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與讀者們一起交流過宋詞,寫了一篇《宋詞,就是一場婉約與豪放的戰爭》,沒想到在互聯網上反響還不錯,現在寫寫那篇文章的姊妹篇,聊聊宋詩。


    宋詩是什麽?簡而言之,就是宋代作家創作的詩歌。要說這宋詩啊,形式上大多與唐代的格律詩相同,但是在兩宋上下三百二十年,它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種特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而在我的眼裏,宋詩,無非就是理趣與性情的戰爭,不過,並非整個宋朝全部的詩都與理趣以及性情有關,理趣與性情,這兩樣詩是隨著宋詩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是宋詩成熟之後常常圍繞的兩種題材。


    而在成熟之前,宋詩也有自己的“幼年時代”。這個幼年時代被文學史稱之為“宋初三體”。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的百度百科解釋:


    宋初詩壇,承襲晚唐五代餘風,有所謂宋初三體之說。一以當時的一些達官貴人如徐鉉、李昉等為代表,以白居易為師,詩風平易淺俗,是當時的主流詩歌,此為白體詩。一以稍後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以李商隱為師,辭藻華麗,講究用典,是白體之後的詩壇主流,因詩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為西昆體。一以魏野、林逋等隱士為代表,以賈島、姚合為師,多用白描手法寫隱逸生活,詩風清苦,此為晚唐體。宋初三體內容上均離政治、社會較遠,形式上多為近體詩。


    這裏簡單做個總結:這宋初三體,完全沒有宋朝詩歌的味兒,全都沒有跳出前人的窠臼,先是模仿白居易,而後又模仿李商隱,李商隱模仿完又去模仿苦吟詩派,這下可好,一直在模仿,從未能超越。


    其實這個模仿啊,大有學問的,有人追求形似,有人則是追求神似,有人則模仿的四不像,貽笑大方之家。就舉一個我小學時候的例子,當時語文老師念了一篇範文叫《媽媽喜歡吃魚頭》,讓大家仿寫一篇文章,寫母愛。結果交上來的作品,光題目就格外有意思,“媽媽喜歡吃豬頭”,“媽媽喜歡吃羊頭”,“媽媽喜歡吃牛頭”,更有甚者寫了媽媽喜歡吃狗頭,當時可把我們笑的合不攏嘴。


    宋初三體對前人的這種模仿,少有佳句佳篇佳作,應當與這“媽媽喜歡吃豬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這宋初三體與社會現實生活嚴重脫節,舉個晚唐體的例子,當時寫晚唐體的詩人大多是和尚,寫的東西也無非就是寺廟、蓮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類的東西,他們反複琢磨,這詩歌到底是寫“你吃了麽”更好,還是“你吃了沒”更好,後來有個文人搞事情,給和尚說:“和尚啊,你經常寫的那些物象啊,就別再寫了,然後你再寫一首詩試試看。”萬萬沒想到,和尚竟然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看來技能遭到限製之後他的武功就廢了。再舉個西昆體的例子,西昆體在藝術上師承李商隱,不過也隻是形似,遠遠達不到神似。學到了李商隱的皮毛,卻沒有學到骨肉。西昆體追求用典精巧,對仗精工,辭藻華麗,音節諧婉,這很好,可是卻缺乏李商隱詩歌的深思與真摯之情。與此同時,西昆體的雕琢、浮豔與模仿痕跡過於重,也受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抨擊。


    他們的作品就是這麽貧弱蒼白。形式很美,但內容太空洞。


    宋詩,難不成就這樣了,是繼續朝前發展,還是,在一味模仿中裹足不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物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塞ma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塞man並收藏大宋物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