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飛升後,自然是兒子張衡(96-179年)接班為二代天師了,按時間算,應該是在張道陵60歲以後老年得子,正是在龍虎山煉丹時所生。
張衡在正史上記載極少,如《三國誌》裏有七個字“陵死,子衡行其道”。道教典籍裏記載也多點有限,《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漢天師世家》裏都單獨為他寫了傳,內容也乏善可陳,可見其一生碌碌,要不是占著二代的地位,基本上都不會有人願意提了。不過,張衡卻生了個好兒子張魯。
講張魯之前,有一個人我們必須先說一下,他叫張修。那麽張修是何許人?正史記載極少,但在三國時期魚豢所著的《典略》等野史中,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大家都應該明白,野史中的東西,不是不著邊際的亂編一通,就是負責揭秘事實真相。
由於沒有出現在正史中,所以張修留給我們的基本信息也有限,簡單如下:
姓名:張修
民族:漢
籍貫:巴郡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公元200年
職業:五鬥米師
主要成就:創立五鬥米道,發動農民起義
《典略》中記載,張修和張角是同一年,也就是184年發動的起義,隻比張角晚了五個月,再結合一些曆史事件,大概能推測出張修和張角應該是一代人,都要晚於張道陵。
早期的張修是在巴郡、漢中一帶組織五鬥米道活動,整體上和張道陵的五鬥米道教義相同,但也有一些改變,比如隻有在給人治病時才會收五鬥米,入教時則不必交米等,下麵我們再總結。184年七月起義,很快就被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收拾了,失敗的張修南下退到了巴郡一帶。
此時,滿懷著皇帝夢想劉焉已經來到了益州,急需人才的劉焉便招撫了張修。
不過在《三國誌》劉焉父子的二人傳中,嗯,不是東北二人傳,沒有記載張修,不過卻記載他們父子和張魯的關係。當時益州境內馬相等人打著黃巾軍的旗號造反,從事賈龍打跑了馬相後迎來了劉焉。野心勃勃的劉焉對叛軍進行了招撫,所以張修投到了劉焉門下。此時,有位名媛登上了政治舞台,她就是張魯的母親,一位借著五鬥米道而成了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婦,關鍵是長得又有幾分姿色。張線成了劉焉家裏的常客,經常出入劉焉家裏,至於幹什麽去了,大家自己腦補吧。後來,劉焉就給張魯在軍隊裏安排了個督義司馬的工作,並且委以重任,派他去漢中駐守,暗中專門截殺來往的使者,切斷和中央的聯係,原因自然是怕想造反的事被皇帝知道了。由此可見,劉焉和張母的關係應該很不簡單,差不多把張魯當兒子來用了。等到劉璋接班以後,和《三國演義》裏描寫得基本一致,劉璋是不適合生存在狼的世界中,所以張魯很是看不起劉璋,經常耍大牌,劉璋一氣之下把張母和弟弟哢嚓了,自此兩人變成了生死對頭。
而和正史記載的不同,在《典略》中卻是這麽說的。劉焉收服張修後,由於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對他不太感冒,所以劉焉一直想著收拾他。在收拾完周圍的王鹹、李權等十幾個不聽話的豪強郡守騰出手後,就派張修去討伐蘇固,張魯也跟著去打醬油。派張修去原因很好理解,張修是被蘇固從漢中那邊打跑的,自然早憋著一口氣想去報仇雪恨了,所以劉焉不擔心他會放水不賣力。而又派了張魯跟著,想來是怕這個張修賊心不死,別打下漢中又自立為王了。
此次討伐實際上還是比較精彩的,情節非常曲折,《華陽國誌》《列女傳》中有記載,為了不多加幾章,這裏就略了。最終結果是張修戰勝了蘇固取得了漢中,但卻數次被蘇固的忠義手下攻擊而受傷,有人說張修是因傷重不治而死,也有人說張魯在勝利後殺了張修,感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不管是劉焉暗授機宜,還是張魯自己把握了時機,總之張魯成了最終的勝利者,全盤接收了蘇固戰鬥成果以及五鬥米信徒、劉焉的兵馬錢糧,從此,利用五鬥米教開始經營漢中。
