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教融合,儒釋道兼修


    可以說陶弘景從小還是受的儒家的教育,宦海也沉浮過,儒家的經典也沒少讀沒少注解,所以對於儒學,他是一直沒有排斥過的。雖然最終選擇的是走上了修道之路,開始也對佛學有過偏見和抵觸,但最終卻也能展開胸懷接納佛教的思想,這也是從年輕走向成熟的過程,誰還沒有年少輕狂過呢。最終,陶弘景是在力闡道教的基礎上,主張三教融合,兼容並包,不僅重視道家的經籙,也重視儒家讖緯和佛教的思想,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道教的發展。


    實際上無論是北方的寇謙之,還是南方的陸修靜,這些前輩們都是在改革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儒、佛的思想和理論,這種三教合一的思想,也並不是陶弘景的首創,也不隻在道教界如此,當時有許多士族文人都已經接受並視其為一種流行時尚了。


    作為一國老大的梁武帝,雖然放棄了道教投入了佛教的懷抱,並且三次舍身佛寺,我們首先不能對他這移情別戀、信仰不堅定的行為進行無情的批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能開創一國的皇帝絕不是蠢人,那麽他的每一個決定或行為必定有原因的,更何況人家還能想著道教那點香火情,並沒有對你舉起屠刀。梁武帝絕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無論是玩平衡也好,還是為了安定團結也好,隻要對統治有利的,至少不影響我當皇帝的,都不會隨便一棍子打死。雖然佛教已成為事實上的國教,蕭衍也隻不過表現了對佛教多一些的崇信,雖然拋棄了道教,但也沒有仇視道教,把它當成敵對勢力,在這一點上,這個老皇帝比誰都清楚,可以從蕭衍曾經寫過一首叫作“述三教詩”的詩裏麵看得出來,“少時學周孔……中複觀道書……晚年開釋卷……示教惟平等,至理歸無生。分別根難一,執著性易驚……差別豈作意,深淺固物情。”


    這首詩也不是很長,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來看看,除了唐詩宋詞以外,其他朝代也有不少詩文值得一讀。


    作為一個合格的下屬呢,知道和領導唱對台戲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除非你爹是領導的領導。陶弘景的eq、iq、qq之類的,不管什麽q吧,都至少應該在平均水平線以上的,所以他的態度是“崇教唯善,法無偏執”,給自己找個理由,堅決不和皇帝頂牛對著幹。


    另外,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陶弘景的母親實際上是一位佛教的信徒,所以,陶弘景從小就受到佛教的影響和熏陶,至少對佛教並不排斥。他一生又曆經了三個朝代更迭,對亂世的體會更加深刻,佛教的頓悟等一些思想也更容易影響到他,所以他提倡三教融合絕非心血來潮、腦袋一熱的事,也絕不是單純地迫於來自蕭衍的壓力而不得不崇佛禮佛。


    所以,陶弘景最終還是把儒家思想和佛教的輪迴等思想引入了道教,並且舍身雙修,當然,我個人還是比較讚成他主要目地還是要吸收儒、佛的思想,最終要豐富和完善道教的教義和義理這種觀點。


    陶弘景在在佛教方麵的成就實際上也很高,要不也不可能選擇性地吸收了,可以通過他的著作《難鎮軍均聖論》《法檢論》《發菩提禮佛文》等窺得。


    在儒學方麵的,由於他前半生混跡官場,生活在一群儒生中間,結交了很多儒門才子,加之少年時就受到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因此對儒學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和研究。比如他曾經注解過《孝經》《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嚴謹的治學和相當深的儒學功底。即便是到了晚年,他對於儒家的情懷,那應該是在骨子裏的,比如把孔子和顏迴等儒家的往聖先賢們列入了《真靈位業圖》中,而且是高居第三階,在後天神仙界的等級是最高的了,這可是能給大儒們的最高的待遇了。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實際上,三教合一給道教帶來的更多的還是有利的,比如豐富了自己的義理,使道教更具有親和力,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有了很大地提高,但是這種觀點放到魏晉南北朝,那隻有遠見卓識的智者才能看得開、開得透的。


