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隋書》記載,在公元583年,楊堅曾下過一道詔書,說“行仁蹈義,名教所先,厲俗敦風,宜見褒獎”。又經過幾年的四處平定,589年消滅了陳,此時南北基本完成了統一,同年四月又下詔說“喪亂已來,緬將十載,君無君德,臣失臣德,父有不慈,子有不孝,兄弟之情或薄,夫婦之義或違,長幼失序,尊卑錯亂。”可見此時雖然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但內政還是一團糟,楊堅還是能看得出,宗教在這種時期對於快速穩定內政有著極好的效果。


    在京城有座禪定寺,587年時主持稠師圓寂了,對於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說,這本應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怎麽也不應當引起皇帝的注意才對,但是楊堅偏偏就親自關心並過問了這件事。他下詔請來了徐州的高僧曇遷,由他來當禪定寺的主持,並且還一直與曇遷保持著密切的來往,經常要抽時間喝個茶、聊聊天。楊堅每次出差時,也會叫上曇遷陪同,甚至晚上也要讓他陪著睡覺聊天,足見他對佛教的重視和親近,也看到了佛教對於穩定當前的社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過這件貌似很小的事來看,在隋朝初期,楊堅對於佛、道二教是一種保護、拉攏的態度。南北統一以後,大隋也由對外征伐轉向了內政建設,佛、道二教的發展建設,也成了楊堅內政建設要重點考慮的一部分。


    再比如,在600年底,楊堅下詔讓各地建廟立祀,並且說誰要是再敢偷盜、毀壞佛像、天尊像,都要嚴懲,這顯然是對北周時期對佛寺的嚴重破壞有太深的感觸了。當然了,他還特別指出,如果有和尚或道士毀壞佛像、天尊像的情況,那更要嚴懲,因為這種性質更惡劣。


    那麽是如何嚴懲的呢?史書記載是“以惡逆論”。這個惡逆罪在隋代是重罪,當時的刑法中是“十惡之條”,列舉了十條重罪,而惡逆就是這十大罪之一。對於犯了這十大罪條人的處理,一般都是掉腦袋完事。如果僥幸中了彩票,恰好趕上皇帝娶老婆、生兒子、新皇登基之類的大喜事,就會有大赦天下這種好事,但“雖會赦,猶除名”,就是說就算遇上大赦放了你,但是也不能恢複原來的身份地位。比如原來有的官職、功名之類的吧,就是你因犯這十惡罪被赦後,最多就是個平民百姓了,想恢複政治地位那就別想了。這可以說是隋朝在法律上對佛、道二教加以了保護。


    沒過幾天,楊堅又下詔稱佛道並重,“佛法深妙,道教虛融,鹹將大慈,濟度群品,凡在含識,皆蒙複護。……”,所以,說到底,還是因為佛、道二教經過大混亂的發展時代後,都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繼續打擊是不現實的,利用好的話可以更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


    如果說上麵這些態度、政策,是表達了隋政府對佛、道二教的一種扶持態度的話,那麽對於恢複和扶持佛、道二教,特別是在佛教上,楊堅具體有哪些實際行動呢?


    601年,楊堅先後兩次下詔,要求各地興寺建塔,同時也極為關心各地寺廟的僧人數量,說我大搞房地產開發,給你們修了這麽多別墅,到時候沒有和尚住進去就尷尬了,所幸經過十幾年的恢複,就算房子不夠住,也沒影響和尚的數量。至於鼓勵並安排眾高僧翻譯佛經,弘揚佛法,送錢送物這些事,那更不用細說了,不可計數。


    可以看出,楊堅對佛教還是天然就有親切感的,各方麵照顧有加,這和他從小就信仰佛道是離不開的。那麽對於道教呢,他實際上也並沒有特別偏見,沒有因為信佛就敵視道教,總體上也是以扶持為主。


    《隋書?王邵傳》還記載了一個故事,王邵給楊堅上表時說,在陳留老子祠裏有一棵老柏樹,枯死很久了,民間傳說老子不久要來度世,這棵枯柏就會從東南方向生出新枝。南齊時,果然東南方向生出新枝,當時還是亳州刺史的楊堅聽說後,親自來到樹下,正好應了老子度世的傳說。


