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大匠見到要造的第一類船就叫苦不迭認為太難,對此常洵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乃是拿出一把銅尺說:


    ''''我這時間才了解木匠有木匠的尺,鐵匠有鐵匠的尺,泥瓦匠尺也不同,各地可能也存在差異,如此怎麽配合幹活?所以第一條我名下所有的產業隻有一種標準尺,如此圖紙上尺寸就是實際尺寸,你們的造船廠今後都用標準尺。''''


    推行標準尺乃是迫不得已,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為中國大一統意義重大。可是後麵各朝代對此並不嚴管,或者說重量、容器方麵關係收稅還好一些,長度最是混亂。雖說尺寸相差不大也讓常洵讓人加工物件開始時常造成誤會。


    這才讓他決定統一使用標準尺,倒不必一定用米製,標準米他也不可能拿出來,後世公製占主導地位英製也沒有完全退出,用大明最主流的尺統一也並非不可。於是常洵根據布店尺製作了標準銅尺與硬木尺。


    或者說常洵對自己勢力第一個統一的乃是長度,今後他會再製訂統一的重量與容量標準等。雖肯定與後世公製會有不小區別,但這也沒什麽辦法,他不可能照抄公製標準了。何況這公製標準與大明相差大推行困難外,隻要大明工業化走在前麵加體量大,明製也可以成為公製的。


    說了長度統一,對大匠提出尺寸曲線太多不好控製常洵介紹了龍肋骨係統,這時大明造船很重視隔水板,有隔水板不僅提高了船體強度與安全性,可是僅有隔水板強度還不夠外,尺寸不精確同樣標準造出的船排水量有不小差距,與線形比較直挺僵硬。


    常洵介紹的龍肋骨造船技術就是每隔三四尺製作一付肋骨,如此一來肋骨隻要確定幾個點尺寸中間用弧線連接畫在地上,然後與龍骨結合起來船的架子就完成了外隔水板仍然可以運用外,有肋骨會提高船體強度。


    聽常洵如此說這些大匠眼前一亮覺得真是可以也有好處,再一想又提出如此一來尺寸與形態可以保證,那木料僵硬太彎曲不好辦。


    見提到這個問題常洵歎息一聲說那船板並非隻能用那麽厚,比如原來用四寸板,你們用一寸板三層再中間斜著試試。如此鋸板工作會增加不少,可是裏麵可以用不那麽耐腐蝕的;木頭也不必那麽大且粗直均勻了;板與板之間的縫會很微小隻要簡單處理不必費較多工夫與材料了,綜合起來更省工夫與錢了。


    對船而言船體更均勻更強了,同樣排水可以多載一些了。船型也可以更符合水中行駛性能了,更漂亮與更不易上浪了,由此船的性能更好了。


    說到這裏下麵的造船大匠一愣一愣的,常洵所講的已經讓他們有點懵,那是雖覺得常洵講的有理腦袋容不下或存儲處理來不及,類似醉酒差不多,同時也相信螺旋槳乃是常洵發明的,因為這時他所講根本不用稿子,侃侃而談十分自如,僅是聽來不可能如此細致。


    因此這時這些船匠們將常洵當作神人天才,隻有他們孫輩大小卻已經知道他們祖祖輩輩都不知道的,這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是什麽?於是如之前接觸常洵的人一樣他們看待常洵不僅是福王、老板,更是他們的祖師爺,成為了常詢狂熱的擁躉。


    那知他們的直覺才是對的,他隻是記住後世零零碎碎見識與常識,再經過自己邏輯推理及合理化等處理。加上他有錢又有權,讓人試驗隻要稍微可取或有一點可能吩咐下去讓人幹或試就可以了,肯定比這時代的人高明太多,如遇上一個同樣穿越者就原形畢露了。


    見他們有些灌多了常詢歇了一會兒才掛出一條怪船,說它怪乃是這船下麵兩條上麵一體,與連環計中多船係綁在一起,卻幹脆兩船合一。這讓那些造船大匠又不懂了,常詢隻能再次科普說:


