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養生,毫無疑問孫思邈是最有發言權的,如果他的養生之道不好,怎麽能活一百多歲?他的養生理論可以說是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為一體,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性,這比吃什麽金丹都管用。“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這個理論估計道友們都認可吧,如果心態不平和,易怒、善妒,天天看什麽都不順眼,這類人鮮有長壽的吧?


    至於如何修身養性,孫思邈有居處法、調氣法等養性法門,仔細研究的話這些無不暗與內丹思想相合,把道教的內修理論和醫學相結合,把養生思想歸納進醫學體係中,這就是孫思邈的一個重要的貢獻。


    結合藥王前輩的理論,強烈推薦道友們,特別是想長壽的道友,一定要注意飲食起居,注意養生。特別是老年人,可以從調氣、按摩、導引、行氣、散步等方麵入手。如果想長壽,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看淡名利;忌暴飲暴食;注意氣血通暢,適當適量運動,別往那一坐就一整天,比如我這樣的;生活工作都要有規律,而且是要符合自然規律,比如天天去過夜生活,天亮再迴家睡覺,這顯然就不符合生活規律了。也不要把規律理解成為習慣,認為我按照習慣天天如此就是有規律,這個道理顯然就是歪理了。


    接著講孫思邈吧,659年,唐高宗李治也曾經召見過他,對於這樣一位名醫,自然是希望把他留在身邊。前麵也講到過了,李治的身體一直不好,要不也就沒有武則天什麽事了。這些皇帝嘛,全是老一套,給你封個官就把人留下吧,所以當年李治想要拜孫思邈為諫議大夫,依藥王那種天性崇尚自然和自由的性格,肯定不會答應,所以還是推辭不當。


    從660年開始李治就患病了,特別是667年以後,病情加重,有一段時間孫思邈一直留在了帝都負責李治的救治。到674年時,他對李治說自己身體不好,想迴家休養,您就放我迴家吧。李治很感激多年來孫思邈對自己的照顧,特意賞賜了車馬、房產,相當於給了別墅給了豪車。


    永淳元年,就是上麵說的682年孫思邈去世,當然,這個時間也有學者提出疑問加以考證,就不多說了。


    孫思邈死前遺命弟子要薄葬,不要放什麽陪葬品,更不要殺牲祭祀。四百多年以後,宋徽宗感念這位藥王道士,把他加封為“妙應真人”,當然了,人們還是更熟悉他的藥王稱號。


    下麵再稍稍總結一下這藥王的主要成就:


    首先,孫思邈有藥王稱號,這顯然是對他的成就最大認可,認可了他在藥物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他一生都致力於收集、整理、總結前人的本草方麵的著作和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更加完善的藥物處理體係,他特別強調藥物的栽培、采集、炮製、管理和貯藏等各階段、各環節的方法,尤其重視使用“地道”的藥材。他還反對濫用名藥、貴藥,但重視用好的藥材,當然好藥材並不是名貴藥材,而是地道的、質量好的藥材,他認為好的藥材是和臨床療效有直接關係的,因此他才被譽為藥王。


    當然,個人感覺這個稱號還和他的人品有關係,孫思邈對任何病人都一視同仁,不論貧富,給錢不給錢,隻要有能治的病人都是先治完了再說,所以他在民間才會享有很高的聲望。


    第二,在臨證方麵,孫思邈特別重視張仲景的傷寒學說,經過數十年的整理,直到晚年時他才把完善後的整套理論融入到了他的《千金翼方》中。書中從方、證、治三個方麵獨創性的對傷寒理論加以發展,所以後人稱他是開創了“以方類證”的先河。當然了,對於門外漢來說,我也沒能力解釋什麽是以方類證了,作為一個問題,等哪天再和中醫朋友聊天時請教一番吧。


    第三、極為重視婦幼保健。孫思邈著有《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幾乎涵蓋了求子、調經等全部婦科病,並且把這兩部分內容放在了《千金要方》的開頭部分,這也從側麵說明了他對婦女兒童的疾病的重視程度。


