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與豪放之戰,到這裏,就要開打了。
蘇軾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先寫出第一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豪放詞,至於能不能流芳千古,那就留給時間來評判了。
他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搞出了一個“以詩為詞”,過去,詩莊詞媚,詞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可現在,蘇學士偏偏要把詞提升到和詩一個地位。
宋詞,難道僅僅隻是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嗎?絕不,詩能寫的,詞,一樣可以寫。
詩可以寫淩雲壯誌,詩可以寫長風破浪,詞,一樣可以寫。
蘇東坡這一寫,豪放詞一下子飆上熱搜,異軍突起了。
無獨有偶,蘇學士似乎並不滿足,本來,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要橫篇孤絕,可蘇學士筆耕不輟,很快,《江城子·密州出獵》等作品橫空出世,驚豔眾人。
但是,婉約派大師李清照卻不屑一顧。
“豪放詞比婉約詞強?”李清照不答應。有我李易安在,誰敢輕言豪放詞勝過婉約詞,況且,那《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嚴格意義上還不算是詞呢!
為什麽呢?李清照近乎偏執的認為“詞別是一家”。簡單講講,就是詞有自己的題材,自己的格律,自己的套路,不能用寫詩的方法寫詞。
李清照揮筆作詞立就,寫出了一首首婉約的傑作,《醉花陰》、《聲聲慢》、《武陵春》、《點絳唇》、《鳳凰台上憶吹簫》……
後世學者評論說“詞家有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李清照應該含笑九泉了吧。
在北宋,一定時期內,寫豪放詞,蘇東坡有些勢單力薄,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是孤掌難鳴,說說蘇門四學士吧,其中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詩寫得那叫一個慷慨激昂,家國情懷,報國壯誌,比比皆是,可是一寫詞,還是離不開風月與男女,小資產階級情調充沛,蘇子長歎一聲:“這些得意門生,還是放不開啊!”
到了南宋初年,豪放派的局麵才漸漸打開。
那麽,哪一首又是最棒的豪放詞呢?盡忠報國的嶽飛寫出了震撼人心的《滿江紅·寫懷》,我想,“怒發衝冠”的開頭,誰人能比?“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種豪放,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這是怎樣的豁達,又是怎樣的艱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種直抒胸臆的憤懣,豈不比李清照的“怎一個愁字了得”讀罷更令人酣暢淋漓?
不想,辛棄疾又出手了。作為繼蘇軾以後豪放派的又一宗師,辛棄疾與蘇軾在宋詞史上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們並稱“蘇辛”,同是濟南二安,辛幼安拒絕向李易安妥協,在東坡先生之後又一次交出了豪放詞的名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迴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一時間,鮮少有人敢挑戰辛棄疾的豪放詞,此詞一出,辛棄疾在詞壇便笑傲江湖,婉約派式微,一部分人表示自歎不如。
畢竟,自從高宗皇帝發出“紹祚中興”的重要指示之後,“氣吞萬裏如虎”的豪放詞才能代表當時的主旋律,“金戈鐵馬”才是好男兒應有的誌向。
可好景不長,打了幾場勝仗之後,朝廷看到議和有希望,於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豪放詞接下來失去了茁壯成長的土壤。
與此同時,南宋初年,一位少女在這場婉約與豪放的戰爭中半路殺出。她叫朱淑真。
仗著自己的天才,她寫下名篇《減字木蘭花·春怨》,似乎要與詞後李清照一決高下:
減字木蘭花·春怨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這首詞,在當時並不出名,可在後世,卻令人震驚,它被收錄在《斷腸集》中,朱淑真去世後很久,才得以流傳開來。據說後來很多文藝大咖讀罷,常常為“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而心折。後來,人們把她和李清照並稱為“詞壇雙璧”。
朱淑真的婉約詞似乎比李清照的讀起來更令人肝腸寸斷,但是,即便是她,即便她把婉約詞寫得這樣令人心折,卻也無法終結婉約派與豪放派的戰爭。
一個夜晚,在大宋邊關,一位詞人,孤獨地登上了一座城池。
他不再年少,飽經風霜,看來在邊關已經漂泊很久了。站在城頭,向北方望去,邊地到處都是烽火狼煙,他佇立著,端著一杯濁酒,在他眼裏,風都是悲涼的。