    ''''這船愈方正愈不易傾覆,可船愈方正速度愈慢,隻要試驗一下就可以知道甚至是你們自己已經覺察載同樣多船長速度快,可安全性又差一些那麽怎麽辦?隻能平衡兼顧了,還有盡量吃水深一些重心高低,側麵受風小一些,這兩者經試驗就可以知道對抗顛覆非常重要,道理今後會說的。''''


    ''''可我需要載人甚至是牛羊等為主的船,為什麽就是移民大員島需要。那麽運人船大當然多運一些,同樣排水量艙內空間愈大運人愈多,這與運輸其它物資不一樣,這雙體船就空間比大可以多運人。另這條雙體船下麵窄長速度會較快,那是人在船上擁擠狹小容易生病早一點送到也是好的。''''


    ''''還有運人又要求更安全,雙體船比同樣長寬比的船更不易傾覆。這一點道理現在不說沒時間,但你們可以用已經做出來的船模試一下。如此雙體船安全、速度快、空間大多運人,造起來麻煩一些代價大一些也是值得的。''''


    介紹了雙體船常詢又介紹了三體船,並介紹說一般而言這兩種船效果差不多,可能雙體船上下水更困難,其它方麵也可能存在優劣或適用性差異,可以同樣造出來試試。其中還要趕造一條捕鯨母艦當捕鯨船的後勤基地與加工基地,這時條件可能還不具備但捕鯨船也在計劃之內。


    向江南來的造船大匠上課,解釋了為什麽要造那些怪船,常詢此方麵又告一段落。或者說這告一段落不準確,因為他接著考慮有了船或啟動移民後船隻肯定是沿海岸航行,這方麵有了巡邏船就可以開始水文調查、地形繪圖。


    但這仍然需要船員懂一些導航知識與經驗,這方麵西方人走在了前麵,好像六分儀還沒有出來四分儀已經有了。去澳門不知能否買到。買到了需要仿製與研究改進,還有保持水平的陀螺儀也要開始研製,人員也要培訓。


    另外在船上用燈籠光線差抗風弱,後世的桅燈要及早研製出來。隻是這時石油要去延安找,據說猛火油就是,可也要派人去買,他的人手緊張事太多啊。


    還有一件事比較麻煩,這事就是用船來往天津到靈山島,靈山島到大員島、中左所不可能隻在白天航行,也不可能完全避開海岸,那麽燈塔就是二十一世紀還在使用的設備。


    隻是整個大明沿海等建起完整的燈塔鏈花費巨大不算還要巨大的人力,這方麵常詢一時間還多少有些困難,不過最麻煩可能會有文臣反對甚至是有地方官吏阻撓。


    文臣之所以反對最大的因素可能還在於''''河槽''''與''''海槽''''之爭,這爭在後世人看來確實是無謂,傻傻地爭什麽?


    因為此時槽運走運河僅纖夫十幾萬,運河每年維護費幾到幾十萬兩銀子。海運年四百萬石槽糧不過六七百噸,造船技術就這時水平一船可運走,造船技術發展一倍不足二百船次,每船年走四次隻要五十條船,比現在運輸船、船員已節省太多,況十多萬纖夫可以幹多少事?


    何況海運前元搞過大明也斷續搞過,曆史經驗證明海運更經濟,有問題也是因為管理、投入之類造成的。比如前元應用海運卻從未測繪過沿海水文地形,建設一些臨時避風、停泊,可補充淡水的錨地、港口,還有應急的燈塔。


    隻是這時河運的利益已經深深地綁架了許多官員,因此時有人提議海運,包括這之後的沈廷揚有長江口的沙船幫支持都沒有搞成功。


    常洵造燈塔包括肯定要測繪水文地形,建設一些臨時錨地避風雖不曾提及海運槽糧,可是這一來有些官員肯定會聯想海運而加以反對,或出手阻止常洵的建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新福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翔的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翔的羊並收藏大明新福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