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二十七年四月初一,天高雲淡,春風習習。
淡淡的微風還吹過來一陣花香,等到春耕完成的差不多了,各地的學子們也都已經全部到達了京師,參加今年的春闈。
四月初三開始,為期兩天。
精簡了不少考試的內容,也增加了一些知識麵。
畢竟是為國選才,必須要全知全能吧。
四月初五,大學士們也就被放出來了,一個一個開始討論今年這一場春闈。
因為考試的內容,怎麽說呢。
出乎意料。
有一些學士甚至是直接癱坐在那裏,無從下手。
因為不少考題和他讀的四書五經完全就不相關啊,鄉試、縣試、州試的時候,都好好的。
怎麽到了這京師的時候,就變了呢?
隻能說,這一代的學生算是一個在大乾科舉考試改革之中的犧牲品了。
畢竟,大乾科舉製度肯定是要改革的。
以前沒改,那是因為大乾還要攘外安內,如今大乾四海升平、四夷臣服、天下一統,大乾朝廷的威望又是前所未有之高,自然是可以改革了。
如今不改,難道說,還要挑選一些死讀書聖賢書的所謂的才子去地方上當官,然後做出些昏庸至極的事情來嗎?
時間緊,任務重。
很多學子身上帶著的錢並不太夠,直接就去朝廷在官廨外設立的食堂吃個免費的飯,也不過是白米稀飯、白麵饅頭和醃製菜什麽的。
每隔兩天會有幾樣葷菜。
其實這樣的吃食,也比他們平日裏要好一些。
很多都是寒門子弟,那真的是全家掙錢,隻為了養出一個讀書人來。
好從此實現階級翻身。
僅僅是十天,一千八百封考卷,全部都批閱完畢,也按照最新規定的分數,排出來一個名次來。
第十一天一早,就直接張榜。
第十二天就進入了殿試環節。
當這日一大早,八百個老中青三代大學士們湧入高大壯觀的宣德門,然後在宮牆內右行過威嚴至極的大慶殿、宣德樓後,再轉行向西以後,這群年輕帝國精英們還是忍不住心神恍惚。
畢竟,過了這宣德樓之後,再往前麵走,便是集英殿所在了,而今日在集英殿殿試之後,直接出來再向西,便是那貼榜唱名的西華門。
也就是說,他們馬上就要見到大乾的監國太子了。
有人其實也有見到過,東南問政的時候,遠遠地看著,那一身的玄甲,光彩耀人。
可是今天不一樣啊。
今天是決定他們命運的一天。
就在無數大學士們從東西華門中間的寬道上走過,緩緩轉入集英殿時。
殊不知,同一時刻,太子殿下早已經帶著一大幫人立在集英殿旁的皇儀殿皇儀門上許久了。
隻能說,如今大臣們也都習慣了太子殿下這般行為。
為的也是提高工作效率。
直接就把本來要在政事堂要議論的事情,直接就放在了集英殿中。
也就免了要先去政事堂,然後再來集英殿的兩頭跑。
政事堂雖然寬敞很多,但是事急從權嘛。
主打就是一個破壞舊製。
眼看著大學士們走進了大殿,一個一個年輕的過分的麵孔,老臣們也都是心生感慨。
當然啦,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有些傷感,但到底是國家注入了新血液的一種表現,也算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太子蕭奕端坐禦座,左右文武列於階下,士子們經禮官引導歸於幾案之後。
聽著吏部尚書狄晏請太子殿下當眾禦筆出題,發放下去,又強調了一遍不必計較文章規製、舊俗,言之有物即可,便讓人答題。
整個過程順利的讓人覺得可怕。
本來這科舉製度是前朝才創新,提出來的為國取士的製度,等到了大乾立國之後,很好地繼承下來,並且還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等到了監國太子蕭奕這一代,自然再一次進行改製。
而改製的是考試的內容。
大乾立國之初,考試的內容比較簡單,太宗又進行了擴充,有了四書五經,再到高宗,又分了幾個科。
如此也就延續至今。
今年這也算是第一次改製,改動的內容也就不是很多,改動的幅度也不是很大。
可對於讀死書的一些大學士來說,前麵的筆試,已經是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了。
而能夠站在這集英殿上的大學士,也都是已經開始學習新學,接受能力也比較強,並非是讀死書、死讀書的大學士,也有著應對能力。
第一個是時政大問題,太子蕭奕直接就問起了如今之大乾,四夷臣服之後,該如何安撫民心,又如何治理這疆域遼闊、人員眾多、族類不同的大乾?