    由於有過這樣一段淵源,楊堅對道教,特別是老子就非常看重了,自己就是老子派下來度世之人,所以對各地的老子祠的營建工作非常重視,很多時候都要親自過問。在《全隋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楊堅稱帝後,581年下詔稱“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深淺,殊途共致。朕付膺道化,念存清靜,慕釋氏不二之門,貴老生得一之義,總齊區有,思至無為,若能高蹈清虛,勤求出世,鹹可獎勵,貽訓垂範”,同年,下詔修複了周至縣的老子廟,足見對老莊道家的崇尚。583年,又在龍首原新建了三十六所道觀,稱為玄壇,並且度道士二千人。


    楊堅以前曾去過樓觀台的宗聖觀,對於這個尊奉老子的道派非常重視,除了下令重修道觀,度了一百二十個道士外,並且還刻了四體的道德經收藏在道觀裏。


    前麵講到樓觀道士王延,一直在京都,楊堅為他專門修了座國立的宗教研究院——玄都觀,請他去當主持,甚至最後還“齋誠受智慧大戒”。對於樓觀道的重視,和“田穀十老”中的王延和嚴達有著重要的關係。


    對於其他的有名道士,楊堅也經常詔見,比如588年召見孟靜素,把他安排住在至德觀,魏郡仇嶽洞曉老莊,也被召見一起交流玄理,為一個叫呂師的建了座清虛觀,為孫昂建清都觀,為孟靜素建至德觀,還在益州建了至真觀、三洞觀、三聖觀等。


    楊堅的開皇年號的來曆,同樣是與道教有關。上一篇末提到的樓觀道士王延等人整理的《三洞珠囊》,其中就有“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的記載,《隋書?經籍誌》也有相近說法。實際上“開皇”就是道教中一劫之始,楊堅確定年號為開皇,也有利用道教的天命所歸的寓意,來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增加氣運,想來也寄托了、承載了這位堪比始皇帝的一代大帝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總之,在楊堅的有意識的扶持利用下,隋朝的道教是呈發展趨勢的,無論是道觀還是道士,規模、數量上都有所增長,道士們的參政議政也是封建統治階級所樂見其成的。


    楊堅在位期間,還有個關於佛、道相爭的有意思的事兒。楊堅經常會請些道士進京來講座,開些學術交流會,當然他親自參加的時候不多,不過卻要求大臣們都得去聽聽講,接受點新知識、新思想。


    對於這種情況,和尚們感覺不太爽了,於是也去會場聽,當然他們是帶著攪和的目的去的,所以那邊台上剛講了個開頭,就有個光頭站起來搶麥提問,問題自然不會是友好交流的,而是詰難,這樣講座一般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和尚們達到了目的,高高興興去慶祝了,道士們就不高興了,於是就向皇帝告狀,皇帝說沒事沒事,以後就不讓和尚們參加了,你們安心搞活動吧。


    道士們一聽挺高興,心說這下可以安心講課了。沒想到,和尚們知道後,根本就不聽那一套,以僧粲為首的一眾和尚們照舊直接闖進會場,搶麥攪和照舊,講座自然就更沒辦法辦下去了。


    當然了,好皇帝都是搞平衡的高手,聽說這件事後楊堅反而很高興,“斯朕之福也!”通過這事,也足見隋朝對佛、道二教的包容與重視了。


    據《廣弘明集》記載,由於北齊的排斥道教的政策,曾一度使境內道教幾乎被滅絕,雖然稍有所誇張,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在隋前,道教的生存麵臨著挑戰,所幸“迄於隋初,漸開其術”。假如楊堅同樣持續打壓、排斥道教的政策的話,道教的危機將更加大,更談不上還有所發展了。


    所以,蔑道之說並不盡實,當然了,類似這種前後矛盾、不一致的問題,史書中是極為常見的,前麵也說過,這裏就不囉嗦了。


    總之,也正是楊堅的這種對道教的扶持和利用的政策,為唐朝的道教大興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