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我們在前麵已經反複說過好多次了,自從黃巾起義開始,利用宗教組織的起義一直就沒有斷過,此後的孫恩起義再加上帛家道、李家道等這些民間巫覡搞得烏煙瘴氣,給統治階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總感覺這些神神秘秘的家夥不一定哪天又要鬧出點什麽動靜來,總之就是讓人不放心。但他們也沒辦法,自從三國以來,政局就一直動蕩不安,所以這些皇帝、高官、士族老爺們相互爭權奪位,動不動就殺得血流成河的,哪裏有精力專門管這些事啊,不過這個隱患卻一直記在他們心裏的。
道教自身呢,隻能說讓有誌之士扼腕,一點也不爭氣啊!到南朝時,規模最大的五鬥米道的組織機構已經鬆散崩壞,渙散雜亂,教法綱頹,戒律廢弛,不順教令,輕道賤法……,感覺就沒有一點正能量了。
自己不爭氣還不算,雪上加霜的是來自佛教的壓力越來越大,把道教壓迫得更節節敗退,手忙腳亂的,上一章已經說過這個問題,就不再重複了。
所以,和寇謙之整頓北方道教時情況差不多,南方的道教同樣是到了不整頓不行的地步了。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就表達了對當時道教界現狀的憂慮,以及他試圖整頓道教的意圖。個人感覺,北方的寇謙之成功完成道教改革並成為國師的消息也許是給了陸修靜直麵這種糟糕現狀的勇氣,也許還有一種擔憂道教被統治者清洗,甚至被斬草除根的深深地憂慮,要知道,北方可是剛剛發生過滅佛事件啊,那可是真正的血淋淋的現實啊。
於是,當積累了足夠高的聲望,確立了自己在南方道教界的領袖地位以後,通過整理道教經書,製定科儀規範,陸修靜開始了對南方道教的改革,並且提出“佐國扶民”、“意在王者尊奉”等口號作為總的行動綱領。
這次改革非常全麵、徹底,涉及到機構、管理、人事、獎懲、儀軌、齋戒、威儀……,總體上就是對內苦練內功,對外樹立形象,從裏到外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沒有低級趣味的、高尚的、形象好的嶄新的道教。
總體看,主要的改革包括下麵幾大方麵:
一、加強人口普查,規範戶籍管理。
無論你要推行什麽,還是要教化什麽,歸根到底還是落實到人上麵,如果連下麵的人有多少,他們都在幹什麽,都在想什麽都不知道,那一切都如水中月、鏡中花,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深入到基層中去,浮在水麵上,是典型的官僚作風。所以,陸修靜這一步改革就可以精確得掌握整個南朝,也就是自己手下究竟有多少道民、道士。
首先是嚴格執行錄籍製度,就是人口登記製度。和早期的天師道相仿,雖然並不要求所有道民必須出家成為道士,但是必須要編戶入籍。這種做法和我們現行的戶籍製度相似,戶籍是以戶為單位,全家老少都要登記入冊,這個冊叫命籍,但每戶手裏沒有戶口本,統一由各治道官專門管理。負責人口普查、登記和管理工作的就是原來天師道治下麵的道官,由職業道士擔任,叫守宅官。
人口普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道民自己上報人口,二是守宅官定期下基層檢查。道民在參加每年的三會日活動時,都要向道官匯報家裏人員變更情況,比如婚喪嫁娶,生了孩子,死了老人,嫁了女兒還是娶了老婆諸如此類吧,反正是隻要家裏人口發生了變化,都要在三會日時及時上報。守宅官除了管理好命籍外,還要定期下去檢查,這樣就防止有道民虛報、假報。
通過這樣的命籍管理製度,就可以相對精準得掌握治下的人口數目及人口變化情況,實際意義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人口普查,這對統治階級來說明顯是有利於加強人口管理。
二、健全三會日活動,上一卷講張道陵時解釋過這個三會日,就是沿襲至今的的一年三次聚會,也是中國道教重要的儀典節日。
除三會製度外,陸修靜還增加、改革了五臘製度、五感製度等。比如道民在參加三會、五臘日時,不允許嬉皮笑臉,聊天打鬧,一定要嚴肅,對神靈要表示出足夠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對父母、大聖真人、師長等表示出感恩的心,這裏當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倫理思想。
通過這些改革,教內組織更加規範,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組織紀律遠超普通百姓,而且統治階級也能看到道士們遵守儒教綱常倫理,有這樣一群有知識、有品味、守規律、懂禮儀的道士,社會哪會不安定,哪裏還會有起義暴動!
