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重玄學者實際上要感謝佛教的高僧們的批駁,特別是法琳。法琳在《辯證論》中對道法自然在內的一些矛盾加以論證以後,說明了道的根源性的不成立。但是在《老子》的哲學體係中,道生萬物,道是萬物的主體,這就是生成論,所以道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實體,而是通過萬物來表現出來的,比如生長、發育、死亡等等,不同於西方宗教的上帝創造萬物的創生論,它是一種“自然生成”的。
但是法琳認為道是一個實體,因為你們道家不是說道生萬物嗎,萬物是自然存在的,道不也同樣就是自然存在的嗎?但道又是無常的,這明顯存在矛盾,所以你的道法自然就從根源上來說有問題。
法琳給道教或者說唐初的重玄學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你不解決掉我就認為你們這是繆論:1、道和自然到底是什麽關係?2、道的有常和無常問題;3、道有沒有智?4、道的體是什麽?
由於法琳為代表的佛教對道教的批駁,使重玄學受到刺激而發展起來,以李榮和成玄英為主要代表,包括司馬承禎、杜光庭等眾多高道都開始加強了重玄學的研究和理論的完善。
有點說多了,這次辯論道教算是沒有準備,義理上存在漏洞還被人家抓住了,所以敗得有點沒麵子。
結果:道教負。
第三次李榮立“本際義”:
658年十一月冬天,李治在“雩祈雪降”之時,又下令大慈恩寺的義褒和東明觀的張惠元、李榮等辯論,從“本際義”論到了“道法自然”。
要簡單解釋一下本際的概念。本際應該是佛教的概念,早期的意思是原本的實際狀況,這當然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後來的大乘佛經中,逐漸把本際的意思本體化,諸如“本際不起不滅,亦不可得”、“本際不可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本際無本,本際如真,本際如審”……我對佛教研究極少,所以不是很確定,但是道教也有部《本際經》,最早是以隋朝道士劉進喜寫的《本際》五卷為基礎,後來李仲卿又續了五卷,而且在敦煌本中基本上保存了下來,所以研究它的學者比較多。
同一時期,道教界還有一部《道門大論》,加上《本際經》在內的這兩部經書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對《老子》的理論開始了哲學化的研究,或者說重玄學的開啟,它們直接影響了李榮和成玄英等人的理論體係。
不過真正對《本際經》有所發展的卻不是上麵提到過的這幾位,而是武則天時期的孟安排,他的著作《道教義樞》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道教義樞》又是在《道門大論》的體係上修訂的,所以說《本際經》和《道門大略》開啟了重玄學的研究,但卻搞得有點複雜了。
結果,本來挺不錯的開局,又被義褒利用《道德經》中的議論問題推理出一個悖論扔給了李榮,然後的情節又是和尚們的表演時刻,道士們又是懵懵懂懂,狀若白癡在那等著被損。說實話,要想在嘴皮子上占和尚的上風,這個難度是有點高。
結果:道教負。
第四次靈辯、方惠長論“道”:
從662年十二月八日起,直到663年四月,以靈辯和尚為主,又發生了多次辯論。
最初是靈辯奉李治之命開了個淨名經的題目,接著道士姚義玄等五人和西明寺的子立等四位和尚講論,然後是道士方惠長在蓬萊宮碧宇殿開“老子題”,靈辯和尚開始詰問,二人就道的問題你來我往了一番。
靈辯:“道德是否是你們道家獨有的?”
