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新政 (十七)
宋文遠的話顛覆了皇帝的固有認知,從來都是書讀的越好就越是能夠身居高位,怎麽到了宋文遠的嘴裏就成了讀書用處不大了。
“自古都是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怎麽文遠竟然對讀書如此排斥?”
“臣不是排斥讀書,而是排斥一味強調讀道德文章。
道德文章固然重要,可是陛下可見到幾個因為讀了道德文章就能清廉自守的。
大多數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本來就不純,他們讀書的目的不是讓自己的道德更高尚,而是謀求富貴的進身之階。
既然是謀求富貴的進身之階,朝廷又何必隻選擇讀道德文章的讀書人做官。
相信陛下現在也已經很清楚了,真正能夠改變社會進程的不是道德文章,而是實學的進步。
比如說海水曬鹽技術,這裏麵的實學學問就很多。
為何不將所有的海水都曬幹,這是因為海水中不僅僅有鹽,還有其他的物質,這些東西人吃了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可能有很大的壞處。
因此在曬鹽的過程中,當海水中的鹽分結晶完成後,就要將含有其他雜質的海水放掉。
這些學問就是實學的範疇,讀道德文章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這些,而這些學問才是解決國計民生的大學問。”
“朕記得以前你就跟朕說過,要想天下大治,提高工匠的地位,鼓勵實學人才進入朝堂。
不過朕有一個疑問,做實學者需要靜下心來鑽研,若是把心思都用在當官上,哪裏還有精力去鑽研實學?”
“陛下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就是權力與待遇的區別,首先管理工匠的官吏必須是實學出身。
而不是如今這般讓一群狗屁不通的讀書人霸占高位,有句話說得好:‘不能外行指揮內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管理工匠的部門全都換成懂行的內行管理,再對醉心於實學研究,而且有所著作者給予足夠的社會地位與榮譽,讓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實學鑽研中。
為了避免濫竽充數者混入其中,要對遴選機製進行多方監督,若是長期居於高位而不能做出成績者,取消其社會地位。”
皇帝沉思了良久,開口問道:“這麽給予實學者優待難道不是培養起新的士紳階層嗎?
難道我們打倒了一個士紳階層,自己又要親手扶持起一個士紳階層嗎?”
宋文遠沒想到皇帝的領悟力這麽強,從他推實學入朝堂就看出來了這是在扶持一個階層的崛起。
這樣一個聰慧敏銳的皇帝,才是一個國家的福氣。眼下的新政還沒有進入深水區,現在說的這些不過是一些隻能治標不能治本的皮毛。
宋文遠不知道有一天自己說出將皇帝的權力也關起來的話後,皇帝會是什麽反應,會不會與自己反目成仇。
他知道自己在做好萬全準備之前絕對不能吐露最核心的思想,世人革別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卻是萬般艱難。
“陛下!任何時候都無法取消特權,不過掌握特權的人是哪個階層我們卻能左右。
眼下的讀書人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麽他們戰勝我們這些革新變法者,徹底的將讀書人的地位穩固。
要麽就是我們徹底推翻他們,他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將自己的土地農場化經營,一條是將土地賣掉順應時代的發展進入工商業。”
“若是他們兩條都不選呢,非要掌握著大量的土地,以及通過土地控製大量的人口,以達到自己隱藏的目的。”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隻要我們不犯大的錯誤,新法形成燎原之勢,任何敢於阻擋新法者都將被掃入曆史的垃圾堆。”
“文遠!哪有什麽絕對不犯錯誤的政策,誰都沒有前後眼,在沒有做之前就能確定這件事一定是正確的。”
“陛下說的是,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一定是絕對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就需要進行不斷地調整。”
“若是朝廷製定的大政,隨意被地方上推翻朝廷的威嚴何在?”
宋文遠搖搖頭道:“任何法令政策的製定都是朝廷的權力,立法權與執法權必須要進行垂直管理,而不是由地方上任意施為。
新政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由各級的監督官吏反應到朝廷,朝廷經過分析後,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進行修改。
修改過的政策再發到地方上進行整改,繼續聽取地方上對整改後的政策的反饋。這裏麵還有一個非要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因為朝廷政策影響造成百姓損失的,朝廷應該根據百姓損失的多少進行賠償。
若是讓百姓蒙受了損失,朝廷卻不聞不問,任由怨氣在百姓中蔓延,會對朝廷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傷害。”
對百姓進行賠償,這個倒不是什麽新鮮事,不過朝野上下大都是高高在上,很少主觀上有這種願意賠償百姓的覺悟。
皇帝聽宋文遠說若是朝廷實施的新政若是對百姓造成了損失,要對百姓進行賠償,歎了口氣說道:“話是這麽說,可是這損失的認定卻很難,若是執行不好,不但不會對百姓的損失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成為了官吏勾結牟利的工具。”
不得不說皇帝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再好的經也會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在沒有建立起一套相對廉潔高效的治理體係之前,很難實現宋文遠所說的這些政策。
宋文遠也是歎了口氣說道:“所以說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需要此生不斷的努力,不敢有任何的鬆懈。
就如我們的海外貿易一樣,這是一個前人並未從事過的事業,具體怎麽做才能讓朝廷與民間共同得利,需要不斷的摸索。
如今西北蠻子橫亙在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上,使得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已經基本斷絕。想要再次打通這條商業通道,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
西北氣候幹旱、人口稀少,並不適合中原大力開發,而且路上運輸成本高昂,遠不如海上運輸成本低廉。
因此暫時我們的經濟重心必然是海上貿易,路上絲路需要國力更加強大,有了更加快速的道路交通,再進行開發。”
宋文遠的話顛覆了皇帝的固有認知,從來都是書讀的越好就越是能夠身居高位,怎麽到了宋文遠的嘴裏就成了讀書用處不大了。
“自古都是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怎麽文遠竟然對讀書如此排斥?”
