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講到過,漢末晉初的國家層麵的權力鬥爭,思想意識的鬥爭是慘烈的,自從夏侯玄、何晏等涉及政治的那些名士的慘案發生以後,客觀上把一群儒學人嚇到了。意識到政治的危險,害怕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步人家的後塵,所以幹脆就去研究老莊,對三玄(老、莊、周易)開始了研討,反正也挺有意思的,更主要的是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幹寶說過,學者們開始學習 老莊了,把六經棄之如敝屣,空談之風成為流行時尚。佛教界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和尚們也怕不小心掉了腦袋,所以幹脆也拿自己的性空和老莊的虛無對比,把泥洹、寂滅對比老莊的無為,引進了三玄思想解釋自己的佛經,這就是佛教的玄學化。
仔細研究那一時期的佛教不難發現,玄學的引入,對佛教的發展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佛經的翻譯數量劇增、新的佛寺也在各地修建,更主要的是皇室的成員逐漸崇佛了。經過這一時期的理論發展以後,佛教可謂是羽翼豐滿,從根本上獨立了,在和儒、道的辯論過程中也逐漸取得了上風,佛道之爭的這段曆史我們也詳細講過了。
佛道之爭中,道教的屢次失利應該是重玄學產生的直接原因。道教在哲學理論體係的發展中出現了兩個陣營,以魏晉玄學名流何晏、王弼等人為代表形成一個江湖門派——貴無派,每與人談老莊就說“無能生有”,老莊就是“無”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思想體係,比如王弼就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江湖嘛,總是有爭鬥的,要不就不是江湖了,所以,就有了另一個門派的崛起,它就是以郭象、斐頠為代表的崇有派,提出了老子是“有”為核心的,無是不能生有的,所以無不可能是中心。斐頠就說:“理之所體,所謂有也”;“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遣而生虧矣”。
在貴無、崇有兩派互相不服氣時,佛教中樣也受影響,陷進了這個“有”還是“無”的問題思考之中,特別是當時的般若各宗,直接就是鑽進了“無”的問題中跳不出來了,直到佛教的中觀派提出了非有非無,有無不二的中道之理以後,從此義理有了長足進步。
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發表過一篇論文《不真空論》,對般若學的“六家七宗”,特別是本無宗、心無宗和即色宗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說“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非有非無的中道才是真理,成玄英的一些觀點就源於僧肇。
佛家三論宗的創派祖師吉藏和尚也寫了篇《三論玄義》的文章,同樣提出非有非無的中道思想才是實相,特別強調“四忘為真”,這裏的四忘簡單解釋一下,道友們再體會下麵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忘實際上就是否定,四忘就是四個否定,依次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和非非有非無。
總之,江湖上道教各大門派還在那裏爭論“有”還是“無”的第一層功法問題時,佛教門派銳意進取,已經開始把第二層功法研究透了,思想跟不上形勢,讓佛宗鄙視的感覺很不好,所以就如前麵佛道之爭中講的,道家學者們開始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努力汲取佛教的思辯的玄理和精致思想,建立起了係統而完整的道教理論體係的基礎上,道教出現了一批學者型的道士,如孫思邈、成玄英、李榮、孟安排、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杜光庭等,開始加強了內涵方麵的建設,理論體係、哲學思想開始了發展,由此出現了成仙思想,進一步闡述教義,長生成仙思想,規範並總結了齋醮、科儀,出現了天師道、重玄派、上清派、靈寶派、升玄派、太玄派等思想。
下麵就單獨講一講重玄思想。
那麽什麽是重玄?前麵一直講重玄,很多道友都理解為重視玄學,重視老莊,這麽理解也談不上不對,但重玄是從《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而來,又玄就是有兩個玄嘛,所以稱重玄,當然這是圈外人的定義。
那麽圈內的專業人士是如何定義的呢?