方惠長:“不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才是根本,其他的道都是末節。”
二人就道的問題相互爭論,方道長固執地堅持自己的道是萬物的根本,又把道視為本體性範疇,以至於人家靈辯都不忍心嘲笑他了。
結果:道教說我沒輸
第五次李榮、靈辯論“道玄義”:
在這次辯論之前,660年時,李榮曾被放歸四川,663年才又被詔了迴來,參加了與大慈恩寺辯論“道玄義”的。
663年六月,李榮在蓬萊宮蓬萊殿講道,靈辯又跑來踢館。
李榮以《升玄經》開題“道玄不可以言象詮”。二人爭論的主體大概就是能不能把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本體定義出來。李榮借鑒了吉藏和尚的二諦論,也來了一手玄可以說也不可以說,有說也無說,可詮也不可詮這種兩頭都堵的辯論技巧。所以嘛,這從側麵也說明了道教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和完善,並且也希望得到佛教的認可。
結果:算是平吧。
經過幾次辯論,可以看出,經曆過幾百年的發展,佛教在本體論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方麵發展成熟,成就要高於道教,甚至高於儒家,老百姓說這個人能言善辯,卻不能忽略背後是有完善的理論體係作支撐的,佛教的確精於也善於在理論體係、思辨方式等方麵研究發展,都非常善辯,這個方麵流傳的經典的故事極多,大家一聽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樣子。
經過爭論,實際上對於本土的哲學文化發展是有益的,道教有了完善義理的動力,儒家同樣得到了借鑒,李榮和成玄英為代表的重玄派在本體論的闡述方麵有了顯著成績。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道士們費了多少腦細胞,來解釋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道是萬物的本源還是氣是萬物本原?道又和氣是什麽關係,道如果是本體,那麽氣是什麽?諸如此類的種種理論。
總體來說吧,二教之爭,特別是第二階段的本體論之爭,對於佛道雙方的發展都有裨益,道教的哲學體係從本體論(重玄學)向著道性、心性修養的理論方麵發展,佛教也吸收了道教的心性思想的觀點進一步完善了涅盤學說,從而更加容易被貴族階級接受,簡單說就是忽悠起他們來更加得心應手了。
由於李治病情開始加重,武則天漸漸掌權,加上雙方基本上也算分出了勝負,所以唐初的佛道之爭算是告一段落了。
鑒於自身在道學理論及佛學思想上的欠缺,這方麵的內容沒有能力駕馭,就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李榮、成玄英的著作讀讀,後麵也會再講到重玄派的內容,到時可以再參考一下。
這裏還要再簡單補充一下,唐初的佛道之爭並不隻是我在這裏說的這兩次,比較著名的還有關於沙門拜君父的爭論、關於《老子化胡經》的爭論、關於為金仙和玉真二位公主修建道觀的鬥爭等,當然這些佛道之爭基本上沒有或很少涉及理論體係,所以就沒有特別進行劃分,但這些也都算是這二次爭論的點綴吧。
但是法琳認為道是一個實體,因為你們道家不是說道生萬物嗎,萬物是自然存在的,道不也同樣就是自然存在的嗎?但道又是無常的,這明顯存在矛盾,所以你的道法自然就從根源上來說有問題。
法琳給道教或者說唐初的重玄學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你不解決掉我就認為你們這是繆論:1、道和自然到底是什麽關係?2、道的有常和無常問題;3、道有沒有智?4、道的體是什麽?
由於法琳為代表的佛教對道教的批駁,使重玄學受到刺激而發展起來,以李榮和成玄英為主要代表,包括司馬承禎、杜光庭等眾多高道都開始加強了重玄學的研究和理論的完善。
有點說多了,這次辯論道教算是沒有準備,義理上存在漏洞還被人家抓住了,所以敗得有點沒麵子。
結果:道教負。
第三次李榮立“本際義”:
658年十一月冬天,李治在“雩祈雪降”之時,又下令大慈恩寺的義褒和東明觀的張惠元、李榮等辯論,從“本際義”論到了“道法自然”。
要簡單解釋一下本際的概念。本際應該是佛教的概念,早期的意思是原本的實際狀況,這當然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後來的大乘佛經中,逐漸把本際的意思本體化,諸如“本際不起不滅,亦不可得”、“本際不可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本際無本,本際如真,本際如審”……我對佛教研究極少,所以不是很確定,但是道教也有部《本際經》,最早是以隋朝道士劉進喜寫的《本際》五卷為基礎,後來李仲卿又續了五卷,而且在敦煌本中基本上保存了下來,所以研究它的學者比較多。
同一時期,道教界還有一部《道門大論》,加上《本際經》在內的這兩部經書的出現,實際上代表著對《老子》的理論開始了哲學化的研究,或者說重玄學的開啟,它們直接影響了李榮和成玄英等人的理論體係。
不過真正對《本際經》有所發展的卻不是上麵提到過的這幾位,而是武則天時期的孟安排,他的著作《道教義樞》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道教義樞》又是在《道門大論》的體係上修訂的,所以說《本際經》和《道門大略》開啟了重玄學的研究,但卻搞得有點複雜了。
結果,本來挺不錯的開局,又被義褒利用《道德經》中的議論問題推理出一個悖論扔給了李榮,然後的情節又是和尚們的表演時刻,道士們又是懵懵懂懂,狀若白癡在那等著被損。說實話,要想在嘴皮子上占和尚的上風,這個難度是有點高。
結果:道教負。
第四次靈辯、方惠長論“道”:
從662年十二月八日起,直到663年四月,以靈辯和尚為主,又發生了多次辯論。
最初是靈辯奉李治之命開了個淨名經的題目,接著道士姚義玄等五人和西明寺的子立等四位和尚講論,然後是道士方惠長在蓬萊宮碧宇殿開“老子題”,靈辯和尚開始詰問,二人就道的問題你來我往了一番。
靈辯:“道德是否是你們道家獨有的?”