    五、科學實驗及煉丹術


    前麵說過,雖然出了一位丹道大家葛洪,但是古靈寶派不怎麽重視丹道的,陶弘景重新把燒煉黃白及醫藥服餌這個課題抓了起來,人力、物力、資金、技術全方位投入,除了煉丹外,還帶動了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大家可以留意總結一下,曆代重視丹道的道士大多都是醫術大家,或者說醫術高超的道士也大多都重視丹道,煉丹、長生、醫藥這三者密不可分。


    陶弘景在煉丹方麵成就也非常高,著作有《合丹藥諸法式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煉化雜術》等。煉丹方麵的詳細內容就不多聊了,大體上他歸隱茅山後,精選出了上清九轉丹方,然後就開始了煉丹實驗,一生大概煉過七次丹,前麵提及過煉成寶丹後,把它獻給了蕭衍。


    煉丹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物理、化學等方麵的知識,所以,通過煉丹,陶弘景實際上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實驗的習慣,不知不覺中,為我國的煉丹術和古代化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煉丹那是個高級技術工作,需要很多基礎知識作為輔助的和支撐的,比如地理、天文、計時、冶金等等,也就是說,為了煉丹,陶弘景在這些方麵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有相當高的的造詣。


    天文方麵的著作,陶弘景寫過《帝王年曆》《天儀說要》《象曆》《七曜新舊術》《天文星經》等,並且還對以張衡的《靈憲》為代表的漢代以前的星官作了校正,還製作了個渾天象的儀器出來,準確標記了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等等,個人感覺僅就天文學方麵的成就來說,陶弘景已經算是專家了。


    另一個科技方麵的成果是計時器領域的研究,據說陶弘景曾經開創性地利用流水漏刻計時,不過最終沒有成功,或者受條件限製沒有辦法推廣,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創新能力。


    在地理方麵,得益於多年的外出,四處遊曆,陶弘景對地理學也有了第一手的資料,寫過一部相關的著作叫《古今州郡記》,還畫過一張《西域圖》的地圖。另外,道友們可以找找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難鎮軍均聖論》,這是他和沈約在佛教問題上的打嘴仗時寫的,那時的陶弘景對好友對佛教的很多態度表示了不滿,裏麵雖然主要是和沈約討論佛教的問題,但也可以顯示出他在地理學方麵的一些水平。


    關於沈約前麵簡單提及過,曆代研究他的文獻也比較多。大約是在504年,沈約寫了《均聖論》一文,網上也能找到,道友們可以看看,文章主要思想是調和儒、釋之間的關係。陶弘景看過後就寫這篇《難鎮軍均聖論》,實際上是寫給沈約的一封信,懷疑此文是沈約奉皇帝的命令所作,並對文章裏有關釋迦牟尼出世等一些問題進行質疑。接著沈約就迴應了一篇《答陶隱居難均聖論》,勸陶弘景別再爭論了,這當然是怕兩人的爭論引來殺身之禍。當然,沈約對佛教研究相當深,發表的文章也很多,但他和蕭衍不同的是,蕭衍舍道入佛後就很沒風度地把道教視為了異端,對自己以前的信仰棄之如敝屣,但人家沈約卻從未說過道教的壞話,更深入的學術問題,這裏就不多討論了。


    作為一個道士,就算是佛道雙修的道士,也不應該跨界研究冶金吧,這不科學啊,但是陶弘景就是這樣不走尋常路。實際上他在冶金方麵的研究,同樣是煉丹時的副產物。通過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一書及一些資料的佐證,他在冶金方麵的研究也有相當的深度,成就也絕不是學了一點皮毛就能取得的。比如陶弘景對古代流傳下來的灌鋼法就非常精通,提出了“雜煉生鍒”的觀點,大概就是一種生鐵夾熟鐵反複折疊鍛打的技術,由於我也不懂冶金,所以就不多解釋了。


