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新政(七)
至於百姓壓根兒就沒有懷疑過酒廠是不是沒錢,人家這麽大個酒廠,又是宋老三這個老百姓比較信賴的貨郎做掌櫃,百姓沒來由的就相信酒廠不會欺騙他們。
當然這種信任非常的脆弱,一旦酒廠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出現任何不能兌付的情況,等待酒廠的必然是百姓的憤怒。
好在一切都很順利,在桃子成熟期結束,釀酒的工作也慢慢收尾,在等待桃子酒發酵的過程中,呂蒙正將酒廠的工人組織起來,開始對良鄉周邊山上的野生桃樹進行盤點。
這些桃樹在明年開春之前都要全部嫁接完成,桃樹嫁接完成至少還要兩到三年才能進入豐果期,這些果樹將會作價賣給酒廠,成為酒廠的原材料基地。
老百姓看到桃子能夠掙錢,也會自發地種植桃樹,兩三年後才是良鄉桃子產量大爆發的時候,那個時候,桃子的產業必然會成為良鄉乃至涿州的支柱產業。
三個月後以桃換酒的百姓,將酒兌換出來後就拉著酒在各個集市上以十五文一斤的價格售賣,帶著濃濃桃香味的果子酒很受歡迎,每戶百姓頂多換了百十斤酒。
很快手中有酒的百姓,就將手裏的桃子酒賣了出去,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隻要有貨就不愁賣,愁的是沒有貨源。
換酒的百姓比賣錢足足多賺了一半的錢,這讓那些選擇了要錢的百姓分外眼紅,暗暗想著明年一定要換酒,絕對不要錢。
有了集市上喝過桃子酒百姓的宣傳,桃子酒的名聲徹底打了出去,各路商賈發現良鄉竟然有了一家酒廠,紛紛趕來良鄉縣采購桃子酒。
今年是第一年釀造,酒廠一共隻釀造了不到八萬斤的桃子酒,這些就除了批發給前來采購的各路商賈,還各拿出一部分送到幽州城各家酒樓。
今年的酒釀造的少,根本不夠銷售,這些送到酒樓的桃子酒,隻是提前打個樣品,與酒樓簽訂明年的供貨合同,明年的新酒上市的時候便可以大量鋪開。
就在呂蒙正雄心勃勃地在良鄉發展桃子經濟的時候,張齊賢在遷安也開始屬於他的新政。
遷安如今是一座工業城鎮,聚集了大量的采礦工人,以及選礦、煉焦工廠。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讓這個萬人左右的小城,人口暴漲了三四倍。
大量的人口增加帶來的是治安的惡化,一些想著撈偏門的城狐社鼠遊走於百姓之間,四處欺壓百姓,讓百姓對這些青皮無賴苦不堪言。
張齊賢上任之後的立威之戰便是打擊這些青皮混混,經過一段時間的明察暗訪,在確定了這些青皮混混的數量,張齊賢從遷安駐軍那裏借了一個都的邊軍對這些青皮混混實施了抓捕。
這次的抓捕行動,還捎帶著將縣衙裏與這些青皮混混有勾連的胥吏衙役也清掃了一遍,讓遷安周邊的治安為之一靖。
老百姓都對這個新上任縣令的手段敬畏不已,在向幽雲總督府要了一批新科進士填補到縣衙的各個崗位,又招募一批衙役使得遷安縣衙開始了新的篇章。
針對遷安在的特點,張齊賢製定了大力發展小商業,促進市場繁榮。遷安是一座工礦城池,大量的百姓都是在各個礦山工作,每月都能按時發放薪俸,因此工人們的手頭都很寬裕。
張齊賢對縣城內的十字街進行了重新改造,學著京城馬行街一般打造了兩條商業街道,縣衙出台政策保證商人們的經商安全。
沒有了吃拿卡要的胥吏衙役,沒有了敲詐勒索的青皮混混,遷安的商業環境一下子好了許多。
重新製定的商業稅,以及各個店鋪的經營執照陸續發放完畢,在張齊賢的強力手段下,遷安的商業日漸繁榮,吸引了大量的商賈前來租買店鋪進行商業經營。
大量的商人進駐讓遷安縣城的房價上漲,讓張齊賢看到了地產的前景。在張齊賢的帶領下,開始了對縣城內原本破爛的房屋進行拆遷重建。
拆遷後的百姓被安置在城外新的定居點,拆遷騰出來的城內地皮被張齊賢全部建成了一個個二層鋪麵後麵帶個小院的商業房。
