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太子蕭奕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張久陵、嶽山這兩位大乾老臣對他十分特殊。


    於張久陵來說,太子蕭奕讓他在耳順之年位極人臣、肉身成聖。


    他有時候難免文人心思發作,估摸著將來修史,他不僅能單獨列傳,估計也隻會排在大乾軍神永安郡王之後,名氣絕對遠超各位先祖。


    而對於太子蕭奕來說呢,他穿越過來的時候,也隻有一個太子名分,在甘露殿利用金丹之氣獲得了監國之權,可是身邊能夠信任的人寥寥。


    張久陵在見到了太子蕭奕的殺伐果斷之後,選擇出現在他眼前,成了他平衡朝堂的工具。


    而後也是命運使然,大浪淘沙,除奸相之後,很多被李林甫排擠的官員得到了複用,這其中,也有不少是當年張久陵舉薦的。


    而後,太子蕭奕為了能夠開民智,為了能夠拓寬整個大乾讀書人的思維,就開始著手推行新學。


    一開始。


    張久陵是拒絕的。


    於他而言,學了大半輩子的儒學,又是以儒學輔佐君王,成為了三朝元老。


    如今,監國太子卻要推行新學。


    自然是和他的理念相違背了。


    可是,張久陵看出來監國太子推行新學的態度很強硬,如此一來,若是他不答應,以後自然也就和監國太子的關係逐漸疏遠。


    不僅如此,監國太子也會找其他人來推行新學。


    張久陵在那般情況下,還是答應了下來,與其讓其他人來推行新學,最後若是走岔了道,影響到大乾的國祚,那他也萬死難辭其咎。


    也就隻好答應了監國太子,成為了推行新學的第一人。


    而隨著監國太子講述的新學內容,隨著不少人開始參與其中,進行了不少的實驗,張久陵也發現新學確實符合現階段大乾的發展壯大。


    新學和儒學其實也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


    隻能說明張久陵是真正的有道德,願意為了這個國家民族改變而努力,也從心裏不認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非與百姓。”


    隨著推行新學的時間長了,張久陵的眼光也拓寬了不少,心境似乎也更上一層樓,關鍵是,和監國太子在一起,其實就好像是爺爺和孫子一樣,這也是監國太子蕭奕有事沒事就往人家家跑,好像這就是心靈的解放一樣。


    雖然張久陵很無奈,但你全東京問問,多少人家願意敞開大門歡迎呢。


    你張蒲山別不知好歹!


    這邊君臣話情義,那邊父子也同樣在話親情。


    就在同一時間,“敕造鄭國公李府”,當朝六部尚書之一的尚書府。


    這在以前,尚書府的規模絕對不小。


    怎麽說,也算是國公府。


    可是在後來,因為內城的發展規劃,監國太子召見了這些個大臣,言明了利害關係。


    給了他們一些田產作為補償,把以前的一些府苑整合,翻修出來更多的府苑。


    最起碼,四品以上,在這內城中都有府苑可以居住,也都是四進四出,有著前院、後院、東院、西院,還有後花園什麽的。


    而在鄭國公李府東院的書房中。


    “咳咳。”


    李大亮躺在搖椅上,聽著兒子跟他念新一期的邸報,因為年齡大了,畏寒,房間裏麵並未放置冰塊。


    李子昂趕緊放下邸報,服侍父親喝了薑茶。


    這位也在今年的‘育兒經’之論以後,參加了大乾的春闈科舉取士,如今在甲榜五十六名,也算是少年英才,看著老父鬢間白發,心中又酸又悔,卻不敢讓他老人家看出來,隻好賠笑道:“父親,天色不早,要不您吃點清粥,早些休息吧。”


    李大亮搖頭,道:“不了,趙舍人捎口信給我,春闈進士的差事已經定下,你在河東道隆德府任中縣令。你多年在我身邊紀要文字,想來也有心得。別的我不擔心。但你還是要謹記為民做主,既被老百姓稱唿一聲父母,就要肩負責任,以往交好的那些個好友,你和他們也不要斷了往來。罷了,我可真是越來越嘮叨了,趁著你在家,在為我讀幾天邸報吧。”


    李子昂越加難受,卻聽李大亮繼續說:“不過,你自己也要準備一下,從大管事兒那邊那些錢,出去擺幾桌,會一會好友,道個別。”


    “你又是新婚,絮兒就先留在京師,等你到那邊安頓好了,坐穩了,再接她過去吧。”


    “這麽大,也是第一次離開京師,去外麵,你那母親必然萬分不舍,但是好男兒誌在四方,豈能因此困在這家宅之內。”


    “我這兒有兩個門客,平日裏也還算是機警,你且帶在身邊,有什麽不懂的,或者是想不明白的,多問問他們,聽聽他們的意思。”


    “若是不知道如何治理一縣之地,多看看邸報。”


    李子昂鼻子一酸,勉強迴道:“是。”


    李大亮喝完薑茶之後,順氣多了,依然是嘮叨個不停。


    “我們這些當年身在奸相當道的時代,雖然太子殿下文治武功,除了奸相,還不計前嫌,依舊任用我們,無非是,我們在奸相當道的時候,沒有刻意諂媚,也沒有諫言彈劾,隻是作壁上觀,無過也無功。”


    “太子殿下藏拙二十餘年,在外人看來,一直都是昏庸無能。”


    “直到李林甫圖窮匕見的時候,才趁機掌權,從而一鳴驚人。”


    “可這時候,也看得出來,太子殿下獨木難支,所以需要我們這些老臣的支持。”


    “少年強、則國強、上年富、則國富……。”


    “太子殿下為何要在這時候道一聲少年大乾呢?”


