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了皇帝的認可之後,寇天師及眾弟子便兢兢業業,朝九晚五,五加二,白加黑……總之就是上班特認真。


    審時度勢,寇謙之經常找拓跋燾匯報工作,偶爾露幾手道術,比如扶乩請神,降個天地異象之類的,中心思想都是為了讓王權日盛,百姓愈加敬畏。當然,也不能忘記交好權貴,沒事也常給皇帝和貴族們畫幾道符,拿迴家去驅鬼化災、治病祈福、健胃消食、夫妻和諧……總之,用過的都說好。當然了,出去講座、義診、走個穴、弄個直播什麽的,刷刷存在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收獲點信徒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課。考慮到北魏治國還離不開儒學,也為了迴報崔浩的引薦之恩,寇謙之也常把崔浩的儒學治國的方略和風細雨地推送給拓跋燾,自然收獲了越來越多的信任,拓跋燾則越來越倚重他了。


    在取得了皇權的堅定認可和支持以後,時機成熟,寇謙之便開始著手對道教大刀闊斧地改革整頓。當然要師出有名,這樣才能理直氣壯、氣勢如虹,我是遵奉太上老君的法旨,哪個敢不服!沒意見最好,有意見也得保留,要不自己找他老人家反映去,我也隻是個執行總裁。


    當時道教的現實情況我們也說過不少了,無論是五鬥米道還是地方性宗教,都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了。底層百姓容易成為起義軍的主力,有人一場吆喝就拿著掃把、擀麵杖就敢攻城拔寨,統治者早就忍得快出內傷了。渙散的組織、廢弛的科律也讓士族失望,原來信道還是個很體麵、很有麵子的事兒,可實在受不了諸如塗炭齋,就是通過用炭抹臉,泥裏打滾這類悔過行為,太有點非主流了,哪能被清流們接受?其他諸如房中術、不入流的一些修煉功法、尊道貶儒的一些教義,更讓知識分子們嫌惡。同時,佛教的強勢、玄學思想的流行及儒家倫理的複興,都刺激著混亂的道教不得不變革。有關佛教,後麵我們講佛教之爭時再和道友們詳細探討,儒教是大家熟知的內容,不再多講,至於玄學思想,前麵也基本上探討過。實際上,在北方道教連一地雞毛都沒不知道怎麽收拾的時候,南方道教卻一直穩步、健康地發展著,並且上清、靈寶、三皇三大經係發展不久後也將被陸修靜整理成三洞經書,為後世道藏的編纂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南北相隔,但南方的道教界的消息卻一直影響、刺激著寇謙之。


    寇謙之心裏清楚,此次清整工作勢在必行,但也絕不能魯莽行事,對道教改革影響的絕對不僅僅是宗教,還有很多政治方麵的因素要考慮,一步踏錯可能就是萬劫不複。越是在關鍵時刻越要保持平常心,掌握好步伐,步子邁得太大那會扯到……那會出問題的,所以,如果一味地詆毀或完全拋棄三張,把他們釘到十字架上,底下再點把火,搞個篝火舞會什麽的,對五鬥米道信徒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寇謙之提出了改革的總體原則,以“以禮度為首”為中心,首先要肯定張道陵的功績,並且對他的後代子孫也要表現出禮敬的態度,就算你心裏罵著張道陵,臉上也要百分之二百的真誠的笑,所以他的改革,實際上是盡量對合理部分保留,而對糟粕則盡可能得剔除,這除了受各方麵因素影響外,實際上在那個時代,還孕育不出完全的、徹底的改革家。


    寇謙之的主要改革有哪些呢?綜合歸納了一下,大體如下。


    一、取消了治的製度,“其蜀土宅治之號勿複承用”。


    改革後的道教組織必須依附於統治階級的管理體係,也就是說得讓統治階級感覺到我能掌控它了,這樣消除了利用宗教犯上作亂的隱患,統治者們也能放心讓它發展,睡覺也不用再學貓頭鷹了。


    曹魏時,五鬥米道教民大量移居洛陽、鄴城等地,到寇謙之時代依舊保持著治的宗教組織結構。治的形式在教團發展初期的管理上起過積極作用,但後來卻變成了各地自行其事,成了農民起義的創業孵化基地。寇謙之通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思考,托言太上老君授意,在《老君音誦誡經》中說老君當初讓張道陵如此立教,有當時的時間和空間的原因的,現在時間變了,空間也變了,當然就出現了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情況,治的組織形式已經非常落後了,不適合新時代的發展了,所以現在老君他老人家授權給我打破舊製度,我們以後要穿新鞋,走新路了。寇謙之廢除治後,設置各級道官,使各地分散的教徒統一由他這個天師總領,全部教眾在特定的宮觀、道場定期禮拜、齋戒,強化了權威,也防止出現暗中的搞風搞雨的事情。


    二、取消“天師”、“祭酒”職位的子孫承襲製。


    想當年,張道陵飛升前對眾弟子們說,我飛升後,天師之位是要傳給我兒子張衡,你們不要多想了,而且今後必須是我們老張家的子孫才能接任天師,這也就宣布從此以後,五鬥米就成了老張家的私營企業了。弟子們如果知道二百多年後寇謙之取消了天師世襲的話,是不是希望他能早出生二百年呢?


    寇謙之顯然不姓張,更不可能是張道陵的子孫,如果不讓太上老君取消這種世襲製,他還怎麽能理直氣壯地當上天師呢,這可不是改個姓或入個贅就能行的。當然,為了能更好地推進改革,祭酒的位子也順便不用再承襲了,防止家族勢力掌握權力。《老君音誦誡經》中給出了很有說服力的理由,“道尊德貴,惟賢是授。若子胤不肖,豈有繼承先業”,總之就是你們老張家的子孫不爭氣,不能領導公司健康發展,所以老君才讓我來當天師。當然,教內的等級製度是保留下來的,這樣才能設置各級的道官,幫他垂直統一管理整個係統,選人用人也是有原則的,那就是“唯賢是授”。並且要求傳教的人要保持威儀,不能總盯著富人發展入教,窮苦人也是我們的階級兄弟。


    三、革除租米錢稅。


    宗教體係是要有穩定的財政收入才能維持的,早期的五鬥米教徒秋收後需要交米五鬥,這也是教眾的標誌和義務,到張魯時代,就不僅僅限於是收米了,肉、布、席子、紙筆之類的,總之你家裏有的,值點錢的東西基本上都收了。到寇謙之時代,又進化了,連人帶牲畜沒有不收的,人嘛,當然都是漂亮的女仆了,所以,此時的租米錢稅已經成為了教民的沉重負擔了,五鬥米道實際成為了高層的斂財工具。寇謙之認為,張氏家族讓信徒交納的租米錢稅發展到如今,那是“髒錢逋稅,貪穢入己”,屬於非法所得。當免除了這些吃人的稅收之後,道民哪有不拍手叫好的,誰還不給他點個讚?這項改革,不但減輕了道民的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緩解了統治階級和底層百姓的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如果百姓有口飯吃,哪還有人沒事去造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