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麵的內容,道友們是否注意到了,道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華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麵麵,可以說隻要稍一留意就能發現道教的影子。本章就講一講唐代道教在醫學方麵取得的成就。


    在唐代,著名的精通醫、藥的道士很多,除了最有名的藥王孫思邈以外,還有曹元、孟詵、王冰、沈應善、藺道人等,這裏主要先講一下孫思邈,其他人稍後簡單總結一下,就不再開單章了。


    姓名:孫思邈


    出生時間:541或581年?或者是其他時間,總之就是還不確定


    去世時間:682年


    職業:道士


    主要成就:藥物專精,獲藥王稱號


    主要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即《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攝養枕中方》(即《枕中方》)


    孫思邈的大名應該沒人不知道吧,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幾大名醫之一,有藥王之稱,當然他的身份是位道士,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就在今天的陝西耀縣,至今那裏還保留著藥王廟呢。有機會去西安玩的話,建議可以去一下耀縣,那裏還是令狐德棻、柳公權、範寬等名人故裏,頗值得去憑吊一番,另外這個縣還盛產中藥材,藥王的故鄉嘛,不產藥材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孫思邈的生年不詳,有人說他生在北周時期,有人說生於541年,也有人說是生於581年,這都是從一些史料中推斷出來的,暫時還沒有考證出準確的時間。但是他出生在北周時期還是基本能確定的,即便是按照北周最後一年,就是581年出生算的話,卒於682年,他也是一位超過百歲的老神仙了。


    傳說中孫思邈從小就是位奇才,七歲時上千字的文章一天就可以背下來。那位也許說了,背個上千字的文章不難啊,我上小學的時候背書也挺厲害的,那您找本隋唐前的書背一下試試。


    背書都這麽厲害了,看書的速度更不在話下了,所以十幾歲以後,孫思邈就“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也就是說他不但精通百家之學,各種經典張口就來,尤其精通老莊,還注解過老莊,原因很簡單,當然是更喜歡道教了。另外他還兼修佛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養生理論。


    十八歲時,書看得差不多了,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了,那就是立誌學醫。


    前麵講南北朝道教的時候,關於北方的政權變更講的很少,578年,北周第四位皇帝宇文贇在位時,這位以暴虐荒淫著稱的皇帝,隻當一年權,就把國家弄得亂成了粥。等靜帝宇文衍繼位後,這位也隻當了兩年皇帝,581年就被迫禪讓,楊堅當了皇帝。據說宇文衍在位時,也就是說在北周末年的時候,曾召孫思邈當國子博士,但是他卻推辭不去,隱居到太白山去了,對了,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由此可以判斷,這位老神仙在581年怎麽也得二十歲以上。想來孫思邈當時的聲名應該不小了所以才會被皇帝特召吧,所以更合理一點的年齡則是三四十歲左右吧。這麽一算的話,孫思邈大約在550年,或者幹脆就是541年出生的,那麽他的壽命可能就是一百三、四十歲左右了,對此,除了服就隻剩下羨慕了!這裏向道友們推薦了篇文章,陝西中醫藥大學宋珍民研究員的《孫思邈生平問題十二講之一—孫思邈的生年和卒年(上)》,按他的考證,孫思邈生於560年左右,算是取中了,是否讚同道友們可以看過再說。對了,千萬不要以為孫思邈活得很久啊,下一篇講到南宗五祖時,你會更羨慕,忍不住的話你可以先查查去。


    隋朝初年,孫思邈又去了峨眉山遊曆,楊堅知道有這麽一位大國手的存在自然想約他來當官,身邊有名醫,有病才不慌嘛。可是孫思邈還是表示no,當然不會那麽撅皇帝的麵子,而是找個借口說我有病去不了。這個老道士這謊撒的一點誠意也沒有,您老人家可是藥王,您要說自己總病歪歪的,誰信啊!後來他家裏人不小心爆料漏了實話,原來孫思邈早就說:“再過五十年,就會有聖人出世,那時候天下將會迎來真正太平,才是我出山濟世救人的時候,此前嘛,嘿嘿……”貌似藥王對於預測、易學還很精通啊,實際上這一點也不奇怪,而且據說袁天罡還曾拜在他的門下學習過易學呢。


    隋亡以後,孫思邈就來到了終南山隱居,這不是明擺著嘛,離著長安近啊,這是隨時準備出山了。對了,這段時間,他認識了佛教的律宗初祖,嗯,就是創始人道宣和尚,前麵不是說過嘛,他曾經學過佛學,所以和道宣還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直到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也就是他所說的聖人出世了,才應召出山來見見這位皇帝。當時的孫思邈醫術已相當高深,聲望也極高了,而且他還精通陰陽、推步、醫藥。唐太宗一看這老道士,滿麵紅光啊,看起來像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不免也心生向往,非要給孫思邈封個官爵留在長安,但他依舊推辭不受。


    史書在這裏的記載顯然是前後矛盾,等了五十年,到了出山的時候了,卻仍然沒有出仕。雖然後麵說他是為了煉一種叫太一神精丹的金丹,才離開長安去了峨眉山隱居的,看來終身不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是他最終的堅持。


    孫思邈是位道士,也是位仁醫,多年來一直堅持親自采藥製藥,治病救人,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和唐以前的醫學理論,所以成就才極高,而在那些專業技術人的眼中,搞研究遠比處理人際關係更有興趣。官場雖然能收獲名利,但也是需要付出精力的,沒有一個醉心於專業研究的人會喜歡那些營營苟苟的事。


    前麵也提到過,李世民晚年也沒有能看透權力和生死,求佛信道,開始服食金丹,一生戎馬、操勞政務,精氣神過度透支,身體早就不好了,所以多次召見孫思邈,也希望這位藥王能出手讓自己多活個萬八千年。民間傳說孫思邈表示無能為力,實際上這也不是空穴來風,首先李世民很固執,這是一個長期站在權力頂峰的、多年征伐、意誌堅毅的大人物特有的性格,來自一種極度的自信。當你的建議,比如要注意養生、注意休息、少近女色、保持平常心等等,他會接受嗎?第二點就是對長生的極度渴望,如果你勸他別吃金丹了,那麽他會認為你是有什麽想法,想阻擋我長生不老之路,這就危險了。所以孫思邈也治不了該死的人,就算他是幾千年才出一個的神醫也不行。


    當然了,李世民隻有一個,也不是人人都是皇帝,所以其他人還是可以救的。但凡名醫,古今中外都是極受各階層人士重視尊敬的,所以當時不乏名士高官主動交好他。有一次,盧照鄰得了重病,請了好多名醫也沒治好,正好遇上孫思邈,就問他“名醫愈疾,其道何如?”


    《舊唐書》記載了孫思邈的迴答,洋洋灑灑三百多字,就不再摘錄了,裏麵涉及了醫學的基本理論,好多咱們這些外行人也聽不懂,但是他的迴答裏麵卻反映出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然了,天人合一的問題,在西漢時就已經成熟了,董仲舒還重新解讀了一番,孫思邈把這種思想應用到了自己的醫學領域,把人體視為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還把儒學的中庸思想也應用到養生、用藥裏麵。可能盧照鄰也被藥王的風采迷倒了,所以傳說也成了他的弟子。


    另外,對於形神的關係,孫思邈在道家的形神理論上加上了自己的見解,而且是從醫學養生的角度來解釋二者的關係,比如他認為“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他認為是先有氣而後有神,形神是一體的,當然他有這些理論也能說明他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道士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