三、規範獎勵、升遷機製。“授籙署職,獎進忠良”,確立了一套功德體製,每個道官的平時表現都要按照類似現代的德能勤績等方麵進行考核,授籙時嚴格按照每個人所取得的功德升遷。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論功應該升遷時,還要認真學習一遍有關的科條禁令,詳細地考校功過後,再把結果向天曹匯報,這樣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無災。
陸修靜對內部的官階係統及籙級劃分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總體上來說,就是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在道教內部的投影,這樣就健全了天師道內部的組織機構,把封建等級製度宗教化,根本目的還是有利於加強統治管理。
作為道教的最高領袖,不可能事必躬親,也不可能一個人就能管理起龐大的道教組織,需要一個如臂使指的機構幫他管理,所以這方麵的改革實際上也極為細致。
四、齋儀是道士的根本,是成仙的必經之路。
陸修靜最重視的是齋戒儀範,這也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認為人神溝通的途徑是通過齋醮科儀,所以主張齋醮是求道之本,是入道的根本門戶,是修道求仙的根本,想成仙得道必須從齋戒開始,重視禮拜、誦經,這樣才是修道正確途徑。《陸先生道門科略》戒條規範行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由於自身就是出身權貴,而且與他交往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權臣貴族,甚至皇帝也經常邀請過去喝茶,因此陸修靜對齋儀才會如此重視,烏合之眾、不修邊幅,那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陸修靜批評當時的道教界諸人不知道如何修齋,也不懂齋法的意義和宗旨,所以才需要規範那種極不專業,又不標準的齋醮科儀,改革原始的靜室、塗炭齋等。為此,他並專門編撰齋戒儀範一百多卷,用以規範道教儀範,提倡的內持齋戒,外持威儀的宗旨,維護道門神聖。用齋戒來製約人心,製約人的各種欲望,進而教化百姓,最終使“家國太平”。
那麽什麽是齋戒呢?齋不是吃齋,也不是吃素、戒五葷之類的,而是一種強調身心上的修煉,為了防止外界的幹擾,一般要把自己關進一間小黑屋裏,通過靜思,思神籙氣,習法登階,是一種心境的修煉,陸修靜認為這是一種成仙的必需的、最有效的修煉方式。
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陸修靜提出齋戒的十條戒律,如心不惡妒、守仁不殺、守貞讓義、不色不欲、口無惡言、斷酒節行、退身度人、躬心承法、平等一心等。這裏沒有詳細展開解說這十戒,如果詳細研究的話,會發現裏麵吸收了大量的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和佛教的斬斷俗緣、生死解脫等思想,在加強道士們的德性修養,把養生成神進一步理論化。這種齋醮科儀和身心道德修養相結合的思想,也反映了陸修靜從天師道向靈寶派的信仰的轉變,也是他儒、釋、道三者融合思想的表現。
行齋持戒時,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也要感謝太上眾尊大聖真人開道教化及師長開度之恩。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結合儒家孝敬父母師尊及佛教的因果觀念,讓人知道禍福的緣由,體會修齋和報恩的深意。
陸修靜之所以要立齋戒規儀,目的在於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禮法,心無雜念,身無妄行,而與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禍害,根源於身、口、心,他把禮拜、誦經和存思作為齋戒的基本內容,其意義在去除邪念,檢束身、口、心三業,心神安靜,一心歸道。“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就是想通過禮拜止人殺、盜、淫,誦經管住嘴別亂噴,神思防各種惡念滋生。
