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麵的介紹不難看出,司馬承禎對老莊思想有著極為精深的見解,特別是對損己思想理解更為深刻,他甚至把“損己”作為修仙理論的根本思想,這無疑是對重玄思想的一種發展。


    這裏需要簡單解釋一下什麽是損己。損有損害、減少等意思,損已當然不是要損害自己,而是要去除自身存在的那些對修道有影響的東西,比如前麵講到的七情六欲、貪嗔癡恨之類的情緒,內心對權利、財色、虛名等外物的追求等等,把這些影響修行的東西從自己的周圍、身上、體內、心內損去,以便輕裝上陣,一身無所羈絆地修煉去也。反正你要帶著這些東西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所以損己的思想就要提升到相當高度才可以的。


    司馬承禎當年被唐睿宗召見時,就曾經非常明確地對睿宗說:“道經之旨,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且心目所知見者,每損之尚未能已,豈複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下麵簡單從原因、對象和方法這三個方麵說說司馬承禎的損己思想。


    一是損己的原因、目的,就是為什麽要損己。本質上,道士們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歸根於長生、成仙,最少也是想活個千八百歲吧,當然排除那些失去了向道之心的酒肉道士了,這其實也是道教所追求的終級目標。


    這裏需要提一下,道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神仙的定義卻有很大區別,司馬承禎的追求自然是得道飛升,在他的心目中神仙卻是有兩種的,一種是“人生時稟得虛所,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這是明顯是得自上清一脈的傳承,是典型的《黃庭經》裏麵的觀點。


    他認為還有另一種神仙的存在,那就是“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蹈水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這又是脫胎於莊子的“真人”,顯然,在司馬承禎眼中,老莊是不能否定的,還需要我輩繼續研究學習領會繼承的。


    仔細研究上麵兩種神仙不難發現其中的區別,這顯然能解釋為什麽司馬承禎能接受有兩種神仙存在的原因,前一種神仙是保持自然真性的,是一種超脫了的凡人,雖然是神仙,但本質上還是凡人。第二種神仙則是等同於經過坐忘七個境界修行而成,損己而與道相合,最終是超脫了凡人的存在,也就是說那種沒有了凡人的一切特征的人,自然已經不再是凡人了,這就是司馬承禎損己所追求的理想中的神仙。


    第二是要損什麽,損的對象是什麽。損己是為了成仙,那麽哪些要損去,哪些不能損去就得心中有數,別損了不該損的就杯具了。按照司馬道長的說法,要損去的東西還真不少,比如七邪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八邪氣,就是風寒暑濕饑飽勞逸,當然這些都是俗事之緣,其他還有很多,比如慶祝、吊唁、升遷、酒局等等,“去此邪成仙功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第三是怎麽損,用什麽方法來損己呢。為什麽要損,損什麽的問題解決了,下麵就是怎麽操作的問題了,這些實際上前麵已經講到了,主要就是斷緣、收心、簡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心垢,損去外物簡單,難就難在如何收心。


    以上就是司馬承禎的損己思想,至七階坐忘功法大成,這一思想也臻於圓滿。


    前麵還講到了司馬承禎的五漸門的修行問題,這是他早期總結出來的修道理論,這裏再簡單講一下。


    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序》中講到:“氣元衝始,乘運化而分形”,《服氣精義論》中說:“夫氣者,道之畿微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早期就一直很重視老莊思想的研究,在摸索服氣,也就是修行的法門。他在這裏所講的氣是由道產生的,而道是運動的,變化的,它可以化生萬物,元氣又是物質的、精神的本元,這些理論顯然是源自老子的思想。


    在此基礎上,司馬承禎認為貴生就是要養生延壽。道生萬物,元氣自然也是來自道,貴氣就是重視精神對氣的統率,說白了就是要重視對氣的修煉,這些理論明顯不同於葛洪那類傳統的外丹法了,所以說司馬承禎推動著外丹修煉向內丹修煉的轉變,進而提出了內丹修煉追求仙道的思路。


    關於氣的修煉實際上就是服氣,也稱虛氣,就是虛無之氣,同樣是按進階升級的方式加以修煉。司馬承禎早期總結了五漸門的服氣功法,這五道漸門分別是,一齋戒,要澡身虛心;二安處,要深居靜室;三存想,要收心複性;四坐忘,要遺形忘我;五神解,最終是萬法通神。