史料上對張魯是何時掌控漢中的沒有準確記載,《資治通鑒》記載張魯是在建安五年殺了張修,故得到張修死於公元200年,司馬光由何而得到的結論不得而知,不過卻可以推斷出張魯就是從公元200年起當上了漢中老大。查中國編年史,公元200年發生了很多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比如關羽斬顏良誅文醜,這當然是著名的官渡之戰的情節了,也正是在那一年,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的,也正是在那一年,也記載著張魯據漢中,與劉璋為敵。《華陽國誌》同樣記載了建安五年,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時間上也還算對得上。在《後漢書》中也有一句“遂雄於巴漢十三年”,至215年曹操來滅張魯,時間也勉強對得上吧。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總之是張魯成功占領了漢中,最終和劉璋懟上了,從此開始了對五鬥米教的整頓,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陳壽寫的是正史,魚豢寫的是野史,學者們也對張修和張魯這段曆史一直有爭議,甚至也有學者提出五鬥米道實際上是由張修最早創立的,這裏根本沒張道陵什麽事,並列舉出一些證據,但也多是猜測,沒有實據。曆史的魅力就在此,什麽都明明白白的,連架都沒得吵豈不無趣?我這個連文科生都不是的業餘愛好者,著實沒有能力考證千年前的掌故,就連整理這段情節,也反複研究了能找到的所有資料,最後也沒能把條理弄得更清晰一些。
最後,把張修和張魯的宗教活動歸納一下,總體上還是相近的,和張道陵時期的五鬥米道相比,更改、整頓並不是很大。當然了,這項工作無論是誰完成的,總之都是對道教發展作出了貢獻,產生了影響,這一點還是沒有疑問的。
一、靜室思過,這個做法和張角的做法相似,弄個小黑屋,犯錯的進去關禁閉。
二、祭酒負責《老子五千文》的教學工作,從此宗教活動有了理論支持。
三、設置鬼吏,負責治療疾病,儀式上和前麵說的三官手書相似,把病人的名字寫好,一式三份,表示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請上天原諒。然後鬼吏又有一番祈禱儀式,同樣分別在山上放一份、地裏埋一份、水裏再沉一份。當然,還要再交五鬥米。也由此,張修就得了一個五鬥米師的稱號。
四、入教時不再收五鬥米了,當然治病時還是要交的,而且也不限於米一種了。
五、宣布義舍裏的食物不能浪費,吃多少拿多少,倡導光盤行動,如果多吃多拿,浪費食物,鬼神就會降下疾病等懲罰。
六、提出了春夏兩季的禁殺令,當然不是禁止殺人,而是不能殺牲畜,理由是春夏是動物繁殖期。
七、禁止酗酒,這個就不解釋了。
其他內容基本與張道陵所傳五鬥米道基本相同,大家可參考上一章的內容。
張衡在正史上記載極少,如《三國誌》裏有七個字“陵死,子衡行其道”。道教典籍裏記載也多點有限,《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和《漢天師世家》裏都單獨為他寫了傳,內容也乏善可陳,可見其一生碌碌,要不是占著二代的地位,基本上都不會有人願意提了。不過,張衡卻生了個好兒子張魯。
講張魯之前,有一個人我們必須先說一下,他叫張修。那麽張修是何許人?正史記載極少,但在三國時期魚豢所著的《典略》等野史中,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大家都應該明白,野史中的東西,不是不著邊際的亂編一通,就是負責揭秘事實真相。
由於沒有出現在正史中,所以張修留給我們的基本信息也有限,簡單如下:
姓名:張修
民族:漢
籍貫:巴郡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公元200年
職業:五鬥米師
主要成就:創立五鬥米道,發動農民起義
《典略》中記載,張修和張角是同一年,也就是184年發動的起義,隻比張角晚了五個月,再結合一些曆史事件,大概能推測出張修和張角應該是一代人,都要晚於張道陵。
早期的張修是在巴郡、漢中一帶組織五鬥米道活動,整體上和張道陵的五鬥米道教義相同,但也有一些改變,比如隻有在給人治病時才會收五鬥米,入教時則不必交米等,下麵我們再總結。184年七月起義,很快就被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收拾了,失敗的張修南下退到了巴郡一帶。
此時,滿懷著皇帝夢想劉焉已經來到了益州,急需人才的劉焉便招撫了張修。
不過在《三國誌》劉焉父子的二人傳中,嗯,不是東北二人傳,沒有記載張修,不過卻記載他們父子和張魯的關係。當時益州境內馬相等人打著黃巾軍的旗號造反,從事賈龍打跑了馬相後迎來了劉焉。野心勃勃的劉焉對叛軍進行了招撫,所以張修投到了劉焉門下。此時,有位名媛登上了政治舞台,她就是張魯的母親,一位借著五鬥米道而成了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婦,關鍵是長得又有幾分姿色。張線成了劉焉家裏的常客,經常出入劉焉家裏,至於幹什麽去了,大家自己腦補吧。後來,劉焉就給張魯在軍隊裏安排了個督義司馬的工作,並且委以重任,派他去漢中駐守,暗中專門截殺來往的使者,切斷和中央的聯係,原因自然是怕想造反的事被皇帝知道了。由此可見,劉焉和張母的關係應該很不簡單,差不多把張魯當兒子來用了。等到劉璋接班以後,和《三國演義》裏描寫得基本一致,劉璋是不適合生存在狼的世界中,所以張魯很是看不起劉璋,經常耍大牌,劉璋一氣之下把張母和弟弟哢嚓了,自此兩人變成了生死對頭。