“臣不是排斥讀書,而是排斥一味強調讀道德文章。
道德文章固然重要,可是陛下可見到幾個因為讀了道德文章就能清廉自守的。
大多數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本來就不純,他們讀書的目的不是讓自己的道德更高尚,而是謀求富貴的進身之階。
既然是謀求富貴的進身之階,朝廷又何必隻選擇讀道德文章的讀書人做官。
相信陛下現在也已經很清楚了,真正能夠改變社會進程的不是道德文章,而是實學的進步。
比如說海水曬鹽技術,這裏麵的實學學問就很多。
為何不將所有的海水都曬幹,這是因為海水中不僅僅有鹽,還有其他的物質,這些東西人吃了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可能有很大的壞處。
因此在曬鹽的過程中,當海水中的鹽分結晶完成後,就要將含有其他雜質的海水放掉。
這些學問就是實學的範疇,讀道德文章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這些,而這些學問才是解決國計民生的大學問。”
“朕記得以前你就跟朕說過,要想天下大治,提高工匠的地位,鼓勵實學人才進入朝堂。
不過朕有一個疑問,做實學者需要靜下心來鑽研,若是把心思都用在當官上,哪裏還有精力去鑽研實學?”
“陛下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就是權力與待遇的區別,首先管理工匠的官吏必須是實學出身。
而不是如今這般讓一群狗屁不通的讀書人霸占高位,有句話說得好:‘不能外行指揮內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管理工匠的部門全都換成懂行的內行管理,再對醉心於實學研究,而且有所著作者給予足夠的社會地位與榮譽,讓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實學鑽研中。
為了避免濫竽充數者混入其中,要對遴選機製進行多方監督,若是長期居於高位而不能做出成績者,取消其社會地位。”
皇帝沉思了良久,開口問道:“這麽給予實學者優待難道不是培養起新的士紳階層嗎?
難道我們打倒了一個士紳階層,自己又要親手扶持起一個士紳階層嗎?”
宋文遠沒想到皇帝的領悟力這麽強,從他推實學入朝堂就看出來了這是在扶持一個階層的崛起。
這樣一個聰慧敏銳的皇帝,才是一個國家的福氣。眼下的新政還沒有進入深水區,現在說的這些不過是一些隻能治標不能治本的皮毛。
宋文遠不知道有一天自己說出將皇帝的權力也關起來的話後,皇帝會是什麽反應,會不會與自己反目成仇。
他知道自己在做好萬全準備之前絕對不能吐露最核心的思想,世人革別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卻是萬般艱難。
“陛下!任何時候都無法取消特權,不過掌握特權的人是哪個階層我們卻能左右。
眼下的讀書人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麽他們戰勝我們這些革新變法者,徹底的將讀書人的地位穩固。
要麽就是我們徹底推翻他們,他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將自己的土地農場化經營,一條是將土地賣掉順應時代的發展進入工商業。”
“若是他們兩條都不選呢,非要掌握著大量的土地,以及通過土地控製大量的人口,以達到自己隱藏的目的。”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隻要我們不犯大的錯誤,新法形成燎原之勢,任何敢於阻擋新法者都將被掃入曆史的垃圾堆。”
“文遠!哪有什麽絕對不犯錯誤的政策,誰都沒有前後眼,在沒有做之前就能確定這件事一定是正確的。”
“陛下說的是,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一定是絕對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就需要進行不斷地調整。”
“若是朝廷製定的大政,隨意被地方上推翻朝廷的威嚴何在?”
宋文遠搖搖頭道:“任何法令政策的製定都是朝廷的權力,立法權與執法權必須要進行垂直管理,而不是由地方上任意施為。
新政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由各級的監督官吏反應到朝廷,朝廷經過分析後,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進行修改。
修改過的政策再發到地方上進行整改,繼續聽取地方上對整改後的政策的反饋。這裏麵還有一個非要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因為朝廷政策影響造成百姓損失的,朝廷應該根據百姓損失的多少進行賠償。
若是讓百姓蒙受了損失,朝廷卻不聞不問,任由怨氣在百姓中蔓延,會對朝廷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傷害。”
對百姓進行賠償,這個倒不是什麽新鮮事,不過朝野上下大都是高高在上,很少主觀上有這種願意賠償百姓的覺悟。
皇帝聽宋文遠說若是朝廷實施的新政若是對百姓造成了損失,要對百姓進行賠償,歎了口氣說道:“話是這麽說,可是這損失的認定卻很難,若是執行不好,不但不會對百姓的損失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成為了官吏勾結牟利的工具。”
不得不說皇帝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再好的經也會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在沒有建立起一套相對廉潔高效的治理體係之前,很難實現宋文遠所說的這些政策。
宋文遠也是歎了口氣說道:“所以說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需要此生不斷的努力,不敢有任何的鬆懈。
就如我們的海外貿易一樣,這是一個前人並未從事過的事業,具體怎麽做才能讓朝廷與民間共同得利,需要不斷的摸索。
如今西北蠻子橫亙在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上,使得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已經基本斷絕。想要再次打通這條商業通道,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
西北氣候幹旱、人口稀少,並不適合中原大力開發,而且路上運輸成本高昂,遠不如海上運輸成本低廉。
因此暫時我們的經濟重心必然是海上貿易,路上絲路需要國力更加強大,有了更加快速的道路交通,再進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