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寇謙之滿懷信心,帶著弟子們風塵仆仆地踏上北上之路的時候,北魏一代大帝,連老對頭劉宋都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讚一句“英圖武略,事駕前古”的太武帝拓跋燾迎來了他當老大的第二個年頭。


    這位皇帝在北魏,乃至整個南北朝時期都算得上一位難得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罕有匹敵,武則一統北方,向北遠逐柔然,主體大約就是現在的蒙古國境內,也是鮮卑族,向南飲馬長江,如果這幫鮮卑好漢劃船水平有騎馬水平十之一二的話,估計早就過江了。文則勸課農桑,輕減賦稅,休養生息,同時廣用漢族士人,比如重用崔浩、高允等大儒,改革官製,整肅吏治,大力推進與漢民融合,宣傳禮義,崇尚儒學。


    拓跋燾的其他功業還有很多,比如提倡節儉,經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等等,在民族融合方麵的貢獻也非常大,當然,這一切當然是出於統治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消除漢民對鮮卑人的仇視。另外,大家都知道書法裏的魏碑字體吧,這也是因為拓跋燾一力推行楷體字,而最終發展成的著名書法字體。


    在緩解民族矛盾方麵,北魏統治者雖然作了大量的努力,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找到徹底解決的辦法,所以民族仇視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位皇帝。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拓跋燾正為此事而苦惱,正宗的澳洲小牛排、牙買加咖啡都沒心情享用,他不知道的是,一個能解決他麻煩的人正在一天一天地向他走來。


    寇天師是選擇了徒步遠足還是騎行亦或是坐車,我們不得而知,但沒有火車、汽車,更沒有高速、飛機的時代,最快的方式也就是騎馬了。不管怎麽說吧,從嵩山到大同,兩千裏左右的路還是夠辛苦的,不過這並不影響寇天師的那種走向成功的急迫和期待的心情。


    也許您會奇怪,寇天師修煉了四五十多年了,就算沒修煉出騰雲駕霧的仙法,總應該會畫個神行符之類的吧,往腿上一綁或墊在鞋墊下,一天跑個千八百裏還不是小意思?人家水滸裏的戴宗綁個甲馬還能日行八百呢。這個我們還是略過不提吧,也許寇天師真的是飛過去的呢,這不重要。


    總之,最後寇謙之平安抵達了平城,站在威嚴的皇宮大門外,取出了被包得裏三層外三層的《錄圖真經》,獻給了太武帝。信心滿滿的寇天師沒想到,自己嘔心瀝血、數年謀劃的結果卻沒有按照希望的劇情發展,期望著看到經書就會如獲至寶的皇帝卻隨手把書放在一邊,安排了一位大臣接待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被涼在冷板凳上的天師大人的心情非常不好,每天看著自己的白發,仰頭看著頭頂那四角的天空,想著問題究竟是出在了哪裏。自己自編自導的劇本,自己嘔心準備的經書,這一切全部是為了皇帝著想的啊,是我的意圖太過深奧皇帝沒看明白,還是我的政治敏感性不夠,沒把皇帝看明白呢?思來想去,總感覺問題還是出在了皇帝身上,於是,解決辦法就得先找個中間人。


    毫無意外,崔浩是個最佳人選。


    崔浩在北魏曆史上是個悲情人物,家族在北方差不多是no.1,父子均是朝中重臣,深受重用。史書上記載崔浩是位美男子,而且從小就博覽群書,經史子集莫不精通,在《魏書》和《北史》中均有列傳,特別是《魏書》中,更是占了很大篇幅。


    崔浩寇完謙之早就結識,準確的時間沒有考證到,但從《魏書》的記載看來,崔浩在前任老皇帝,也就是拓跋燾的老爹拓跋嗣手下打工的時候就和寇謙之見過麵,拓跋嗣雖然英年早逝,但禮愛儒生,好覽史傳,崔浩是經常跟著他出差的。應該是利用出差的機會,崔浩和寇謙之結識了,並且經常對寇謙之大談治國之道,有時一夜不睡。老寇對老崔的見解表示嚴重認同,除了要刻意結交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我一直隱修,你這些治國的思想我是一點不懂,但天神又讓我輔助太平真君,把我弄得日夜發愁,您老大才,比張良都高一線,可要好好教教我才行,這樣吧,您就給我寫份治國平天下的說明書吧,我會好好學習領會”。老崔被寇謙之誇得也有點暈菜,深以其為誌同道合、高山流水遇知音了,於是就給他寫下了二十多篇論文,從太古到秦漢,頗有點史記的味道。


    上麵提到的寇謙之的兩本著作中是否吸收了崔浩的治國思想不能下結論,但至少兩個人談得相當深入,相互也認可,所以崔浩才會在拓跋燾一登基就向他推舉寇謙之,希望能皇帝把他請到平城來。所以,寇謙之並不是心血來潮就下山北上的,而是應皇帝的邀請的。但是沒想到,卻不知道為什麽被涼在一邊了。


    此時的崔浩在幹什麽呢?


