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大綱裏沒有打算寫這一章的,但開始寫魏伯陽時就產生了這個想法,哪怕隻選幾句,和大家分享分享。現在想想,最關鍵的原因應該是自己對《參同契》是極喜歡的,也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了一翻,此外,增加這一章對整體結構又沒什麽影響,所以就有了這一章。


    其實自己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這點兒水平著實不敢談什麽注釋、講解,和曆代名家相比,更談不上有什麽新的理解,隻是說說自己這幾年的學習心得。即便是這點皮毛,也完全是從曆代名家的注解中學到的,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嗯,這麽說好像還是有點自誇了,反正就是這個意思了。


    和懂易學的道友交流這方麵的內容會容易一些,但多數人可能沒有易學的基礎,更沒有道教的金丹啊,內丹啊,外丹之類的理論及性命雙修等等諸多道教方麵的知識及背景,看《參同契》的原文差不多就是看天書,看注本差不多就是看天書2.0。實際上,除了需要上述那些背景知識以外,還要懂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天文、曆律、節氣諸如此類吧,當然古文閱讀基本功也是必須的。古人自有高人的矜持,古文又天然精練,所以,把這些艱深地、專業的、晦澀的、玄奧的、優美的……(此處省略百字)摘幾句說說自己的理解,盡量讓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明白個七七八八,對《參同契》有個更具體的認識。


    《參同契》全文共六千多字,總體上分了上中下三篇,章節劃分版本較多,但三十五章版本較普遍,總之版本對整體結構沒有影響。三篇分別從禦政、養性和伏食三個方麵,講了天道法則及修煉成神等諸多內容。


    第一章是“乾坤門戶”,稍有易學知識、國學基礎的人應該基本能看懂。第一句是“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開篇,開宗明義,整個易學體係的門戶就在於乾坤,裏麵萬變均有規律,天地陰陽,世間萬物都是在一個框架中運行的。比如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公司、每個企業、每個國家,都有一個門,隻要進了這個門,那麽就有一套規矩來維係它,大家都遵守,包括人在內,門裏的一切才能存在下去。而這一章就是從易學引出道家的修煉,追求神仙道法,那麽這個門裏的科條就要遵守。這也是第一篇禦政的中心,修煉之前,先學規矩,然後才知道怎麽修煉,才談得上選擇什麽方法去修煉是最好的。


    懂了門內的規矩之後,就要知道一些修煉的基礎,比如“坎離二用章第二”中這一句“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綱紀”。第二章開始就涉及道家的一些修煉基礎理論了,天地日月歸位,生命、法則運行其中,乾坤就是天地,是體,而坎離二卦代表陰陽,也代表日月,這就是二用,體是靜的、固定的,而用是變化的,是動的,所以沒有固定的爻位。這裏完全是易學的知識,動靜、陰陽、體用等等,這方麵集大成者是後麵也要講到的宋代的邵雍,在他的《梅花易數》裏把這些知識運用妙至毫巔,暫且按下不表。


    也就是說,用是不固定的,是變化的,所以人修煉的周流的後天之炁就是一種陰陽的變化,沒有常態的,這是首先要認識到的。如果你要想修煉,那麽至少要先達到一種幽潛淪匿的狀態,這是一種什麽狀態呢?把自己的外在的一切的感觀、精神、思維等等全部收迴來,沉下去,耳不聽、目不視、忘掉身體、忘掉自我,目標是達到一種絕對靜,也就是陰極的境界,這就是修道的根本,也是先要達到的,否則就談不上修煉。幽潛淪匿可以說是修煉的關鍵,佛家有修觀音法門的,在道家來看就是收視返聽,觀音法門是從耳根,對應的就是坎卦修起的,易學裏耳通腎,通炁海,再通過肝經通肝,閉目內視,收耳歸腎,斷絕聲色,才可以達到陰極的境界。宋代以後,道家又走出了性命雙修的路,講究修成無縫塔,相當於佛修的無漏果,精炁為命,視為性,也就是常聽到的精炁神三寶。後麵還會詳細講到性命雙修的內容,這裏就不多說了。


