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重歸李氏之後,先後由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繼位,這二位都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讓這個親媽折騰得小心肝都沒安生過,二人都曾經兩次出任皇帝一職,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才十三年。


    武則天讓位給李顯以後,重新恢複了唐的國號,老子也重新成為了“玄元皇帝”,貢舉人們也迴家翻出了《老子》每天要看上幾眼。新人新氣象嘛,更何況皇朝重新迴歸,所以還要求每州再修一所中興觀,不管怎麽樣,先釋放一下被壓抑已久的情緒,也順便討個口彩。


    曆史上對武則天執政期間的功過得失早有評價,道友們也都有自己的見解,不囉嗦了。在宗教政策方麵,由於武則天執行的佛先道後的政策,佛教的勢力更加龐大,相對來說道教發展則進入了低潮期。


    712年,隨著睿宗讓位,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文學、影視界的明星唐明皇)繼承大統後,對自己親眼看到的宗教問題,特別是佛教的危害認識非常深刻。中宗以來,貴戚爭營佛寺,富戶強丁多削發以避徭役,這些可不是聽別人說的,而是他自己看到的。道教雖然和佛教有相似之處,宮觀同樣占有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但是道士可以娶妻生子,也願意參政當官,喜歡封個爵位,要為後代子孫謀福利、謀發展,所以道士們和地主階級沒有根本的區別,矛盾並不激烈,所以,玄宗對道教首先就多了一層認同感。


    為了能夠迅速擺脫周武的影響,使社會政治、經濟建設全麵展開,李隆基效法唐太宗再次大力推行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提高道教地位,重新變迴了道先佛後,推行了一係列崇道的政策。714年李隆基下詔沙汰僧尼,還俗者二萬二千餘人;據《舊唐書?司馬承禎傳》記載,開元九年(721年),李隆基又遣使詔迎司馬承禎入京,親受道教法錄,便成了正式的道士皇帝;《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九年(731年)又下令五嶽各置老君廟;開元廿一年(733年)下詔“製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勸令習讀,以明旨要,置於諸經之首,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735年親自注釋《道德真經》,並發給各地的宮觀,同時要求百姓家家都得收藏本《道德經》。


    漢朝以來,《道德經》的注釋極多了,李隆基感覺前人的注釋水平都不咋地,或者說都不是太符合自己的胃口,這個實際上不難理解,不同的人對這部《道德經》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就連斷句都花樣百出呢,身份、地位不同,理解起來更加會有不同了,所以他把自己多年來從老子思想中學習而感悟到的治國體會加以梳理、總結、提煉和闡述,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把清靜無為具體化,具體化成什麽了呢?比如提倡節約、以農為本、休生養息,減輕苛稅,無紙化辦公——咳,就是簡化辦公等等這些角度上對《道德經》進行了注釋,後世稱為“禦注”。


    他的這些思想在曆代小學生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放在唐朝,可謂是極先進了,所以才能有大唐的開元盛世,也為他贏來一個以道治國的美名。


    當然了,李隆基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可能隻因為推行了崇道的政治才取得的,但他的治國思想受到道教的影響很大,而且他的宗教政策對於教化百姓,加強統治作用同樣很大。可以通過人口數字簡單看看李隆基的政績,705年,就是武則天去世的那一年,戶部上奏全國一共有六百一十五萬戶,人口是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到726年,全國共有七百六萬九千五百六十五戶,人口已達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七百一十二人,到732年時,人口增至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人。人口數量實際上最能說明問題的,沒有比這個更具有說服力。


    《資治通鑒》記載,737年,李隆基規定全國各地都要在老子誕辰日集中給他慶生,“老疾不堪厘務者與致仕道士女冠,皆隸宗正寺”,同時下詔“置玄學博士,每歲依明經舉”,就是增設了玄學博士,並且每年要增開道舉。想當官嗎,除了參加以前的考試以外,還可以通過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然後參加“道舉”,就是道教的科舉,同樣可以出人頭地。


    《舊唐書?禮儀誌》中有相似的記載,隻不過時間是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詔“製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畫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設崇玄學(後改稱崇玄館),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考試合格者按貢舉及第對待,稱為道舉,授予官職。其中為什麽會有所不同,不深究了。


    玄宗緊接著還通過了一係列命令,除了道教獨立於國法之外的特權以外,大量印發道經,為了讓大家好好學習,規定說這就是題庫,以後考試題都從裏麵出了,可別怪我沒告訴你啊。


    皇帝擺明了車馬要給道士特權了,下麵不乏心眼兒活絡的人吹捧。同年正月,河南采訪使汴州刺史齊澣上了份奏書,原文就不引用了,大概是說道教太偉大了,那是需要我們這些凡人敬仰的,所以,如果有男道士或女道士大人們犯了什麽法紀,也不能隨便就讓官府處罰。您也知道,下麵人有時候會動動私刑的,又是抽鞭子,又是打板子的,甚至提前試驗滿清十大酷刑什麽的,那可是影響道教的偉大形象啊,所以應該下旨命令地方政府不能隨便處置道士女冠。那麽怎麽處理呢?當然最好是讓道教自己處理了。這才叫人才,知道皇帝喜歡什麽,前途還能不光明!


    不過這個齊澣還真不太好評價,進士出身,聰明自然是足夠的,年輕時不成熟,所以說話不謹慎泄了密,被皇帝給貶了官,在縣裏窩了十多年才逐漸升遷。好在他還能耐得住寂寞,一度認真做了幾年好事,比如改變漕路、治理水道、安頓流民等,很出了幾件政績,所以被升到了汴州刺史。晚年時又投靠了高力士,得罪了李林甫,結果又被牽連罷官迴家種地去了,據說最後還是被起用了,應該全是會揣摩上司的心意的功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