玄:既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
重玄:玄之又玄。
或者說是“非有無之表”就是玄,以玄遣有無,就是又玄,所以玄之又玄就是重玄。這個定義就很上檔次了,成玄英又進一步把重玄用“三絕兼忘”的理論進一步發展,專業術語解釋起來就不是很好懂了,不急,稍後再解釋。
杜光庭在《道德真經廣聖義》中說,重玄大體上是從曹魏時期的孫登提出“以重玄為宗”開始,也有人認為是從郭象的《莊子注》開始,孫登再拿過來解釋《老子》。
總之,相繼有大量人士加入到研究、注釋《道德經》的行列之中,梁朝的孟智周、臧玄靜,陳朝的諸柔,隋朝的劉進喜,唐朝的成玄英、蔡子晃、黃玄頤、李榮、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等,這些道門前輩都是重玄領域的高人,他們通過對這部經書的注解,借以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或者政治觀點。當然了,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曆史時代不同,對《道德經》的理解就有不同,最後,集大成者出現了,他就是唐初的成玄英,其重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疏》和《道德經義疏》兩部作品之中。
姓名:成玄英,字子實
籍貫:陝州(河南陝縣),一說是陝西靈寶
出生時間:608年
去世時間:669年
主要成就:重玄理論
主要著作:《莊子疏》《道德經疏》《周義流演》《度人經義疏》《老子道德經序訣義疏》《九天生神章經注》《老子道德經開題》……
在中國道教史上,僅就哲學思想取得的成就來說,幾乎沒人能超越成玄英和李榮這二位。成玄英在重玄、道體、心、性等諸方麵的思想都有著重要的成就,但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這樣一位思想大家,卻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多少痕跡,正史隻是在《新唐書?文藝誌》中有寥寥數語,所以他的出生卒時間、經曆等等隻能從各種零碎的記載中收集一些,其中的原因,深層次的涉涉及、樓觀等高門大派,也和統治階級有關,就不多探討了。
史料中能發現的,在貞觀五年(631年)成玄英應召到了長安,因為是住在了西華觀,所以後來被授了一個西華法師的稱號。此間他和蔡晃道士一起協助玄奘把《老子》翻譯成梵文,在前麵提及過這件事。敦煌文獻中保存他的《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莊子疏》,以及為靈寶派的《度人經》的注疏,不過他和玄奘鬧得並不是很愉快。
高宗永徽653年,成玄英獲罪被流放到了鬱州(連雲港東雲台山)。關於此次獲罪的原因,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和玄奘的學術觀點不同而導致的,有的人則說是因為他在《周易流演》中“推國家之吉兇”觸犯了大忌,真實原因也不是太好考證,實際上,還有學者說他是被流放到了桂林,延續了道家一貫的糊塗帳的傳統。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大膽得到一個推論,就是成玄英的身份應該是一位道士,而且不是一位江湖大門派的道士,但是他的道法成就是很高的。為什麽這麽推斷呢,因為很多文獻上都稱他是一位道教學者,沒有明確他是一位道士,哪個門派的這類信息。
就這樣一位被自家或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打壓的江湖高手,卻得到了對手佛教界的尊重,《續高僧傳》集古今佛道論衡》《苑珠林》《大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肇論》《三論玄檢幽集》等眾多佛教文獻中都有成玄英的記載,華嚴宗澄觀還曾評價他說“廣引釋教,以參彼典”,尊重對手是基本素質,不得不說佛教的興盛並不是偶然和僥幸的。
好了,我們的研究重點是他的重玄思想,其他的以後有機會可以慢慢考證,講成玄英的思想之前,需要先提一下三一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三一思想有正反兩種狀態,一種是一分三,另一種是三合一,所以有些學者又稱之為一三三一思想。
《道德經》中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大概就是說這種古老的道看不見,聽到不,摸不著,所以反正也說不明白,幹脆就把它們混起來了,天天抱著《道德經》研究的清流、道士們一看,原來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又一分三,又有三合一,負陰抱陽,化生萬物的宇宙生成的三分法。
而這一思想也影響了漢代的哲學體係,有一以三生、三而一成、函三為一之類的各種理論出現,然後又影響到了道教。從《太平經》開始,諸如君臣民三合為一、精氣神三合一,葛洪的天地人等等吧,好像道教就極喜歡這個三、崇拜那個一,以至於後世在《雲笈七簽》的《玄門大論三一訣並敘》中總結了四大代表的三一理論,這裏就不展開了,重玄思想同樣離不開這個三一理論。
