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講司馬承禎時曾提到過葉法善,這二位雖然一個是天師道領袖、一個執掌上清茅山宗,江湖門派雖然不同,但不防礙彼此結交。


    姓名:葉法善,字道元、道素


    籍貫:括州鬆陽(浙江麗水)


    出生時間:616(隋大業十二年)


    去世時間:720(唐開元八年)


    主要成就:內丹學、儒道兼修


    主要著作:留詩三首


    這裏先解釋一下葉法善籍貫括州的這個“括”字,在古文獻中“括州”和栝州“用得比較混亂,一般來說明清以後多用“栝”字,而以前則多用“括”字,也有學者專門研究過這兩字的問題,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來看看,這裏就不在這個問題上花時間了,諸位隻需要知道是一迴事就夠了。


    據《太平廣記》、《唐葉真人傳》等記載,葉法善的老媽有一天白天休息時,夢到了流星入口,結果吞下去就懷孕了,十五個月後,“歲在困敦,月黃鍾,而真人生”。麗水衝真觀道士張道統的《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中同樣有“歲在困敦,月黃鍾”這樣的記載,顯而易見,這是古人常用的對有大成就的人或聖人的一種描寫形式,這些人的出生必須要與常人不同,肯定是有異象的,這在前麵也講了幾次了。葉法善除了老媽懷孕異於常人外,出生時“天無浮翳,四氣朗清,異香入室,神光滿堂,彩雲徘徊,玄鶴下降”。


    這裏的“困敦”一詞用得比較專業,意思是十二地支中的子,一般計年時用,而“黃鍾”則是十二音律中的第一律,所以通過這句話,就可以推測葉法善是出生在丙子年正月。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翻翻史書,616年即是丙子年,正是隋末天下大亂,兩年後大唐立國的時代。


    老話說“三歲看老”,據多部道家典籍記載,葉法善7歲時便離家尋仙訪道,大約是在天台山附近,畢竟還是個孩子嘛,應該離家不會太遠,不過這已經可以預見他未來在道學上的成就了。此外,唐代的道士地位雖然很高,但相對來說管理也是很嚴格的,所以葉法善幼時便跟隨師傅修行,這樣也便於以後再領度牒正式入道籍。


    有些學者對葉法善離家訪道這件事感覺很不理解,因為葉法善從其曾祖到他四代都是道士,當然了再往下好多代也是道士,可以說他是出身於“黃冠世家”,那麽為什麽他又不跟隨父親修道,反而要離家訪師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心誌極高,想要成為上真,追求的是“上清三洞大法師”的尊號,這樣的偉大理想囿於家裏那四角的天空是不能實現的,所以他才果斷離家,最終也學得正一、靈寶、上清諸法。


    十二歲時,葉法善的父母相繼過世,原因大體上是由於家貧,加上貞觀初年“天下災眚迭生……”,洪水、大旱、蝗災禍不單行,他自己也說過,“家貧……堂有垂白之親,何以為養……”。父母的離世對他影響還是很大的,首先是為父母選一個風水寶地,然後葉法善就守孝三年以盡孝道。當然了,也有學者說那幾年他是四處雲遊,跑遍了全國的aaaaa以上的風景區,具體真偽證據不太好找,不過後麵還要講到葉法善的忠孝思想,在極重“丁憂”的時代,顯然守孝三年更符合現實和葉法善的性格。另外,葉法善很可能向淨明道的萬法師學過道,關於淨明道下一篇會講到,其核心思想恰好是忠孝倫理,受淨明道思想的影響,葉法善怎麽也不可能拋棄孝的底限吧。


    守孝三年期滿以後,葉法善繼續了尋訪名師之路,因為“不遇名師,將何度世”,可惜出師不利,師傅還沒訪到,十五歲時就因誤服毒丹差點仙遊了。


    根據各種文獻推測,他中毒以後恰好被茅山的一位道士所救,當然記載的就比較玄幻了,救他的那位自稱是茅山仙人派來救他的,接著又指導他學習並給他授了法籙,原因則是因為他早就入了仙籍,所以來助他度過這次劫難。這是史書上記載的葉法善第一次與上清派發生了關係,至於這位茅山道士是誰,根據時間推測,王遠知、王軌、潘師正、魏隆等都有可能,也怪茅山道士太多,所以不好猜是誰。