    “又為何在前些時日,讓張閣老退位讓賢呢?”


    “說到底,我們已經老了,人也不能不服老,最近也感覺有一些力不從心。”


    “可能再過一年,也可能今年年底,我也會主動陳辭,告老迴鄉,趁著這最後還有一口氣,看看東南碼頭,看看北地草原,看看大乾的大好河山。”


    “所以啊,以後的路,可能就要你自己去走。”


    “不過嘛,大乾有著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主政,以後也會越來越好的。”


    “你隻要是保持本心,隻要是用心做事,隻要是為民請命,你不負大乾、不負殿下,大乾、太子殿下也不會辜負你的成就和才能。”


    李子昂認認真真地點頭道:“是。”


    他也看得出來,如今的父親已經老了,兩鬢斑白,精氣神大不如以前。


    而現在監國太子大力作為,朝中實在是有著太多太多的事情。


    六部九卿的官署每天積壓的公文,都要在三天內全部處理完,處理不完,是要上榜的。


    到現在,太子殿下還在用條子傳給六部九卿、禦史台、錦衣衛等傳遞任務呢。


    以父親現在的年齡和精力,還真的不太適應如此高強度的述職時長。


    他也希望父親能夠退下來,迴家養老。


    ……


    前世的時候,一個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很形象地畫出了當時的大宋皇城汴京的繁華程度。


    而如今,大乾長安的繁華已經和汴京不相上下了。


    長安城處於涇河、灞河、渭河交界之地,水運也還算是發達,關鍵是,自從水泥出世,大乾開始修路開始,這裏也將會變成大乾全國交通樞紐的中心。


    而對於如今的大乾疆域來說,京師長安也相當於是大乾的中心了。


    東西南北中。


    從京師到四方,路程似乎都大差不差。


    仲夏的夜晚,繁星點點、夜半蟬鳴,灞河上更是舟船星布,好不熱鬧。


    從進京師之後,一心想要為國出力的文天祥終於忍不住感歎了一句,“國都繁華至此,真是讓人不敢想象啊。”


    這是真話,他出生在廬陵,也算是東南繁華之地,可是東南之繁華,也不過是東南的大環境,處於一個雨水豐沛、物質豐饒之地。


    東南最繁華的都城江都、揚州、金陵、臨安等地,也沒有京師這般繁華昌盛。


    “宋瑞兄,國都之繁華,也是大乾朝野百年之功,不過,早在此之前,太子殿下就有言,要在大乾建立千千萬萬個繁華都城。”


    “裏麵就有言,要開啟城鎮化建設,讓村戶向縣城靠攏,而縣丞有才能的人向著州城靠攏。”


    “人口集中,不僅是便於管理,也能便於縣城、州城的發展。”


    “我相信,以後像是國都這般繁華之都,也會出現在大乾十三道的其他州縣。”


    說這話的,正是給老父親讀完邸報,然後拿了錢,出來會好友的李子昂。


    文天祥也是點點頭,說道:“是啊,太子殿下高瞻遠矚,其治世之才,當真是千古未有。”


    “這般多的作為,邸報上的那麽多大道理,很多都是我們從聖賢書上都看不到的。”


    “可是,其中一些道理,卻又是顯而易見,是稍微琢磨一下,就能想明白的。”


    “可是千年以來,也隻有當今殿下想明白了,悟道了。”


    “就比如這以工代賑之法,從此之後,必定是流芳百世,也是一個解決民生大問題的最佳國策。”


    “我在江夏的時候,看到過那些參與治理水患大工程的民夫。”


    “真的,我很早之前,也見到過民夫,卻從未像是那次一樣,在他們的臉上,見到了笑容,從他們的雙眼之中,看到了希望。”


    文天祥又看著李子昂,問道:“其實,我倒是很羨慕伯玉兄,你不日就要去隆德府赴任,能夠為一方百姓謀福祉。”


    這是真話。


    相比較在京師當一個禦史,不如去地方當一個縣令。


    禦史的官職確實很高,而以狀元之身,一開始從官便是禦史,足以看出來文天祥的官途會是怎麽青雲直上了。


    可是,他本人卻更想要去地方上,當一個縣令,治理一方,可以更加貼近百姓。


    李子昂是知道文天祥的性子,不然,這話多少有一些炫耀了。


    “有機會的。”


    “說不得,以後我還要上報文書給宋瑞兄呢。”


    “在某看來,不管是縣令也好,還是禦史也罷,謹記太子殿下之言,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得始終,不忘記我們讀書的初心,便是都能有辦法讓百姓們過上更富裕的日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乾監國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鄴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鄴餘並收藏大乾監國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