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們就穿越千年,先迴到漢末那個大家熟知的、血與火的時代,看看張角手下的黃巾軍和《太平經》的完美演繹的吧。


    東漢末年那段曆史應該都非常熟悉吧,著名的三國時期嘛。道教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孕育並真正成熟起來的。從漢桓帝到漢獻帝(公元147-220年)期間,黃老道分化出三個重要分支。一是張角傳承自於吉《太平青領道》的太平道;二是張天師家傳的五鬥米道;還有一支是從《易經》衍生出的金丹道,代表人物也是金丹道的鼻祖魏伯陽,後麵會詳細介紹。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道教在漢末這段曆史走向成熟的呢?


    我們在中學都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認為漢朝末年的混亂、衰退就是從桓、靈二帝開始的,主要原因是從他們二位開始的不作為、亂作為甚至於玩命的、變著花樣的敗家造成的。東漢後期,有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悄悄形成了,使這個強大的帝國無力跳出並最終走向了末路,對於道教來說,是提供了一片最適合的成熟的土壤。


    大家可以翻翻漢代的皇帝譜係(新華字典後就有)就可以發現,從漢和帝開始,東漢的皇帝繼位時都非常小,其中最小的漢殤帝才出生100天就登基了。皇帝年齡小,原因很簡單就是老皇帝去世了,當然專業術語叫“崩“,而小皇帝的媽媽也就守寡了。


    大家知道,古代人結婚早,十三四歲的女子就結婚生孩子是很正常的事,皇帝的老婆結婚時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小皇帝才幾歲的話,當媽的也就二十左右,現在這個年紀的人多數還在上學吧。那時候可是還沒有電視劇,沒有電腦、手機,更沒有wifi,娛樂節目少得可憐,而這些死了老公的年輕的媽媽每天靠什麽來打發時間呢?她們也非常聰明,懂得排減寂寞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所以她們就開始幫著去世的老公教導兒子如何管理國家。但是,她們也才是二十多歲甚至十幾歲的年齡,看到的天可能也僅是院牆上麵的那一小片,管理個小公司都不一定行,更何況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呢。不用擔心,她們有外援。誰是她們最信賴的外援呢?毋庸置疑,當然是娘家人了,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外戚”。就這樣,娘家的父兄們組成的這個外戚集團便強勢入駐,而且全部進了常委會,進了是掌握實權了董事會,國家政權盡數落入他們手中。曆史證明,外戚集團是一個完全沒有家國大義,沒有遠大抱負的存在,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是中飽私囊,玩著命地往自己家搬好東西,想著辦法坑自己的小外甥。


    俗話說莫欺少年窮,孩子小不懂事,你隨便糊弄吧,但小皇帝總會有長大懂事的一天,早晚會明白這幫外公、舅舅們的醜惡嘴臉,會想著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利奪迴來的。此時的外戚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辛苦搜刮來的財富、地位和腦袋,各種不配合,各種拆台的行為,甚至還會有弑君的念頭滋生。於是小皇帝怕了,羽翼未豐的、弱小的他自己是沒有辦法對抗強大的外戚集團的,所以必須找幫手。可是找誰呢?尋尋覓覓後,發現身邊的宦官們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知根知底,又很忠心,他們就成了小皇帝唯一的選擇了。《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有一句話是這麽講的,“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宦而已。”就這樣,在這些宦官的幫助下,皇帝經過努力終於從外戚手中奪迴了政治權力,宦官們自然就成了最大的功臣。


    皇帝對於自己身邊的官宦是極為信任的,而且他們又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自然要好好嘉獎,更加寵信了。在東漢末年,就出現了很多官宦被封地封高官的情況,而且還都是實職、實權的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再然後呢?因為這些宦官本來就是沒什麽文化或者幹脆就是文盲(家庭條件好的應該不會從事這個職業),加上身體的殘缺和長期的宮廷鬥爭培養出的陰狠的氣質,他們執政的手段基本上遵循著簡單粗暴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則,可想而知靠這些烏合之眾,國家會變成什麽樣子。


    突然有一天,小皇帝又“崩”了。為什麽呢,原因很多了,在此不多說。於是,新的小皇帝又繼位了,又有了一批新的親信宦官,老宦官們失勢、失寵後,隻能退出了權力的中心。於是,新的寡婦又乘機帶領娘家人殺了迴來,在經過新一輪洗牌後,接著下一個循環又開始了。就這樣,小皇帝長大、死去、接班的小皇帝再長大、死去,外戚和宦官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漢末年就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迅速得衰微下去。


    從桓帝開始,他養了五位號稱“五侯”的官宦,整個國家被這五位搞得越來越亂,開始大步向著無藥可救前進了。桓帝沒有兒子,堂侄劉宏在外公舅舅們的幫助下上位成功,就是靈帝,外戚們因功自然就大權在握了。後來靈帝在宦官的幫助下又從老娘的娘家人手裏奪迴了政權,對宦官的寵信達到了高峰,培養出了著名的“十常侍”,這十位在三國演義裏也有描寫。不知道靈帝在別的方麵是不是比叔叔桓帝強,僅從“十常侍”對“五侯”二比一來看,靈帝時期的宦官之禍就有著絕對的優勢了。


    當然,朝堂中也不乏頭腦清醒的官員能看出漢室的黑暗腐敗,以及即將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的形勢。比如後來的郎中張鈞上書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那時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現象——“清議”,其主體就是讀書人。但大家知道,槍杆子裏才能出政權,動不動就站出來清議一番,全憑兩片嘴唇就能打倒宦官和外戚,那就是個笑話。結果也證明,這個文人集團不僅沒能讓政治清明起來,反而惹惱了桓、靈兩個大boss,曆史上製造了兩場黨錮之禍。


    就這樣,在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正能量的推動後,在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的輪番坐莊大肆破壞下,東漢末年的百姓們真正是被逼上了絕路,在被餓死和起義二者之間,起義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終於爆發,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張角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社會動蕩,加上天災不斷,最苦的就是底層的百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基本上是不造反就隻能等死了,隻要有人帶頭一聲吼,大家都會跟去著打土豪。就是在這種黑暗的年代,人民的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不到保證,隻能在精神上尋找安慰,所以不僅道教有了最適合滋生、流行的土壤,佛教也是在那個時候傳入的。


    張角給自己拉起的隊伍起的名字是“太平道”,雖然傳承於太平清領道,但這名字也起的很有水平,而且是超水平。當時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麽?天下太平,吃穿二事罷了。所以張角就以太平為切入點,迅速引起百姓的共鳴,黃巾起義才能迅如燎原之火席卷南北了。五鬥米道也類似,張道陵以宣揚鬼神、教人悔過為切入點,提倡天下糧食和財物應該歸天下人共有的思想,有點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啊。可以說東漢末年道教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大眾的現狀和心聲,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能抓住百姓的痛點,稍做引導,就能讓百姓接受他們的思想,所以,是苦難成就了道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