把酒喝盡,詞人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詞: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裏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裏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這位詞人叫張孝祥。他的這一首詞,就是《浣溪沙》。
但是,張孝祥沒有故步自封,寫出這首詞後不久,他高中狀元,他沒有向當權者秦檜低頭,清澈的愛,澄澈的心,隻為大宋。
他的另一首詞,我認為寫得更好,婉約與豪放兼而有之:
念奴嬌·過洞庭
【作者】張孝祥?【朝代】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就在去年,這首詞被譜成曲子,天下傳唱,經典,就這樣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流傳。
我第一次聽到歌手吟誦這首詞,感覺耳朵都懷孕了,不禁感慨:張孝祥有這樣的詞,怕是要和蘇軾、李清照等最有名的詞人不相上下。
看來啊,在大宋,隻有難以逾越的傑作,從來沒有不可挑戰的詞人。
一場又一場婉約與豪放的戰鬥,仍然在不斷爆發,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哪一首是最好的小令?哪一首是最好的中調,哪一首是最好的長調?宋初,一位叫林逋的高手先聲奪人,拋出了關於離別的金句: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南宋的辛派詞人劉過,則以一首豪放的神作扞衛了豪放派的江湖地位: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作者】劉過?【朝代】宋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幹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台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接著,晏幾道出手了,寫的是一位令他魂牽夢縈的歌女: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音樂人柳永嗬嗬一笑,別忘了,還有慢詞,他寫出了《望海潮》、《雨霖鈴》。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他們從小令殺到長調,從宋初殺到宋末。有“大江東去”,就有“曉風殘月”,有“千古江山”就有“萬裏中原”,有“東南形勝”就有“吳會風流”,有“山抹微雲”就有“瀟瀟雨歇”,有“長是人千裏”,就有“千裏共嬋娟”,有“男兒西北有神州”,就有“坐斷東南戰未休”。
蘇軾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先寫出第一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豪放詞,至於能不能流芳千古,那就留給時間來評判了。
他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搞出了一個“以詩為詞”,過去,詩莊詞媚,詞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可現在,蘇學士偏偏要把詞提升到和詩一個地位。
宋詞,難道僅僅隻是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嗎?絕不,詩能寫的,詞,一樣可以寫。
詩可以寫淩雲壯誌,詩可以寫長風破浪,詞,一樣可以寫。
蘇東坡這一寫,豪放詞一下子飆上熱搜,異軍突起了。
無獨有偶,蘇學士似乎並不滿足,本來,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要橫篇孤絕,可蘇學士筆耕不輟,很快,《江城子·密州出獵》等作品橫空出世,驚豔眾人。
但是,婉約派大師李清照卻不屑一顧。
“豪放詞比婉約詞強?”李清照不答應。有我李易安在,誰敢輕言豪放詞勝過婉約詞,況且,那《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嚴格意義上還不算是詞呢!
為什麽呢?李清照近乎偏執的認為“詞別是一家”。簡單講講,就是詞有自己的題材,自己的格律,自己的套路,不能用寫詩的方法寫詞。
李清照揮筆作詞立就,寫出了一首首婉約的傑作,《醉花陰》、《聲聲慢》、《武陵春》、《點絳唇》、《鳳凰台上憶吹簫》……
後世學者評論說“詞家有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李清照應該含笑九泉了吧。
在北宋,一定時期內,寫豪放詞,蘇東坡有些勢單力薄,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是孤掌難鳴,說說蘇門四學士吧,其中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詩寫得那叫一個慷慨激昂,家國情懷,報國壯誌,比比皆是,可是一寫詞,還是離不開風月與男女,小資產階級情調充沛,蘇子長歎一聲:“這些得意門生,還是放不開啊!”