方惠長:“不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才是根本,其他的道都是末節。”
二人就道的問題相互爭論,方道長固執地堅持自己的道是萬物的根本,又把道視為本體性範疇,以至於人家靈辯都不忍心嘲笑他了。
結果:道教說我沒輸
第五次李榮、靈辯論“道玄義”:
在這次辯論之前,660年時,李榮曾被放歸四川,663年才又被詔了迴來,參加了與大慈恩寺辯論“道玄義”的。
663年六月,李榮在蓬萊宮蓬萊殿講道,靈辯又跑來踢館。
李榮以《升玄經》開題“道玄不可以言象詮”。二人爭論的主體大概就是能不能把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本體定義出來。李榮借鑒了吉藏和尚的二諦論,也來了一手玄可以說也不可以說,有說也無說,可詮也不可詮這種兩頭都堵的辯論技巧。所以嘛,這從側麵也說明了道教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和完善,並且也希望得到佛教的認可。
結果:算是平吧。
經過幾次辯論,可以看出,經曆過幾百年的發展,佛教在本體論的形而上的哲學理論方麵發展成熟,成就要高於道教,甚至高於儒家,老百姓說這個人能言善辯,卻不能忽略背後是有完善的理論體係作支撐的,佛教的確精於也善於在理論體係、思辨方式等方麵研究發展,都非常善辯,這個方麵流傳的經典的故事極多,大家一聽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樣子。
經過爭論,實際上對於本土的哲學文化發展是有益的,道教有了完善義理的動力,儒家同樣得到了借鑒,李榮和成玄英為代表的重玄派在本體論的闡述方麵有了顯著成績。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道士們費了多少腦細胞,來解釋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道是萬物的本源還是氣是萬物本原?道又和氣是什麽關係,道如果是本體,那麽氣是什麽?諸如此類的種種理論。
總體來說吧,二教之爭,特別是第二階段的本體論之爭,對於佛道雙方的發展都有裨益,道教的哲學體係從本體論(重玄學)向著道性、心性修養的理論方麵發展,佛教也吸收了道教的心性思想的觀點進一步完善了涅盤學說,從而更加容易被貴族階級接受,簡單說就是忽悠起他們來更加得心應手了。
由於李治病情開始加重,武則天漸漸掌權,加上雙方基本上也算分出了勝負,所以唐初的佛道之爭算是告一段落了。
鑒於自身在道學理論及佛學思想上的欠缺,這方麵的內容沒有能力駕馭,就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李榮、成玄英的著作讀讀,後麵也會再講到重玄派的內容,到時可以再參考一下。
這裏還要再簡單補充一下,唐初的佛道之爭並不隻是我在這裏說的這兩次,比較著名的還有關於沙門拜君父的爭論、關於《老子化胡經》的爭論、關於為金仙和玉真二位公主修建道觀的鬥爭等,當然這些佛道之爭基本上沒有或很少涉及理論體係,所以就沒有特別進行劃分,但這些也都算是這二次爭論的點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