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經籍誌》中有這麽一句話,“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也”,這裏的高祖是說的隋文帝楊堅。如果望文生義的話,事實上也的確是有這樣的一些高人,於是就加以展開論述,得出了道教在隋朝簡直是暗黑世界,受到了多少多少的打壓,道士們生活是如何水深火熱等等這樣的一些結論。
那麽在短短的大隋朝,楊堅、楊廣這兩代皇帝對道教的真實態度是什麽樣的,真的是蔑道嗎?
上一篇,對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二教的發展,宏觀上講了講,雖然不是很詳細,但也可以看得出,二教的發展曆程稱得上是相當曲折,也可以說是都曆經了風雨,經曆過了嚴酷的打擊。比如北魏的太武法難,北齊高洋廢除道教,北周宇文邕為了打擊佛教,捎帶著也把道教收拾了一頓……
俗話說,棍棒下麵出孝子、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嗯,這麽比喻稍有點不恰當,不過意思差不多,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二教,在經曆打擊的同時,還能抽個空兒相互較量較量、鬥一鬥,苦中作樂也好,借著打壓對方提高自己也好,總之,就這樣不屈不撓地成長了起來,這是事實。更關鍵的是,不知不覺間,佛、道二教在民間已經有了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風雨之後也見到了彩虹。
到了隋朝大一統以後呢,等待二教的命運如何?信仰這東西可不是說隨便就能打壓或改變的,所以有了群眾基礎的二教,如何處理是關係到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問題。總體上,隋朝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推行的是一種三教共存的政策,仍然以儒治國,但對於佛、道二教,也絕沒有打壓,反而是有意識的加以扶持。楊堅是一位佛教信徒,優待佛教並不意外,但他還能為了自己的統治,保持國家的平穩發展,能作出信仰的超越,積極接納並扶持道教發展,可以說是位合格的皇帝。
當然了,對於道教的態度也不是完全是當皇帝以後才確定的,眾所周知,楊堅大帝是憑借外戚身份這個優勢,搶了北周天下的,雖然有個很漂亮的說法叫“禪讓”,但也不能掩蓋掉那種強盜行為的本質。所以,為了給自己這種不怎麽光彩的行為弄個差不多的理由,至少別顯得那麽直接、那麽暴力啊,而這方麵的事隻有道士才是最專業的。
楊堅還是挺相信道教的符籙讖緯的,所以,如果利用道士給他的稱帝行為提前造造勢,通過圖讖給外人一個信號,就是楊堅當皇帝是天意,是不可違抗的,同時也給自己增加點信心,相當於自我催眠了,也認為自己要是不當皇帝那才是罪大惡極了。要知道,古代人是很迷信的,相信鬼神的存在,也相信天意天命,楊堅自然也不例外。楊堅在家裏轉悠了好幾天,這個皇帝還是得當,利用道教造勢也挺靠譜,嗯,就這麽辦了。
那麽是誰入了楊堅法眼,幫他跑前跑後的辦這件事兒呢?
打開史書,翻到《隋書?來和傳》,裏麵有這樣的記載,說有三個道士,分別是張賓、焦子順和雁門人董子華,這三位“當高祖龍潛時”,就是還沒當皇帝之前的時候,就偷偷摸摸地總往楊堅家裏跑,幹什麽去了?悄悄地說“公當為天子,善自愛”。實際上,在《隋書》裏,把這位來和是歸到藝術類裏的,並沒有放到隱逸傳裏麵,但來和“少好相術,所言多驗”,還寫了部四十卷的《相經》,多少和道教有點關係。
在《隋書?律曆誌》中也有相似的記載,“時高祖作輔,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天下,道士張賓揣知上意,自雲玄相,洞曉星曆。因盛言有代謝之征,又稱上儀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恆在幕府。”
就是這三位道士,在楊堅策劃禪讓這件事兒上跑前跑後,利用道士身份和道教的影響,宣傳、造勢,廣播、電視廣告加上四處拉選票,給楊堅營造出了天命的光環。大事成功以後,位極九五的楊怪也沒有虧待他們,張賓當了華州刺史,焦子順為開府,董子華為儀同。《唐會要》記載,“開皇八年(588),為道士焦子順能役使鬼神,告隋文帝受命之符,及立,隋授子順開府柱國,辭不受。常諮謀軍國,帝恐其往來疲困,每遣近宮置觀,以“五通”為名,旌其神異也,號焦天師。”《長安誌》中對焦天師的這座五通觀也有所記載。因為楊堅極信任焦子順,經常要讓他幫助參謀軍國大事,後來看到他經常要進宮來,來來迴迴的挺累的,冬天冷,夏天熱的,那個年代又沒有汽車,連自行車都沒有,有一天就說“總這麽讓您老這麽跑過來,太辛苦了,這樣吧,就在後宮邊上給您老修個道觀吧。”於是,一座五通觀就出現了,這還不算,到最後連稱唿都改成了焦天師。
