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裏有幾位很厲害的道士,如左慈、於吉等,也包括張角三兄弟。他們與小說的中心思想不太靠譜,所以當不了主角,隻是一筆帶過的路人甲,不太為人所注意,但是這些人物在道教發展史上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裏,我們重點講講於吉,原因是他上承甘忠可,下啟張角,他的著作和神學理論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樣先看看於吉的簡介:


    姓名:於吉


    民族:漢


    籍貫:琅琊(同樣是山東人)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約公元200年


    職業:道士


    主要著作:《太平青領書》(簡稱《太平經》)


    說實話,在正史上能被重點寫的道教人物並不多,即便很多人在道教發展史上是名人。於吉同樣沒有在正史上留下多少痕跡,我們也找不到多少關於他的生平,好在我們關心的重點是他的作品和思想。


    上一章我們提到,甘忠可死後,他的《包元太平經》散落到了民間,被信徒們傳播,也有很多人對其擴充,這樣就導致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出現。到後漢時期,於吉完成了對這些流傳在民間的《保元太平經》的加工整理,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了自己的論著《太平青領書》,共一百七十卷,後世也認為此書問世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問世。就在於吉潛心著書的時候,遙遠的西方,張道陵開始了五鬥米道的傳教工作,開啟了天師世家的傳說。


    可惜的是,於吉最終被孫策所殺,這在《三國演義》裏也有記載,道統還未發展成規模就夭折了。好在於吉有個出色的接班人張角,把《太平青領書》直接改成《太平經》後,廣收弟子,同時創立了太平道,自己當上了教主。太平道隨著黃巾起義的席卷天下也收獲了大量的道眾,最後也因起義失敗未能得到延續發展,下麵我們再單獨講講張角。正因如此,甘忠可、於吉、張角都沒有被套上道教的開教祖師的光環,不得不說,有時候運氣真的比實力更重要啊!


    於吉對中國道教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太平經》中,而最大的貢獻,則是提出了比較完善的神仙信仰和神學理論,這對後麵的葛洪創確立完善的神仙理論體係有著很大影響。


    我們提到過,道教是個多神的宗教,今天的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天神也不止一位,分別有玉清、上清和太清這三清,當然後麵我還會詳細講這三位的前世今生。


    在東漢末年,那時的道教還隻有上清之說,並沒有形成三清為尊的神仙體係,當然所尊奉的神也不是隻有上清一位。於吉所承認的至高神就不是上清,首先《太平經》中說有一位宇宙至尊天神叫“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這個名字有點長,不過這是道教的一個傳統,後世完美繼承了於吉的風格,造成道教諸神的名字一個一個比著看誰更長,這是後話,暫且放下。那麽這位長名字的尊神是誰呢?實際他就是李聃,我們熟知的老子,當然也有簡稱,叫九玄帝君。接著於吉又說還有“三皇五帝”,這八位同樣是宇宙主宰,這還沒完,接著又說還有“九皇十五帝“”主宰一切,另加一位叫“天君”的也是至尊天神。唉,先不說別人,就於吉一個人來說,他就列出了如此多的至尊天神,所以我們說於吉在神學理論上隻是起到了奠基作用,真正完成神仙理論的卻是葛洪。除了至高神以外,於吉同時還提出了信奉四時、五行、星辰為神,構建了一個相對粗糙但又比較完整的神學體係。總之在東漢末年,處在道教發展的早期,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係統的、大家都認可的神仙的團隊,專業的、非專業的人們信奉著各自的神仙,大家各自為戰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那麽是什麽造就了道教這種天然的多神係統的呢?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個人認為文明的落後應該是最大的因素。在當時,即便大家都是一個圈子的人,但由於受到交通、通信、出版著作成本太高等等現實的影響,相互間不可能和現在一樣,發個朋友圈、弄個直播就能迅速傳到全球。所以,隻有各自為戰,自己敬自己的神,自己傳自己的道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於吉整理的《太平經》是甘忠可的信徒們在民間傳播、增加後的內容,期間加入了很多人的思想和內容,比如張三喜歡山神,那麽他就把山神當作至高神加到裏麵,李四喜歡河神,他同樣會把河神奉為了至高神,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神,很多至尊的這種情況。不過我們卻可以從《太平經》中歸納出一個當時的共同點來,那就是自然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的存在的。比如除了上麵提及的那些神以外,當時人們還認為人的五髒也是有神存在的,所以神在當時真的是無處不在,於吉同樣也受到這一影響,神太多了也就弄得有點亂了。


    《太平經》還反映出當時道教的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物”與“神”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是形而上的東西和形而下的東西之間建立了一種聯係,從而導致了形而上的神就有了善惡之分。正是這種神和社會之間的投影,就把神學理論同社會政治聯係上了,這也就是為什麽甘忠可會入獄,於吉會被殺,黃巾軍會起義,五鬥米道開創了政教合一的先河的根本原因。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這裏我講於的神學理論,也提到了葛洪的神仙體係,這在早期道教中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或者說在以於吉為代表的人們心中,神和仙是不同的。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仙”的概念,比如《莊子》裏提到的著名的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列子》裏講的歸墟裏的仙人等。在《太平經》中,於吉認為的仙和神是不同的,人可以成仙,成仙後再繼續努力,追求進步,才有機會成神。也就是說,仙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能夠長生不死,會飛,還會各種變化的人。仙人們還不能完全超脫,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還要上班的,具體做什麽工作呢?比如掌管四時變化、行雲布雨等等吧,這些思想和戰國時期不同,那時的仙和神還沒有明確區分。