對於具體齋戒時的要求,陸修靜提出了十點要求,涉及到沐浴、了斷世俗、食物、衣著、唿吸、存神、敬香、懺悔、慈悲、言行等,幾乎麵麵俱到,既有對行為的約束和規範,又有心靈上的調節,還有養生內容,總之是非常詳細。
同時,陸修靜還把上清齋和佛教三業清淨相對比,檢禦身心,滅諸三業罪惱。佛教的三業清淨思想,就是要求心去貪、忿、癡,身除殺、盜、淫,口斷妄言、惡口、綺語。製定齋儀,使道士有了規製化的祭祀、修行程序,又進一步強調齋儀才是修道的根本,你要是不懂、不遵照執行,付出再多也終究是鏡花水月,齋戒才是成仙必經之路,是繞不過去的。所以說,雖受到佛教影響,引入了佛教的思想,卻為道教的成仙之說提出更寬廣的道路,使理論也更臻完美。
陸修靜在《洞玄靈寶五感文》中列出了九齋十二法,進而把齋戒和修煉融為一體,祖述三張齋戒之法,弘揚二葛成仙理論。齋醮儀式極為複雜,包括了上等上清齋、中等靈寶齋和下等塗炭齋,無論哪種齋法,都包括眾多的步驟,比如築壇、開門、台案、法器、人員、吟誦、步法等等,都是為了突出儀式的莊重、威嚴,增強神聖感。
陸修靜還充當服裝設計師,設計了道士的工作服,嗯,應該是參加重要活動時穿的正裝,並給各部分起了高大上的名字,如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旛,規定細致到長短、條縫多少都有標準,這樣武裝起來的道士再參加儀式時,顯得就更加莊嚴了。史料記載,陸修靜曾為皇室舉辦過兩次大型的齋醮儀式,這些流程、服裝、道具、儀式下來,自然是莊嚴宏大,震撼感極強了。
以上可見,通過十齋十戒,加強道徒在德方麵的修養,儒釋兼融,把齋醮和道德相聯係,陸修靜以靈寶齋法為基礎,融合了上清派、天師派、佛、儒等多方的齋醮思想,製定出了今後道教的基本的齋法,使道教的儀軌幾近完美,並且憑借皇權和自己的道教領袖的地位,得以迅速推行到全國,流傳沿用至今。
由於陸修靜對道教科儀的卓越貢獻,使他被尊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師”之一。另兩位都是唐代的,分別是張萬福和杜光庭。
五、陸修靜對道教的改革還包括整頓二十四治的體係、義舍義米製度改為廚會製度等很多方麵,基本上都是為了使道教組織可以方便自上而下的管理,就不再詳細講了。
通過上述一係列行之有效地改革後,從此道教隊伍建設開始有製度可依,可以規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化宣流,家國太平”,奠定了道教流傳千年的基礎。
道教自身呢,隻能說讓有誌之士扼腕,一點也不爭氣啊!到南朝時,規模最大的五鬥米道的組織機構已經鬆散崩壞,渙散雜亂,教法綱頹,戒律廢弛,不順教令,輕道賤法……,感覺就沒有一點正能量了。
自己不爭氣還不算,雪上加霜的是來自佛教的壓力越來越大,把道教壓迫得更節節敗退,手忙腳亂的,上一章已經說過這個問題,就不再重複了。
所以,和寇謙之整頓北方道教時情況差不多,南方的道教同樣是到了不整頓不行的地步了。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就表達了對當時道教界現狀的憂慮,以及他試圖整頓道教的意圖。個人感覺,北方的寇謙之成功完成道教改革並成為國師的消息也許是給了陸修靜直麵這種糟糕現狀的勇氣,也許還有一種擔憂道教被統治者清洗,甚至被斬草除根的深深地憂慮,要知道,北方可是剛剛發生過滅佛事件啊,那可是真正的血淋淋的現實啊。
於是,當積累了足夠高的聲望,確立了自己在南方道教界的領袖地位以後,通過整理道教經書,製定科儀規範,陸修靜開始了對南方道教的改革,並且提出“佐國扶民”、“意在王者尊奉”等口號作為總的行動綱領。
這次改革非常全麵、徹底,涉及到機構、管理、人事、獎懲、儀軌、齋戒、威儀……,總體上就是對內苦練內功,對外樹立形象,從裏到外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沒有低級趣味的、高尚的、形象好的嶄新的道教。
總體看,主要的改革包括下麵幾大方麵:
一、加強人口普查,規範戶籍管理。
無論你要推行什麽,還是要教化什麽,歸根到底還是落實到人上麵,如果連下麵的人有多少,他們都在幹什麽,都在想什麽都不知道,那一切都如水中月、鏡中花,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深入到基層中去,浮在水麵上,是典型的官僚作風。所以,陸修靜這一步改革就可以精確得掌握整個南朝,也就是自己手下究竟有多少道民、道士。