刺史這個官職道友們都知道,再解釋一下開府和儀同,這是什麽官職呢?實際上這兩個官職合一起叫開府儀同三司,在當時是從一品大員,享受的是三公的待遇,但沒有三公的權力,相當於榮譽三公了。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有《三國演義》這部書,道友們對三公應該也不陌生了。
也就是說,楊堅對在搶皇位過程中給他提供了幫助的三個道士相當不錯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隋朝對道教的政策。當然了,在真正的得道高人的眼中,這三位道士差不多就是那種隻會鑽營,不學無術之輩了。
公元580年六月,離楊堅正式當皇帝的時間倒計時還有半年多一點,北周政府宣布“複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誠自守者,簡令入道”。
第二年,在登基稱帝倒計時的前一個月,楊堅還能在千頭萬緒、如此緊張的時候,想著下了另一份詔書,“詔天下並複釋、道二教,複立佛、天尊像”。當時的北周出台的各種命令、政策,實際上就是楊堅的意誌的體現,所以,隋朝之前,楊堅對於佛、道二教開始了恢複。
登基的當月,楊堅又下詔,大概意思是說,我對佛、道二教那是極尊崇的,也極想著自己能為佛、道二教的恢複建設和健康發展上貢獻力量,當然更希望能在二教偉大複興工作中取得點成績。
在周武時期,由於全國範圍的排佛行動,各地官府和百姓積極響應,各地的佛寺就遭了大難,廟被拆得亂七八糟,泥佛像被砸了,金屬的就被搬迴家,等方便了賣點銅鐵補貼家用,所以,大量的佛教的佛像、法器就流落在民間。楊堅聽說了這個情況以後,就下詔讓把這些東西就近送還寺裏,不能再毀壞了。
那麽在短短的大隋朝,楊堅、楊廣這兩代皇帝對道教的真實態度是什麽樣的,真的是蔑道嗎?
上一篇,對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二教的發展,宏觀上講了講,雖然不是很詳細,但也可以看得出,二教的發展曆程稱得上是相當曲折,也可以說是都曆經了風雨,經曆過了嚴酷的打擊。比如北魏的太武法難,北齊高洋廢除道教,北周宇文邕為了打擊佛教,捎帶著也把道教收拾了一頓……
俗話說,棍棒下麵出孝子、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嗯,這麽比喻稍有點不恰當,不過意思差不多,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二教,在經曆打擊的同時,還能抽個空兒相互較量較量、鬥一鬥,苦中作樂也好,借著打壓對方提高自己也好,總之,就這樣不屈不撓地成長了起來,這是事實。更關鍵的是,不知不覺間,佛、道二教在民間已經有了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風雨之後也見到了彩虹。
到了隋朝大一統以後呢,等待二教的命運如何?信仰這東西可不是說隨便就能打壓或改變的,所以有了群眾基礎的二教,如何處理是關係到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問題。總體上,隋朝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推行的是一種三教共存的政策,仍然以儒治國,但對於佛、道二教,也絕沒有打壓,反而是有意識的加以扶持。楊堅是一位佛教信徒,優待佛教並不意外,但他還能為了自己的統治,保持國家的平穩發展,能作出信仰的超越,積極接納並扶持道教發展,可以說是位合格的皇帝。
當然了,對於道教的態度也不是完全是當皇帝以後才確定的,眾所周知,楊堅大帝是憑借外戚身份這個優勢,搶了北周天下的,雖然有個很漂亮的說法叫“禪讓”,但也不能掩蓋掉那種強盜行為的本質。所以,為了給自己這種不怎麽光彩的行為弄個差不多的理由,至少別顯得那麽直接、那麽暴力啊,而這方麵的事隻有道士才是最專業的。
楊堅還是挺相信道教的符籙讖緯的,所以,如果利用道士給他的稱帝行為提前造造勢,通過圖讖給外人一個信號,就是楊堅當皇帝是天意,是不可違抗的,同時也給自己增加點信心,相當於自我催眠了,也認為自己要是不當皇帝那才是罪大惡極了。要知道,古代人是很迷信的,相信鬼神的存在,也相信天意天命,楊堅自然也不例外。楊堅在家裏轉悠了好幾天,這個皇帝還是得當,利用道教造勢也挺靠譜,嗯,就這麽辦了。
那麽是誰入了楊堅法眼,幫他跑前跑後的辦這件事兒呢?
