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得道高人,想求教養生、長壽之道的帝王都非常感興趣的。首先是陳宣帝和陳叔寶這父子兩人,都曾召見過王遠知,聽聽他講講無上道法,後主陳叔寶聽後慨歎說“宏旨玄言,甚見嗟賞”。


    592年,還是晉王時的楊廣正在鎮守揚州,楊廣是604年轉正的,前麵提到了,他對道士更感興趣,當聽說茅山還有這麽一位高人隱居以後,就派了王子相、柳顧言等人帶著厚禮去請王遠知來串個門,到家裏坐坐。王遠知雖然不願意去,可自己的腰都沒人家的腿粗,怎麽也得去應付應付,所以一進楊廣家的大門,馬上就施了個小法術,把一頭烏黑的秀發變得雪白。楊廣一看嚇了一跳,可能是對王遠知這一頭白發有了陰影,勉強應付了幾句,就趕快把他打發走了。王遠知暗自得意,小樣兒的,別說你隻是個王爺,將來當了皇帝也一樣讓你怕,結果一出大門,立刻恢複了一頭烏發,唉,這老道士還真有點調皮。從這個小故事裏實際上可以看出,即便王遠知是528年生人,592年時也是六十多的人了,那時還能有一頭黑頭發,足見其養生功夫之深了。


    611年,楊廣巡幸涿郡時,還是想向他求教養生長壽之道,就派員外郎崔鳳舉去請他,王遠知隻好來到臨朔宮見了一次楊廣,此時的楊廣居然還有心情享樂呢,並且對王遠知執弟子禮,還命令在京師建造玉清玄壇請他務必賞光去住。


    熟悉隋朝曆史的道友應該知道,611年楊廣為什麽去涿郡?是為了遠征高麗做戰前準備的,籌措了一百三十萬大軍的供應,當年河南、山東又發大水,於是王薄、竇建德、劉霸道、張金稱、高士達等各路豪傑紛紛起義,就這樣第二年楊廣照樣帶大軍,號稱二百萬扁高麗去了。結局都清楚,大敗迴來了,結果613年又跑涿郡征兵,2月又跑高麗去了,家裏亂成什麽樣了呢?孟海公、孟讓、孫宣、彭孝才、吳海、呂明星、杜伏威等等更多英雄揭竿而起,高麗那照樣吃了敗仗迴來了。


    您說都這樣了,就安穩點先把家裏收拾好了再想著欺負人行不,不,那可不行,614年,楊廣第三次征兵,又跑高麗挨打去了。此時唐弼、張大虎、胡劉苗等又一群英雄起義。所幸高麗王也怕楊廣了,心說遇上個瘋子了,這是家都不要了非要欺負死我不可啊,隻好服軟了,7月派人找楊廣說,您厲害,我服了,我投降。此時國內已經不可收拾了,有點跑題了。


    迴來接著說楊廣。隋煬帝巡幸揚州時,如果按時間順序的話,這次應該是楊廣第三次到揚州,時間應該是616年,實際上逃到揚州的,隋朝已經無力迴天了,此時王遠知來見楊廣,對他說不宜遠離京城,但楊廣卻沒聽他的建議,此時的杜伏威、竇建德、劉武周、李密、翟讓等各大勢力已經把天下分得差不多了。第二年李淵也起兵,很快大唐時代就到來了。


    王遠知在政治上的見識也非一般人所及,眼看這位皇帝實在是扶不上牆了,天下都亂成這樣了,即便楊堅再活過來估計也隻能兒子點個讚,能短短幾年就把大好江山弄成這樣,也沒誰了。關鍵是王遠知能在李淵還沒有任何造反的征兆時,便主動去和李淵談了談天,“高祖之龍潛也,遠知嚐密傳符命”,不過功成後王遠知就身退繼續隱居了。


    直到武德年間,準確說應該在621年,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喜歡聽《隋唐演義》的道友可以迴想一下,這段曆史挺精彩的,這一年李世民先後打王世充、圍洛陽、大敗竇建德、收降王世充、劉黑闥起兵等等,曆史就萬分精彩了,再經過演義就更吸引人了,我自己都想再迴頭看看這本小說了。


    就是這一年,李世民成為天策上將軍並開府,手下群賢畢集,諸如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許敬宗等等,當時請了閻立本分別畫了肖像,號稱十八學士。就是在這一年,李世民還由房玄齡陪著,專程去訪王遠知,而且是穿著便衣去的。


    王遠知自然沒見過李世民,眼見二人氣度也不像凡人,暗自掐指,那位可能問了,是不是諸葛亮那種袖中掐指的馬前神課之法?可能是吧,道門傳下來的掐指推算的法門不少,王遠知用的哪種不好說,總之是挺準的,因為他一邊上去迎接,心裏已經有了數,“你們當中有聖人,難道是秦王大駕光臨?”二人承認以後,王遠知才說:“秦王您將來是一位開創盛世的天子。”這又一次證明了他的極高的政治敏感性。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還時常惦記王遠知,打算請他出山為官,卻被堅決推辭了。所以,貞觀九年時,李世民安排人在潤州舊山(也有記為茆山)為他建了座太平觀,並賜下田產,度了二十七個道士給他做伴。在《談賓錄》和《舊唐書》中說度了二十七個道士,但江旻的《碑》中說是七十人,《雲笈七簽》中甚至說是隻有七人,唉,就是這麽不嚴謹,你自己看著辦吧。


    那邊道觀正修呢,李世民就下了份詔書通知王遠知,順便表示表示自己對他的崇敬之情,先大大誇讚了一翻他的才學品行,道法精深,然後又表示說,您老人家既然不願意在俗世紅塵中生活了,那我也不能非要勉強您,不過為了表達我的尊敬,已經派人去負責給您修建道觀,添置田產,希望等您老迴去時都已經辦妥當了。這份詔書的內容在《舊唐書》中有記載,有興趣的道友可以品鑒品鑒。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八月十六日,王遠知自知今天就是羽化之日,便對弟子潘師正交待了後事後,立刻沐浴,穿戴好衣帽,然後躺下,就像平時睡覺似的悄然逝去。調露年間,唐高宗李治追贈王遠知為太中大夫,諡號升真先生。武則天又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改諡號為升玄先生。


    王遠知一生隻寫過一部《易總》十五卷,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再無其它作品了。雖然他在著述上沒有什麽貢獻,但是由於他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把陶弘景的茅山宗的經義傳承下來,在他的眾弟子中,特別是潘師正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茅山宗,所以說他對茅山宗,對中國的道教的傳承有著重要的貢獻。


    這裏多說幾句,有學者考證,《易總》實際上並不是王遠知所著,而是另一個同名的王遠知所著,二人同名,所處時代稍有前後。不過這另一個王遠知隻在一些野史和地方誌裏有些記載,《易總》也失傳了,雖然後世的一些注《周易》的人受這部書的影響,在這存疑,就不詳細考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