首先是嚴格執行錄籍製度,就是人口登記製度。和早期的天師道相仿,雖然並不要求所有道民必須出家成為道士,但是必須要編戶入籍。這種做法和我們現行的戶籍製度相似,戶籍是以戶為單位,全家老少都要登記入冊,這個冊叫命籍,但每戶手裏沒有戶口本,統一由各治道官專門管理。負責人口普查、登記和管理工作的就是原來天師道治下麵的道官,由職業道士擔任,叫守宅官。
人口普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道民自己上報人口,二是守宅官定期下基層檢查。道民在參加每年的三會日活動時,都要向道官匯報家裏人員變更情況,比如婚喪嫁娶,生了孩子,死了老人,嫁了女兒還是娶了老婆諸如此類吧,反正是隻要家裏人口發生了變化,都要在三會日時及時上報。守宅官除了管理好命籍外,還要定期下去檢查,這樣就防止有道民虛報、假報。
通過這樣的命籍管理製度,就可以相對精準得掌握治下的人口數目及人口變化情況,實際意義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人口普查,這對統治階級來說明顯是有利於加強人口管理。
二、健全三會日活動,上一卷講張道陵時解釋過這個三會日,就是沿襲至今的的一年三次聚會,也是中國道教重要的儀典節日。
除三會製度外,陸修靜還增加、改革了五臘製度、五感製度等。比如道民在參加三會、五臘日時,不允許嬉皮笑臉,聊天打鬧,一定要嚴肅,對神靈要表示出足夠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對父母、大聖真人、師長等表示出感恩的心,這裏當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倫理思想。
通過這些改革,教內組織更加規範,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組織紀律遠超普通百姓,而且統治階級也能看到道士們遵守儒教綱常倫理,有這樣一群有知識、有品味、守規律、懂禮儀的道士,社會哪會不安定,哪裏還會有起義暴動!
三、規範獎勵、升遷機製。“授籙署職,獎進忠良”,確立了一套功德體製,每個道官的平時表現都要按照類似現代的德能勤績等方麵進行考核,授籙時嚴格按照每個人所取得的功德升遷。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論功應該升遷時,還要認真學習一遍有關的科條禁令,詳細地考校功過後,再把結果向天曹匯報,這樣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無災。
陸修靜對內部的官階係統及籙級劃分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總體上來說,就是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在道教內部的投影,這樣就健全了天師道內部的組織機構,把封建等級製度宗教化,根本目的還是有利於加強統治管理。
作為道教的最高領袖,不可能事必躬親,也不可能一個人就能管理起龐大的道教組織,需要一個如臂使指的機構幫他管理,所以這方麵的改革實際上也極為細致。
四、齋儀是道士的根本,是成仙的必經之路。
陸修靜最重視的是齋戒儀範,這也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認為人神溝通的途徑是通過齋醮科儀,所以主張齋醮是求道之本,是入道的根本門戶,是修道求仙的根本,想成仙得道必須從齋戒開始,重視禮拜、誦經,這樣才是修道正確途徑。《陸先生道門科略》戒條規範行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由於自身就是出身權貴,而且與他交往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權臣貴族,甚至皇帝也經常邀請過去喝茶,因此陸修靜對齋儀才會如此重視,烏合之眾、不修邊幅,那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陸修靜批評當時的道教界諸人不知道如何修齋,也不懂齋法的意義和宗旨,所以才需要規範那種極不專業,又不標準的齋醮科儀,改革原始的靜室、塗炭齋等。為此,他並專門編撰齋戒儀範一百多卷,用以規範道教儀範,提倡的內持齋戒,外持威儀的宗旨,維護道門神聖。用齋戒來製約人心,製約人的各種欲望,進而教化百姓,最終使“家國太平”。