第二個不免還是有關於治水之策,第一題自然是形而上學的大問題,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自己去找角度,能寫的也就太多了。而這第二題嘛,就直接專一,直指主題——治水之策。
最後一問,卻又繞迴到了儒家根本,或者說封建王朝的弊病之所在,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嗯。
這麽看起來。
其實側重點直接就看出來了。
第一題,那能說的多,大家也就能正常發揮,很難分出一個高低來。
第二題嘛,主題也就給出來了,治水之策說來說去,不可能說破了天,直接就出現了最完美的解,頂多也是有點說麵,就看誰能說出一個有利於如今大乾治水之策的論文來。
隻有第三題,一看就能看出來,這完全是符合當今大乾監國太子的性子。
就連文武百官們都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
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韓愈忍不住道:“殿下……殿下這是要,要下定決心革新了啊!”
狄晏沉思了片刻,道:“某以為,雖是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祖宗之法是否可變,自然是可變的,因為我們早就已經改變了很多,不是嘛?”
眾人一想,還真是。
第一個變,就是除奸相李林甫之後,太子蕭奕就直接廢除了丞相製。
連三省部門都沒了,直接由太子殿下統領六部九卿、禦史台、錦衣衛,外加一個秘書省。
這不就變了嘛。
第二個變,也就是稅法,兩稅法、印花稅、分家稅、新立戶籍稅等。
要說這變,那變的可就太多了。
戴光卻在這時候輕聲道:“狄閣老說得不錯,我們其實已經改變了很多。”
“不過嘛,某以為,這一題,其實還有一層深意。”
“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也就不僅僅是在於是和否。”
“而是應該區別來看,什麽可以變,什麽不能變……。”
實際上就是辯證法。
變是肯定要變的。
但是也不能什麽都要去變。
所以這個問法本身就是一個坑,若是不區別來看,那就容易掉進坑裏麵。
得不到什麽高分。
淡淡的微風還吹過來一陣花香,等到春耕完成的差不多了,各地的學子們也都已經全部到達了京師,參加今年的春闈。
四月初三開始,為期兩天。
精簡了不少考試的內容,也增加了一些知識麵。
畢竟是為國選才,必須要全知全能吧。
四月初五,大學士們也就被放出來了,一個一個開始討論今年這一場春闈。
因為考試的內容,怎麽說呢。
出乎意料。
有一些學士甚至是直接癱坐在那裏,無從下手。
因為不少考題和他讀的四書五經完全就不相關啊,鄉試、縣試、州試的時候,都好好的。
怎麽到了這京師的時候,就變了呢?
隻能說,這一代的學生算是一個在大乾科舉考試改革之中的犧牲品了。
畢竟,大乾科舉製度肯定是要改革的。
以前沒改,那是因為大乾還要攘外安內,如今大乾四海升平、四夷臣服、天下一統,大乾朝廷的威望又是前所未有之高,自然是可以改革了。
如今不改,難道說,還要挑選一些死讀書聖賢書的所謂的才子去地方上當官,然後做出些昏庸至極的事情來嗎?
