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就簡單講一講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境界,就是“玄”和“又玄”,這顯然就是老子的“玄之又玄”。


    先看玄的境界。


    從道教的義理層次上分析“玄之又玄”的話,玄就是無滯,也可以說無執、否定,問題來了,玄、無滯或者說否定的是什麽?答案是“有”和“無”,“既不滯有,也不滯無”,這句話等於“非有非無”,否定“有”也否定“無”,這就是玄,也是玄的本質。


    現在的問題就是“有”和“無”是什麽?為什麽要否定它們,為什麽說否定它們以後就是玄?修道之人,如果有欲,那你就是滯於“有”,如果沒有欲,那你就是滯於“無”,這就是需要用玄來否定“有”和“無”,非有非無也就達到了成玄英所說的第一個境界——玄境。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顯然老子是肯定了“有”和“無”,這是老子認為的“玄”。成玄英順著老子的思路,借鑒了佛教的中道觀的思想,通過對“有”和“無”的否定來解釋“玄”,這一反傳統的做法,對唐後的道教哲學體係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杜光庭就說:“玄,深妙也,亦不滯也”,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繞來繞去,傳統的道也好,成玄英的道也好,對“有”和“無”到底是怎麽定義的?道友們想想剛講完的坐忘思想也許就能明白了。成玄英認為修道,首先要“絕有”,就是否定有,這樣做是為了心不被外物所累,這和坐忘思想是一致的。“絕無”則是為了“忘心”,這實際上是和郭象的雙遣理論一致的。


    接下來再講“又玄”。


    “又玄”實際上就是重玄,就是玄之又玄,遣之又遣。成玄英認為,“非有非無”是不夠的,這也很好理解,人家佛教早就更進一步研究了,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非有非無的層次上丟臉丟到太平洋去了。那麽成玄英說玄境還有“滯”,這同樣會影響修道,所以還得接著否定,就要“非非有非無”,簡稱非玄,這就是重玄之道。也就是說,“玄境”還不夠,還要否定玄自身,雙重否定以後,就達到了重玄境界,所以,重玄也稱“雙遣”,這和郭象的“遣有遣無”是不同的。


    解釋一下這個“遣”,遣就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遺忘,我們常說排遣,就是一種從心理上消除,如果忘不掉,遣不掉,說明對主體、對環境還有所執著,而一絲一毫的執著都會影響著能否達到重玄境界,而遣或忘又是一種方法的問題,如何做的問題,就是一個方法 論的問題了。如果遺忘得徹底了,就是“全身遠害”而達重玄,所以遣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遺忘方法。


    成玄英的遺忘方法多源自《莊子》中的坐忘、喪我,忘我而忘物,物我兩忘就可以得道,重玄則得自老子。他在《莊子?大宗師疏》中說:“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顯然,這同樣是那三重否定的模板套下來的,理解了雙遣或三絕,才有資格說自己進了重玄的圈子。


    重玄之境是一種超越了天地四方的境界,是一種空寂的狀態,這裏不存在有無,沒有是非,“萬物雲雲,悉歸空寂,倒置之類,妄執是非”,如佛教的空空如也一般了。此時又遣有無,境智又遣,忘言遣教,成玄英說這就是境智雙絕。這裏的境智當然不是那種表麵上的環境和心智,而是一種認識的對象和主體,雙遣、雙絕它們,就是否定他們,或者再直觀說就是物我兩忘,“物我皆空,不見有我身相”,這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這些都是虛的,如果放不下,不能遣、不能否定、不能忘,就不能達到至虛的重玄妙境中體悟大逍遙。在成玄英的著述中,有大量內容是強調隻有物我兩忘,才能達到重玄境界,這是必要的前提,所以才多囉嗦了幾句。


    成玄英在歸納重玄思想時吸收了大量佛教三論宗的思想,他在定義了重玄以後,用它來認識世界本體的基礎上,對道體加以解釋,也就是說他解決了道教的本體論的問題,“至道”即不是有,也不是無,當然更不可能是別人強加的什麽非有非無,它是一種自然狀態,成玄英稱它為“重玄之域”、“重玄之理”、“重玄之道”,總之是一種非非有非無,在非“非有非無”、非境智、非物我,否定了一切以後,一點也不要留下成為羈絆,才可能到達至虛至寂的境界。


    按照成玄英的說法,重玄隻是一種境界,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達到的,他把人分為了三等,利根之人、中根之人和下根之人,和現代修真小說裏的設定很相似,主角一般都是有靈根的,這樣才能修仙,再進一步劃分出五行屬性的靈根等等。這裏的利根之人就相當於靈根是天品的,向道之心堅定,是能成仙的一類人。至於另兩類,要不就是心誌不堅,要不就是迷失於紅塵之中,根本不信有仙,這兩類人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