打開史書,翻到《隋書?來和傳》,裏麵有這樣的記載,說有三個道士,分別是張賓、焦子順和雁門人董子華,這三位“當高祖龍潛時”,就是還沒當皇帝之前的時候,就偷偷摸摸地總往楊堅家裏跑,幹什麽去了?悄悄地說“公當為天子,善自愛”。實際上,在《隋書》裏,把這位來和是歸到藝術類裏的,並沒有放到隱逸傳裏麵,但來和“少好相術,所言多驗”,還寫了部四十卷的《相經》,多少和道教有點關係。
在《隋書?律曆誌》中也有相似的記載,“時高祖作輔,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天下,道士張賓揣知上意,自雲玄相,洞曉星曆。因盛言有代謝之征,又稱上儀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恆在幕府。”
就是這三位道士,在楊堅策劃禪讓這件事兒上跑前跑後,利用道士身份和道教的影響,宣傳、造勢,廣播、電視廣告加上四處拉選票,給楊堅營造出了天命的光環。大事成功以後,位極九五的楊怪也沒有虧待他們,張賓當了華州刺史,焦子順為開府,董子華為儀同。《唐會要》記載,“開皇八年(588),為道士焦子順能役使鬼神,告隋文帝受命之符,及立,隋授子順開府柱國,辭不受。常諮謀軍國,帝恐其往來疲困,每遣近宮置觀,以“五通”為名,旌其神異也,號焦天師。”《長安誌》中對焦天師的這座五通觀也有所記載。因為楊堅極信任焦子順,經常要讓他幫助參謀軍國大事,後來看到他經常要進宮來,來來迴迴的挺累的,冬天冷,夏天熱的,那個年代又沒有汽車,連自行車都沒有,有一天就說“總這麽讓您老這麽跑過來,太辛苦了,這樣吧,就在後宮邊上給您老修個道觀吧。”於是,一座五通觀就出現了,這還不算,到最後連稱唿都改成了焦天師。
刺史這個官職道友們都知道,再解釋一下開府和儀同,這是什麽官職呢?實際上這兩個官職合一起叫開府儀同三司,在當時是從一品大員,享受的是三公的待遇,但沒有三公的權力,相當於榮譽三公了。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有《三國演義》這部書,道友們對三公應該也不陌生了。
也就是說,楊堅對在搶皇位過程中給他提供了幫助的三個道士相當不錯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隋朝對道教的政策。當然了,在真正的得道高人的眼中,這三位道士差不多就是那種隻會鑽營,不學無術之輩了。
公元580年六月,離楊堅正式當皇帝的時間倒計時還有半年多一點,北周政府宣布“複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誠自守者,簡令入道”。
第二年,在登基稱帝倒計時的前一個月,楊堅還能在千頭萬緒、如此緊張的時候,想著下了另一份詔書,“詔天下並複釋、道二教,複立佛、天尊像”。當時的北周出台的各種命令、政策,實際上就是楊堅的意誌的體現,所以,隋朝之前,楊堅對於佛、道二教開始了恢複。
登基的當月,楊堅又下詔,大概意思是說,我對佛、道二教那是極尊崇的,也極想著自己能為佛、道二教的恢複建設和健康發展上貢獻力量,當然更希望能在二教偉大複興工作中取得點成績。
在周武時期,由於全國範圍的排佛行動,各地官府和百姓積極響應,各地的佛寺就遭了大難,廟被拆得亂七八糟,泥佛像被砸了,金屬的就被搬迴家,等方便了賣點銅鐵補貼家用,所以,大量的佛教的佛像、法器就流落在民間。楊堅聽說了這個情況以後,就下詔讓把這些東西就近送還寺裏,不能再毀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