成玄英繼承了玄靖法師臧矜的思想,“臧公三一解所謂精神氣也”,精氣神沒人不知道吧,具體內容就不再解釋了,成玄英大體就是通過對老子的夷希微三者“不一而一,散一為三”,“不三而三,混三歸一”,其中以精為主,是根本核心,修煉時再迴到道家的守一煉神的傳統功法上,算是使老子的三一思想更加豐滿,哲學層次提高了一些吧。
花了幾天時間整理了一下隋唐的重玄思想,感覺駕馭著還是有難度,詳細展開講的話恐怕講不明白,也怕哪裏有錯誤貽笑大方,糾結以後決定把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概括講一下就罷了。還是以前那個觀點,學術的東西不是本書的主體,我們是講道教的曆史為主,爭取趣味性多的內容多講一些,枯燥的東西可以下麵再交流。
幹寶說過,學者們開始學習 老莊了,把六經棄之如敝屣,空談之風成為流行時尚。佛教界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和尚們也怕不小心掉了腦袋,所以幹脆也拿自己的性空和老莊的虛無對比,把泥洹、寂滅對比老莊的無為,引進了三玄思想解釋自己的佛經,這就是佛教的玄學化。
仔細研究那一時期的佛教不難發現,玄學的引入,對佛教的發展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佛經的翻譯數量劇增、新的佛寺也在各地修建,更主要的是皇室的成員逐漸崇佛了。經過這一時期的理論發展以後,佛教可謂是羽翼豐滿,從根本上獨立了,在和儒、道的辯論過程中也逐漸取得了上風,佛道之爭的這段曆史我們也詳細講過了。
佛道之爭中,道教的屢次失利應該是重玄學產生的直接原因。道教在哲學理論體係的發展中出現了兩個陣營,以魏晉玄學名流何晏、王弼等人為代表形成一個江湖門派——貴無派,每與人談老莊就說“無能生有”,老莊就是“無”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思想體係,比如王弼就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江湖嘛,總是有爭鬥的,要不就不是江湖了,所以,就有了另一個門派的崛起,它就是以郭象、斐頠為代表的崇有派,提出了老子是“有”為核心的,無是不能生有的,所以無不可能是中心。斐頠就說:“理之所體,所謂有也”;“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遣而生虧矣”。
在貴無、崇有兩派互相不服氣時,佛教中樣也受影響,陷進了這個“有”還是“無”的問題思考之中,特別是當時的般若各宗,直接就是鑽進了“無”的問題中跳不出來了,直到佛教的中觀派提出了非有非無,有無不二的中道之理以後,從此義理有了長足進步。
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發表過一篇論文《不真空論》,對般若學的“六家七宗”,特別是本無宗、心無宗和即色宗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說“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非有非無的中道才是真理,成玄英的一些觀點就源於僧肇。
佛家三論宗的創派祖師吉藏和尚也寫了篇《三論玄義》的文章,同樣提出非有非無的中道思想才是實相,特別強調“四忘為真”,這裏的四忘簡單解釋一下,道友們再體會下麵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忘實際上就是否定,四忘就是四個否定,依次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和非非有非無。
總之,江湖上道教各大門派還在那裏爭論“有”還是“無”的第一層功法問題時,佛教門派銳意進取,已經開始把第二層功法研究透了,思想跟不上形勢,讓佛宗鄙視的感覺很不好,所以就如前麵佛道之爭中講的,道家學者們開始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努力汲取佛教的思辯的玄理和精致思想,建立起了係統而完整的道教理論體係的基礎上,道教出現了一批學者型的道士,如孫思邈、成玄英、李榮、孟安排、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杜光庭等,開始加強了內涵方麵的建設,理論體係、哲學思想開始了發展,由此出現了成仙思想,進一步闡述教義,長生成仙思想,規範並總結了齋醮、科儀,出現了天師道、重玄派、上清派、靈寶派、升玄派、太玄派等思想。
下麵就單獨講一講重玄思想。
那麽什麽是重玄?前麵一直講重玄,很多道友都理解為重視玄學,重視老莊,這麽理解也談不上不對,但重玄是從《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而來,又玄就是有兩個玄嘛,所以稱重玄,當然這是圈外人的定義。
那麽圈內的專業人士是如何定義的呢?
