很重視,挑燈夜讀,第二天早早就請來吳筠說:“吳老師啊,拜讀了你大作,深感你已跡參洞府,心契衝冥,寫的文章義博文精,詞旨奧省,如此宏闡格言,發明幽致,讓我手不釋卷,百讀不厭,……(此處省支一萬字)是越讀感覺越玄奧啊。你這麽高學問,我認為翰林對您來說都屈才了,您這水平當宰相都足夠了,以後可要多多為我出謀劃策啊。”


    由於吳筠受到皇帝的重視,聲望越來越高,所以很多高官貴族紛紛表示親近,比如刑部郎中元沛的寡居的夫人劉氏就受籙於他,影響的一家人也有很多投身於追求仙道而不仕的。


    唐玄宗對於道教的態度前麵詳細講過了,在《道德真經疏》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身、理國兩大宗旨,當然,這裏麵有多少是吳筠的功勞不好說,不過理國理身的思想是司馬承禎最早提出來的,他認為理身清高,理國無為,把道教和治國之道聯係起來,唐玄宗深感正確,聖人理國,理身以為教本,失理國者複何為乎?但理身爾,故虛心實腹,絕於忘知於無為,則無不理矣,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理天下之聖人睹行隨之不常。更深入的思想不再講了,但唐玄宗並非是個糊塗皇帝,他對道教、對治國有著很高的理解,當然,涉及長生的問題時智商總會低下來,這也不止他一人。


    雖然沒有挖出來什麽具體的長生秘法,但是李隆基還是能夠堅持節儉,注意保護民生,克製自己的貪欲的,所以當吳筠勸他不要沉迷仙道應該好好當好皇帝這個最有前途的職業的時候,玄宗也能夠坦然認可,也就更加重視、欣賞吳筠了,當然這樣也是得到了吳筠尊敬。


    由於吳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這就導致了一大批和尚妒火中燒,看著這個老道士咋就這麽不順眼呢。著名的高力士也是位忠實的佛教信徒,於是和尚們就通過高力士不時地在李隆基耳朵邊上說他的壞話。關於這段曆史的影視劇很多,估計一般人都很熟悉,當時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朝政,弄得有點亂,道門高人吳先生知道天下將亂,這也符合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否極泰來、由盛轉衰的自然規律,主要是在首都圈裏被人盯著總想害自己的感覺太不好了,吳筠就才多次向皇帝提出下崗迴家,“您就讓我迴去吧,家裏雞、鴨都沒人喂,院子裏草都比門高了,再說,我在您的那群大儒臣子堆裏也沒什麽意思,和他們道不同,沒有共同語言啊。”


    李隆基自然舍不得放他迴去,心說我還沒學到長生的仙術呢,你走了我怎麽辦?於是說:“您老人家就安心在我這住著吧,隻要你不走,我立刻命令人給您新修座道觀,保證是獨幢的別墅,你一個人在裏麵修煉好吧。”


    吳筠也是鐵了心要迴去,堅決請辭,說“萬歲啊,我老家那座小山包都荒了,沒人打理不行啊,您就讓我迴去啊”。


    李隆基就是鐵了心就是不放他走,就這樣,一直拖到安史之亂前期。


    吳筠感覺再不走真不行了,好家夥,風雨欲來了,於是又堅決請辭,最後皇帝還算可以,終於放他迴嵩山了。


    不久,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作亂,一個多月就打進了洛陽、長安,搞得天下大亂,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嵩山上的吳筠一看形勢有點不妙,這裏也是戰區,太不安全了,於是收拾收拾,“羽衣虛舟,泛然東下”,飄然來到會稽避禍。


    後來,又隱居到杭州大滌洞,這個石洞也因他成名,於是先後有宋朝陸永仲、王元素、朱複常等人來此洞修煉得道。


    大曆十三年,778年,吳筠卒於宣城道觀,也有人說是卒於天柱山,無論如何吧,弟子們遵從他的遺願,把他送迴餘杭天柱山安葬。當然了,有關他卒葬之地,史料記載頗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學者專門考證,不再詳述了。


    以上就是吳筠的簡單的生平,之所以要講吳筠,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以外,主要是他代表了一批人,就是當時清高但政治抱負又得不到施展的那些士人,最後選擇踏入道門,追求另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和寧靜,我們不評價他們的做法的積極與否,需要看到的是當時社會背景如何,這是道教史、中國史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


    當然,吳筠他們又完全不同於那些為了走終南捷徑而隱的隱士,他們並沒有完全的消極避世,從吳筠的著述中可以看得出他還是關心國家,關心政事,有機會也是能夠勇於進諫的,如此反而隱而成名、進而有功了。


    吳筠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很幸運,他的作品傳世很多,宋景濂曾說“道家諸書,多寇謙之、吳筠、杜光庭、王欽若之徒所撰。”當然,這種說法道友們也知道有點偏頗,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吳筠的著述豐富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影響力也極大。


    吳筠雖然屢試不第,但不能否定他的文學才華,否則不會結交李白他們這些大文豪,當然了,他沒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人的名氣大,但是在道士圈子、文人才子圈子裏名氣絲毫不差。吳筠的詩賦傳下來的還是不少的,總數為450篇,廣泛收錄在《新唐書?文藝誌》《全唐詩》《文獻通考》、《郡齋讀書誌》等中。除了前麵提到的《玄綱論》外,還有重要的《神仙可用論》《形神可固論》等,其他著述,在《宋史》中列舉了大約十餘部,《宗玄先生文集》中還收錄了吳筠的八篇賦,內容當然還是道教,對道教的人物、仙境、求仙生活等加以描寫,令人對仙人、仙界產生渴望和追求,從而走上修仙之路。各類道教典籍中還有十多種作品需要考證。總體上說,他的作品多而雜,涉及麵比較廣。


    需要單獨說一下吳筠的詩歌,他通過詩來表達對“道”的理解和追求,形式也比較豐富,比如有遊仙詩、覽古詩、步虛詞、高士詠等,這些詩意境幽遠,仙氣十足,雖然沒有李、杜那麽名氣大,在道教界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了,所以稱他為道教界的詩仙也可以。


    《舊唐書》中評價他的作品“詞理宏通,文彩煥發,每製一篇,人皆傳寫。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權德輿在《宗玄先生文集序》裏對他的詩賦給予了極高評價,“奇采逸響,琅琅然若戛雲璈而淩倒景,昆閬鬆喬,森然在目”,“近古遊方外而言六義者,先生實主盟焉”。那位也許說了,給別人的作品作序,使勁往高裏捧那是必須的啊,何況是給自己老師作品寫序呢,但是前提是你得有三分才華吧,爛泥總是扶不上牆吧。


    關於吳筠的詩稍後再單獨講一講,下麵,先來看一看他的主要著述,看一看他的主要的道教思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