    第四、外丹術方麵的貢獻。前麵講到他隱居煉金丹的事情,他和葛洪煉丹的目的不同,葛洪是為了求仙飛升的,孫思邈是為了“救急濟危”,他研究出了很多丹丸,就相當於現在的中成藥,這樣在處理一些危重病人的時候可以及時用藥,否則等抓藥、煎藥一套程序下來,沒準那邊棺材都買迴來了。


    當然了,在研究這些外丹之時,自然會有些附屬的收獲,而唐代也是外丹術發展的黃金時期,除孫思邈以外,還有孫少微、張果、楚澤先生、金陵子、梅彪、沈知言等等,他們在外丹術方麵的踐行,理論的總結,對設備、藥物種類、劑量、藥物處置、合煉產物等諸多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可惜,唐宋時期,依舊有大量的人,包括皇帝、官貴、文人死在亂吃金丹上,在求仙長生之路上,永遠不乏大量的後來者,後麵還會講到。


    第五、孫思邈收過多少弟子沒有詳細考證,前麵也說過,傳說袁天罡是他的弟子,還有傳說盧照鄰也是他的弟子,不知道這位詩人的醫術怎麽樣,但據說他病了一輩子,還是很痛苦卻是真的。


    可以確定的是,孟詵是孫思邈的弟子,而且也是位長壽道士,活了九十三歲。他在醫學方麵的成就同樣非常高,特別是在食療方麵的成就還應該高過了孫思邈。孟詵有個弟子叫王冰,同樣是位唐代的醫學國手,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提到《素問》,是不是都知道?可能還有道友不知道,那麽《黃帝內經》呢?這就沒問題了,都知道了吧,《素問》和《靈樞》合在一起就是《黃帝內經》。王冰曆時十二年,對《素問》進行整理注釋,可以說後人都是在他的基礎上對《素問》進行研究的。噢,對了,王冰好像也繼承了藥王的長壽傳統,活了九十五歲。據新舊唐書記載,孟詵留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等著作,所以說孫思邈有沒有更多的弟子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僅孟詵一人就夠了。


    這一部分,借助孫思邈讓我們看到了唐朝的醫學發展的情況,了解了道教對中國文化、醫學發展作出的貢獻。除了孫思邈以外,唐代的道教名醫還有很多,除了上麵提及的以外,還有葉法善,是位善用符咒救人的道士;荊州的王彥伯,精於診脈;唐末的葉千韶,擅用符法治病;萬振,精於符咒濟物,葉法善還曾經向他學習過;劉玄靖,同樣擅用符法治病,前麵講武宗滅佛時專門講過他;李元基,善用符和藥物相結合治病;劉知古,是位精通《參同契》的高手,內丹學方麵的造詣高深,而這類道士必定精通醫術,他還留有一部著作《日月玄樞論》。


    上麵提到過的藺道人是位外傷正骨國手,堪稱骨科的大宗師,出過一部專著《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聽聽這名字就上檔次,這是我國一部有記載的、現存的、最早的骨傷科專著。還有那位名氣極大的李淳風,當然他最有名的是風水方麵的造詣以及他的《推背圖》,在醫藥方麵的名氣才不那麽令人矚目罷了,後麵還會專門講他,這裏就先留個伏筆吧。


    其他道醫還有董煉師、葉藏質(葉法善後人)、呂誌真、劉方瀛、舒虛寂、軒轅集、李雲卿、張氳、王可交、殷文祥、李含光、梅崇獻、張鼎、胡愔、玄珠先生、楊上善等等,至於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道教名醫就無法統計了。由此可見,中國的中醫藥學有今天的成就,道教的貢獻真的功不可沒。


    順便再說一句,唐代還有兩部著名的醫書,即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和王燾的《外台秘要》,這兩位作者雖然都不是道士,但在著作裏都吸收了大量道教的養生知識,比如存思、除三屍、叩齒等等,這同樣是道教對我國醫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