    綜合以上,實際上可以看出來,陶弘景算得上是一位全才的理工男,更關鍵的是,這些還隻是他的副業,人家的主業還是道士。


    六、修煉、養生


    這算是道士的主業了,陶弘景極重視養生,其煉養的核心是形神雙修,內丹外丹並重,相關的著作有《養性延命錄》《登真隱訣》《真誥》《導引養生圖》等。


    《真誥》中有很多養生方麵的內容,如采日月法,服食、房中等,《養性延命錄》則是他對煉養方麵的經驗的總結,以“形神雙修,不離善德”為總綱,對前人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做了係統地總結、完善,提出了“遊心虛靜,息慮無為”和“飲食有節,起居有度”的神、形雙修的修煉原則,結合行氣、導引、服食等不同階段的不同功法,來達到延壽、養生的功效。當然,道家的追求是更高的永生,這就是修仙了,所以他進一步強調善德的重要性,說修德是修仙的根本,是最終達到“生道合一”的基礎。


    陶弘景說的道是萬物的本體,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他講述了道化生萬物的過程,並突出了元氣在整個化生過程中的作用。


    得道就是歸真,這就是現代網絡小說裏的所謂的後天修煉迴先天,迴歸到最原始的生命狀態的意思。當然,道教的真字,講起來就複雜了,大家都知道後世的全真道,也常聽說真人,對於真的認識和理解,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是不同的。這方麵的內容相對較複雜,也比較多,講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簡單解釋一下,有興趣的道友,還是私下裏交流吧。


    總體看,陶弘景的煉養思想和體係是在吸收了佛教的形而上的本體思想,用於改革了道教傳統的形、神關係,把形、神視為了一切生命本體的本質構成要素,那麽生命本體是什麽呢?實際上就是炁或氣,道者,炁也。他把形和神融為了一體,即形神統攝於精,又提出了形不可滅的理論,認為形神合一才是生命的最終形態。


    當然,陶弘景對佛教的神不滅思想,生命的本質“離有離無”的虛無本體論並不讚同,而是提出了道教的“亦離亦合”的觀點,進而通過屍解或太陰煉形達到形神合一的終極狀態。這方麵的內容就有些深度了,涉及了古代道教的形而上的煉養理論體係,也是一個道派口口相傳的真傳內容。


    總之吧,有學者對陶弘景的煉養思想精練了十二個字,“立足人倫,輔佐王化,體悟天道”,還是那句話,過於專業的內容,有興趣的道友咱們私下交流,這裏隻能泛泛點一下了。


    七、文學成就


    除了上述的成就外,陶弘景從小就酷愛讀書,堪稱破萬卷了,所以他在文學方麵也稱得上是位大家。


    他一生的文學作品也非常多,種類涉及詩、賦、銘、表、碑多種,甚至寫過小說。特別是他的詩,流傳下來的雖然不多,但有著一股仙靈之氣,很符合他道教高人的氣質和風格,其中最典型的兩首詩《詔問》和《答謝》,都借事大誇自己的山頭茅山風景那是相當的不錯,這裏也就不再引用了。


    實際上,陶弘景的才華、成就遠不止上述這些,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同樣有著極高的造詣,梁武帝稱他是“力扶宗教”的百代名師,蕭綸更是給了他“張華之博物,馬均之巧思,劉向之知微,葛洪之養性,兼此數賢,一人而已”的高度評價。張華、劉向和葛洪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了,馬均是魏晉時期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極有名氣的機械發明家,發明過諸如指南車、翻水車,並且改進過織綾機等。


    個人感覺,百代名師的稱號對於陶弘景還是極恰當的。


    至此,魏晉南北朝的道教主體就講完了,但故事還沒有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