玄:既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
重玄:玄之又玄。
或者說是“非有無之表”就是玄,以玄遣有無,就是又玄,所以玄之又玄就是重玄。這個定義就很上檔次了,成玄英又進一步把重玄用“三絕兼忘”的理論進一步發展,專業術語解釋起來就不是很好懂了,不急,稍後再解釋。
杜光庭在《道德真經廣聖義》中說,重玄大體上是從曹魏時期的孫登提出“以重玄為宗”開始,也有人認為是從郭象的《莊子注》開始,孫登再拿過來解釋《老子》。
總之,相繼有大量人士加入到研究、注釋《道德經》的行列之中,梁朝的孟智周、臧玄靜,陳朝的諸柔,隋朝的劉進喜,唐朝的成玄英、蔡子晃、黃玄頤、李榮、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等,這些道門前輩都是重玄領域的高人,他們通過對這部經書的注解,借以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或者政治觀點。當然了,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曆史時代不同,對《道德經》的理解就有不同,最後,集大成者出現了,他就是唐初的成玄英,其重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疏》和《道德經義疏》兩部作品之中。
姓名:成玄英,字子實
籍貫:陝州(河南陝縣),一說是陝西靈寶
出生時間:608年
去世時間:669年
主要成就:重玄理論
主要著作:《莊子疏》《道德經疏》《周義流演》《度人經義疏》《老子道德經序訣義疏》《九天生神章經注》《老子道德經開題》……
在中國道教史上,僅就哲學思想取得的成就來說,幾乎沒人能超越成玄英和李榮這二位。成玄英在重玄、道體、心、性等諸方麵的思想都有著重要的成就,但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這樣一位思想大家,卻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多少痕跡,正史隻是在《新唐書?文藝誌》中有寥寥數語,所以他的出生卒時間、經曆等等隻能從各種零碎的記載中收集一些,其中的原因,深層次的涉涉及、樓觀等高門大派,也和統治階級有關,就不多探討了。
史料中能發現的,在貞觀五年(631年)成玄英應召到了長安,因為是住在了西華觀,所以後來被授了一個西華法師的稱號。此間他和蔡晃道士一起協助玄奘把《老子》翻譯成梵文,在前麵提及過這件事。敦煌文獻中保存他的《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莊子疏》,以及為靈寶派的《度人經》的注疏,不過他和玄奘鬧得並不是很愉快。
高宗永徽653年,成玄英獲罪被流放到了鬱州(連雲港東雲台山)。關於此次獲罪的原因,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和玄奘的學術觀點不同而導致的,有的人則說是因為他在《周易流演》中“推國家之吉兇”觸犯了大忌,真實原因也不是太好考證,實際上,還有學者說他是被流放到了桂林,延續了道家一貫的糊塗帳的傳統。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大膽得到一個推論,就是成玄英的身份應該是一位道士,而且不是一位江湖大門派的道士,但是他的道法成就是很高的。為什麽這麽推斷呢,因為很多文獻上都稱他是一位道教學者,沒有明確他是一位道士,哪個門派的這類信息。
就這樣一位被自家或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打壓的江湖高手,卻得到了對手佛教界的尊重,《續高僧傳》集古今佛道論衡》《苑珠林》《大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肇論》《三論玄檢幽集》等眾多佛教文獻中都有成玄英的記載,華嚴宗澄觀還曾評價他說“廣引釋教,以參彼典”,尊重對手是基本素質,不得不說佛教的興盛並不是偶然和僥幸的。
好了,我們的研究重點是他的重玄思想,其他的以後有機會可以慢慢考證,講成玄英的思想之前,需要先提一下三一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三一思想有正反兩種狀態,一種是一分三,另一種是三合一,所以有些學者又稱之為一三三一思想。
《道德經》中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大概就是說這種古老的道看不見,聽到不,摸不著,所以反正也說不明白,幹脆就把它們混起來了,天天抱著《道德經》研究的清流、道士們一看,原來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又一分三,又有三合一,負陰抱陽,化生萬物的宇宙生成的三分法。
而這一思想也影響了漢代的哲學體係,有一以三生、三而一成、函三為一之類的各種理論出現,然後又影響到了道教。從《太平經》開始,諸如君臣民三合為一、精氣神三合一,葛洪的天地人等等吧,好像道教就極喜歡這個三、崇拜那個一,以至於後世在《雲笈七簽》的《玄門大論三一訣並敘》中總結了四大代表的三一理論,這裏就不展開了,重玄思想同樣離不開這個三一理論。
成玄英繼承了玄靖法師臧矜的思想,“臧公三一解所謂精神氣也”,精氣神沒人不知道吧,具體內容就不再解釋了,成玄英大體就是通過對老子的夷希微三者“不一而一,散一為三”,“不三而三,混三歸一”,其中以精為主,是根本核心,修煉時再迴到道家的守一煉神的傳統功法上,算是使老子的三一思想更加豐滿,哲學層次提高了一些吧。
花了幾天時間整理了一下隋唐的重玄思想,感覺駕馭著還是有難度,詳細展開講的話恐怕講不明白,也怕哪裏有錯誤貽笑大方,糾結以後決定把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概括講一下就罷了。還是以前那個觀點,學術的東西不是本書的主體,我們是講道教的曆史為主,爭取趣味性多的內容多講一些,枯燥的東西可以下麵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