    除了這三種根性的人以外,成玄英說還有高於他們的“聖人”這一層次,比如太上老君就是聖人,聖人本來就已經是長生久視的仙人了。另外,他還給元始天尊封為“上聖”稱號,顯然是在注釋《度人經》時感受到了元始天尊的偉大了。


    仔細看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實際上可以用“三絕”來解釋,會更加直觀一些。重玄是把有、無和非有非無這三者排好隊,一個一個的否定打倒,上麵講的“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所以重玄又可以稱為“三絕”。


    “絕有”就是否定有,是否定萬物的存在而使心不為外物牽累,什麽都沒有了,也就是什麽都放下了,這樣心就相當於沒有了客觀的外物幹擾而突顯出來,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達到“我思”的有狀態。“絕無”就是忘心,不再執滯於虛空而能“處中”,實際上這樣就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玄境,此時是處中。不過成玄英對這一境界講得還不是太清晰,如果你能達到三絕的境界,就是把這三者全都否定了,“三絕兼忘”,那就恭喜你,你就進入了“重玄之域”,達到了”至道之鄉“,實際上就是得道成仙了,反之,當然就還是個凡夫俗子,依然是在滾滾紅塵中打滾的可憐人罷了。


    道是跡,自然是本,這是重玄的極道,但是僅用道還不能完全解釋“虛通妙理”,這才有了重玄之道,用它來研究解釋自然之道,所以,虛通之道是有名之“跡”,而自然之理是無名之“本”,“本能生跡,跡能生物。大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從道生,物即是末。”


    整體看,三絕兼忘的過程,體現的是頓悟和漸修的對立和統一,“積學無限,何為自絕”,積學不是目的,隻是達到頓悟的途徑,但是頓悟又離不開積學,也就是說也離不開漸悟。


    三絕兼忘為重玄學向內丹學演變提供了思路,同時又吸收了佛學的精華,為佛道的相互融合做了榜樣。重玄學還影響著道教的內丹學的發展,可以說引導著道教從注重外丹,體修成仙逐漸轉變向著精神層次的修煉,走上了“性靈成仙”之路。


    那麽後人總結、研究重玄理論是為了什麽?道士們各種努力是為什麽?當然是想得道飛升、長生不老啊,成玄英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重玄思想最終同樣是以成仙為最終目標的。前輩們走過的路,總結的理論和經驗告訴我們,成仙的路很不簡單,從成玄英的重玄理論中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極嚴的,所以你要是想走他的路成仙,要求同樣是極高的,否則是不可能成仙。


    後人們在他的理論指引下,吸收的同時,也在感歎這位前輩的道法要求太過嚴苛了,自然就會做些變通,先不說唐末五代的鍾呂金丹道和宋明理學,李榮這位重玄大家就對成玄英的理論加以了簡化和改造,具體內容就不展開了。不過這樣的做法有點想偷工減料的嫌疑,這也難怪後人的成就很難超越成玄英了。


    隋唐時期的重玄思想的發展在道教發展史上所占的地位之重是得到公認的,不但加快了道教義理方麵的發展和完善,在中國哲學史、道教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地位。重要的重玄學者,主張道教信仰應該迴歸老莊的本源,推動重玄成為道教哲學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的煉養思想更加完善。


    但是重玄思想並不隻屬於道教,是一種純哲學的思想,儒釋道都有涉及。道教的道家重玄、老學重玄和道教重玄之分。成玄英的重玄宣揚的是守靜去躁,性命雙修的得道成仙思想,吸收大量的佛教的思想,豐富了道教的教義的同時,更提升了道教的哲學檔次,用句網絡術語來說,逼格明顯得到了提升,其本人也不愧“萃六代之英菁而垂三唐之楷則者也”的評價。


    成玄英的思想對宋明理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宋代二程認為理是最高的實體,所以窮理、盡性他們認為是一迴事,朱夫子則進一步從理一分殊提出格物致知,大體上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通過格物窮理來完善自身,這就可以看出他們對重玄學的引入。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還有大量內容沒有講到,他的本亦論、有無論、無心論、心性論等內容以及其佛教思想的引入,曆代學者都有深入地研究,這從一個側麵也說明了他的思想的重要性,限於能力和本書的定位簡單講幾句他的心性論,其他的就不再講了。


    無心複性是成玄英的心性論的基本核心思想,也可以說是無心體道吧,不要隨便就想東想西的,心生虛妄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要用無為的心去複歸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讓真常之心與重玄境相合。如果簡單理解無心,實際上就是不起虛妄之心,斬掉七情六欲,率性而為,順應本心妙悟大道而這個妙悟就是一種具體的修煉方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