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道教的起源大概談完了,當然講得極為粗糙,大量相關的內容並沒有談及,比如曆史、文化、哲學、經濟等等很多方麵,一則自己時間、精力有限,二則水平不足以勝任,三則這方麵的文獻極多了,大家也方便查閱。如果能夠通過我寫的東西,大家對道教產生一些興趣,進而有繼續探究下去的想法,這才是我的初衷。


    對於道教發展階段的粗略劃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這是很正常的。就我個人來說,還是比較讚成當代著名的道教學者李養正老先生的觀點,老先生對佛教和道教都有極深的研究,特別是對道教,幾十年來一直從事相關工作及研究,治學嚴謹,很多地方我都參考了老先生的觀點。所以,我的分段方法如果和大家認可的不一樣,也隻是在研究的角度上的不同,對道教的本質是沒有影響的,這當然也是件正常事了。觀點不同,大家才可以爭辯嘛,文化才有活力嘛,大家爭來爭去,名氣也就大了,這不正是一些名人希望的嘛,所以吵吵架,實在是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事,別赤膊上陣就行,拳腳無眼,有失斯文,所以別打聽我的地址,打死你我也不會說的。


    道教的發展前身向前可以追溯到了先秦戰國甚至更早,那是巫、方士、方術的時代,神秘而令人向往啊,如果能穿越了,相信很多玄幻迷會喜歡去的。前麵我也分析了為什麽那些神仙傳說最早是在沿海和西部傳起來的,其實根本原因還是人類文明的落後,自己解釋不了的東西就推給神仙,現代人當然也有這個問題,自己理解不了的就說是迷信。文明落後不代表停滯不前,當人們對未知的領域產生了探索欲望後,對自然的崇拜就逐漸發展成為對仙人的向往,君主也期望得到仙人及先祖的護佑和祝福,於是祭祀文化也得到了發展。隨著方士、方術在解決諸如長生等實質問題方麵暴露出越來越明顯的缺陷,技術手段落後,還打算憑三寸之舌大吃四方,別人也不總那麽傻是不是?於是神仙方術逐漸走向沒落。但不可否定的是,方仙道對後世道教的影響是巨大的,道教的神仙體係、教義、哲學思想等很多方麵,都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傳承。


    秦漢以來,漸漸發展起來的黃老道,則為正發愁沒米下鍋的方士們帶來了一個契機。方術這碗冷飯再炒也沒什麽市場了,領導們現在都喜歡研究玄而又玄的老莊了,既然黃老學說打開了市場,方士們的頭腦足夠支持他們看到這是一條適應社會發展的陽官道,於是,在方士們加入以後,黃老道迅速發展起來,而且是按照多方的意願,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發展起來。


    參與的人多了,大家總會有學術上的分歧,沒關係,這是好事,萬一自己的路走不下去了,還有b方案可以選嘛。於是,黃老道發展並且產生了多個分支。一是甘忠可、於吉、張角一脈相傳下來的的太平道,利用了社會黑暗、動蕩的環境,發展完善了《太平經》這套在社會底層尋求市場和發展的綱領,特別是在張角的有意利用下,迅速傳播並且發動了起義,但終因黃巾起義被鎮壓而消亡。二是在張魯手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的五鬥米道(天師道),成功利用宗教加強了統治,又利用統治改革了宗教,張魯也因為政教合一取得成功,替他爺爺捧迴了大力神杯,不是,是道教開宗祖師的桂冠。張魯的成功並不是全憑天時、地利,自己一無是處的,雖然在三國時代他就是個襯托成功人士曹操的配角,但是不能抹殺張魯的才能,隻不過別人更有本事罷了。在教義上,張魯推行《老子五千文》《老子想爾注》《太平洞極經》以及“三天正法”章符,在管理體係上,有教團性質的組織,基本上具備了宗教的特征。關鍵是在投降曹操後,受到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加之教眾的北遷的契機,反而使五鬥米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最終發展成了道教正統。最後一支則是以魏伯陽的《參同契》為基礎發展的金丹道,也是黃老道與上層社會相結合的分支。這個分支以《參同契》為根本,漸漸擺脫了道教隻有煉形的局限,開始重視發展義理,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從此道教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後世的丹鼎派的發展奠定的理論基礎。


    這就是早期的階段,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為隨之而來的鼎盛時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