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諶羽化之後,樓觀道派憑借他傳下的《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和《樓觀先生本起內傳》三部經書,名聲大噪,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道教高人前來學習、交流、進修、研討,也帶去了當地的經濟的繁榮,樓觀逐漸發展成為當時道教重鎮,同時也開創了道教的宮觀製的先河。


    再多說幾句,學者們對樓觀道派早期的這些經籍進行考證後發現,有五鬥米道的,也有上清派的,經籍出現的時間好像也有問題,總之就是有些本該後世才出現的經書,樓觀道士們就先提前學習了。這一點還是要提前和眾位道友交代清楚了,好在後麵樓觀道士們有一段時間的閉關潛修,彌補了著作方麵的漏洞,前期這些經籍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沒什麽影響了。


    這裏再簡單解釋一下什麽是宮觀製。此前的道教教團組織有過太平道的三十六方,五鬥米道的二十四治,還有很多以家族、宗族、村落、師徒等形式的小教團。東晉以後,道士們看到佛教在各地大修寺廟,一群人聚集生活在一起,不僅方便相互學習交流,而且有點什麽事唿朋喚友也方便,嗯,好像很有前途的樣子。於是,受寺廟這種形式的啟發,道教也開始借鑒這種組織形式,比如前麵提到的北魏太武帝就給寇謙之在平城外建了個道場,實際上也是宮觀的一種雛形了。


    為什麽說樓觀道是真正成熟的宮觀模式呢?它主要具備了下麵兩大特點:第一,必須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不能全靠吃救濟金、去要飯求施舍。而在封建社會,土地無疑是生存的根本,當然適當的商業行為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樓觀道派有政府給的免稅土地,也有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道士們有空了還可以出去走穴,給人算命、驅鬼、辦法會賺些出場費,所以吃喝還是不愁的。第二,有固定的生活和活動場所,這樣什麽戒律啊、製度啊之類的就有了製定和推行的條件,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管理體係。當然,大家都以宮觀為中心生活和活動了,也有利於統治階級控製和管理,可謂你好我好大家好,政府喜歡這種形式的宗教存在,道教也喜歡這種易於管理的形式。比如後秦姚興就設立了僧主管理僧人,北魏設立昭玄寺管理佛道事務,北齊同樣沿用了昭玄寺這個機構,西魏則另設了司玄管理道教,北周同樣沿用了司玄。


    在梁諶死後的百年內,樓觀道派並沒有沒落下去,此後又有三位道士王嘉、孫徹和馬儉,憑借聲望和與皇室的親密無間的聯係,使樓觀道派一直保持著道教重鎮的地位。


    王嘉是梁諶的弟子,有大煉師之稱,生卒年不詳,不過他的事跡在道教典籍和史書中記載不少,民間也有不少關於他的傳說。


    《晉書》中記載王嘉是位很醜的名士,外貌、言行都拿不上台麵,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嗯,是很有內涵,善於預測,圖讖技術高超。王嘉早年隱居東陽穀時,就有好幾百死忠粉跟著他學道。後來,他一個人跑到終南山隱居,結果又被弟子們找到了,於是這幾百人又跟著來了。西晉滅亡後,無論是苻堅還是姚萇,都極重視王嘉,軍國大事也常向他求教,這位道長也會很含蘊地用些機鋒或預測術應付自如,不過最終卻被姚萇殺了。


    史書在描寫這段曆史時,還記載了王嘉與僧人道安之間的第一次交往,這也是樓觀道與佛教發生關係的第一次正式記載,嗯,有點歧異,是發生接觸關係,算了,明白就好。之所以提一下這件事,因為後麵還有一位參與夷夏之爭中的北周道安和尚,這裏所說的道安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傳播貢獻最大的一位了,不要產生誤會。