到了南宋初年,豪放派的局麵才漸漸打開。
那麽,哪一首又是最棒的豪放詞呢?盡忠報國的嶽飛寫出了震撼人心的《滿江紅·寫懷》,我想,“怒發衝冠”的開頭,誰人能比?“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種豪放,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這是怎樣的豁達,又是怎樣的艱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種直抒胸臆的憤懣,豈不比李清照的“怎一個愁字了得”讀罷更令人酣暢淋漓?
不想,辛棄疾又出手了。作為繼蘇軾以後豪放派的又一宗師,辛棄疾與蘇軾在宋詞史上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們並稱“蘇辛”,同是濟南二安,辛幼安拒絕向李易安妥協,在東坡先生之後又一次交出了豪放詞的名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迴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一時間,鮮少有人敢挑戰辛棄疾的豪放詞,此詞一出,辛棄疾在詞壇便笑傲江湖,婉約派式微,一部分人表示自歎不如。
畢竟,自從高宗皇帝發出“紹祚中興”的重要指示之後,“氣吞萬裏如虎”的豪放詞才能代表當時的主旋律,“金戈鐵馬”才是好男兒應有的誌向。
可好景不長,打了幾場勝仗之後,朝廷看到議和有希望,於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豪放詞接下來失去了茁壯成長的土壤。
與此同時,南宋初年,一位少女在這場婉約與豪放的戰爭中半路殺出。她叫朱淑真。
仗著自己的天才,她寫下名篇《減字木蘭花·春怨》,似乎要與詞後李清照一決高下:
減字木蘭花·春怨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這首詞,在當時並不出名,可在後世,卻令人震驚,它被收錄在《斷腸集》中,朱淑真去世後很久,才得以流傳開來。據說後來很多文藝大咖讀罷,常常為“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而心折。後來,人們把她和李清照並稱為“詞壇雙璧”。
朱淑真的婉約詞似乎比李清照的讀起來更令人肝腸寸斷,但是,即便是她,即便她把婉約詞寫得這樣令人心折,卻也無法終結婉約派與豪放派的戰爭。
一個夜晚,在大宋邊關,一位詞人,孤獨地登上了一座城池。
他不再年少,飽經風霜,看來在邊關已經漂泊很久了。站在城頭,向北方望去,邊地到處都是烽火狼煙,他佇立著,端著一杯濁酒,在他眼裏,風都是悲涼的。
把酒喝盡,詞人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詞: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裏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裏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這位詞人叫張孝祥。他的這一首詞,就是《浣溪沙》。
但是,張孝祥沒有故步自封,寫出這首詞後不久,他高中狀元,他沒有向當權者秦檜低頭,清澈的愛,澄澈的心,隻為大宋。
他的另一首詞,我認為寫得更好,婉約與豪放兼而有之:
念奴嬌·過洞庭
【作者】張孝祥?【朝代】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就在去年,這首詞被譜成曲子,天下傳唱,經典,就這樣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流傳。
我第一次聽到歌手吟誦這首詞,感覺耳朵都懷孕了,不禁感慨:張孝祥有這樣的詞,怕是要和蘇軾、李清照等最有名的詞人不相上下。
看來啊,在大宋,隻有難以逾越的傑作,從來沒有不可挑戰的詞人。
一場又一場婉約與豪放的戰鬥,仍然在不斷爆發,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哪一首是最好的小令?哪一首是最好的中調,哪一首是最好的長調?宋初,一位叫林逋的高手先聲奪人,拋出了關於離別的金句: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南宋的辛派詞人劉過,則以一首豪放的神作扞衛了豪放派的江湖地位: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作者】劉過?【朝代】宋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幹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台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接著,晏幾道出手了,寫的是一位令他魂牽夢縈的歌女: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音樂人柳永嗬嗬一笑,別忘了,還有慢詞,他寫出了《望海潮》、《雨霖鈴》。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他們從小令殺到長調,從宋初殺到宋末。有“大江東去”,就有“曉風殘月”,有“千古江山”就有“萬裏中原”,有“東南形勝”就有“吳會風流”,有“山抹微雲”就有“瀟瀟雨歇”,有“長是人千裏”,就有“千裏共嬋娟”,有“男兒西北有神州”,就有“坐斷東南戰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