    自從太武帝上位後,崔浩更受重用了,連軍國大事基本上都要參與。不過,他在推進鮮卑與漢人的融合等政治舉措上步子邁得比較大,也比較激進,自然就觸怒了一些鮮卑權貴,其中還包括太子大人,於是這些人便常常在皇帝麵前給他穿小鞋,太武帝也是迫於壓力,眾怒難犯,423年年末,隻能對崔浩說,快過年了,您先迴家好好收拾收拾房子,過個好年吧。而正是這位同樣是在家坐冷板凳的老朋友,被寇謙之看成了進一步接近皇帝的突破口。


    實際上大家都看得出來,崔浩雖然在家閑著,實際上再出山隻是早晚的事,特別是拓跋燾依舊很尊重崔浩,還時常拿軍國大事來問崔浩的想法。寇謙之也了解崔浩渴望能夠早日迴到原來的位置,重新掌握自己權力的心情,隻是一直苦於沒有好機會來破局,自己的到來,正是改變兩個人的現狀的好機會。不得不說寇天師的天師之名絕對不是白來的,那是有真水平的。寇謙之準確地把握住了崔浩的處境和心理,於是施施然叩響了崔府的大門。


    起初,二人並沒有聊正事,自古有文化的人都有含蓄的美德,天南地北、今年的收成、今天的天氣、中美關係、疫情進展等等,聊了半天沒營養的話題。然後,崔浩表示自己在家休息久了,也不想追劇,挺無聊的,想學一點服食養性的道法,此時老寇立刻推銷自己的新作《錄圖真經》,大談仙家煉養之術,崔浩納頭便拜了,從此成了一位光榮的天師門徒。


    其實,崔浩也不傻,自然明白寇謙之接觸自己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他的幫助,向皇帝推銷《錄圖真經》,推廣他的道教。但對於自己來說,這又何嚐不是一個機會呢,一個讓皇帝重新起用他、重用他的機會。


    在向寇謙之學習了真經之後,兩個人就國家未來的發展達成了共識,崔浩便去找皇帝,極力推薦寇謙之,鼓吹寇謙之如何如何神異,是位真正的有法術的高人,《錄圖真經》也是一部治國安邦的天書。大儒的文采咱們是自愧不如的,也不能很好得表達出來,大體的意思是這樣的,自古明君都有天人感應的,遠古就有河圖、洛書這種神物出世,傳達上天的旨意,現在天上派了真人主動來見您老人家,這是認為您的德政堪比軒轅黃帝,才降下來的符瑞,可不要聽小人們的讒言,輕慢了上天的意誌啊。於是,拓跋燾的欣然的接見了寇謙之,宣布從此崇奉天師,宣揚道教,要把它傳遍天下,並且派人帶著東西去嵩嶽祭祀,順便把沒帶來的弟子也都接迴了平城。


    事實上,拓跋燾和崔浩都是聰明人,麵對佛教的尾大不掉的現狀,急需借助道教來加入政治博弈。少數民族用武力手段征服了人口眾多的漢民族,政權的不穩定,社會動蕩不安,各地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同樣需要一個可控的宗教來作為教化民眾,穩定人心,認可統治,從而保證統治及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佛教已經拖累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的擴充,所以扶持道教,打擊佛教,這才是君臣二人的真正的目的。而寇謙之對道教的改革,在緩解民族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麵又非常符合皇室的心意,怎麽能不符合,寇謙之這麽多年的精心謀劃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


    本來拓跋燾還要給寇謙之和眾弟子們封官加爵的,但被寇謙之謝絕了。皇帝說既然不做官,那就“天師及其弟子,並列在王公之上,不聽稱臣”吧,並下令在京城東南修建道場,築起五層高的道壇,稱為玄都壇,給一百二十名弟子轉成公務員,負責定期舉行法會,可謂盛況空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