    大家應該注意到了,這裏我一直在用炁,而沒用氣,兩個字區別還是極大的,隻不過後世用亂了。


    接著研究這一句。邵雍對於修煉體悟是極深的,曾寫過一首小詩,“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有點後悔引用它了,主要是解釋起來話又長了。冬至就是二十四節氣的那個冬至,它是怎麽迴事呢?小白理解它就是一個節氣(為什麽是小白呢,因為節和氣是不同的),冬至那天就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陽到了北迴歸線,然後就開始往南走了,白天就一天天長了,這裏麵還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自然、哲學等很多東西,不能再多說了。這裏的冬至,關鍵是說這一天是一個變化的轉折點。子之半意思差不多,就是子時的一半,也是一個轉折點。子時是晚上11:00到0:59,不再精確了,總之就是一半的那一刻,0:00。在道家裏,是極重視這些關鍵點的,中國文化裏也有很多這方麵的東西,比如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之類的。那麽前麵幽潛淪匿是為了什麽,就是為了達到陰極,然後呢?靜極了就動了,就開始了真正的修煉。這裏就用冬至那天的子時一半,說明修煉時這個關鍵點的重要性。


    天心無改移,還是說達到極陰極靜的狀態,也是一種極平衡的狀態,陰陽、動靜全都平衡的狀態,佛家也叫無念真如,明心見性,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以佛道本質是通的,也正因為如此,後世有道家開始佛道釋三教合一而修,比如王重陽。


    陰極的狀態,道家也叫無陰無陽的狀態,是一種追求的先天混沌不分的狀態,隻有這種狀態下讓陽炁發動才是真正修煉。所以後麵就說一陽初動處,陰極了陽才生,靜極了才動,最後萬物未生時同樣是說那種什麽也不想,思維完全靜止下來的狀態。這一句基本上就解釋完了。


    再看“煉己立基章第六”中的一句,“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來隱明,內照形軀”,當達到了安靜虛無狀態後,此時就能明心見性,見到的就是本我,這個本我實際上就是存在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中的,現在生命是從本來的生命中來的,現在這個生命是會死的,而本來那個是會長生的,前提是你得找到。有點唯心了啊!這個本我在哪裏?就在當你到了虛無狀態那一刻時,就是無內也無外那一刻,你才能看到那個“內”,就在那裏。後世道家修煉講“百日築基”,而網絡修真小說也常說築基,實際上是說的修煉到這個程度時,達到一種內視狀態,原來不存在的就出現了。


    感覺有點深奧不好理解了吧,其實講起來也費勁了,再往下就要達到金水相生的境界,轉河車,自性則現,四大(地火水風)歸位,氣脈穩固充盈,就可以進入到修煉的下一階段采藥了。


    也許有人一直有個疑問,這不是一部丹經嗎?為什麽沒選些煉丹的內容講?書中,怎麽煉丹的確是講了,而且講的也不少,網上有高人還把當時魏伯陽煉丹的化學方程式都列出來了。但是,大家在看過後麵道教的煉丹方麵的發展以後,自會明白,煉丹分內丹和外丹,而《參同契》雖講了外丹,但實際上主要講的還是內丹的修煉,說白了就是把身體當作丹爐,在體內修出個丹來。詳細的內容,後麵會再結合丹鼎派的發展交代。


    就和大家分享這一點吧,很遺憾。魏伯陽這部分本來的計劃是要寫四到五章的,想寫的東西很多,但寫起來發現寫不出來了,《參同契》講的更是連皮毛也談不上,想想還是水平的問題,慚愧。以後有機會的話,再嚐試一下,看能否把《參同契》翻譯成小白文吧。大家可以看看南懷瑾大師《我說參同契》,有條件的道友還可以看看清代朱雲陽真人的《參同契闡幽》。後麵還會講到《悟真篇》,這是和《參同契》齊名的一部丹經,朱道長同樣做過注解,也值得一看。


    留點遺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