    記得玄幻小說剛流行那段時期,有些作者構建的小說脈絡中,人可以通過修真而成仙,仙再繼續修煉後再成神,神也能繼續修煉,然後又成……,這個不說了,有興趣的可以找幾本看看。這些作者不知道是借鑒了於吉的神仙理論,還是因為腦洞足夠,要是於吉把《太平經》寫得通俗一點,可以當成玄幻小說來看了。


    接著探討於吉的神學理論。在漢末那樣黑暗的社會大環境下,無論怎麽工作、怎麽累,仙人還是有著先天的讓凡人羨慕、渴望的優勢和資本,毫無疑問,人人都願意當仙人。那麽怎麽才能加入到仙人大家庭中呢?後世道教就有了一係列的修煉的法門,而在早期,這些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於是,於吉就說了,想成仙嗎?可以,去“學道積德”吧。他的成仙辦法很原始,就是讓大家都要多多得做好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然後就能成為賢人;成了賢人以後,繼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進而就能成為聖人;聖人再接著學習,就會成道、成仙、成真、成神。您看,於吉打造的升級模式,比現在小說的升級流一點都不遜色。大家想到沒有,於吉的這種思想,其實還是有出於政治目的考慮,宣揚的人人做好人好事,從本質上還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


    除了神和仙以外,於吉還提出了鬼這個物種的存在。


    於吉說每個人都有靈魂的,隻有身體和靈魂合一才是活人,否則就會死亡。更進一步,《太平經》中還提出了人是生活在天地中的,同時天地也存在於人身體裏的,神是生活在天上的,同時人身體裏同樣有神的存在,這就是道教早期的“心神合一”理論。


    實際上,於吉的這種“心神合一”的理論,是在吸取了西周時期就有的天命論和西漢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理論而發展出來的。在此理論上,於吉又說,人的靈魂如果離開了身體就成了鬼,這時人當然也就死了。當然,於吉並不是早期的研究生命學的科學家,他構想出來的鬼,也是一種宗教思維。於吉不是希望人們積德成仙嘛,那要是有人不想成仙,天天想當壞人怎麽辦呢?這時候就輪到鬼這個東西出場了。如果天上的神發現你在做壞人,不好好修仙,他就會命令鬼去懲罰你,具體怎麽懲罰的方法那就多了,反正都是你不希望遇到的,諸如讓你做噩夢、讓你鬼打牆、讓你鬼剃頭等等吧。當然,鬼這個東西大家都看不到,那麽他平時生活在哪裏呢?答案是黃泉和土府,這是鬼應該去的地方。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的神話裏的黃泉地府了。當然,鬼在早期道教中是反麵角色,常常是禍害人的,為後世的道教的神仙理論體係中早早定下了基調。


    至此,簡單講了於吉的神學理論,那麽於吉創造這套理論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麽呢?就有政治方麵的原因,同時還為了宣揚“天應天威”和“心神合一”這一觀點,這就是以於吉為代表的早期道教的神學理論的核心。


    上麵我們簡單解釋了心神合一的內容,下麵再簡單講一下什麽是天應天威。


    道教中講的天,其實是一個有意誌、人格和無限權力、能力的宇宙的主宰,是在雲霄上的仙界生活著的君王。天的威力是極大的,是不可違背的,如果違背會就降下災禍,這就是“天威”。


    天與人之間是有著感應存在的,人的一切,天都了如指掌。天看到你在行善,就會降下祥瑞,看到你作惡,就會降下災禍,這就是天對人世間的警示和預兆。每個人都要順應天意,特別是帝王,更要隨時注意老天給你的預兆,多去祭祀,這樣就能更好地與天溝通,這就是“天人感應”。


    在這種教義的宣傳下,就使人們相信天的無時無處不在,使人們敬畏天,這也源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所以,早期的道教的理論體係發展,實際上有很多內容是承襲自儒家的宗教思想,隻不過道教把天賦予了人格、意誌和權威。


    經過長期的發展,到於吉確定了神學理論為止,出現了相對粗糙的、原始的神仙理論體係,算是我國的道教的孕育、萌芽階段,也到了對這一階段做一個小結的時候了。


    第一,有了相對完整的生死認知,提出了形和神的存在性,據此定義了活人、死人、鬼、仙等不同的存在形態。有形有神,並且形神合一就是活人,活人如果能長生不死那就是仙人,形和神分開了,人也就死了,但是神卻不會消失,而是變成了鬼。所以說,那時的道教學者們其實已經算半個哲學家了。


    第二,道教脫離不開政治,特別是早期的道教,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經驗又不成正比,所以碰壁就難免了,比如前有甘忠可的被殺,後有張角的起義失敗。即使是於吉提出的導人向善,積德成聖成仙的理論也並不完全是統治階級所一直需要的。但是當時確立起的人死後神分離變成鬼,並且為鬼構建了黃泉土府這套理論,確實為道教正式成為一種宗教打下了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了原始的天應天威體係,也為宗教的神聖地位打下了基礎。對於完全是未知的、不可抗力的自然界的運轉,設計出了超越凡人的神仙、鬼神體係,並由這些神鬼的行為來解釋自然行為。人、鬼、仙不同的存在,黃泉、人世、仙界不同的領域,構成了神仙體係的基本要素。信奉並且要遵從天神、仙人和真人的主宰和掌控,相信鬼生活在黃泉,相信人可以學道積德成仙這些理論構就成了神仙體係的框架。在這個體係構建完成以後,又發展出來早期的道法、道術、道功,這就是於吉為代表的早期道教對中國道教發展的最大貢獻。


    《太平經》是於吉的思想和早期道教的代表性著作,有關此書的一些具體的內容,在下麵講張角時還會介紹。張角通過多年的傳教,利用《太平經》收獲了大量信徒,並且依此發展成為起義的主要的政治綱領,可謂是把《太平經》發揚光大到了極致。


    至此,道教的起源的話題就基本講完了,下麵,就是道教的正式確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