這些商業房還沒等建起來,嗅到利益的商人們就開始島縣衙活動,希望能夠買到一處好位置的店鋪。
按照張齊賢的規劃,未來的遷安是要擴建外城的,內城將不再有單純的住宅,而是打造成一條條完全的商業街道。
而百姓全部居住在外城規劃好的居民住宅區,這樣的規劃便於管理,同時外城的地皮也比內城的地皮便宜很多,一裏一外,縣衙在拆遷的過程中,掙下不小的地產差價。
這些差價足以用來雇傭百姓給遷安再建造一座外城,有了這樣的政績,將來遷安直接升級為府也不是沒有可能。
原本城內的這些住在棚戶房內的百姓本來也沒有什麽收入來源,在縣衙的協調下,要麽安置進鐵礦做工,要麽安置進煤礦做工。
甚至不想在遷安的還可以與大沽口聯係,安置到大沽口,重新就業。
去年被安排到幽州的新科進士,在經過一年多的基層鍛煉之後,開始分配到各個州縣,成了幽雲之地新政的執政基礎。
這些被宋文遠認真調教過的新科進士,思想上已經與朝野那些老進士官們有了很大的區別,與底層百姓接觸的多了,自然會受到底層百姓的感染。
雖然讀書人那些優越感還在,但是卻沒有腦子裏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就算他們趕不上呂蒙正、張齊賢這些大才驚才豔豔的想法,卻也能腳踏實地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
幽雲的新政在實施的第二年就給朝廷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整個幽雲地區,夏秋兩稅完成後,一共為朝廷上繳了兩百萬貫的賦稅。
這還是按照新政後,朝廷與地方的賦稅分成後的稅收,尤其是山後之地還需要山前之地進行財政補貼的情況下。
新政規定地方與朝廷的財稅分成是七三分賬,也就是說每收上一貫錢的賦稅,其中三百文是屬於朝廷國庫,其餘七百文屬於地方分配。
至於百姓壓根兒就沒有懷疑過酒廠是不是沒錢,人家這麽大個酒廠,又是宋老三這個老百姓比較信賴的貨郎做掌櫃,百姓沒來由的就相信酒廠不會欺騙他們。
當然這種信任非常的脆弱,一旦酒廠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出現任何不能兌付的情況,等待酒廠的必然是百姓的憤怒。
好在一切都很順利,在桃子成熟期結束,釀酒的工作也慢慢收尾,在等待桃子酒發酵的過程中,呂蒙正將酒廠的工人組織起來,開始對良鄉周邊山上的野生桃樹進行盤點。
這些桃樹在明年開春之前都要全部嫁接完成,桃樹嫁接完成至少還要兩到三年才能進入豐果期,這些果樹將會作價賣給酒廠,成為酒廠的原材料基地。
老百姓看到桃子能夠掙錢,也會自發地種植桃樹,兩三年後才是良鄉桃子產量大爆發的時候,那個時候,桃子的產業必然會成為良鄉乃至涿州的支柱產業。
三個月後以桃換酒的百姓,將酒兌換出來後就拉著酒在各個集市上以十五文一斤的價格售賣,帶著濃濃桃香味的果子酒很受歡迎,每戶百姓頂多換了百十斤酒。
很快手中有酒的百姓,就將手裏的桃子酒賣了出去,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隻要有貨就不愁賣,愁的是沒有貨源。
換酒的百姓比賣錢足足多賺了一半的錢,這讓那些選擇了要錢的百姓分外眼紅,暗暗想著明年一定要換酒,絕對不要錢。
有了集市上喝過桃子酒百姓的宣傳,桃子酒的名聲徹底打了出去,各路商賈發現良鄉竟然有了一家酒廠,紛紛趕來良鄉縣采購桃子酒。
今年是第一年釀造,酒廠一共隻釀造了不到八萬斤的桃子酒,這些就除了批發給前來采購的各路商賈,還各拿出一部分送到幽州城各家酒樓。
今年的酒釀造的少,根本不夠銷售,這些送到酒樓的桃子酒,隻是提前打個樣品,與酒樓簽訂明年的供貨合同,明年的新酒上市的時候便可以大量鋪開。