    繼王嘉以後,就是他的弟子孫徹,後人又叫他小煉師,是位喜歡清靜的人,整天就是在樓觀裏麵靜修。孫徹的弟子馬儉,道法高深,能驅動鬼神,所以向他來求教的人很多,就連姚萇也常派人來請他去開茶話會。馬儉起初非常享受這種誰都尊重的感覺,也非常喜歡接受各種邀約,參加各種party。


    後來孫徹看這小子有點飄了,就告誡他說“法術滋廣,風聲外扇,權能引暟,翻累明真”,大概意思就是說你小子總這麽不安心修煉,天天往外麵跑可不行,最終你就會被名利蒙蔽了你的眼睛,無法明道。老師的話,馬儉還是非常相信的,因為孫徹的道術是極高深的,比如無論是誰,隻要讓他看一眼,就知道你以後的吉兇禍福,今天出門是能撿錢還是被牛踢,如果他出一本相麵的書的話,估計就沒有以後的麻衣神相的事兒了。馬儉深知師傅如此說,肯定是看出什麽來了,所以就收拾起那顆年輕躁動的心,不再出去顯擺了,連姚萇的傳詔也推辭不去了。


    439年,馬儉羽化。道友們往前翻翻,馬道人羽化的前一年,正好是北魏太武帝第一次下詔讓僧人還俗,此時的佛道之爭還處在化胡和西升之爭的層麵,二十多年後,隨著顧歡的《夷夏論》發表才會升級。


    經過梁諶的幾代弟子們的努力和付出,樓觀道派雖然一直在穩定發展,但卻遇到了比較嚴重的瓶頸,就是義理不豐滿,教義不完善,經書又不多,而且還雜亂不成體係,所以樓觀道派成立一百多年以來,始終難以壯大規模。整理、完善教義就成了決定樓觀道派未來能否有發展的頭等大事,但這可不是今天一拍腦袋,明天就能弄完的,也許要幾代人的心血才有希望完成。


    柳暗花明,恰好寇謙之走在了前麵,簡直是替樓觀道完成心願而來的。寇謙之完成了對五鬥米道的整頓,以新的麵貌被北魏政府接受成為官方宗教,為樓觀道提供了一條捷徑,於是就派了尹通道人去找寇謙之商量合作的事。


    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尹通傳》記載,尹通是生活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的,聲望很高,皇帝也知道他,還常安排人送些香燭禮物。同是道門高人,所以與寇謙之相識就很自然了,推測二人是在424-428年期間認識以後,尹通就一直積極學習新天師道。


    以後,牛文侯、尹法興等幾代樓觀人,共四十餘位道士,一直積極地保持著和皇室的親密關係,逢年過節,時不時的要發個祝福短信,互送個小禮物,偶爾相互拜訪串個門什麽的,背後靠著皇室這棵大樹,又與新天師道親密合作,樓觀道派聲名鵲起。


    太武法難後不久,寇謙之病逝,崔浩被腰斬,幾年後魏太武帝也駕崩西去了,等文成帝繼位後,正好和他爺爺太武帝的愛好相反,喜歡的是佛教,所以佛教得以複興,道教雖然沒有被滅,但地位也隨之下降了。


    既然外部環境不好,樓觀的道門高人們自然也能看得出形勢,正好借此機會低調下來,開始靜心閉門,致力於完善自己的理論體係。


    歲月如梭,在寇謙之死後三十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樓觀道派迎來了一位重要人物,訪問學者、山西土豪、道士王道義率弟子七人來到了樓觀道交流學習。


    王道士不愧是土豪,來到以後一看名氣這麽大的道派,也太寒酸了點,於是掏腰包大修宮觀,又四處張羅收集、購買了上萬卷經書,對著一進進新房子,高大豐滿的藏經樓,點點頭,這才有道教聖地的樣子了。從此道士們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發愁,也不用再擔心夏天漏雨冬天漏風了。當然了,王道士水平也是有的,在他的帶領下,眾道士為振興教派發奮學習,開始了樓觀道派的第一次教義的整理和革新,所以,王道義對樓觀道派的興旺發展來說功不可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