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道友會說,前麵講袁天罡、李淳風、楊筠鬆,還講了風水村、推背圖,感覺你這道教講得不太正宗啊。實際上講藥王的時候我就說到過,道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華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早就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麵麵之中,可以說隻要稍一留意就能發現道教的影子,而風水也好、易學也罷,都是道教融入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體現。


    好吧,下麵就迴歸正統,接著講一講上清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


    姓名:潘師正,字子真


    籍貫:趙州讚皇青山裏


    出生時間:586年


    去世時間:682年正月


    主要著作:無


    主要成就:培養了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師


    細心的道友會發現,潘師正在前麵出現過好多次了,隻不過沒有細講。潘師正字子真,586年出生,這個時間根據卒年逆推而來的,趙州讚皇人,師從王遠知。王遠知是茅山宗第十代宗師,所以潘師正就是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嗯,沒毛病。


    在《舊唐書?隱逸》中有一小段關於潘師正的記載,內容很簡單,僅一些生平等內容,並未涉及他的道教思想方麵的東西。《新唐書》中記載更加簡單,僅用了一半左右的文字就說完了。


    和老師王遠知出身很相似,潘師正的爺爺潘居常做過北周的楚州刺史,老爸潘寞曾任隋朝通州刺史,也算是官宦人家。


    潘師正喜歡道教,實際上是受到了老媽的影響,老媽姓魯,是個道教信徒,從小就教給兒子很多道教經典。潘師正也聰明,學什麽都是一點就通,不過總是感覺這些經書太過簡單,學得很不過癮,經常問老媽:“此書外有過此者乎?”


    老媽每次都說:“惟《道德五千文》耳。”


    小潘同學終於正視起來這部經書,找來以後就抱著這本《道德經》天天啃。


    後來老媽病重了,放心不下兒子,臨死前把他叫到床前說:“我快不行了,可是你還這麽小,留下你一個人怎麽能放心啊。”


    小潘同學拉著老媽的手,泣血說:“老天要是非要您死,我也不想活了。”


    老媽一聽大怒:“你這個不孝的小子,你要是也死了,怎麽對得起我養育你這麽多年,你那麽做就是不孝。”


    小潘同學很痛苦地、掙紮著想了半天才說:“老娘啊,那我隻好勉強活著,我決定以後就當個道士了,隻有從道教中不斷汲取精神食糧,才能撫平我思念老娘的痛苦啊。”


    老媽聽他這麽說,才算放心,摸著他的頭又鼓勵了一番,還是撒手人寰了。


    老媽死後,潘師正“攀墳柏而泣血,伏塚廬而摧心”,母親的死對他的打擊極為沉重,在墳邊搭了個小草房子,日夜陪著老媽,因此,他的孝順的聲名就傳播出去了,那一年他僅13歲。


    根據時間推算,潘師正為母守孝大約十年,期間讀了大量的道教典籍,在隋朝大業年間(605-618年),他遇到了一個叫劉愛道的道士。


    劉愛道一見到潘師正就非常器重他,說他和三清有緣,但是自己又不是他命中注定的師傅,隻有王遠知才有資格教導他,也隻有跟隨王遠知這樣的名道,才能最終修成正果。正是在劉愛道的鼓勵下,潘師正最終拜到了王遠知的門下,並且正式入了道籍,得傳了三洞真經。


    後來王遠知請辭迴茅山時,他跟隨師傅來到茅山華陽洞,由這個信息我們可以推斷出潘師正拜師的時間。道友們可再看看前麵講王遠知的部分,楊廣在位期間一共約談過王遠知兩次,一次是611年打高麗時在涿郡,一次是616年在揚州,時間上都有可能,不過考慮到潘師正也是河北人,所以王遠知去涿郡時由劉愛道引薦他拜在王遠知門下的可能性大一些。


    在茅山住了不久以後,有一王遠知對潘師正說:“本來應該留你在身邊,這樣也方便我教導你,但是為師觀星望氣,發現你的修真之地在嵩山,隻有在那裏才能修成正果。為師也沒什麽可教你的了,明天就和你師兄去嵩山吧。”


    所以潘師正就和劉愛道一起去了嵩山,“曆群崖以選勝,窮絕界而擇幽”,先在雙泉頂潛修,不久後來又到了逍遙穀隱居。“燒楓柏而戒靜,練鬆?以存精”,每天餓了吃點鬆籽,史書上說吃鬆葉,想來那東西應該不會怎麽好吃,別難為老道士了,還是吃點鬆子吧,渴了喝澗水,斷絕俗世,洗心忘形,專心修煉太清經法,轉眼就是二十餘個春秋。


    關於潘師正在嵩山隱修的這段時間,不同史料記載有些出入,總之是一段不短的時間。


    今天的嵩山東線太室山景區南麓的金壺峰下,澗水邊上有個三進的小道院,裏麵有一個天然石洞,傳說就是潘師正當年隱居時親自鑿出來的,形狀像個雞蛋,所以叫雞卵洞,也叫無極洞,就是老道士生活起居的地方。


    轉眼到了676年,此時潘師正已經年過九十了,高宗李治到嵩山進香時,聽說這裏還有這樣一位道教高人隱修,就召見他,請他作符書,可是他卻說自己不懂這些。


    接著問:“您老人家在山裏住著,缺啥少啥的不?”


    迴答很簡單:“山裏的鬆樹清泉就是我需要的,隻要山裏還有鬆樹,其他的就不需要。”李治和武則天更加尊敬這個老道士了,希望能和他多接觸接觸,於是又多住了好幾天,最後才依依惜別。


    李治679年再次來嵩山時,又派了加長豪車去接他,並且敕令把他住的逍遙穀的草房改造成了隆唐觀(後來諱唐玄宗李隆基改名為崇唐觀),山頂上又修了個精思觀讓他住,在逍遙穀外麵專門修了個仙遊門,山北邊修了個尋真門。


    李治迴京後,恰好太常新創作了幾首樂曲,一聽很不錯,分別改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以表達對潘師正的思念之情,前前後後還贈詩幾十首,所做這些,都是因為對潘師正的敬重。


    潘師正和師傅王遠知一樣,不怎麽喜歡創作,所以他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麽著述,僅在《正統道藏》太平部有一篇《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記載了李治去嵩山詔見他時的問答。從這些問答裏及弟子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他對道教經籍的研究精深,以及在義理方麵的成就。簡單總結以下幾點:


    李治問他:“道家階梯,證果竟在何處?”


    潘師正迴答是:“竊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多少,通覺有淺深……”,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潘師正的哲學思想是和佛教的眾生皆具佛性思想非常相近的,他認為道法是虛寂的,不滅不生,一切事物隻是道法所感應到的,具體他們是不是真的存在,那得看你是怎麽看了。


    李治和武則天對潘師正的尊敬僅從為他修了如此多的房子就可以看出一二,不過恰恰是因此,潘師正非常內疚,內疚不是原因皇帝為他大興土木花了不少納稅人的血汗,而是破壞了自然的、天然的美景,傷害了花花草草,驚擾了禽獸,這是對自然的一種無禮和破壞。可人家李治兩口子也是出於好心,這事又不能怪皇帝,所以隻能算自己的罪過,唉,真是位環保達人啊。


    正是因為潘師正有這種思想,他才能在陰暗潮濕的雞卵洞裏一住就是五六十年。同時他還時常告誡弟子們,修道就要去深山絕穀,找一處誰也不打擾的地方,絕對不要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萬物有靈,必須要有尊重之心、敬畏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