時間緊,任務重。
很多學子身上帶著的錢並不太夠,直接就去朝廷在官廨外設立的食堂吃個免費的飯,也不過是白米稀飯、白麵饅頭和醃製菜什麽的。
每隔兩天會有幾樣葷菜。
其實這樣的吃食,也比他們平日裏要好一些。
很多都是寒門子弟,那真的是全家掙錢,隻為了養出一個讀書人來。
好從此實現階級翻身。
僅僅是十天,一千八百封考卷,全部都批閱完畢,也按照最新規定的分數,排出來一個名次來。
第十一天一早,就直接張榜。
第十二天就進入了殿試環節。
當這日一大早,八百個老中青三代大學士們湧入高大壯觀的宣德門,然後在宮牆內右行過威嚴至極的大慶殿、宣德樓後,再轉行向西以後,這群年輕帝國精英們還是忍不住心神恍惚。
畢竟,過了這宣德樓之後,再往前麵走,便是集英殿所在了,而今日在集英殿殿試之後,直接出來再向西,便是那貼榜唱名的西華門。
也就是說,他們馬上就要見到大乾的監國太子了。
有人其實也有見到過,東南問政的時候,遠遠地看著,那一身的玄甲,光彩耀人。
可是今天不一樣啊。
今天是決定他們命運的一天。
就在無數大學士們從東西華門中間的寬道上走過,緩緩轉入集英殿時。
殊不知,同一時刻,太子殿下早已經帶著一大幫人立在集英殿旁的皇儀殿皇儀門上許久了。
隻能說,如今大臣們也都習慣了太子殿下這般行為。
為的也是提高工作效率。
直接就把本來要在政事堂要議論的事情,直接就放在了集英殿中。
也就免了要先去政事堂,然後再來集英殿的兩頭跑。
政事堂雖然寬敞很多,但是事急從權嘛。
主打就是一個破壞舊製。
眼看著大學士們走進了大殿,一個一個年輕的過分的麵孔,老臣們也都是心生感慨。
當然啦,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有些傷感,但到底是國家注入了新血液的一種表現,也算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太子蕭奕端坐禦座,左右文武列於階下,士子們經禮官引導歸於幾案之後。
聽著吏部尚書狄晏請太子殿下當眾禦筆出題,發放下去,又強調了一遍不必計較文章規製、舊俗,言之有物即可,便讓人答題。
整個過程順利的讓人覺得可怕。
本來這科舉製度是前朝才創新,提出來的為國取士的製度,等到了大乾立國之後,很好地繼承下來,並且還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等到了監國太子蕭奕這一代,自然再一次進行改製。
而改製的是考試的內容。
大乾立國之初,考試的內容比較簡單,太宗又進行了擴充,有了四書五經,再到高宗,又分了幾個科。
如此也就延續至今。
今年這也算是第一次改製,改動的內容也就不是很多,改動的幅度也不是很大。
可對於讀死書的一些大學士來說,前麵的筆試,已經是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了。
而能夠站在這集英殿上的大學士,也都是已經開始學習新學,接受能力也比較強,並非是讀死書、死讀書的大學士,也有著應對能力。
第一個是時政大問題,太子蕭奕直接就問起了如今之大乾,四夷臣服之後,該如何安撫民心,又如何治理這疆域遼闊、人員眾多、族類不同的大乾?
第二個不免還是有關於治水之策,第一題自然是形而上學的大問題,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自己去找角度,能寫的也就太多了。而這第二題嘛,就直接專一,直指主題——治水之策。
最後一問,卻又繞迴到了儒家根本,或者說封建王朝的弊病之所在,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嗯。
這麽看起來。
其實側重點直接就看出來了。
第一題,那能說的多,大家也就能正常發揮,很難分出一個高低來。
第二題嘛,主題也就給出來了,治水之策說來說去,不可能說破了天,直接就出現了最完美的解,頂多也是有點說麵,就看誰能說出一個有利於如今大乾治水之策的論文來。
隻有第三題,一看就能看出來,這完全是符合當今大乾監國太子的性子。
就連文武百官們都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
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韓愈忍不住道:“殿下……殿下這是要,要下定決心革新了啊!”
狄晏沉思了片刻,道:“某以為,雖是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祖宗之法是否可變,自然是可變的,因為我們早就已經改變了很多,不是嘛?”
眾人一想,還真是。
第一個變,就是除奸相李林甫之後,太子蕭奕就直接廢除了丞相製。
連三省部門都沒了,直接由太子殿下統領六部九卿、禦史台、錦衣衛,外加一個秘書省。
這不就變了嘛。
第二個變,也就是稅法,兩稅法、印花稅、分家稅、新立戶籍稅等。
要說這變,那變的可就太多了。
戴光卻在這時候輕聲道:“狄閣老說得不錯,我們其實已經改變了很多。”
“不過嘛,某以為,這一題,其實還有一層深意。”
“祖宗之法是否可變?”
“也就不僅僅是在於是和否。”
“而是應該區別來看,什麽可以變,什麽不能變……。”
實際上就是辯證法。
變是肯定要變的。
但是也不能什麽都要去變。
所以這個問法本身就是一個坑,若是不區別來看,那就容易掉進坑裏麵。
得不到什麽高分。