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大隋朝國祚雖然隻有短短的三十七年(公元581-618年),但是也不能掩蓋掉隋文帝楊堅的光芒和成就,好大喜功,追求享樂的煬帝楊廣繼位以後,雖然很快就把老爸辛苦弄來的江山給斷送了,王朝的更迭,所幸道教並沒有受到大波及,反而得到了很不錯的發展機遇,整體上呈欣欣向榮之勢,道門高人也能夠專心搞搞科研,出些成果,也為進入唐朝以後的發展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下麵就挑兩個比較重要的道士講一講,先講一下茅山道士王遠知。


    姓名:王遠知


    出生時間:510或528(稍後解釋)


    去世時間:635年,總之就是位百歲道長


    籍貫:琅琊


    職業:道士


    成就:茅山宗第十代宗師


    主要著作:《易總》(存疑)


    王遠知,祖籍琅琊,後來隨老爸遷居揚州,所以有些史料也說他是揚州人。爺爺叫王景賢,曾擔任過梁代的江州刺史,江州在三國時期就很有名了,道友們應該不陌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父親叫王曇選,是陳代揚州刺史,所以王遠知的祖上都是省部級高官。古代講究門當戶對,老媽的娘家地位也不錯,姥爺丁超,任梁代駕部郎中,和王景賢也是同事。


    前麵也講過好多次了,但凡名人出生必有異象,雖然不是必要條件,但應該是個充分條件。所以在千年前的某一天,王遠知的母親白天睡覺時做了一個夢,醒了以後感覺很不一般就說了出來,說夢見有隻鳳凰飛來,就停在了她的身上。中華文化傳承至今,龍、鳳、麒麟之類的都是大吉大利的神獸,和它們有關的都是好事,所以當王遠知的老媽發現自己有了身孕以後,自動就和夢到鳳凰這事聯係了起來。恰好名人寶誌大和尚來府中做客,王曇選就對寶誌說起了這事。寶誌閉目推演了一番,說:“恭喜恭喜,大吉大利啊,你這寶貝兒子將來成就非凡啊,會是一位道門高人,快快快,紅包拿來。”


    簡單說說這位寶誌,這是真實存在一個人物,並不是講故事隨便編的一個人,並且他還是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僧人。寶誌和尚七歲就出家了,修的是童子功,佛法相當精深,而且還精於預測。據說他在梁武帝時期寫過一首讖詩,有點類似打油詩,是這麽說的,“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複有四,城北火酣酣”。什麽意思呢,剛寫出來時誰也看不明白,不知道什麽意思,後來有高人才分析出來,這是寫的蕭衍。蕭衍恰好是三十八歲時在建業禪位建梁,丙寅年他八十三歲時,四月十四日城北的同泰寺遇到火災。上一篇講陶弘景時提到蕭衍晚年迷信佛教,曾舍身佛教,實際上就是在他八十三歲這一年三月舍身在這個同泰寺的,結果沒幾天就一把大火燒了起來。


    總之,這位大和尚的預言還是很準的,他對王曇選說你兒子以後會當道士,就有點命中注定的意思了。


    王遠知從小就表現出了高智商的特點,聰明敏捷,無論多麽晦澀的經書,一看就懂,尤其對書傳極為喜歡,“多通經史,盡銳典墳”,典墳的意思前麵解釋過了,就是三墳五典,不再多說。等到十五歲時,王遠知果然去了茅山打算當道士了,拜了陶弘景為師,跟隨他修習道法,盡授三洞秘法,由此,後世的茅山宗便尊他為茅山第十代宗師。


    不過這裏有個小問題,就是有關王遠知是否真的跟隨陶弘景學習過,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前麵提到過,陶弘景是536年羽化的,而王遠知生年雖然還沒有最終考證,但不是510年就是528年,所以才有此疑問。分析一下這兩個時間的來源,《舊唐書》《新唐書》《雲笈七簽》《太平廣記》、江旻《碑》《茅山誌》等沒有明確記載王遠知生於何時,但都記載了他是卒於貞觀九年,即635年,這個時間各史料都沒有出入。然後再按照記載說他壽一百二十六歲,推測出他應該是生於510年。而在《玄品錄》中卻明確地記載了他生於梁大通二年,就是528年。當然了,《玄品錄》是元代茅山道士所作,這個時間是否準確,又從何而來的也無從可考,所以就不能確定王遠知究竟生於哪一年。


    也就是說,如果王遠知生於510年,年齡上來說,二十多歲的他是完全有可能求學於陶弘景的,但是如果他是生於528年的,才不到九歲的他就跑茅山找陶弘景就有點不合理了。那位道友可能會說,王遠知是神童嘛,9歲就學道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您別忽略了,王遠知9歲時陶弘景羽化的,所以更小的時候去拜師才可以的。另外,就是李世民貞觀時期的道士江旻應該是最了解王遠知的了,都是從事道士職業的同行,但在他所作的碑文裏麵,也沒有提到過王遠知拜陶弘景學習的事。所以,這個就存疑吧,無論他是否在陶弘景座前請教過,暫且放下。


    大約在十八歲那年,王遠知拜在了當時的國師、宗道先生臧矜(也有書記作臧兢)門下,跟隨他學習。身為蕭衍的國師,臧矜的身份地位算是極高的,而且他學識淵博、智深幽微,著過《道學傳》《道德經疏》,道教方麵研究也很深,所以王遠知在他門下學習盡得傳諸秘訣,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王遠知本來就出自名門,又聰明好學,功底也不錯,再加上跟隨著明師學習,所以他在道學方麵很快就有了不小的名氣,在高官貴族圈子裏也有了眾多粉絲,大家也都有意結交他,無形中他對政治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等到在國師門下學成之後,王遠知醉心山水,開始遊曆天下,遍訪名山,最後選擇了茅山歸隱,從此專心研究上清經法,修煉辟穀吐納之術,名氣越來越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