    一、齋戒:“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司馬承禎認為先把身體調理好是最重要,估計現代人都認同他的觀點,沒有好身體其他都免談,鍛煉身體就是齋戒所要做的。具體到如何操做他則講得比較細致,比如潔淨、節製、休糧、服氣、摩擦暢外、節食調中等,詳細地內容就不多講了,總之就是要想成仙,必須通過齋戒獲得一具好身體,這樣才可以為氣提供一個最佳的運行的場地。


    二、安處:“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故學道以安處為次”,這是司馬承禎提出的一種簡單易行,但相對來說層次稍顯欠缺的安處的修煉方法。這是一種從身、心兩個方麵都要協同發展的理論,修心對環境的要求實際上就是要讓自己感覺舒心就差不多了,至於要四處開窗、光線合適等等也要看個人感覺,比如他師傅就是在那個小山洞裏修行的,所以司馬承禎的修煉方法很容易上手,因為早期涉及修心節欲方麵的內容相對比較少。


    三、存想:就是存想體內之神,想自我之身,就是收心複性,這是修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階段,也是難度最大的一步。人心難測嘛,難以控製,齋戒、安處就是為了讓人少些外物的幹擾,就如《天隱子》所說,在收心的基礎上能神聚於身、見己想見、心目合一,最終就是要達到心、神統一的境界。在存想理論上,司馬承禎繼承了《老子》的靜、性、歸根思想,同時在思辨性和理論性方麵有了明顯的提升。


    四、坐忘:如果存想是一個方法、一種過程,那麽坐忘就是要達到的結果,達到以後離得道成仙也就不遠了,所以司馬承禎認為過了這一關,“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前麵坐忘講得不少了,就不再重複。


    五、神解:司馬承禎對神解的解釋概括起來就是“萬法通神”,達到這一境界以後,人就成神了,就是能做到凡人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比如水火不侵、瞬間移動、與天地同壽諸如此類吧。


    為了解釋神解這個境界,司馬承禎又把這五漸門進一步解釋了一下,“一齋戒謂之信解,二安處謂之閑解,三存想謂之慧解,四坐忘謂之定解”。所以信、閑、慧、定這四漸通神以後,就達到了神解的境界,可以說神解是高於前四解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平行的關係。當然他的這些理論還是比較牽強的,理論上是否禁得住推敲、如何圓轉就不好說了。


    如果用司馬承禎的另一個“五時”理論來看這五漸門的話,可以分別從動多靜少、動靜各半、靜多動少、無事則靜,事觸還動,最後達到心與道合、靜而不動的層次,這樣理解起來就更加直觀了。


    司馬承禎還有一個“七侯”的理論,“舉動順時容色和悅,夙疾普消身心清爽,填補夭傷還元複命,延數千歲名曰仙人,煉形為氣名曰真人,煉氣成神名曰神人,煉神合道名曰至人”,這同樣是描寫了修行到不同程度,不同階段所能達到的效果,或者說是成就。“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氣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白雲慧覺,複稱成道,求諸通理,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總體看,五漸門的思想體係還是比較粗糙的,神解是核心,它既是五漸門的一個層次,又“無門歸一”,還有其至善思想,從哲學上天然就有漏洞不好解釋。所以,隨著他對天台止觀、儒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在三教合流的大環境下完善著自己的修真體係,最後提出了上麵講到的“七階次”的坐忘理論。


    如果對司馬承禎的五漸門、七階次的坐忘理論加以總結、概括的話,可以提煉出三戒:“一曰簡緣,二曰無欲,三曰靜心”,這在上一章中已經詳細講過了,修道就要“勤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可見相對來說,那七個階段的修煉,最難的還是前三步,心性、毅力、資質,再加上必備的物質基礎缺一不可,所以,在《坐忘論》司馬承禎講到:“人之修真達性,小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高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


    至此,司馬承禎的思想就簡單講完了,總體看,他的服氣功法真的是簡單明了,自己修道到哪一步了,有本參考書可以指導,加之語言通俗,條理清晰,簡便易行,成為了廣大修真者最愛。前麵講到《參同契》時,諸位道友可能有體會,內容那是相當的高深,應該也是本好書,可惜太深奧了,讀起來相當難,而司馬承禎的服氣理論就大道至簡,返本還源,對以後的內丹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