就在呂蒙正雄心勃勃地在良鄉發展桃子經濟的時候,張齊賢在遷安也開始屬於他的新政。
遷安如今是一座工業城鎮,聚集了大量的采礦工人,以及選礦、煉焦工廠。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讓這個萬人左右的小城,人口暴漲了三四倍。
大量的人口增加帶來的是治安的惡化,一些想著撈偏門的城狐社鼠遊走於百姓之間,四處欺壓百姓,讓百姓對這些青皮無賴苦不堪言。
張齊賢上任之後的立威之戰便是打擊這些青皮混混,經過一段時間的明察暗訪,在確定了這些青皮混混的數量,張齊賢從遷安駐軍那裏借了一個都的邊軍對這些青皮混混實施了抓捕。
這次的抓捕行動,還捎帶著將縣衙裏與這些青皮混混有勾連的胥吏衙役也清掃了一遍,讓遷安周邊的治安為之一靖。
老百姓都對這個新上任縣令的手段敬畏不已,在向幽雲總督府要了一批新科進士填補到縣衙的各個崗位,又招募一批衙役使得遷安縣衙開始了新的篇章。
針對遷安在的特點,張齊賢製定了大力發展小商業,促進市場繁榮。遷安是一座工礦城池,大量的百姓都是在各個礦山工作,每月都能按時發放薪俸,因此工人們的手頭都很寬裕。
張齊賢對縣城內的十字街進行了重新改造,學著京城馬行街一般打造了兩條商業街道,縣衙出台政策保證商人們的經商安全。
沒有了吃拿卡要的胥吏衙役,沒有了敲詐勒索的青皮混混,遷安的商業環境一下子好了許多。
重新製定的商業稅,以及各個店鋪的經營執照陸續發放完畢,在張齊賢的強力手段下,遷安的商業日漸繁榮,吸引了大量的商賈前來租買店鋪進行商業經營。
大量的商人進駐讓遷安縣城的房價上漲,讓張齊賢看到了地產的前景。在張齊賢的帶領下,開始了對縣城內原本破爛的房屋進行拆遷重建。
拆遷後的百姓被安置在城外新的定居點,拆遷騰出來的城內地皮被張齊賢全部建成了一個個二層鋪麵後麵帶個小院的商業房。
這些商業房還沒等建起來,嗅到利益的商人們就開始島縣衙活動,希望能夠買到一處好位置的店鋪。
按照張齊賢的規劃,未來的遷安是要擴建外城的,內城將不再有單純的住宅,而是打造成一條條完全的商業街道。
而百姓全部居住在外城規劃好的居民住宅區,這樣的規劃便於管理,同時外城的地皮也比內城的地皮便宜很多,一裏一外,縣衙在拆遷的過程中,掙下不小的地產差價。
這些差價足以用來雇傭百姓給遷安再建造一座外城,有了這樣的政績,將來遷安直接升級為府也不是沒有可能。
原本城內的這些住在棚戶房內的百姓本來也沒有什麽收入來源,在縣衙的協調下,要麽安置進鐵礦做工,要麽安置進煤礦做工。
甚至不想在遷安的還可以與大沽口聯係,安置到大沽口,重新就業。
去年被安排到幽州的新科進士,在經過一年多的基層鍛煉之後,開始分配到各個州縣,成了幽雲之地新政的執政基礎。
這些被宋文遠認真調教過的新科進士,思想上已經與朝野那些老進士官們有了很大的區別,與底層百姓接觸的多了,自然會受到底層百姓的感染。
雖然讀書人那些優越感還在,但是卻沒有腦子裏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就算他們趕不上呂蒙正、張齊賢這些大才驚才豔豔的想法,卻也能腳踏實地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
幽雲的新政在實施的第二年就給朝廷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整個幽雲地區,夏秋兩稅完成後,一共為朝廷上繳了兩百萬貫的賦稅。
這還是按照新政後,朝廷與地方的賦稅分成後的稅收,尤其是山後之地還需要山前之地進行財政補貼的情況下。
新政規定地方與朝廷的財稅分成是七三分賬,也就是說每收上一貫錢的賦稅,其中三百文是屬於朝廷國庫,其餘七百文屬於地方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