而和正史記載的不同,在《典略》中卻是這麽說的。劉焉收服張修後,由於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對他不太感冒,所以劉焉一直想著收拾他。在收拾完周圍的王鹹、李權等十幾個不聽話的豪強郡守騰出手後,就派張修去討伐蘇固,張魯也跟著去打醬油。派張修去原因很好理解,張修是被蘇固從漢中那邊打跑的,自然早憋著一口氣想去報仇雪恨了,所以劉焉不擔心他會放水不賣力。而又派了張魯跟著,想來是怕這個張修賊心不死,別打下漢中又自立為王了。
此次討伐實際上還是比較精彩的,情節非常曲折,《華陽國誌》《列女傳》中有記載,為了不多加幾章,這裏就略了。最終結果是張修戰勝了蘇固取得了漢中,但卻數次被蘇固的忠義手下攻擊而受傷,有人說張修是因傷重不治而死,也有人說張魯在勝利後殺了張修,感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不管是劉焉暗授機宜,還是張魯自己把握了時機,總之張魯成了最終的勝利者,全盤接收了蘇固戰鬥成果以及五鬥米信徒、劉焉的兵馬錢糧,從此,利用五鬥米教開始經營漢中。
史料上對張魯是何時掌控漢中的沒有準確記載,《資治通鑒》記載張魯是在建安五年殺了張修,故得到張修死於公元200年,司馬光由何而得到的結論不得而知,不過卻可以推斷出張魯就是從公元200年起當上了漢中老大。查中國編年史,公元200年發生了很多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比如關羽斬顏良誅文醜,這當然是著名的官渡之戰的情節了,也正是在那一年,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的,也正是在那一年,也記載著張魯據漢中,與劉璋為敵。《華陽國誌》同樣記載了建安五年,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時間上也還算對得上。在《後漢書》中也有一句“遂雄於巴漢十三年”,至215年曹操來滅張魯,時間也勉強對得上吧。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總之是張魯成功占領了漢中,最終和劉璋懟上了,從此開始了對五鬥米教的整頓,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陳壽寫的是正史,魚豢寫的是野史,學者們也對張修和張魯這段曆史一直有爭議,甚至也有學者提出五鬥米道實際上是由張修最早創立的,這裏根本沒張道陵什麽事,並列舉出一些證據,但也多是猜測,沒有實據。曆史的魅力就在此,什麽都明明白白的,連架都沒得吵豈不無趣?我這個連文科生都不是的業餘愛好者,著實沒有能力考證千年前的掌故,就連整理這段情節,也反複研究了能找到的所有資料,最後也沒能把條理弄得更清晰一些。
最後,把張修和張魯的宗教活動歸納一下,總體上還是相近的,和張道陵時期的五鬥米道相比,更改、整頓並不是很大。當然了,這項工作無論是誰完成的,總之都是對道教發展作出了貢獻,產生了影響,這一點還是沒有疑問的。
一、靜室思過,這個做法和張角的做法相似,弄個小黑屋,犯錯的進去關禁閉。
二、祭酒負責《老子五千文》的教學工作,從此宗教活動有了理論支持。
三、設置鬼吏,負責治療疾病,儀式上和前麵說的三官手書相似,把病人的名字寫好,一式三份,表示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請上天原諒。然後鬼吏又有一番祈禱儀式,同樣分別在山上放一份、地裏埋一份、水裏再沉一份。當然,還要再交五鬥米。也由此,張修就得了一個五鬥米師的稱號。
四、入教時不再收五鬥米了,當然治病時還是要交的,而且也不限於米一種了。
五、宣布義舍裏的食物不能浪費,吃多少拿多少,倡導光盤行動,如果多吃多拿,浪費食物,鬼神就會降下疾病等懲罰。
六、提出了春夏兩季的禁殺令,當然不是禁止殺人,而是不能殺牲畜,理由是春夏是動物繁殖期。
七、禁止酗酒,這個就不解釋了。
其他內容基本與張道陵所傳五鬥米道基本相同,大家可參考上一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