    據《唐葉真人傳》記載,葉法善得神授正一盟道法:“令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並且授了符、劍、印等等法寶,大家可以迴憶一下當年的張道陵先生,是不是也被仙人授了這些法寶、法術之類的?現在輪到葉法善了。仙人傳授了仙法,就得擔負起維護世和平的責任,妖魔鬼怪得殺,抗旱抗洪得管,扶危濟貧也是分內職責……嗯,遵循著一慣的傳統模式,這是葉法善學習天師道功法的記載。


    後來,葉法善還曾有“入蒙山訪求隱術”,“行上清隱法”的經曆,進一步說明他和上清派有淵源,加上前麵所講他曾和司馬承禎交往可以斷定,葉法善除了學習了天師道本門的正一之法,還兼修了上清道法。


    關於葉法善和司馬承禎交往的情況,也可以從《唐葉真人傳》和吳筠的《天柱觀碣》等文獻中得到證實,由於司馬承禎的地位和名氣極高,“……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皆為高流,或遊或居,窮年忘返”。這些訪問學者們在司馬承禎的道觀裏一住就是幾年,好吃好喝的,沒事大家開個part、搞個學術沙龍什麽的,此間樂,不思蜀,趕都趕不走了。


    作為天師道領袖,後人對他的思想體係研究卻不是太多,不過台灣的丁煌先生曾對他有過評價,稱他“曆史道門中人,深加欽禮,名列‘道門七葉圖’、‘道祖五傳’、‘道宗六傳’中之一大宗師”,尤其是對他在傳播教義、反佛反巫教及反對服食延年等方麵的成就加以肯定。


    葉法善具體學習了哪些經法沒有詳細記載,但他根據《黃庭經》,結合外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內丹修行理論,比如他肯定了人體內的心火、腎水、精氣神就是修煉金丹的藥物,水火既濟就可以祛病、延壽,腎之精氣入血海就可以凝成聖胎……據說,葉法善修行也相當高深了,存思可見“萬八千神”,胎息達“千二百息”的高深境界,這顯然是引領了道家的內丹修煉的道路。他的這些理論雖然還處於內丹學的初期階段,但對唐末的內丹學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單獨提出來,就是葉法善生活的那段時期是處在佛道之爭的大背景下,那麽他做為天師道的領袖人物對佛教的態度如何?答案是肯定的,葉法善同樣持排佛的觀點。


    說到葉法善的排佛,雖然史書上記載的並不多,比如《舊唐書》中僅一句“排擠佛法”,並無其具體的行為記載。在當時的佛道相爭的大背景下,道士們排佛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


    話說葉法善在天台山隱居修道時,這一年五月初一,來了一個老頭在門口大哭著求見,真是聞者落淚,那個悲慘就不提了。葉法師心血來潮,掐指一算,白眉一軒,命弟子把老頭叫進來。


    老頭進來行禮,葉真人一看,雖然一臉苦相,但衣著相貌透著不一般,暗自計較,問道:“老人家這是有什麽事,如此悲傷啊?”


    老頭又是一輯:“真人,實不相瞞,我乃東海一條老龍”,邊說邊以手指天,接著說:“天帝命我負責管理八海的寶藏,我們這是輪班製,每班一千年,我已經幹了九百七十年了,眼看著就任期圓滿,迴去就能升官了,可是……”老龍王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龍王莫傷心,有什麽事先說出來,一起想辦法嘛。”


    老龍王半天後才接著說:“真人啊,龍生太難了,三十年前,不知道從哪來了個和尚,法力高強,直接把我的龍宮占了。您說我也打不過他,隻能憑借著海水和他勉強周旋,阻擋他搶奪寶物。可是他天天把海水往天上卷,然後在天上變成雲,這樣一點一點消耗海水,我算了一下啊,再過四天,五月初五那天我這大海就會被他玩得海枯石爛了,到時候不但海族生靈都要變成魚幹,就連天帝鎮壓海天的法寶也會被他搶走了,我這是上對不起天帝,下對不起海族眾生啊。真人您法力高深,可要救救我啊!”


