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魯占據漢中,通過五鬥米道統治漢中之初,西北的韓遂、馬超在西北亂打一通,導致數萬西北好漢拖家帶口逃到漢中避禍。大家都知道隻要有糧食,那麽人口就是最大的戰略資源,從此張魯的政權日益穩固了。相比於中原地區的烽煙不斷,劉璋和張魯之間的戰事就不值一提了,整個巴蜀地區又相對更富足一些,所以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張魯有了充足的時間和軍事力量來推行和改革五鬥米道,通過宗教進一步加強了對百姓的思想控製和政權的穩定。正是因為張魯發展了大批虔誠的教徒,為五鬥米道在中國北方推廣,進而又傳播到南方,最終成為遍布全國的宗教做好了人才儲備,為中國道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


    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三國的亂世中,弱肉強食是至理。公元215年,曹操來搶地盤了,雙方稍一接觸張魯就知道自己不是對手,被嚇得逃跑了。逃出漢中時,有大量的糧食無法帶走,手下有人建議一把火燒了,不能留給曹操,讓他的軍隊吃飽我們的糧食再追著打我們,這個冤大頭不能當。張魯卻否定了燒糧的建議,這可是百姓們的救命糧,我們老張家五鬥五鬥地攢下來容易嗎?就算是留給曹操,也是給人吃了,發揮了糧食的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燒掉!


    曹操聽手下報告說繳獲了大量的糧食,自然是驚喜異常了,於是對張魯好感頓生,這樣的好同誌不多了,殺了太可惜,於是派人去向張魯表達了善意,宣傳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政策。張魯真的來投降時,曹操果真信守承諾,不但絲毫沒有難為他們一家人,並且還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連他的五個兒子都封了列侯。不過曹操對張魯說,封侯封地都不是問題,不過您以後肯定是不可能再留在漢中了,要不大家誰也不放心對不對?張魯還能說什麽,隻能表示服從大局。


    在腹黑學水平極其高深的曹操看來,張魯這樣一個曾經是割據一方的霸主,隻有放在眼皮子底下才放心,所以張魯全家被遷到了都城,過上了有名無權的生活。曹操是踩著黃巾軍起家的,而且手下也有一支由收服的黃巾軍組建的青州軍,一直跟隨自己四處征戰,因此曹操是非常了解五鬥米道這顆定時炸彈潛在的危險性,如果處理不好,隨時會爆炸。所以,曹操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把漢中人口大量北遷,分散到河南境內。曹操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把這些不穩定的教眾打散後消化在自己地盤裏,讓他們不再有機會組織到一起,慢慢得就被我的人民群眾同化掉了。


    就這樣,張魯和他的家傳的五鬥米道都得以保存,並沒有落得張角和黃巾軍那樣被剿滅的結局。讓曹操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五鬥米道教徒的北遷,教徒們不但沒有被曹操的人民戰爭的海洋消滅掉,反而在中原大地廣泛傳播開來,就連上層社會也都增加了大量信徒。


    到了晉朝,張魯的第四子張盛迴到了老根據地江西龍虎山,並且隨著衣冠南渡,五鬥米道又跟隨著傳入南方,從此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其中政治方麵的深層次原因後文再詳細分說。


    為了進一步安撫張魯,曹操又讓兒子曹宇娶了張魯的女兒,從此親上親成了親家。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個曹宇在《三國演義》裏沒有出場的,所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曹宇和曹衝是一個母親的親兄弟,在曹操和曹丕時代表現得比較低調。到了曹叡當皇帝的時候就成了位高權重的大將軍,張魯能有這樣一個好女婿罩著,老張家在魏國混得當然差不了。曹宇我們在後文還會提到,這裏先挖個小坑。


    最後,再交代一個學術上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老子想爾注》並不是張道陵所著,當然更不是張修所著,而是張魯寫的。比如元代列大彬在《茅山誌》中就引用陶弘景(後麵要重點講到的道教重要人物)的《登真隱訣》,記述了張魯給《老子》作注的具體情況,其描述又恰好和前文提及的現存的莫高窟殘卷相同,唐代著名的經學家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甚至說其作者是張魯或劉表,總之不是張道陵。還是那句話,有爭議才有意思,才值得繼續研究考證。


    至此,三代天師就講完了,張道陵理所當然成為五鬥米道也就是天師道的第一代天師,又稱祖天師,兒子張衡為二代天師,又稱嗣天師,孫子張魯為三代天師,又稱係天師,依此傳承下去有張盛,張昭成……子孫世代承襲,統稱為張天師,而五鬥米道名字也逐漸沒人再提了。五鬥米道的名稱問題,也經曆過幾次變化,後麵也會說到,我們暫時就稱為天師道。


    道教典籍記載,前四代天師均得到了太上老君親傳道法,也都全部飛升位列仙班了。從四代天師起,天師一脈搬迴了江西龍虎山,曆經千年,傳承至今。曆經千年,龍虎山一脈興盛過,也衰落過,張道陵也受到過很多皇帝的冊封,給了不少封號,比如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後文詳細交代)冊封為“太師”,唐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封為“正一靖真君”,宋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加封“六合無窮高明上帝”等等。


    明朝以前,天師一脈都是有帝王詔書認定的,也就是每任天師都會得到皇帝給發的職稱證,不過到了明清以後皇帝就不給發了,但天師也一直在傳承著,其中原因也留待後麵再說。


    天師道傳至民國初期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薄後,皇帝都沒有了,自然更沒有人理會天師認證這些小事了,從此天師傳承也就中止了。張恩薄天師後來跟隨蔣介石逃亡到了台灣,所以在台灣就有了一個天師道的分支。據傳說,在決定去台灣時,蔣介石特意要帶走三個人,一個是33代衍聖公孔德成,一個是章喜活佛,第三個就是張恩薄,大家有沒有發現,儒、釋、道全了。如今,海峽兩岸還在為天師正統問題時不時的爭論一番。當然,大家還是比較認可天師傳至六十三代為止,沒有繼續傳下來。


    在當今的天師後裔中,六十五代張繼禹先生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ren委員,全國青聯副主xi等多項職務,為我國的宗教事業作出了不少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