那麽什麽是齋戒呢?齋不是吃齋,也不是吃素、戒五葷之類的,而是一種強調身心上的修煉,為了防止外界的幹擾,一般要把自己關進一間小黑屋裏,通過靜思,思神籙氣,習法登階,是一種心境的修煉,陸修靜認為這是一種成仙的必需的、最有效的修煉方式。
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陸修靜提出齋戒的十條戒律,如心不惡妒、守仁不殺、守貞讓義、不色不欲、口無惡言、斷酒節行、退身度人、躬心承法、平等一心等。這裏沒有詳細展開解說這十戒,如果詳細研究的話,會發現裏麵吸收了大量的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和佛教的斬斷俗緣、生死解脫等思想,在加強道士們的德性修養,把養生成神進一步理論化。這種齋醮科儀和身心道德修養相結合的思想,也反映了陸修靜從天師道向靈寶派的信仰的轉變,也是他儒、釋、道三者融合思想的表現。
行齋持戒時,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也要感謝太上眾尊大聖真人開道教化及師長開度之恩。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結合儒家孝敬父母師尊及佛教的因果觀念,讓人知道禍福的緣由,體會修齋和報恩的深意。
陸修靜之所以要立齋戒規儀,目的在於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禮法,心無雜念,身無妄行,而與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禍害,根源於身、口、心,他把禮拜、誦經和存思作為齋戒的基本內容,其意義在去除邪念,檢束身、口、心三業,心神安靜,一心歸道。“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就是想通過禮拜止人殺、盜、淫,誦經管住嘴別亂噴,神思防各種惡念滋生。
對於具體齋戒時的要求,陸修靜提出了十點要求,涉及到沐浴、了斷世俗、食物、衣著、唿吸、存神、敬香、懺悔、慈悲、言行等,幾乎麵麵俱到,既有對行為的約束和規範,又有心靈上的調節,還有養生內容,總之是非常詳細。
同時,陸修靜還把上清齋和佛教三業清淨相對比,檢禦身心,滅諸三業罪惱。佛教的三業清淨思想,就是要求心去貪、忿、癡,身除殺、盜、淫,口斷妄言、惡口、綺語。製定齋儀,使道士有了規製化的祭祀、修行程序,又進一步強調齋儀才是修道的根本,你要是不懂、不遵照執行,付出再多也終究是鏡花水月,齋戒才是成仙必經之路,是繞不過去的。所以說,雖受到佛教影響,引入了佛教的思想,卻為道教的成仙之說提出更寬廣的道路,使理論也更臻完美。
陸修靜在《洞玄靈寶五感文》中列出了九齋十二法,進而把齋戒和修煉融為一體,祖述三張齋戒之法,弘揚二葛成仙理論。齋醮儀式極為複雜,包括了上等上清齋、中等靈寶齋和下等塗炭齋,無論哪種齋法,都包括眾多的步驟,比如築壇、開門、台案、法器、人員、吟誦、步法等等,都是為了突出儀式的莊重、威嚴,增強神聖感。
陸修靜還充當服裝設計師,設計了道士的工作服,嗯,應該是參加重要活動時穿的正裝,並給各部分起了高大上的名字,如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旛,規定細致到長短、條縫多少都有標準,這樣武裝起來的道士再參加儀式時,顯得就更加莊嚴了。史料記載,陸修靜曾為皇室舉辦過兩次大型的齋醮儀式,這些流程、服裝、道具、儀式下來,自然是莊嚴宏大,震撼感極強了。
以上可見,通過十齋十戒,加強道徒在德方麵的修養,儒釋兼融,把齋醮和道德相聯係,陸修靜以靈寶齋法為基礎,融合了上清派、天師派、佛、儒等多方的齋醮思想,製定出了今後道教的基本的齋法,使道教的儀軌幾近完美,並且憑借皇權和自己的道教領袖的地位,得以迅速推行到全國,流傳沿用至今。
由於陸修靜對道教科儀的卓越貢獻,使他被尊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師”之一。另兩位都是唐代的,分別是張萬福和杜光庭。
五、陸修靜對道教的改革還包括整頓二十四治的體係、義舍義米製度改為廚會製度等很多方麵,基本上都是為了使道教組織可以方便自上而下的管理,就不再詳細講了。
通過上述一係列行之有效地改革後,從此道教隊伍建設開始有製度可依,可以規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化宣流,家國太平”,奠定了道教流傳千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