    葉真人撚須沉吟道:“這樣吧,你先迴去,初五午時我自會前去處理此事。”


    老龍千恩萬謝地迴去了。


    至於結果,自然是葉真人出馬解了龍王的危機,和尚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幹脆跳海死了。龍王送來了金銀美女什麽的,葉法善這種高人自然不會收下,不過卻提了個小要求,說:“老龍啊,要是一點報酬不收也與理不合,這樣吧,給你個專業對口的工作,你給我這座山上弄道水渠,讓它常年有水就行了。”


    這麽小小要求簡直不要太簡單,於是天台山就有了一道四季清泉不斷的天師渠。


    故事的真假關係不大,不過這也可以反映出在當時的佛道相爭的背景下,葉法善也不能獨善其身,同樣會牽扯進去的。


    713年,年近百歲時葉法善被任為鴻臚卿,受封越國公,可謂深受皇恩。他的弟子眾多,總結各類史料上的記載分析,他的弟子大約有數千人,都快趕上孔子了,所以說他在“道教史上罕有匹儔者”。在眾多的弟子當中,成就比較高的有葉促容、尹愔、丁政觀等,當然還包括玄宗皇帝、玉真和金仙二位公主。


    葉法善羽化以後,就葬在括蒼山,唐玄宗、肅宗都題過《葉法善像讚》,宋徽宗又先後加封他為虛見法師和靈虛真人。


    葉法善壽命105歲,放到現代也是極為少見的高壽了,除了他的養生有道以外,也和他醉心音樂不無關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傳說是他和李隆基合作的。傳說他最擅長的是笛、簫,這也比較合理,雲遊在外拿根竹管比背個古琴要方便得多。道友們有機會可以到浙江金華和麗水之間的武義縣牛頭山葉法善天師殿裏參觀,主持葉羅生道長就是他的五十四代孫,道長精於道家樂曲,有緣傾聽,可以體會一下清音悠長,寧靜致遠的意境。


    葉法善一生留下的著述不多,除了可以確定的《乞歸鄉上表》、《乞迴授先父表》、《乞歸鄉修祖塋表》、《留詩》《報弟子仲容書》以外,還有一些疑似他的作品,是他的作品的可能性並不大。而這些確定下來的作品,道友們從名字上也能知道都是些官製格式的東西,也談不上是道教的典籍。從他的三首留詩裏麵,大體可以看出他對道教界當時那種隻為立言而不務實的造經運動的不以為然的態度,在他看來,立功立德多點務實比發表點論文更實際,所以他不怎麽寫東西,反而“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由此學者們多數認為,葉法善確實不事著述,這和潘師正相似,當然,差不多同一時期的還有韋善俊、羅公遠兩位高道也不怎麽搞寫作,大體上這些位高道的想法有共通之處吧。


    不知道道友們是否注意到了,葉法善先後上過三次表,大體上都是想迴家鄉。迴家當然不是為了享福,哪裏也沒有京城這種大城市生活舒服吧,他迴家,自然是符合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也是道教比較重視的“孝道”。


    從《太平經》開始,道教就不乏講孝道的經籍,特別是在唐朝,前麵講到武則天時專門講過這方麵的內容。李隆基在714年還曾下過詔要求道士女冠,當然也包括僧尼都得孝敬父母,同一年,葉法善就曾迴家祭祖。716年二月二十一日,葉法善上了《乞歸鄉上表》,請求告老迴鄉,兩年以後又先後上了另兩份表,請求迴家盡孝道,這都是圍繞著這個“孝”字的。


    葉法善在《乞歸鄉修祖瑩表》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臣幸生孝理之代,且視靈寶之符,身無橫草之功,虛受茅苴之功”,在《乞迴授先父表》中說:“臣聞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此陛下以孝感之應……”。葉法善的忠孝思想,顯然極對李隆基的胃口,對李隆基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李隆基在批注《孝經》時講到“在家以孝事親,出則以忠事君”。733年,李隆基又下令僧尼必須像道士們那樣孝敬父母、忠於君王,還專門下了道“僧尼兼拜父母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